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德軍420萬加芬蘭等國75萬 VS 蘇軍560萬 中國羡慕卻湊不出10萬人

1943年11月28日, 蘇軍四架運輸機在戰鬥機群的護衛下將史達林送往德黑蘭與邱吉爾首相和羅斯福總統會晤商討整體戰略問題。

史達林敏銳地意識到, 邱吉爾不願看到波蘭與巴爾幹各國的納粹政府被共產主義所取代;他幾乎確信邱吉爾在拖延著第二戰場的開闢, 以使德國能集中力量對付蘇聯。

在第二天的會議上, 史達林提醒他們, 德軍正在迅速恢復元氣, 德軍炮彈正落向列寧格勒, 他們在烏克蘭發起進攻, 除非英美盟軍能夠很快在西線發起主要攻勢, 否則1944年春季德軍極可能再次在東線發動進攻。

史達林暗示, 假如英美盟軍到1944年春天還不能兌現開闢第二戰場的諾言的話, 一旦蘇聯領土全部解放, 蘇聯將與納粹德國達成和解。

蘇聯已經經受住了德軍兩年半的攻擊與反攻, 史達林認為如果再不開闢第二敲場, 德軍無疑會在1944年春天捲土重來。

事實上, 德軍對即將開闢第二戰場的考慮已對他們來年的作戰計畫產生了重大影響。 11月3日, 希特勒在第51號元首指令中概這了這種戰略形勢:

持續了兩年半的激烈殘酷的鬥爭已使我們的力量與精力達到極限。 現在, 東線的危險依然存在, 但是更大的危險正在西線出現:英美盟軍的侵犯。 東部地域廣大, 假如形勢一再惡化, 我們甚至允許領土上的重大損失, 只要最終不危及德國的要害。 但西線決不能這樣, 我不能再容忍西線力量的削弱。

蘇德雙方的士兵

德國有大約800萬人的軍隊, 其中的420萬, 以及主要來自羅馬尼亞、匈牙利和芬蘭的75萬軸心國士兵被投入到東線戰場, 此外還包括占總數大約四分之三的軍用飛機、裝甲戰車和大炮。

蘇聯的最前線力量, 據估計只有260萬人而不是資料上的500萬人——可以簡單地通過徵調後方多餘人員得到加強。

東線戰場失利後, 德國面臨著空前巨大的壓力, 只要是男性, 無論老少都要參軍入伍與蘇聯作戰。 1943年l2月5日, 希特勒下達第22號基本指令,

要求將100萬後方人員送上戰場, 並組建了若干憲兵營, 它們的任務是突擊檢查毫無戒備的後勤與行政區域, 強行徵兵並將他們送上前線。

1943年12月, 在德黑蘭, 史達林得到邱吉爾和羅斯福的保證:英美盟軍最遲在1944年春天進入西歐, 也就是說希特勒無法再加強東線的力量。

這個保證相當重要, 因為蘇聯對軸心國人數的優勢(560萬對490萬)還不能算作壓倒性的優勢。 此外, 儘管蘇軍比德軍擁有更多的戰略資源:坦克:5600輛對5400輛;火炮與迫擊炮:83000門對54000門;飛機:8800架對3000架。

小記:

二戰時, 一個普遍看法是:蘇德戰場拼的是坦克 大炮, 太平洋戰場拼的是飛機軍艦, 中國戰場拼的是人。 這其實也是中國的痛。 相比蘇德的機械化部隊, 他們在打仗時, 幾乎沒有怎麼考慮過節約炮彈, 但是中國同期考慮的卻是每個士兵手裡能分幾顆子彈。

在戰爭早期, 中國還是有幾個“德械師”, 其戰鬥力一時讓日本也頗為忌憚, 但後來日軍發現所謂的“德械師”也就三板斧, 實力並不怎麼樣。 其實, “德械師”戰鬥力卻是很強, 剛上戰場卻是如此,但是在戰場一消耗,裝備補充不了,彈藥補充不了,補充的人員裝備太差無法協調使用,有時反而會拖累部隊戰鬥力。是以戰鬥力無法獲得持續保證,被日軍認為不強。

其中一個“德械師”軍官說:

我向一個連隊下令攻佔對面日軍佔領的一個橋樑,等了半天報告說:傷亡過半,彈藥用盡,請求撤退。一問才知道,這是戰時補充的一支地方部隊,還有士兵是參軍不足一月,使用的還是漢陽造,士兵彈藥不足我們正常水準一半。因為橋樑沒攻下來,部隊行動被拖延了5個小時。

裝備精良的德械師

但這種優勢遠不如1941年時那樣明顯,只是經過戰爭的錘煉,蘇聯兵精將良遠勝於過去,而對手卻恰恰相反。蘇軍總計有480個師(每師大約6000人),35個裝甲武裝的機械化師,46個坦克旅,80個炮兵師,編成70個獨立的集團軍,集團軍又被編成12個方面軍(集團軍群)。

此外,鐵路部隊使成千上萬輛10噸級的美國斯蒂倍克牌卡車能夠及時運抵前線,於是這些師、集團軍、方面軍也就擁有了勝於對手的機動能力。

小結:

二戰前,德國出於發展軍工獲取中國資源的目的,賣給中國大量裝備,並向中國派了大量軍事顧問。中國也有了一批“德械師”。後來日德結盟,德國顧問開始回國。

當時蘇德戰爭還沒有開始,蘇聯為了在中國戰場拖延日軍,給了中國大量援助,簡而言之,蘇聯的援助很有戰鬥民族的性格——豪爽。幾乎是要啥給啥,大量給,最先進的武器也敢給。蘇聯共援助中國1.7億美元,加上中國出口的礦物資源,中國裝備了20幾個“蘇械師”。當然是縮水的,只裝備了輕武器,蘇軍師級重裝備很少。比如,聽說中國被日本空軍揍得夠慘,中國還沒提要求,就立馬送來一批防空炮、戰機,你沒有飛行員,那就派一批過去。中國有了一批“蘇械師”。(參見文章:僅一年 中國就從蘇聯獲得了20個師的全部裝備)後來日蘇簽訂《蘇日中立條約》,德國入侵即將開始,蘇聯援助終止。

1941年,美國通過《租借法案》,開始對外援助,至1945年終止。5年間對外援助480億美元,英國分270億、蘇聯分110億、戴高樂在英國的“自由法國”分23.7億、中國分8億多。中國有了一批“美械師”。美國的援助跟美國現在的性格一模一樣——磨嘰、各種條件限制、遮遮掩掩。

總之,這些援助斷斷續續支撐了中國能夠熬過二戰,這些“德械師”、“蘇械師”、“美械師”一直是中國的主力部隊,被當做寶貝使用,往往是在戰場情況最危急的時候被投向戰場。

他們的作用往往被日軍形容為:

一場輕鬆的屠戮突然變成了地獄,原本充當主力來戰場獲取經驗的新兵部隊,只能緊急撤做預備隊,在旁邊觀戰。

可惜,這些援助數量遠遠不夠,一直湊不夠10萬人,從來沒有“德械軍”、“蘇械軍”、“美械軍”。美蘇往往是看中國戰場情況危急了,緊急援助一批,一緩和,援助就減少。

看完,你會關注“歷史的由來”嗎 (單選) 0人 0% 會關注,文章內容很好 0人 0% 看看歷史文章再決定 0人 0% 不會關注,但會轉發 0人 0% 只想看文章,不想關注 0人 0% 文章太垃圾,不會關注 投票

剛上戰場卻是如此,但是在戰場一消耗,裝備補充不了,彈藥補充不了,補充的人員裝備太差無法協調使用,有時反而會拖累部隊戰鬥力。是以戰鬥力無法獲得持續保證,被日軍認為不強。

其中一個“德械師”軍官說:

我向一個連隊下令攻佔對面日軍佔領的一個橋樑,等了半天報告說:傷亡過半,彈藥用盡,請求撤退。一問才知道,這是戰時補充的一支地方部隊,還有士兵是參軍不足一月,使用的還是漢陽造,士兵彈藥不足我們正常水準一半。因為橋樑沒攻下來,部隊行動被拖延了5個小時。

裝備精良的德械師

但這種優勢遠不如1941年時那樣明顯,只是經過戰爭的錘煉,蘇聯兵精將良遠勝於過去,而對手卻恰恰相反。蘇軍總計有480個師(每師大約6000人),35個裝甲武裝的機械化師,46個坦克旅,80個炮兵師,編成70個獨立的集團軍,集團軍又被編成12個方面軍(集團軍群)。

此外,鐵路部隊使成千上萬輛10噸級的美國斯蒂倍克牌卡車能夠及時運抵前線,於是這些師、集團軍、方面軍也就擁有了勝於對手的機動能力。

小結:

二戰前,德國出於發展軍工獲取中國資源的目的,賣給中國大量裝備,並向中國派了大量軍事顧問。中國也有了一批“德械師”。後來日德結盟,德國顧問開始回國。

當時蘇德戰爭還沒有開始,蘇聯為了在中國戰場拖延日軍,給了中國大量援助,簡而言之,蘇聯的援助很有戰鬥民族的性格——豪爽。幾乎是要啥給啥,大量給,最先進的武器也敢給。蘇聯共援助中國1.7億美元,加上中國出口的礦物資源,中國裝備了20幾個“蘇械師”。當然是縮水的,只裝備了輕武器,蘇軍師級重裝備很少。比如,聽說中國被日本空軍揍得夠慘,中國還沒提要求,就立馬送來一批防空炮、戰機,你沒有飛行員,那就派一批過去。中國有了一批“蘇械師”。(參見文章:僅一年 中國就從蘇聯獲得了20個師的全部裝備)後來日蘇簽訂《蘇日中立條約》,德國入侵即將開始,蘇聯援助終止。

1941年,美國通過《租借法案》,開始對外援助,至1945年終止。5年間對外援助480億美元,英國分270億、蘇聯分110億、戴高樂在英國的“自由法國”分23.7億、中國分8億多。中國有了一批“美械師”。美國的援助跟美國現在的性格一模一樣——磨嘰、各種條件限制、遮遮掩掩。

總之,這些援助斷斷續續支撐了中國能夠熬過二戰,這些“德械師”、“蘇械師”、“美械師”一直是中國的主力部隊,被當做寶貝使用,往往是在戰場情況最危急的時候被投向戰場。

他們的作用往往被日軍形容為:

一場輕鬆的屠戮突然變成了地獄,原本充當主力來戰場獲取經驗的新兵部隊,只能緊急撤做預備隊,在旁邊觀戰。

可惜,這些援助數量遠遠不夠,一直湊不夠10萬人,從來沒有“德械軍”、“蘇械軍”、“美械軍”。美蘇往往是看中國戰場情況危急了,緊急援助一批,一緩和,援助就減少。

看完,你會關注“歷史的由來”嗎 (單選) 0人 0% 會關注,文章內容很好 0人 0% 看看歷史文章再決定 0人 0% 不會關注,但會轉發 0人 0% 只想看文章,不想關注 0人 0% 文章太垃圾,不會關注 投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