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老北京真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膀爺

文/白頭翁

題外問題題內答。

你是不是皇城根下老北京, 不用查三代看戶口本、身份證, 只問你知道不知道?

三裡屯有屯, 白家莊有莊, 大北窯有窯, 東大橋有橋;二裡溝不是溝, 建國門沒有門;王府井有井, 八面槽無槽;八寶山無山, 東壩有壩, 沙灘有灘, 老虎洞無洞;中南海不是海, 石景山不是山;煙袋街上有煙袋, 腰帶街上無腰帶;褲衩胡同無褲衩, 頭髮胡同無頭髮。

提歸提, 問歸問, 北京不再是城, 故宮不再是宮。

北京的爺多, 全國居首, 沒有哪城哪地的爺有北京多。

上有皇爺、帝爺、老佛爺、親王爺、郡王爺、貝勒爺、貝子爺、爵爺、公爺、帥爺、侯爺、六部七署, 八督九管全是爺。 往京城送水的, 騎馬打旗的恭稱清爺;送糧的, 乘船進京手捧文書糧冊的恭稱食爺;從門頭溝來送煤的, 從山西趕著駱駝送炭的, 領隊的要請一句暖爺。 從德勝門快馬送捷報的就是兵也得稱喜爺, 給皇上出殯抬棺材的也得畢恭畢敬地喊一聲“杠爺”。

老北京人罵人有句不露髒字的髒話:你大爺的, 其實北京人狡猾, 這是句掐頭去尾的髒話, 不是北京人聽不懂。 魯迅研究過北京人的國罵:他媽的。 魯迅先生說, 其實這句國罵源於京罵, 前面讓人刪去一個動詞, 後面又省去一個名詞。 大先生有研究, 看大先生的書不多, 未知魯迅先生對另一句京罵“你大爺”的解釋。

都是題外話。

北京的爺自京城的爺們剪了辮子, 爺叫起來就沒那麼多規矩了, 見面就稱爺, 稱爺如稱孫子, 再沒有人叫真兒, 稱聲爺就等著回賞錢, 那是老皇曆了, 皇上都不敢再稱爺。

改革開放以後, 北京爺又被恭稱為北京大爺, 叫爺的不謙卑, 稱爺的不自豪, 京城是爺們就是位爺。 練攤的稱攤爺, 蹬三輪的稱板爺, 跑單幫的叫倒爺, 以假充真蒙人蒙事的不叫師爺叫神爺, “托”也得稱“托爺”, 切匯的叫“刀爺”, 走私的叫“飛爺”, 滿嘴跑火車的叫“侃爺”, 敢兩肋插刀的叫“炮爺”, 拎半塊磚敢叫板, 敢耍橫兒, 敢玩命的背後人稱“青皮兒”、“流氓”、“亡命徒”、“混混兒”,

但當面還得恭恭敬敬地呼一聲“三爺”, 無論排行老幾都稱“三爺”。

為什麼?魯迅先生肯定沒研究過。 天橋、月壇、建國門小樹林一帶, 一提“三爺”無不側目而行, 板磚不認人。

北京九九八十一位爺, 都不如膀爺有來歷, 有講究, 有說道, 都不如膀爺有“群眾性”、“普及性”。

膀爺是老北京的土話, 按現在的說法就是赤膊族, 俗話光膀子。 尤其在五十年代初乃至再前推, 一進伏天, 北京胡同裡幾乎“插翅難行”, 全是一攤攤, 一簇簇, 光著膀子神侃的大老爺們。 原因也很簡單, 那時候老北京的夏天格外熱, 就像冬天分外冷;夏天就是夏天, 熱得讓人恨不能剝層皮;冬天凍得房檐上能掛一尺多長的冰棱子。 那年月, 人們住得房又小又矮又窄又不通風,

悶罐似的, 天熱就搬到院裡、街上、胡同裡, 一張舊炕桌, 泡一壺“高沫”, 就是茶葉沫, 北京人好臉要強, 喊一聲, 喝來!高沫一壺!然後圍坐一圈, 個個赤條條, 脫成膀爺, 掄著把又舊又破的大蒲扇, 開始神聊神侃, 都說得有鼻子有眼, 信方罷, 不信抬起杠來逼著你也得信。 當然, 也有打牌的、下棋的、抽閒煙的、乾瞪眼的、圍著聽話匣子的, 一坐一片, 一坐一院、一街、一胡同, 全是一水的膀爺。

膀爺有膀爺的理論,說汗浸衣服是“狗咬肉包子”,一身透汗濕透衣裳等於穿一個月的。窮人算帳細。膀爺自有膀爺的道理,一個大老爺們,脫個光膀子怕什麼?清末時就傳到北京胡同裡,紫禁城裡的太監三伏天下值後回到太監房也個個都脫得赤條條,個個都是膀爺。

夏天三伏天酷暑嚴熱,不動還出汗,老北京的前門樓子上,西四牌樓下,什刹海海子邊,荷花池前院都是膀爺的好去處,那兒設著棋局、牌局、賭局、票友局,局局都有泡爺後面戳著。所謂十局九泡。猛地進去乍眼一瞧,以為錯入澡堂子,一水的光膀子,清一色的膀爺。

京城三伏天盡膀爺,大馬路上經常有膀爺騎行,其實三九寒天北京也有膀爺,講究的就是三九、四九大雪紛飛時亮光膀子。據傳是少年康熙剷除敖拜以後,曾在大雪紛飛的時節和那幫年輕的王爺、侍衛在庭院中擺慶功酒,喝到興致,為顯生機,都脫去上衣,把皮衣皮襖纏在腰上,天上飄著鵝毛大雪,滴水成冰,火鍋沸騰,熱氣沖天,潑一杯溫熱的燒酒仿佛能使大地解凍,光膀子喝酒別有一番風景在其中,後來漸成風氣,以後每逢大雪飄飄,京城中八旗子弟都要赤膊喝酒。以後八旗子弟血脈不旺了,吃不得苦,受不了累,挨不了凍,唱不起大風歌了,赤膊酒席才漸行漸遠。

梁實秋先生也講老北京的膀爺圈。

梁實秋先生說你是不是北京人,並非知道不知道呼家樓有樓,二裡溝不是溝,後海不後,前門不前。而是看你能不能把這碗豆汁喝下去。梁實秋叫真兒,檢驗你三輩子是不是住在皇城根下,這碗豆汁就是實踐。檢驗過硬。梁先生說,以前喝豆汁都是北京城裡的事,城外鄉裡沒人喝。梁先生說道理也極簡單,因為作豆汁的原料是喂豬的,就是用那種原料加水熬煮,就成了京城城裡人愛喝且很多人喝之上癮的豆汁兒。

梁先生是老北京,且是美食家,自己就嗜好豆汁兒這口兒,恐怕不是聽之言之。北京城裡不分貧富貴賤老少男女,自小就愛好這一口,不喝難受,不喝會患相思病。有身份、有地位、富貴人家不會去擠豆汁兒攤,而是拿著器皿,當時是沙鍋,買回家喝,並且絕不會忘記帶回一碟那攤兒上特備的辣鹹菜,家中雖說有的是上好的各類醬菜,都不配套,都不提味,舌尖上的挑剔。據梁實秋講,他是嗜者之一,且所好甚焉。豆汁兒之妙,其妙在於:一在酸,酸中帶有餿腐的怪味;二是燙,只能吸溜吸溜地喝,不能端起碗來一飲而盡或大口猛灌;三是鹹菜的辣,辣得人舌尖發麻,舌根發辣,越辣越喝,越喝越燙,最後滿頭大汗,皆脫成光膀子,一圈膀爺圍著喝豆汁兒。

膀爺來歷久遠。歷史上的膀爺“入軍不披甲兵”,脫了光膀子玩命,古謂之敢死隊。《三國演義》中說“許褚性起,飛回陣中,缷下盔甲,渾身筋突,赤體提刀,翻身上馬,來與馬超決戰。”光著膀子不披甲兵,決一死戰,死磕玩命。但此皆匹夫之勇也。像《水滸》傳中的潑皮牛二,脫成膀爺要賴住楊志。膀爺有時為顯示自己,嚇住對方,像書中所說的九紋龍史進,動不動先赤膊光起膀子,因為他身上紋有一條像模像樣的青龍。這種風氣傳之千年不衰,直到今日,仍有青皮後生動輒脫成膀爺亮其紋身也。花裡胡梢虎豹成群,一膀子錦紋。

其實中國歷史上光膀子是一種莫大的恥辱,絕非英雄所為。

後唐被滅,皇帝李煜被俘後,押送到汴梁,讓其光膀子見人,亡國之君,赤裸上身,率領故國大臣降將一步一趨地拜倒在他人殿前。北宋之亡國皇帝徽、欽二宗去拜金國祖廟,皆令其坦胸露背,光膀上殿。三國蜀國亡矣,其亡帝劉禪投降之際亦赤裸上身,雙手捧印跪在城門外乞降。十六國時,成漢國皇帝叫李期,未代亡國之君,被廢貶為“縣令”,但需其赤膊請罪光膀子謝恩,李期有脾氣,寧死不膀爺,又言:“天下之主乃為一小縣令,不如死!”衣冠楚楚地吊死了。老子不受那光膀子之辱。

春秋戰國時發生在趙國的負荊請罪,青史有名。廉頗,趙之上將軍,戰國之名將,一旦認識到錯誤,就脫光膀子登藺相如府上請罪。廉頗真將軍也,為了趙國的國家利益,不怕光膀子之辱。

一位“高票”曾聊戲,說早年譚鑫培譚老闆曾經練過一把膀爺。唱的是《將相和》,譚老闆唱老將軍廉頗,正值數九嚴寒,劇場內雖說生著一個大爐子,但人一開口也是一團白氣。演到廉頗負荊請罪一場,譚鑫培要脫去上衣,赤身上場,所有人都勸不住,譚老闆只講一句,我演的是廉頗,唱的是負荊請罪。自己脫衣直到脫光上衣,譚老闆望著舞臺監督,劇場老闆,充滿感情的唱道:“我心中愧對藺丞相,賠禮認罪走一場。”譚鑫培一出場,驚倒四座,滿場和彩,隨後全體觀眾不約而同站立起來,人人都被譚老闆獻身戲劇的精神所感動,那麼冷的天,穿棉襖都不熱,譚老闆去練的是膀爺,有的鐵戲迷,鐵票友竟然潸然淚下。

膀爺也了不得!

白頭翁新作《醉裡挑燈談酒》,是一本散文集,共收錄崔濟哲先生二十余篇以“酒”為主題的散文隨筆。作者借一個“酒”字,實則聊的是歷史和社會。全書是一部文人墨客、帝王百姓的飲酒話史,作者在書中大談酒的源頭、發展、趣聞、傳說,實際上是在回味歷史,剖析社會,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感懷,也是對當下世象的感概,既展現出我國文化的深遠流長,也道出了世界人民對美的追求的共性。

膀爺有膀爺的理論,說汗浸衣服是“狗咬肉包子”,一身透汗濕透衣裳等於穿一個月的。窮人算帳細。膀爺自有膀爺的道理,一個大老爺們,脫個光膀子怕什麼?清末時就傳到北京胡同裡,紫禁城裡的太監三伏天下值後回到太監房也個個都脫得赤條條,個個都是膀爺。

夏天三伏天酷暑嚴熱,不動還出汗,老北京的前門樓子上,西四牌樓下,什刹海海子邊,荷花池前院都是膀爺的好去處,那兒設著棋局、牌局、賭局、票友局,局局都有泡爺後面戳著。所謂十局九泡。猛地進去乍眼一瞧,以為錯入澡堂子,一水的光膀子,清一色的膀爺。

京城三伏天盡膀爺,大馬路上經常有膀爺騎行,其實三九寒天北京也有膀爺,講究的就是三九、四九大雪紛飛時亮光膀子。據傳是少年康熙剷除敖拜以後,曾在大雪紛飛的時節和那幫年輕的王爺、侍衛在庭院中擺慶功酒,喝到興致,為顯生機,都脫去上衣,把皮衣皮襖纏在腰上,天上飄著鵝毛大雪,滴水成冰,火鍋沸騰,熱氣沖天,潑一杯溫熱的燒酒仿佛能使大地解凍,光膀子喝酒別有一番風景在其中,後來漸成風氣,以後每逢大雪飄飄,京城中八旗子弟都要赤膊喝酒。以後八旗子弟血脈不旺了,吃不得苦,受不了累,挨不了凍,唱不起大風歌了,赤膊酒席才漸行漸遠。

梁實秋先生也講老北京的膀爺圈。

梁實秋先生說你是不是北京人,並非知道不知道呼家樓有樓,二裡溝不是溝,後海不後,前門不前。而是看你能不能把這碗豆汁喝下去。梁實秋叫真兒,檢驗你三輩子是不是住在皇城根下,這碗豆汁就是實踐。檢驗過硬。梁先生說,以前喝豆汁都是北京城裡的事,城外鄉裡沒人喝。梁先生說道理也極簡單,因為作豆汁的原料是喂豬的,就是用那種原料加水熬煮,就成了京城城裡人愛喝且很多人喝之上癮的豆汁兒。

梁先生是老北京,且是美食家,自己就嗜好豆汁兒這口兒,恐怕不是聽之言之。北京城裡不分貧富貴賤老少男女,自小就愛好這一口,不喝難受,不喝會患相思病。有身份、有地位、富貴人家不會去擠豆汁兒攤,而是拿著器皿,當時是沙鍋,買回家喝,並且絕不會忘記帶回一碟那攤兒上特備的辣鹹菜,家中雖說有的是上好的各類醬菜,都不配套,都不提味,舌尖上的挑剔。據梁實秋講,他是嗜者之一,且所好甚焉。豆汁兒之妙,其妙在於:一在酸,酸中帶有餿腐的怪味;二是燙,只能吸溜吸溜地喝,不能端起碗來一飲而盡或大口猛灌;三是鹹菜的辣,辣得人舌尖發麻,舌根發辣,越辣越喝,越喝越燙,最後滿頭大汗,皆脫成光膀子,一圈膀爺圍著喝豆汁兒。

膀爺來歷久遠。歷史上的膀爺“入軍不披甲兵”,脫了光膀子玩命,古謂之敢死隊。《三國演義》中說“許褚性起,飛回陣中,缷下盔甲,渾身筋突,赤體提刀,翻身上馬,來與馬超決戰。”光著膀子不披甲兵,決一死戰,死磕玩命。但此皆匹夫之勇也。像《水滸》傳中的潑皮牛二,脫成膀爺要賴住楊志。膀爺有時為顯示自己,嚇住對方,像書中所說的九紋龍史進,動不動先赤膊光起膀子,因為他身上紋有一條像模像樣的青龍。這種風氣傳之千年不衰,直到今日,仍有青皮後生動輒脫成膀爺亮其紋身也。花裡胡梢虎豹成群,一膀子錦紋。

其實中國歷史上光膀子是一種莫大的恥辱,絕非英雄所為。

後唐被滅,皇帝李煜被俘後,押送到汴梁,讓其光膀子見人,亡國之君,赤裸上身,率領故國大臣降將一步一趨地拜倒在他人殿前。北宋之亡國皇帝徽、欽二宗去拜金國祖廟,皆令其坦胸露背,光膀上殿。三國蜀國亡矣,其亡帝劉禪投降之際亦赤裸上身,雙手捧印跪在城門外乞降。十六國時,成漢國皇帝叫李期,未代亡國之君,被廢貶為“縣令”,但需其赤膊請罪光膀子謝恩,李期有脾氣,寧死不膀爺,又言:“天下之主乃為一小縣令,不如死!”衣冠楚楚地吊死了。老子不受那光膀子之辱。

春秋戰國時發生在趙國的負荊請罪,青史有名。廉頗,趙之上將軍,戰國之名將,一旦認識到錯誤,就脫光膀子登藺相如府上請罪。廉頗真將軍也,為了趙國的國家利益,不怕光膀子之辱。

一位“高票”曾聊戲,說早年譚鑫培譚老闆曾經練過一把膀爺。唱的是《將相和》,譚老闆唱老將軍廉頗,正值數九嚴寒,劇場內雖說生著一個大爐子,但人一開口也是一團白氣。演到廉頗負荊請罪一場,譚鑫培要脫去上衣,赤身上場,所有人都勸不住,譚老闆只講一句,我演的是廉頗,唱的是負荊請罪。自己脫衣直到脫光上衣,譚老闆望著舞臺監督,劇場老闆,充滿感情的唱道:“我心中愧對藺丞相,賠禮認罪走一場。”譚鑫培一出場,驚倒四座,滿場和彩,隨後全體觀眾不約而同站立起來,人人都被譚老闆獻身戲劇的精神所感動,那麼冷的天,穿棉襖都不熱,譚老闆去練的是膀爺,有的鐵戲迷,鐵票友竟然潸然淚下。

膀爺也了不得!

白頭翁新作《醉裡挑燈談酒》,是一本散文集,共收錄崔濟哲先生二十余篇以“酒”為主題的散文隨筆。作者借一個“酒”字,實則聊的是歷史和社會。全書是一部文人墨客、帝王百姓的飲酒話史,作者在書中大談酒的源頭、發展、趣聞、傳說,實際上是在回味歷史,剖析社會,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感懷,也是對當下世象的感概,既展現出我國文化的深遠流長,也道出了世界人民對美的追求的共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