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材科技:風電葉片反轉,玻纖漲價

投資邏輯

一、玻纖產能升級、結構調整, 盈利提升空間大

收購泰山玻纖後, 公司業務實現向上游延伸, 形成玻纖全產業鏈佈局。 相比中國巨石, 泰山玻纖單噸成本高約700 元, 毛利率低約10Pcts, 盈利提升空間較大。 近年來, 泰山玻纖致力於加速產線升級, 加強新品開發, 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產品結構, 不斷研發附加值高的高性能玻纖, 單噸成本穩步下降, 毛利率穩步提升。

二、風電基本面改善, 葉片業務有望重回增長

在招標量大幅增長以及棄風限電確定進入改善通道的背景下, 風電基本面復蘇的趨勢十分明確,

今明兩年行業裝機有望恢復平穩增長。 作為國內風電葉片龍頭企業, 國內市場份額已連續六年排名第一, 公司將顯著受益行業裝機回暖, 銷量及售價均有望止跌回升。

三、氣瓶輕裝上陣, 兩材合併後資產整合可期

公司於2016 年對氣瓶業務進行資產整合提高了運營效率、降低了成本, 縮減產能至與市場需求匹配, 並計提了1.37 億元固定資產減值準備, 2017 年整體產業輕裝上陣, 同時, 氫氣瓶及長管拖車等新品開拓發展勢頭較好, 訂單逐步釋放, 氣瓶業務有望扭虧為盈。

投資建議

公司已完成玻纖及複合材料領域價值鏈的整合, 未來兩大主業的盈利能力有望持續提升;同時, 氣瓶業務輕裝上陣, 有望扭虧為盈。 公司經營有望駛入新一輪發展快車道。

預計公司2017/18/19 年營收99/113/127 億元, 增速11%/14%/12%;歸屬母淨利7.52/9.56/12.07 億元, 增速87%/27%/26% , 未來兩年保持25%以上增長, 建議買入。

中材科技簡介

一、中材科技:玻纖及複材行業領先者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於2001年以南京玻纖院、北京玻鋼院、蘇州非礦院三個國家級科研院所為基礎改制設立, 承繼了三個國家級科研院所50餘年人才與技術積澱, 是玻璃纖維及複合材料行業技術的引領者。

公司2006 年上市, 至2016 年, 通過不斷的收購和新設, 培育出了風電葉片、高溫過濾材料、高壓複合氣瓶等產業, 並收購泰山玻纖、新設中材鋰膜, 逐漸完成了玻纖產業鏈的佈局。

中材集團具備極為濃厚的科研院所背景, 目前旗下國家級科研設計院所已經達到了13家, 是典型的科技型央企, 經過30多年來的發展, 集團已經成長為“科技型、產業型、國際型”大型綜合企業集團, 產研成功聯動也成為集團及其旗下企業深刻植入的“家族基因”。 將擁有的大量優秀技術進行產業化是公司一直的發展方向, 目前公司已經成功進入了風電葉片、高壓複合氣瓶、膜材料、水處理等多個高新技術符合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方向的業務領域。

二、收購泰山玻纖, 完善產業鏈, 優化機制

泰山玻纖併入, 中材集團仍為公司控股股東。 公司控股公司中材集團是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管理的中央企業, 中材集團主要從事“三大主導產業”——非金屬材料製造業、非金屬材料技術裝備與工程業、非金屬礦業。 為集中資源做大做強新材料產業, 形成上下游一體化產業集群, 中材集團所屬中材股份對其旗下新材料產業板塊中材科技以及泰山玻纖進行資產重組。 中材科技收購泰山玻纖後, 中材股份仍為公司的控股股東, 持股比例由54.32%變更為60.24%。

其中定增物件之一啟航1號,

認購10,781,493股, 是管理層、核心骨幹股權投資計畫受託方, 管理層與核心骨幹員工參與認購公司股票, 鎖定期36 個月, 彰顯了公司團隊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 募集基金全部用於泰山玻纖年產2×10 萬噸無堿玻璃纖維池窯拉絲生產線建設。

交易完成後, 公司實現了玻纖行業全產業鏈佈局。 泰山玻纖主要業務是玻纖紗, 主要產品包括粗紗、經編織物、短切纖維、氈製品、電子布等。 從中材科技總部與各子公司的業務看, 蘇非有限為非金屬礦物工程與設計, 屬於產業鏈的上游環節;公司本部中材葉片主營風電葉片業務, 屬於產業鏈的中游;汽車複材子公司主營汽車發動機複合材料, 蘇州有限主營天然氣瓶業務, 膜材料業務主要在母公司南玻院和14年新設立的中材膜材料(化纖氈濾料), 而山東中材默銳主營水處理業務,這些複合材料公司屬於產業鏈的下游;泰山玻纖併入後,公司將實現玻纖行業全產業鏈的佈局,成為中材集團旗下在玻纖以及複合材料領域上下游一體化產業集群的唯一上市平臺,將具有風電葉片全國第一、玻纖第二的綜合領軍優勢。

三、公司經營情況

1、營收及淨利潤增長迅速

2010-2016 年,公司業務增長迅速,營業收入年複合增速為18%;由2010 年的25.7 億元上升至2015 年90 億元, 其中,2010-2012 年由於風電行業萎靡導致收入增長緩慢,自2013 年開始迅速上升,2016年初合併泰山玻纖導致收入大增55%.

公司歸屬母公司的淨利潤波動上升,2010-2013年淨利潤中樞在1.2億左右,尤其是2011年和2013年下降明顯,同比分別下滑31%和13%,自2013 年,淨利潤開始恢復,2015年淨利潤增長97%達到3億元。

2、風電葉片與玻纖貢獻主要收入

在2015年以前,公司主業集中於風電葉片,特種纖維複合材料製品和特種纖維複合材料技術與裝備。2015 年中材科技主營業務收入58.3 億元,其中風電葉片收入約40 億元,占比68.5%,特種複合材料製品收入13億,占比23%,包含先進複合材料(5.9%)、高壓複合氣瓶(6.7%)、高溫過濾材料(5.4%)、玻璃纖維紙(4.5%)。特種纖維複合材料技術與裝備(4.7%);鋰電池隔膜收入992 萬元,目前還屬於新興產品。

2016 年3 月,公司完成泰山玻纖收購,玻纖成為公司與風電葉片並肩的支柱產業。2016年中材科技收入90億,其中風電葉片收入32億元,占比36%,無堿玻璃纖維收入38億元,占比42%,特種複合材料製品收入13.5億,占比16%。

泰山玻纖並表,盈利能力持續改善

一、泰山玻纖為全球主要玻纖廠商之一

泰山玻纖是世界前五大、國內三大玻纖廠商之一,產能規模領先。截至2016年底,中國玻纖總產能為380萬噸,,泰山玻纖占比16%。泰山玻纖在世界上產能占比11%.

泰山玻纖目前在產產能達70 萬噸,包括8條熔制拉絲玻璃纖維生產線及(老廠區4 條、新廠區4 條),另外鄒城子公司現有4 條無堿玻璃纖維池窯拉絲生產線,和一條2012 年電子布生產線

產能持續增長,未來2-3年仍將繼續擴張。2014年,公司開始著手產線置換升級,通過關停小產線,同時置換升級為新產線,持續帶來玻纖產量的增加。2016年泰山玻纖的各類玻璃纖維製品的合計產能大約63萬噸/年,同比增長15%,2017年達到76.88萬噸,同比增長22%。

公司玻纖業務十三五產能規劃目標為100萬噸,未來會加大海外產能投放,已計畫2018-2019年啟動在印度投資年產8萬噸玻纖生產線專案;國內2×10萬噸無堿玻璃纖維池窯拉絲生產線項目已經於2017年3月1日投產,耐鹼纖維生產線將於2018年點火,公司百萬產能目標有望提前實現。

二、單位成本持續下降,高端產品占比提高

產線持續置換升級,單位成本仍有下降空間:泰山玻纖自2014年開始由於老線窯齡到期,公司開始了持續的冷修搬遷,隨著新線替換老線、窯爐升級改造,單線生產規模大幅提升,公司近幾年單位生產成本下降明顯,泰山玻纖2016年單位玻纖紗及製品成本比2013年下降了約1100元/噸。目前新線產能占比達到60%,未來隨著新舊產能更替,成本還有下降空間,盈利能力還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優化產能結構,中高端產品占比進一步提高。近年來,隨著玻纖在新能源汽車、高鐵、風電、新材料等領域的拓展,熱塑性玻纖、經編織物、耐鹼玻纖等高附加值產品需求快速增長,泰山玻纖順應行業趨勢,積極調整產品結構,提升高端領域的應用。

目前,公司中高端產能(經編織物、熱塑性玻纖、耐鹼玻纖等)占比約40%,未來隨著中高端產能占比的進一步提升,泰山玻纖盈利能力將進一步增強。

三、泰山玻纖盈利能力較強,遠超業績承諾

2016 年,泰山玻纖實現銷量59.47 萬噸,同比增長11.72%,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0.62 億元,同比增長9.08%,毛利率33.98%,淨利潤4.15 億元,同比增長31.24%,各項經營指標創歷史新高。

中材股份承諾泰山玻纖2015-2018 年扣非淨利潤分別為2.68 億、2.22 億、3.10 億、4.62 億,泰山玻纖2015-2016 實際扣非淨利潤3.16 億、4.15 億,均遠超業績承諾。

相比中國巨石,泰山玻纖盈利能力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受歷史原因(落後產能較多)和部分

市場客觀因素(產能規模及生產基地佈局等)影響,泰山玻纖盈利能力與中國巨石還有一定

距離,當前泰山玻纖單噸成本約4200 元,比中國巨石高約700 元,毛利率比中國巨石低約10 個百分點。

風電葉片行業龍頭,具備國際競爭力

一、中材葉片技術規模業內領先,區域佈局基本完成

公司的風電葉片業務主要由子公司—中材科技風電葉片股份有限公司經營。中材葉片是專業從事風電葉片及其模具研究、設計、製造、銷售及技術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是國內最早形成風電葉片產業化的公司之一,也是國內知名、北京地區惟一的風電葉片製造商。2016 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2.34 億元,占公司總收入的36%,實現淨利潤3億元,占公司總利潤75%,是推動公司業務增長的強大動力。

中材葉片技術規模業內領先,區域佈局基本完成。目前中材葉片共擁有6 大系列50 個產品型號,順應葉片大型化、多元化發展趨勢,主打產品為1.5MW、2MW、2.5MW 複合材料風電葉片,中材葉片擁有北京延慶、甘肅酒泉、江蘇阜甯、吉林白城、內蒙古錫林、江西萍鄉和河北邯鄲等七個風電葉片產業基地,具備年產4000 套(835 萬千瓦)兆瓦級風電葉片的生產能力。

葉片較長,運輸較困難,運輸成本較高。公司的產能佈局由內陸向沿海,由風電資源優質地區向中低風速地區轉移,緊隨風電市場重心的轉移。

二、市占率穩居第一,產品結構不斷提升

1、市占率穩居第一,持續提升

中材科技2007年開始發展風機葉片業務, 2016當年裝機市占率23%,累計裝機市占率16.5%,作為國內風機葉片龍頭,市場佔有率連續9年保持增長,連續5年保持國內第一。行業低谷有利於供給側改善,強者恒強。2011 年國內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同比下滑近7%,接著2012 年同比下滑26%,但中材葉片的當年市占率從12%提升到18%,上升了一個臺階

2、龍頭企業在週期中成長

葉片營業收入有所波動,但總體上同比增速,下滑時幅度較小,上行時彈性較大,2015年營業收入曾達到40 億元,淨利潤達到5億元.

進入向上週期,業績彈性大。淨利潤的波動比收入大,淨利率和ROE 的變化趨勢與國內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同比變化基本一致。由於2015 年的搶裝透支需求,2016 年至今,風電行業較為低迷,處於底部,隨著新增裝機回暖,中材葉片的業績會進入上升週期。ROE達到22%的較高水準

3、優化產品結構,均價穩中有升,毛利率有提升空間

銷售量受風電新增裝機變化的影響明顯,但均價卻是穩中有升。公司2MW 風電葉片的出貨占比預計從以前的20%-30%,提升到現在的80%甚至以上,拉動均價持續上升。2016每MW均價為58萬元,相比同行業的中複聯眾公司的葉片均價高28.8%。

未來公司重點開發大型號(適用於海上風電)、低風速葉片;並進一步降低大型葉片製造成本,建立材料採購集中管理,全面實行零庫存管理。隨著供應體系的完善,原材料的國產替代,毛利率將提升。

三、具備國際競爭力,行業整合或將提速

隨著風電行業改革,整機製造商行業發展步入有序,葉片供應商也趨於集中,在2005年及以後,國內風電葉片產業,通過技術引進和海外並購,掌握了主流製造技術,高峰時期行業競爭者有近百家,目前縮減到20 家左右,行業逐漸進入有序發展的階段。2016 年市場份額排名前三的企業整體市場39.12%,排名前十的企業占整體市場容量80.82%行業集中度大幅提升。

風電葉片的一流企業,國內以中材葉片、中複連眾為代表,國外以LM、TPI 為代表,中材科技具備國際競爭力。

中航惠騰,成立於2001 年,外商參股,曾輝煌一時,處於一流梯隊。2004-2007 年, 惠騰連續成為金風科技獨家葉片供應商,並在2008、2009 年連續兩年葉片市占率第一, 年銷售額達到20 多億元,利潤超過3 億元。但進入2011 年,受風電行業低迷影響, 加之發生多起品質事故,中航惠騰開始出現大額虧損,目前已基本停產。

LM 風能,是全球最大的風機葉片企業,也是全球唯一將葉片設計和生產進行整合的公司。近幾年,LM 的收入有較快增長,2016 年達到10.6 億歐元,淨利潤情況表現更優, 開始大幅盈利,2016 年達到0.5 億歐元。LM 的EBIT 利潤率持續提升,達到近10%,作為行業龍頭,盈利能力明顯提升。GE 以16.5 億美元收購LM,對應2016 年LM 的EBITDA 倍數為8-9 倍。

TPI 是全球領先的風電葉片獨立製造商。 2016 年收入為7.55 億美元,中材葉片為32.6 億元人民幣,TPI 的收入規模約高出50%。 2016 年銷售均價為15.3 萬美元/MW,中材葉片為58.2 萬元人民幣/MW,中材葉片的每MW 單價約低40%。

中材葉片,產品品質已具備國際競爭力,進軍海外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並且在集團支持下財務狀況更穩健。中材葉片已成為某國際知名主機廠商的合格供應商,為其批量供貨。預計銷往海外的產品毛利率會明顯高於國內,未來海外業務占比提升,將拉升整體毛利率。

近年來國外風電整機和葉片領域的合併較為頻繁,行業整合或將提速,中材葉片、中複連眾同屬中國建材集團,兩者總產能達到16GW,位居世界第一,未來有望深度開展業務整合與協同。

氣瓶業務輕裝上陣,扭虧為盈可期

公司高壓複合氣瓶業務主要由其全資子公司中材科技(蘇州)有限公司負責生產經營,近年

來,受國際油價下降等因素影響,天然氣氣瓶產業市場需求持續疲軟,銷量持續下滑,氣瓶

業務出現連年虧損。2016 年,蘇州有限實現營業收入2.91 億元,同比下跌27%,實現淨利潤-2.12 億元,嚴重拖累公司整體業績。

面對氣瓶業務連年虧損的局面,2016 年公司對蘇州有限進行資產整合,將生產製造中心向

低成本地區(成都)轉移,整體產能規模減半,開拓長管拖車、氫氣瓶等新業務,同時對氣

瓶業務計提了1.37 億元的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整合完成後,蘇州有限全資子公司中材科技

(成都)有限公司成為公司高壓複合氣瓶業務的主要研發、生產基地,產品包括車用CNG

氣瓶、天然氣儲運瓶、儲氫瓶等。當前,公司具備35 萬隻/年CNG 氣瓶產能,4 萬隻/年LNG氣瓶產能以及70 萬隻/年工業氣瓶產能。

而山東中材默銳主營水處理業務,這些複合材料公司屬於產業鏈的下游;泰山玻纖併入後,公司將實現玻纖行業全產業鏈的佈局,成為中材集團旗下在玻纖以及複合材料領域上下游一體化產業集群的唯一上市平臺,將具有風電葉片全國第一、玻纖第二的綜合領軍優勢。

三、公司經營情況

1、營收及淨利潤增長迅速

2010-2016 年,公司業務增長迅速,營業收入年複合增速為18%;由2010 年的25.7 億元上升至2015 年90 億元, 其中,2010-2012 年由於風電行業萎靡導致收入增長緩慢,自2013 年開始迅速上升,2016年初合併泰山玻纖導致收入大增55%.

公司歸屬母公司的淨利潤波動上升,2010-2013年淨利潤中樞在1.2億左右,尤其是2011年和2013年下降明顯,同比分別下滑31%和13%,自2013 年,淨利潤開始恢復,2015年淨利潤增長97%達到3億元。

2、風電葉片與玻纖貢獻主要收入

在2015年以前,公司主業集中於風電葉片,特種纖維複合材料製品和特種纖維複合材料技術與裝備。2015 年中材科技主營業務收入58.3 億元,其中風電葉片收入約40 億元,占比68.5%,特種複合材料製品收入13億,占比23%,包含先進複合材料(5.9%)、高壓複合氣瓶(6.7%)、高溫過濾材料(5.4%)、玻璃纖維紙(4.5%)。特種纖維複合材料技術與裝備(4.7%);鋰電池隔膜收入992 萬元,目前還屬於新興產品。

2016 年3 月,公司完成泰山玻纖收購,玻纖成為公司與風電葉片並肩的支柱產業。2016年中材科技收入90億,其中風電葉片收入32億元,占比36%,無堿玻璃纖維收入38億元,占比42%,特種複合材料製品收入13.5億,占比16%。

泰山玻纖並表,盈利能力持續改善

一、泰山玻纖為全球主要玻纖廠商之一

泰山玻纖是世界前五大、國內三大玻纖廠商之一,產能規模領先。截至2016年底,中國玻纖總產能為380萬噸,,泰山玻纖占比16%。泰山玻纖在世界上產能占比11%.

泰山玻纖目前在產產能達70 萬噸,包括8條熔制拉絲玻璃纖維生產線及(老廠區4 條、新廠區4 條),另外鄒城子公司現有4 條無堿玻璃纖維池窯拉絲生產線,和一條2012 年電子布生產線

產能持續增長,未來2-3年仍將繼續擴張。2014年,公司開始著手產線置換升級,通過關停小產線,同時置換升級為新產線,持續帶來玻纖產量的增加。2016年泰山玻纖的各類玻璃纖維製品的合計產能大約63萬噸/年,同比增長15%,2017年達到76.88萬噸,同比增長22%。

公司玻纖業務十三五產能規劃目標為100萬噸,未來會加大海外產能投放,已計畫2018-2019年啟動在印度投資年產8萬噸玻纖生產線專案;國內2×10萬噸無堿玻璃纖維池窯拉絲生產線項目已經於2017年3月1日投產,耐鹼纖維生產線將於2018年點火,公司百萬產能目標有望提前實現。

二、單位成本持續下降,高端產品占比提高

產線持續置換升級,單位成本仍有下降空間:泰山玻纖自2014年開始由於老線窯齡到期,公司開始了持續的冷修搬遷,隨著新線替換老線、窯爐升級改造,單線生產規模大幅提升,公司近幾年單位生產成本下降明顯,泰山玻纖2016年單位玻纖紗及製品成本比2013年下降了約1100元/噸。目前新線產能占比達到60%,未來隨著新舊產能更替,成本還有下降空間,盈利能力還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優化產能結構,中高端產品占比進一步提高。近年來,隨著玻纖在新能源汽車、高鐵、風電、新材料等領域的拓展,熱塑性玻纖、經編織物、耐鹼玻纖等高附加值產品需求快速增長,泰山玻纖順應行業趨勢,積極調整產品結構,提升高端領域的應用。

目前,公司中高端產能(經編織物、熱塑性玻纖、耐鹼玻纖等)占比約40%,未來隨著中高端產能占比的進一步提升,泰山玻纖盈利能力將進一步增強。

三、泰山玻纖盈利能力較強,遠超業績承諾

2016 年,泰山玻纖實現銷量59.47 萬噸,同比增長11.72%,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0.62 億元,同比增長9.08%,毛利率33.98%,淨利潤4.15 億元,同比增長31.24%,各項經營指標創歷史新高。

中材股份承諾泰山玻纖2015-2018 年扣非淨利潤分別為2.68 億、2.22 億、3.10 億、4.62 億,泰山玻纖2015-2016 實際扣非淨利潤3.16 億、4.15 億,均遠超業績承諾。

相比中國巨石,泰山玻纖盈利能力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受歷史原因(落後產能較多)和部分

市場客觀因素(產能規模及生產基地佈局等)影響,泰山玻纖盈利能力與中國巨石還有一定

距離,當前泰山玻纖單噸成本約4200 元,比中國巨石高約700 元,毛利率比中國巨石低約10 個百分點。

風電葉片行業龍頭,具備國際競爭力

一、中材葉片技術規模業內領先,區域佈局基本完成

公司的風電葉片業務主要由子公司—中材科技風電葉片股份有限公司經營。中材葉片是專業從事風電葉片及其模具研究、設計、製造、銷售及技術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是國內最早形成風電葉片產業化的公司之一,也是國內知名、北京地區惟一的風電葉片製造商。2016 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2.34 億元,占公司總收入的36%,實現淨利潤3億元,占公司總利潤75%,是推動公司業務增長的強大動力。

中材葉片技術規模業內領先,區域佈局基本完成。目前中材葉片共擁有6 大系列50 個產品型號,順應葉片大型化、多元化發展趨勢,主打產品為1.5MW、2MW、2.5MW 複合材料風電葉片,中材葉片擁有北京延慶、甘肅酒泉、江蘇阜甯、吉林白城、內蒙古錫林、江西萍鄉和河北邯鄲等七個風電葉片產業基地,具備年產4000 套(835 萬千瓦)兆瓦級風電葉片的生產能力。

葉片較長,運輸較困難,運輸成本較高。公司的產能佈局由內陸向沿海,由風電資源優質地區向中低風速地區轉移,緊隨風電市場重心的轉移。

二、市占率穩居第一,產品結構不斷提升

1、市占率穩居第一,持續提升

中材科技2007年開始發展風機葉片業務, 2016當年裝機市占率23%,累計裝機市占率16.5%,作為國內風機葉片龍頭,市場佔有率連續9年保持增長,連續5年保持國內第一。行業低谷有利於供給側改善,強者恒強。2011 年國內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同比下滑近7%,接著2012 年同比下滑26%,但中材葉片的當年市占率從12%提升到18%,上升了一個臺階

2、龍頭企業在週期中成長

葉片營業收入有所波動,但總體上同比增速,下滑時幅度較小,上行時彈性較大,2015年營業收入曾達到40 億元,淨利潤達到5億元.

進入向上週期,業績彈性大。淨利潤的波動比收入大,淨利率和ROE 的變化趨勢與國內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同比變化基本一致。由於2015 年的搶裝透支需求,2016 年至今,風電行業較為低迷,處於底部,隨著新增裝機回暖,中材葉片的業績會進入上升週期。ROE達到22%的較高水準

3、優化產品結構,均價穩中有升,毛利率有提升空間

銷售量受風電新增裝機變化的影響明顯,但均價卻是穩中有升。公司2MW 風電葉片的出貨占比預計從以前的20%-30%,提升到現在的80%甚至以上,拉動均價持續上升。2016每MW均價為58萬元,相比同行業的中複聯眾公司的葉片均價高28.8%。

未來公司重點開發大型號(適用於海上風電)、低風速葉片;並進一步降低大型葉片製造成本,建立材料採購集中管理,全面實行零庫存管理。隨著供應體系的完善,原材料的國產替代,毛利率將提升。

三、具備國際競爭力,行業整合或將提速

隨著風電行業改革,整機製造商行業發展步入有序,葉片供應商也趨於集中,在2005年及以後,國內風電葉片產業,通過技術引進和海外並購,掌握了主流製造技術,高峰時期行業競爭者有近百家,目前縮減到20 家左右,行業逐漸進入有序發展的階段。2016 年市場份額排名前三的企業整體市場39.12%,排名前十的企業占整體市場容量80.82%行業集中度大幅提升。

風電葉片的一流企業,國內以中材葉片、中複連眾為代表,國外以LM、TPI 為代表,中材科技具備國際競爭力。

中航惠騰,成立於2001 年,外商參股,曾輝煌一時,處於一流梯隊。2004-2007 年, 惠騰連續成為金風科技獨家葉片供應商,並在2008、2009 年連續兩年葉片市占率第一, 年銷售額達到20 多億元,利潤超過3 億元。但進入2011 年,受風電行業低迷影響, 加之發生多起品質事故,中航惠騰開始出現大額虧損,目前已基本停產。

LM 風能,是全球最大的風機葉片企業,也是全球唯一將葉片設計和生產進行整合的公司。近幾年,LM 的收入有較快增長,2016 年達到10.6 億歐元,淨利潤情況表現更優, 開始大幅盈利,2016 年達到0.5 億歐元。LM 的EBIT 利潤率持續提升,達到近10%,作為行業龍頭,盈利能力明顯提升。GE 以16.5 億美元收購LM,對應2016 年LM 的EBITDA 倍數為8-9 倍。

TPI 是全球領先的風電葉片獨立製造商。 2016 年收入為7.55 億美元,中材葉片為32.6 億元人民幣,TPI 的收入規模約高出50%。 2016 年銷售均價為15.3 萬美元/MW,中材葉片為58.2 萬元人民幣/MW,中材葉片的每MW 單價約低40%。

中材葉片,產品品質已具備國際競爭力,進軍海外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並且在集團支持下財務狀況更穩健。中材葉片已成為某國際知名主機廠商的合格供應商,為其批量供貨。預計銷往海外的產品毛利率會明顯高於國內,未來海外業務占比提升,將拉升整體毛利率。

近年來國外風電整機和葉片領域的合併較為頻繁,行業整合或將提速,中材葉片、中複連眾同屬中國建材集團,兩者總產能達到16GW,位居世界第一,未來有望深度開展業務整合與協同。

氣瓶業務輕裝上陣,扭虧為盈可期

公司高壓複合氣瓶業務主要由其全資子公司中材科技(蘇州)有限公司負責生產經營,近年

來,受國際油價下降等因素影響,天然氣氣瓶產業市場需求持續疲軟,銷量持續下滑,氣瓶

業務出現連年虧損。2016 年,蘇州有限實現營業收入2.91 億元,同比下跌27%,實現淨利潤-2.12 億元,嚴重拖累公司整體業績。

面對氣瓶業務連年虧損的局面,2016 年公司對蘇州有限進行資產整合,將生產製造中心向

低成本地區(成都)轉移,整體產能規模減半,開拓長管拖車、氫氣瓶等新業務,同時對氣

瓶業務計提了1.37 億元的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整合完成後,蘇州有限全資子公司中材科技

(成都)有限公司成為公司高壓複合氣瓶業務的主要研發、生產基地,產品包括車用CNG

氣瓶、天然氣儲運瓶、儲氫瓶等。當前,公司具備35 萬隻/年CNG 氣瓶產能,4 萬隻/年LNG氣瓶產能以及70 萬隻/年工業氣瓶產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