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致青春:孫悟空都自覺戴上緊箍咒的時代,還談什麼青春?

由趙薇執導的電影«致青春»(2013年)改編自辛夷塢的小說«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2007年,朝華出版社),該小說在起點中文網連載時名為«致我們終將腐朽的青春»(2007年).“腐朽”這一在公開出版時被改寫、在進入大眾影視文化時更被隱去的詞語,其實是解讀這部青春文藝作品流行的核心密碼.

初讀辛夷塢的這部小說時,作為一個“60後”讀者,不得不說我被驚呆了.雖然對於今天校園愛情中女孩子的主動大膽已有耳聞,但沒想到主動大膽到如此死纏爛打的程度,不是低到塵埃裡的謙卑,而是以“小燕子”式的青春無敵而一賤到底.青春、自尊、童貞,什麼都可以輕率地賠上去,只為了那個一直不把自己當回事兒的男人.

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這個被繡球砸中的“男主”(陳孝正)並非愛情王國裡的白馬王子,既沒有好到出眾,也沒有壞到迷人,家境貧寒性格孤僻不說,在情感上也甚為涼薄.最關鍵的是,他並不愛“女主”(鄭微),卻在對方猛烈愛情的攻勢下以“三不男人”(不主動、不負責、不拒絕)的風格接納,之後又因功利原因輕易地拋棄.

這簡直是犯了一切言情小說的大忌,在作品連載時,陳孝正都沒有獲得太高評價,不少人認為他配不上鄭微的愛情.然而縱情任性的鄭微卻受到了普遍的接納、贊許,甚至生活中矜持規矩的女孩兒也給予包容並羡慕,以為這樣的青春才是不枉的:為了什麼不重要,關鍵是可以奮不顧身.於是我們需要求解的問題是,為什麼在這一代人的青春中,肆無忌憚變得如此重要?

這個問題在辛夷塢自己的作品裡做出了解答.在辛夷塢建構的情感世界裡,青春和成年是在兩個維度裡,青春的愛是不計代價的,成年的愛是小心計量的,“也許這才是成年人的感情,放在天平上小心計量,你給我幾分,我還你多少,我們可以付出的東西是那麼有限,再也經不起虛擲和揮霍.而年少時不計代價去愛的我們又到哪裡去了? 那麼,瘋狂吧! 在最美的年華里! 青春是終將腐朽的,時間對誰都公平,誰都只有這幾年新鮮,誰都輸不起”(第21章).

在小說的結尾,作者給出了“小團圓”的禮包,鄭微曾經瘋狂愛過的兩個男人———陳孝正和初戀情人林靜都回來向她求婚.鄭微選擇了林靜,因為和他可以建立“成年人的感情”.而與陳孝正跌宕起伏的愛以後,正可以和林靜過平凡的日子.林當年離開鄭微是因為不能接受自己父親和鄭微母親的婚外戀情,小說結尾,鄭微對他說的話意味深長:“我們的父母比我們牛,他們愛得起.”“

70後”的鄭微們的父母應該是“40後”或“50後”,是長在紅旗下、在禁欲文化中度過青春的一代,然而,他們愛得起,終其一生愛得起,婚內婚外愛得起,愛情對於他們來說,始終是一種信仰.而對於鄭微們來說,愛情只是煙花,是只能在青春期引爆的炸藥包,只要炸了就好,誰還顧得上炸得怎樣? 反正炸與不炸,都將腐朽.

將愛情與婚姻割裂,將青春與成年割裂,從而將愛情與不成熟綁定,將“理性地安置愛情”命名為成長,這一理念並非辛夷塢所獨有,另一位天后級的言情小說家匪我思存甚至更決絕地為青春的愛情建一座“衣冠塚”.愛情僅僅是點綴,“只要合適,人皆可夫”(辛夷塢).

這和電影«失戀三十三天»裡“LV 是必需品,愛情是奢侈品”的說法相似.愛情因素減少、理性因素增強,是當下“現實向”言情小說的一個顯著特徵,也是催生“清穿”和“耽美”兩種重要網路文學言情類型文的重要內因.現實生活中沒法談愛情了,到古代去談;男女之間愛情不純粹了,讓男人和男人去談.

然而“清穿文”在經過短暫的“瑪麗蘇”式的滿足後,很快轉向了“平凡流”(如柳依華«平凡的清穿日子»,起點女頻,2008年),出現了“種田文”(如關心則亂«知否? 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晉江文學城,2010年).被愛情所傷的女白領們,穿越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代,竟很快一心一意地過起了日子,處理婆媳關係,妻妾關係、妯娌關係、嫡庶關係,早已步步驚心,哪裡還顧得上愛情? 那個坐在“夫主”位置上的男人,無論多麼優秀都視之為老闆,無論多麼動人都警告自己不要愛上他.所有中了現代愛情毒癡心不改的“穿越女”都像«致青春»裡的阮莞一樣死於非命,她們的死比鴻毛還輕,只給家人帶來傷害和麻煩.

對於當下言情小說中出現的“反言情傾向”,筆者曾在一篇文章中分析過,愛情神話的幻滅從人類深層情感層面顯示了啟蒙神話的幻滅,從另一角度說,啟蒙話語的解體也必將導致愛情神話的解體”.電影«致青春»更把愛情神話解體背後的階級因素揭示出來,應該這是電影改編的重要成就,將一個產生于網路文學“女性向”亞文化場域的言情文本,落實進一種直接凸顯階級差異的現實背景下,在大眾話語中獲得表達.趙薇說要用電影記錄一個時代的情感,她做到了.

電影«致青春»讓我們直接看到了,在當今中國,什麼人配有青春? 誰的青春配有愛情? 走進電影院的人似乎都在緬懷自己的青春,事實上,青春和愛情已經成為富二代和美少女的專利.這就是一位被線民稱為“真相帝”的觀眾所一語道破的:“只有好看的人才有青春,我們只有大學.”“«致青春»告訴我們長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小時代»告訴我們有錢的人才有時代”.

陳孝正是不配有青春的.電影裡這個人物在各個方面都有所提升,成績優異,刻苦自律,敏感自尊,像“成長小說”中經常出現的那類憑個人努力最終獲得社會認可的“成長人物”.他的冷漠、孤僻、僵硬、薄情,都不單單被解讀為單親家庭的怪異性格,是源自一個工人家庭的輸不起.對於“玉面小飛龍”鄭微主動奉上的如火愛情,他避之不及又輕易拋棄,不是生性涼薄而是自知無份.“我的人生是一次不能重複的大廈,不能錯一釐米.”然而,無論他怎麼努力這個社會都不會給他尊嚴,上了大學又怎麼樣? 品學兼優又怎樣? 本質上,他和那個因沒考上大學而被女友黎維娟甩在身後的農民工小夥子一樣的,是沒有資格愛的.

所以,對陳孝正的解讀不能再沿用以往解讀“成長小說”的方式,在我們身處的“小時代”,他有一個新的名字:屌絲.關於屌絲的概念,自有各種說法,按照筆者個人的定義,就是被阻隔了正當上升通道的下層有志青年.而所謂“屌絲的逆襲”,就是按照壓迫者的邏輯取得被其認可的成功.

為獲得入場券,屌絲們必須不擇手段.一切青春理想都與他們無關,他們必須出賣“二代們”不願出賣的東西,人格、自尊、初戀、婚姻———這就是陳孝正最後向鄭微坦言的:“你可以認為我是個唯利是圖的人,我太急於擺脫我卑微的出身了.我承認,連我的婚姻都是功利的,我是為了拿綠卡.如果我還殘存一點點良知的話,我知道你是我唯一愛過的人! 我甚至覺得自己是個爬行動物,只有和你在一起的時光是直立行走的!”

陳孝正的這番坦言不禁讓人感歎,我們這個時代真是太窮了,男人要有多少錢才有資格愛? 而當有了那麼多錢以後,是否還有愛的能力? 男人如此,女人又如何? 其實,不是“好看”的人就有青春,還要“好看”的人不把這“好看”作價.這不僅需要一顆少女純情的心,也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比如,至少是出身大城市的中等之家.否則,像黎維娟這樣出身小地方的女大學生,必須精打細算,將青春美貌、大學文憑和處女膜綁在一起賣個好價錢.不能說黎維娟不道德,在一個男權社會裡,連陳孝正都不能憑自己本事跳的龍門,你如何指望一個來自貧困地區的女孩子跳? 在一個欲望和理性主宰的社會裡,窮人首先窮在氣魄上.

所以,當鄭微氣壯山河地質問陳孝正“你怎麼知道我不願意與你一起吃苦?”時,陳孝正如受傷的野獸:“可我不願意!”“我習慣了貧賤,但我不能忍受讓我愛的女人賤.”不管是否有意,陳孝正用的“貧賤”這個詞是準確的.與以往的“成長人物”相比,他不是貧窮而是貧賤.沒有道德支持的貧賤移動了他的道德底線,卑微輕易滑向卑鄙.這也是蔡翔在1996年發表的«底層»(«鐘山»第5期)一文中感歎的,在利益原則的侵蝕下,那個“道德的底層”正在消失.千百年來,“幾乎所有的道德要求最終都將落實到底層,底層將這個世界默默托起,同時遵守著這個世界對它發出的全部的道德指令”.而今天,底層失去了淳樸和善良,“底層不再恪守它的老派的欲望,對富裕的追求同樣導致了人的貪婪.”

只有在陳孝正和黎維娟的天平上,才可以稱出鄭微的分量.在一個一分錢一分貨的時代,鄭微卻完全依照愛情的邏輯,以最寶貴的浪漫青春為清寒少年加冕.而鄭微的真正寶貴之處並不在於是她為了愛情奮不顧身,而是為了不值的愛情奮不顧身.陳孝正是註定擔不起這頂桂冠的,而加冕的理由也莫名其妙.鄭微對一直追求她的“富二代”許開陽說:“沒錯,他沒你家裡有錢,長得也不見得比你好,他什麼都沒你好,但是你愛我,我卻愛他,就憑這一點,你就永遠輸給了他!”在電影裡由於階級目光的注入,在提升陳孝正的同時對許開陽有所貶低,而在更反映網文讀者潛意識情感趨向的辛夷塢原著裡,許開陽確實處處比陳孝正強.不但更有財有貌,也更陽光溫暖,對鄭微的愛更誠摯堅定.在這樣的人物設置裡最顯現出“金錢法則”的全面勝利,就如高富帥/矮窮挫的配置,窮人最大的貧窮是人格猥瑣,富人最大的富裕是品格高尚.

如此,鄭微的選擇就完全是不可理喻的,並且,不得不說顯得有點賤———就因為不敢愛的陳孝正冷心冷面,青春無敵的“玉面小飛龍”才越陷越深———在窮小子連心都窮了的時代,七仙女的故事就不得不有點奇葩色彩.鄭微們靠任情千里走單騎,將數千年來無數女人靠壓抑換來的最後一點“矜持”的資本揮霍一空,換得青春無悔的痛快淋漓.要怪就怪女人們太愛愛情,啟蒙文化的百年餵養也罷,男權文化的千年規訓也罷,對愛的渴望如黑洞一般停駐在女人的情感結構裡,沒有了肉身,一腔熱血也只能灑在泥裡。

從«大話西遊»(1997年①)到«致青春»(2013年),當代流行的愛情神話是一場漫長的“青春祭”,以紫霞仙子、鄭微們癲傻癡狂的愛情作祭品.這大概就是“後青春時代”的愛情.這裡的“後”,既是POST(強調綿延),也是AFTER(強調斷裂),“70後”和“60後”一樣,成長于“青春澎湃”的1980年代.但他們沒有“60後”的幸運,在“青春、革命、愛情”的“三位一體”中度過青春期.年齡最長的“70後”上大學時,也正趕上鄧小平“南方談話”.被愛情神話哺育長大的一代,在遭遇愛情的時刻同時遭遇“硬道理”,從POST到AFTER,中間沒有多長的過渡期.

沒辦法,中國發展太快,而一代人的青春太短.

所謂“後青春時代”不是“老男孩”式的“後青春期,不是“長大,卻不想成人”,而是“心比人先老”.“70後”的青春是被“猛然叫停”的青春,未曾真正綻放的青春.這大概就是當年«大話西遊»被“70後”“發現”並狂熱追捧的心理動因(辛夷塢的小說裡,鄭微就是«大話西遊»的粉絲).至尊寶之所以能變成齊天大聖,前提是必須“放下情欲,擔起責任”.連大鬧天宮的孫悟空都自覺戴上緊箍咒的時代,還談什麼青春?而一個連青春都安放不下的時代,又如何能安放愛情?

本書摘自《 網路時代的文學引渡》,邵燕君著,點擊閱讀原文購買本書

然而“清穿文”在經過短暫的“瑪麗蘇”式的滿足後,很快轉向了“平凡流”(如柳依華«平凡的清穿日子»,起點女頻,2008年),出現了“種田文”(如關心則亂«知否? 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晉江文學城,2010年).被愛情所傷的女白領們,穿越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代,竟很快一心一意地過起了日子,處理婆媳關係,妻妾關係、妯娌關係、嫡庶關係,早已步步驚心,哪裡還顧得上愛情? 那個坐在“夫主”位置上的男人,無論多麼優秀都視之為老闆,無論多麼動人都警告自己不要愛上他.所有中了現代愛情毒癡心不改的“穿越女”都像«致青春»裡的阮莞一樣死於非命,她們的死比鴻毛還輕,只給家人帶來傷害和麻煩.

對於當下言情小說中出現的“反言情傾向”,筆者曾在一篇文章中分析過,愛情神話的幻滅從人類深層情感層面顯示了啟蒙神話的幻滅,從另一角度說,啟蒙話語的解體也必將導致愛情神話的解體”.電影«致青春»更把愛情神話解體背後的階級因素揭示出來,應該這是電影改編的重要成就,將一個產生于網路文學“女性向”亞文化場域的言情文本,落實進一種直接凸顯階級差異的現實背景下,在大眾話語中獲得表達.趙薇說要用電影記錄一個時代的情感,她做到了.

電影«致青春»讓我們直接看到了,在當今中國,什麼人配有青春? 誰的青春配有愛情? 走進電影院的人似乎都在緬懷自己的青春,事實上,青春和愛情已經成為富二代和美少女的專利.這就是一位被線民稱為“真相帝”的觀眾所一語道破的:“只有好看的人才有青春,我們只有大學.”“«致青春»告訴我們長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小時代»告訴我們有錢的人才有時代”.

陳孝正是不配有青春的.電影裡這個人物在各個方面都有所提升,成績優異,刻苦自律,敏感自尊,像“成長小說”中經常出現的那類憑個人努力最終獲得社會認可的“成長人物”.他的冷漠、孤僻、僵硬、薄情,都不單單被解讀為單親家庭的怪異性格,是源自一個工人家庭的輸不起.對於“玉面小飛龍”鄭微主動奉上的如火愛情,他避之不及又輕易拋棄,不是生性涼薄而是自知無份.“我的人生是一次不能重複的大廈,不能錯一釐米.”然而,無論他怎麼努力這個社會都不會給他尊嚴,上了大學又怎麼樣? 品學兼優又怎樣? 本質上,他和那個因沒考上大學而被女友黎維娟甩在身後的農民工小夥子一樣的,是沒有資格愛的.

所以,對陳孝正的解讀不能再沿用以往解讀“成長小說”的方式,在我們身處的“小時代”,他有一個新的名字:屌絲.關於屌絲的概念,自有各種說法,按照筆者個人的定義,就是被阻隔了正當上升通道的下層有志青年.而所謂“屌絲的逆襲”,就是按照壓迫者的邏輯取得被其認可的成功.

為獲得入場券,屌絲們必須不擇手段.一切青春理想都與他們無關,他們必須出賣“二代們”不願出賣的東西,人格、自尊、初戀、婚姻———這就是陳孝正最後向鄭微坦言的:“你可以認為我是個唯利是圖的人,我太急於擺脫我卑微的出身了.我承認,連我的婚姻都是功利的,我是為了拿綠卡.如果我還殘存一點點良知的話,我知道你是我唯一愛過的人! 我甚至覺得自己是個爬行動物,只有和你在一起的時光是直立行走的!”

陳孝正的這番坦言不禁讓人感歎,我們這個時代真是太窮了,男人要有多少錢才有資格愛? 而當有了那麼多錢以後,是否還有愛的能力? 男人如此,女人又如何? 其實,不是“好看”的人就有青春,還要“好看”的人不把這“好看”作價.這不僅需要一顆少女純情的心,也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比如,至少是出身大城市的中等之家.否則,像黎維娟這樣出身小地方的女大學生,必須精打細算,將青春美貌、大學文憑和處女膜綁在一起賣個好價錢.不能說黎維娟不道德,在一個男權社會裡,連陳孝正都不能憑自己本事跳的龍門,你如何指望一個來自貧困地區的女孩子跳? 在一個欲望和理性主宰的社會裡,窮人首先窮在氣魄上.

所以,當鄭微氣壯山河地質問陳孝正“你怎麼知道我不願意與你一起吃苦?”時,陳孝正如受傷的野獸:“可我不願意!”“我習慣了貧賤,但我不能忍受讓我愛的女人賤.”不管是否有意,陳孝正用的“貧賤”這個詞是準確的.與以往的“成長人物”相比,他不是貧窮而是貧賤.沒有道德支持的貧賤移動了他的道德底線,卑微輕易滑向卑鄙.這也是蔡翔在1996年發表的«底層»(«鐘山»第5期)一文中感歎的,在利益原則的侵蝕下,那個“道德的底層”正在消失.千百年來,“幾乎所有的道德要求最終都將落實到底層,底層將這個世界默默托起,同時遵守著這個世界對它發出的全部的道德指令”.而今天,底層失去了淳樸和善良,“底層不再恪守它的老派的欲望,對富裕的追求同樣導致了人的貪婪.”

只有在陳孝正和黎維娟的天平上,才可以稱出鄭微的分量.在一個一分錢一分貨的時代,鄭微卻完全依照愛情的邏輯,以最寶貴的浪漫青春為清寒少年加冕.而鄭微的真正寶貴之處並不在於是她為了愛情奮不顧身,而是為了不值的愛情奮不顧身.陳孝正是註定擔不起這頂桂冠的,而加冕的理由也莫名其妙.鄭微對一直追求她的“富二代”許開陽說:“沒錯,他沒你家裡有錢,長得也不見得比你好,他什麼都沒你好,但是你愛我,我卻愛他,就憑這一點,你就永遠輸給了他!”在電影裡由於階級目光的注入,在提升陳孝正的同時對許開陽有所貶低,而在更反映網文讀者潛意識情感趨向的辛夷塢原著裡,許開陽確實處處比陳孝正強.不但更有財有貌,也更陽光溫暖,對鄭微的愛更誠摯堅定.在這樣的人物設置裡最顯現出“金錢法則”的全面勝利,就如高富帥/矮窮挫的配置,窮人最大的貧窮是人格猥瑣,富人最大的富裕是品格高尚.

如此,鄭微的選擇就完全是不可理喻的,並且,不得不說顯得有點賤———就因為不敢愛的陳孝正冷心冷面,青春無敵的“玉面小飛龍”才越陷越深———在窮小子連心都窮了的時代,七仙女的故事就不得不有點奇葩色彩.鄭微們靠任情千里走單騎,將數千年來無數女人靠壓抑換來的最後一點“矜持”的資本揮霍一空,換得青春無悔的痛快淋漓.要怪就怪女人們太愛愛情,啟蒙文化的百年餵養也罷,男權文化的千年規訓也罷,對愛的渴望如黑洞一般停駐在女人的情感結構裡,沒有了肉身,一腔熱血也只能灑在泥裡。

從«大話西遊»(1997年①)到«致青春»(2013年),當代流行的愛情神話是一場漫長的“青春祭”,以紫霞仙子、鄭微們癲傻癡狂的愛情作祭品.這大概就是“後青春時代”的愛情.這裡的“後”,既是POST(強調綿延),也是AFTER(強調斷裂),“70後”和“60後”一樣,成長于“青春澎湃”的1980年代.但他們沒有“60後”的幸運,在“青春、革命、愛情”的“三位一體”中度過青春期.年齡最長的“70後”上大學時,也正趕上鄧小平“南方談話”.被愛情神話哺育長大的一代,在遭遇愛情的時刻同時遭遇“硬道理”,從POST到AFTER,中間沒有多長的過渡期.

沒辦法,中國發展太快,而一代人的青春太短.

所謂“後青春時代”不是“老男孩”式的“後青春期,不是“長大,卻不想成人”,而是“心比人先老”.“70後”的青春是被“猛然叫停”的青春,未曾真正綻放的青春.這大概就是當年«大話西遊»被“70後”“發現”並狂熱追捧的心理動因(辛夷塢的小說裡,鄭微就是«大話西遊»的粉絲).至尊寶之所以能變成齊天大聖,前提是必須“放下情欲,擔起責任”.連大鬧天宮的孫悟空都自覺戴上緊箍咒的時代,還談什麼青春?而一個連青春都安放不下的時代,又如何能安放愛情?

本書摘自《 網路時代的文學引渡》,邵燕君著,點擊閱讀原文購買本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