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張居正改革反思:利於明朝政府而不利於底層百姓,促發明朝滅亡

明朝從立國到滅亡一直沒有解決好兩個問題。 一個是因為“禁海”導致的海盜、海商問題;一個是“流民”問題。 前者反而成了明朝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例如鄭成功本質上就是依靠父親鄭芝龍作為海盜、海商而擁有了“保明”的資本;後者則推翻了明朝, 最終被清朝撿了個大便宜。

(1)張居正只是緩解了明朝的流民問題, 但沒有從根本上破解

流民的問題本質上就是“不適宜種地”地區的百姓為了生存而產生的遷徙, 因為, 明朝的“禁止人口流動”的戶籍制度之間的衝突, 這是頂層設計問題, 張居正無力改變。 因此, 流民就是脫離戶籍所在地的人, 這些人最終會有兩個方向:

其一, 安善良民

這主要得到了政府地幫助後, 或者在流到地區獲得了安置, 或者被政府強行押回逃亡地。

其二, 徹底離開農業或違法亂紀或不務正業

有的人會出海做海盜, 所以明朝的海盜問題一直比較嚴重。

有的人則去城市務工, 務工不成在城市實行各種違法活動, 例如地痞流氓、販賣私鹽等, 可惜的地方在於因為明朝的科研問題沒有解決“機器化大生產問題”, 雖然晚明手工業很發達, 但無法讓更多地人在城市生存。 因此, 我們會看到晚明社會地痞流氓就很多, 北京就有“十虎幫”由錦衣衛人員挑頭兒, 蘇州就有“龍蛇幫”。 另外, 各種欺負人的事情就比較多。

更嚴重的是, 因為流民與流入地百姓之間的矛盾又使得“安善良民”成為“匪徒”。 像王守仁就曾經對江西執行過剿匪任務, 這些“匪”其實就是流民形成。 流民的到來必然分割了當地人的權益, 因此, 當地人便與流民經常發生衝突。

最著名的流民就是“客家人”,

這一由漢人族系分出來的特殊人群在更多的時期是受到排斥的。 清朝這一問題也很嚴重, 雍正朝重臣張廷玉就曾解決過“棚民造反”問題。 清朝著名的“太平天國起義”的爆發, 也是因“客家人”與當地人發生糾紛而導致。

當地政府自然會傾向當地的百姓, 最終成為“太平天國運動”的導火索。

(2)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是明政府的福音, 並非底層百姓的福音

張居正最大的功勞是是將“一條鞭法”推行到全國, 創始人並不是他, 張居正出生前後“一條鞭法”就已經在南方的一些縣級行政機構開始實行了。

1565年, 由龐尚鵬在浙江省推行試驗, 最終, 張居正上臺前後覺得“一條鞭法”非常成功, 便推廣到全國。 但問題是, 在一縣一省或幾縣二三省試驗成功, 並不能代表可以在整個中國“慌忙”地推行。

中國地域廣闊, 南方因海外貿易多銀, 北方因貿易較少而少銀, 西部因土地問題和貿易較少而貧銀。 但是, 稅收如何收取、收取多少是全國是統一的, 這就勢必造成南方多白銀就繳稅方便, 北方少白銀但也基本夠用還能湊合,

西部則因為貧銀而賣兒賣女、賣房子賣地的情況越來越多。 “一條鞭法”推廣到全國的主要弊端, 也被禮部尚書葛守禮不幸言中。

(3)“一條鞭法”促進了社會流動, 降低了對農村社會的管理、增加了貪腐程度

“一條鞭法”地推行, 也從農村管理結構上說,有了重大改變。但對於這種改變,明政府並沒有做好準備。

變法之前,底層農民的生活受到兩個方面的制約。其一,國家制度法規的影響;其二“裡甲老人制度”的影響。

裡甲負責維護治安、收稅,老人負責解決鄉鎮的社會糾紛等。到了明朝中後期,“裡甲老人”開始說話不算數了,這時,由明朝政府出面組織“德高望重”(其實就是有權有勢的人)制定了各種“鄉約”,鄉約的“解釋權”大部分由政府指定的新的“裡甲老人”進行。

由此,政府在救災方面,因為財政緊缺,竟然將諸如“救災”等重大問題甩給了新形成的士紳階層。

同時,從農村結構上說,之前交給國家的稅收是實體的大米、小麥、布絹等,裡甲需要組織人力物力去運輸,這就是勞役內容之一。明政府的縣級機關的任務就是負責監管這一過程。

“一條鞭法”實施之後,農民們只需要直接把錢交給縣裡的衙門,如此,雖然省下了之前的各種必要的成本和包括貪腐在內的各種不必要成本,明政府也就順便增加了國家收入,但卻失去了對“鄉村”地控制。隨著時間的推行,“收銀子”永遠比“藏糧食”簡單方便快捷,“一條鞭法”最終反而加速了貪腐的程度。

張居正的軟肋用人不用才德,以龐尚鵬為例

張居正和萬曆:失敗的中國式教育典型

張居正強行在全國推行一條鞭,對李自成張獻忠起義該負一定責任

大明300年權力鬥爭史:張居正崛起過程中的七大勢力

也從農村管理結構上說,有了重大改變。但對於這種改變,明政府並沒有做好準備。

變法之前,底層農民的生活受到兩個方面的制約。其一,國家制度法規的影響;其二“裡甲老人制度”的影響。

裡甲負責維護治安、收稅,老人負責解決鄉鎮的社會糾紛等。到了明朝中後期,“裡甲老人”開始說話不算數了,這時,由明朝政府出面組織“德高望重”(其實就是有權有勢的人)制定了各種“鄉約”,鄉約的“解釋權”大部分由政府指定的新的“裡甲老人”進行。

由此,政府在救災方面,因為財政緊缺,竟然將諸如“救災”等重大問題甩給了新形成的士紳階層。

同時,從農村結構上說,之前交給國家的稅收是實體的大米、小麥、布絹等,裡甲需要組織人力物力去運輸,這就是勞役內容之一。明政府的縣級機關的任務就是負責監管這一過程。

“一條鞭法”實施之後,農民們只需要直接把錢交給縣裡的衙門,如此,雖然省下了之前的各種必要的成本和包括貪腐在內的各種不必要成本,明政府也就順便增加了國家收入,但卻失去了對“鄉村”地控制。隨著時間的推行,“收銀子”永遠比“藏糧食”簡單方便快捷,“一條鞭法”最終反而加速了貪腐的程度。

張居正的軟肋用人不用才德,以龐尚鵬為例

張居正和萬曆:失敗的中國式教育典型

張居正強行在全國推行一條鞭,對李自成張獻忠起義該負一定責任

大明300年權力鬥爭史:張居正崛起過程中的七大勢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