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度”的本體性

“度”的建立是各種創造發明和科學發現, 也更是藝術的創造力量。 這種似乎是神秘的動力即是李澤厚強調的“以美啟真”。 它“自然”地顯現出某種新東西。

本文共1055字, 閱讀需要3分鐘。

歷史本體便建立在這個動態的永不停頓地前行著的“度”的實現中。 它是“以美啟真”的“神秘”的人類學的生命力量, 也是“天人合一”新解釋的奧秘所在。 “度”的本體日日新, 又日新, 推動著人類的生存、延續和發展。 這“日日新、又日新”, 也就是突破舊的框架和積澱, 突破舊的形式和結構, 這就是“超越”。 人只有在不斷創造和超越中才能前行不輟,

停頓就是靜寂和死亡。 科技將日日新又日新, 人類的生活也將如此。

《歷史本體論》之所以不苟同各種反科技的潮流和思想, 也在於它確認人類的生存、延續亦即人類的存在, 就是通過使用—製造工具的實踐活動, 掌握“恰到好處”的“度”(即使最初是原始形態的創造石器)而實現的。

概而言之, “實踐”作為人類生存—存在的本體, 就落實在“度”上。 “度”隱藏在技藝中、生活中。 它不是理性的邏輯(歸納、演繹)所能推出, 因為它首先不是思維而首先是行動。 它是本體的非確定性、非決定性, 它與美、審美相連, 所以也才充分地表現在藝術—詩中:準確又模糊, 主客體相同一的感受……如此等等。

你看見那《周易》陰陽圖的中線嗎?那是曲線而非直線, 這即是“度”的圖像化。 它不僅表明陰陽未可截然二分, 不僅表明二者不僅相互依靠相互補足, 而且也表明這二者總是在變動不居的行程中。 這正好是對“度”的本體性所作的並擴及整個生活、人生、自然、宇宙的圖式化。 那曲折的中線也就是“度”:陰陽(即動靜)在浮沉、變化、對應以至對抗中造成生命的存在和張力。

“度”的恒動性、含混性、張力性也正是今日的後現代狀態的人生。 它不是理性所能框定的軌道、規則或同一性, 它充滿不確定、非約定、多心、偶然性, 它是開放、波動、含混而充滿感受的。 所以, 即使把它比擬於Aristotle的“中道”, 也迥然不同於A氏以理知思辨為最高最純的幸福。 幸福仍然在感性的“度”中。 人不是神。 波狀曲折的中線作為人的命運所在, 正是“度”的本體性的本真實在。

但科技(主要是現代工業化以來的科技)、機器、數位、大生產……, 由於在資本社會中採取了極端理性化形式和形態, 使工具理性在所有領域內極度延伸和統治, 便反而扼殺、堵塞、阻斷了這個人的本體性的“度”的本真展示。 所以, 一方面, 科技展現了人類總體的“度”的本體存在;另方面, 科技又扼殺著個體的本體存在。 於是出現響亮的反科技的呼號。 回到根本,回到源頭,來重新探索,重新解釋,成了今日哲學的要務。

對“度”的本體性的確認和檢討,正是如此。

回到根本,回到源頭,來重新探索,重新解釋,成了今日哲學的要務。

對“度”的本體性的確認和檢討,正是如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