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宋遼邊關地道,被稱為“沉睡千年的地下長城”,入選上海吉尼斯

宋遼邊關地道, 是北宋初期為防禦遼國南侵而修建的地下軍事防禦工程遺址, 橫跨河北雄縣、霸州、文安、永清、固安等市縣, 東西長約65公里, 南北寬約25公里, 面積約1300平方公里, 僅永清縣境內就有300平方公里。 距今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

2006年5月25日, 永清縣的地下古戰道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肯定了這一被專家學者稱之為“沉睡千年的地下軍事奇觀”的巨大歷史價值。 2007年初, 宋遼古戰道又以最長的古戰道入選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紀錄。

永清縣位於京津保三角地區中心, 唐天寶元年, 由唐玄宗李隆基定名為永清。 永清縣地下古戰道的被發現堪稱由來已久, 清末年間就有記載, 其後又屢有發現。

清末的一個春天, 永清縣蔡家營村一個村民回家時, 一腳踩入村頭的一個很小的地孔中。 好奇的他俯下身去用手扒, 地孔越扒越大, 原來是一條長長的地下通道。

抗戰期間, 這裡的百姓為了躲避災難, 在村裡村外挖地道。 縣城東南6公里處的西鎮村村民在挖掘時發現了一個古代的地道:洞體寬1米, 高1.6米左右, 地道內有小屋和燈檯。 在位於縣城12公里處的龍虎莊村, 村民們也挖到了古地道,

還在地道內拾到一個鍋蓋大小的金屬片, 據說是盾牌。

1948年夏天, 縣城西南12公里的瓦屋辛莊村發生洪災。 人們順著大水消失的路徑, 在村西北100多米處發現了一個很大的洞口, 原來大水全都流到這個地洞裡去了。

文革時期, 瓦屋辛莊村村民在這裡挖掘出了一個能藏二三十人的拱型洞。

洞有一人長, 兩米寬, 頂部和兩旁都是用青磚砌成。 後來, 這個洞遭到破壞。

1951年, 永清縣城南關, 有一戶群眾室內突然塌陷, 露出個洞口。 大家發現又是一個地道, 面積約150平方米, 洞的四壁有十幾道小門, 每個門連著一個地道。 洞內有小屋, 屋裡有炕, 炕上有檯燈, 還有未燃盡的蠟燭。

1988年, 永清縣委、縣政府組織人力重點對瓦屋辛莊村的那個吸水洞進行挖掘和探查。

經過三個月的發掘, 查清此洞共200多平方米, 由兩個“迷魂洞”和一個“藏兵洞”組成。 人進去“迷魂洞”猶如走進迷宮, 拐了幾個彎後就不知東西南北了。

經過1988年的挖掘調查認定:永清縣古地道涉及6個鄉鎮11個村,分佈面積達300多平方公里。它不僅分布面廣,而且有相當嚴密的佈局。它以南關為起點,呈兩條主線分別向東南和西南兩個方向延伸,一個直指信安鎮(古淤口關),另一個指向霸州鎮(古益津關)。建築材料均為巨型青磚。

1989年,永專家學者們考察後認為,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它所起的作用不遜於萬里長城,堪稱“地下長城”。它的被發現填補了史書記載的空白,為文物、歷史以及古代軍事、古代建築等多學科、多門類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課題。大家一致同意將其命名為“永清古戰道”。

大家認為,它是宋朝政府為了抵禦遼軍組織軍民統一建造的,不是由遼國遼軍組織建造。因為遼軍主要是騎兵,以運動戰為主,無須修建地道。另外據歷史文獻記載,在顯德七年以後的宋遼對峙時期,永清屬霸州,為宋遼邊界以南的宋國領土。

經過1988年的挖掘調查認定:永清縣古地道涉及6個鄉鎮11個村,分佈面積達300多平方公里。它不僅分布面廣,而且有相當嚴密的佈局。它以南關為起點,呈兩條主線分別向東南和西南兩個方向延伸,一個直指信安鎮(古淤口關),另一個指向霸州鎮(古益津關)。建築材料均為巨型青磚。

1989年,永專家學者們考察後認為,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它所起的作用不遜於萬里長城,堪稱“地下長城”。它的被發現填補了史書記載的空白,為文物、歷史以及古代軍事、古代建築等多學科、多門類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課題。大家一致同意將其命名為“永清古戰道”。

大家認為,它是宋朝政府為了抵禦遼軍組織軍民統一建造的,不是由遼國遼軍組織建造。因為遼軍主要是騎兵,以運動戰為主,無須修建地道。另外據歷史文獻記載,在顯德七年以後的宋遼對峙時期,永清屬霸州,為宋遼邊界以南的宋國領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