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這座彝族土司莊園為啥仿日本唐招堤寺建造?300名工匠建3年

在貴州省畢節市大屯鄉的茫茫烏蒙山腹地, 座落著一處凝聚彝文化、漢文化與東洋文化多種文化因數的恢宏建築群。 它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屯土司莊園。 該莊園部分建築仿日本唐招堤寺依山勢而建, 四周磚砌圍牆, 沿圍牆設有6座土築碉堡, 是全國僅存較為完整的彝族土司莊園之一。

位大屯土司莊園始建於清康熙年間(西元1662一1722年), 後經當地彝族土司逐年擴建, 至今已有300多年。

這裡地處莽莽的烏蒙山區, 歷史上就是彝族土司統治的區域。 在烏蒙山這片廣袤的土地上, 曾經建立三個彝族政權:今畢節地區大部分及其邊緣屬彝族“阿者”部, 曾建貴州宣慰司, 宣慰使曆為安氏世襲, 史稱“水西安氏”;威甯、赫章與雲南昭通相連, 屬彝族“烏撒”部, 曾建有烏蒙烏撒宣慰司;而川黔邊境的敘永、古藺、納溪、畢節等地, 則屬彝族“扯勒”部, 是永甯宣撫司的地盤。

其中, 水西安氏與永寧奢氏又世代聯姻, 對黔西北影響極大。

莊園主人余達父, 是西南地區著名的彝族詩人、畫家。 他不僅深諳彝族歷史文化, 還十分精通漢文化, 又曾赴日本留學。 在修建莊園的過程中, 他將傳統的中國建築樣式與日本建築風格相結合,

輔之以彝族的龍虎圖騰等民族文化圖案。

八世土司余家駒, 在他所作的《家園》一詩中寫道:“有客閑中來, 與主酌黃流。 詩書既不拈, 時事亦不謀。 不用相拜輯, 不用互獻酬。 欲飲盡其興, 不飲示自由。 客坐亦不遣, 客去亦不留, 俗情盡捐棄, 人逸事事幽。 ”

據說, 當年參加修築莊園的近300名工匠, 歷時3年之久方才建成。

莊園四周均採用銀石鋪砌牆基, 青磚砌成高5米左右的圍牆。 園內主體建築皆為三路三重殿宇, 始終保留著唐朝建築的昔風古韻。

大屯彝族土司莊園共有六座石、土碉堡, 分佈在莊園東西南北角和左右中軸的兩側, 建築十分堅固, 牆面留有瞭望孔和射擊孔。 六座碉堡既可獨立使用, 又可相互策應, 使莊園顯得壁壘森嚴。 過去, 土碉內常年駐守保衛莊園的兵丁達百餘人。

中路建築第一進為大堂, 堂前有石月臺和10餘級踏步;第二進為對廳, 前有石板鋪地的院落及18級階梯;第三進為正房, 房前有廊道。

左路亦名“西花園”, 仍有三重建築, 分別為客廳、祠堂和飯廳。 歇山頂客廳和重簷歇山頂祠堂面闊均3間, 四周設回廊, 庭院間設魚池, 池上置風雨橋;右路名亦園, 又稱“東花園”, 內砌小花池3個, 也有三重建築。

解放後莊園先後為大屯鄉政府、龍場中學等單位使用。1984年由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大堂不慎失火燒毀,1994年國家文物局撥款60萬元進行維修,第一期工程恢復了大堂、西花園等建築。

整個土司莊園占地面積6000餘平方米,其石作、木作以及傢俱雕刻的各類圖紋具有鮮明的彝族文化藝術特徵,是研究民族、民俗學的珍貴實物資料。

解放後莊園先後為大屯鄉政府、龍場中學等單位使用。1984年由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大堂不慎失火燒毀,1994年國家文物局撥款60萬元進行維修,第一期工程恢復了大堂、西花園等建築。

整個土司莊園占地面積6000餘平方米,其石作、木作以及傢俱雕刻的各類圖紋具有鮮明的彝族文化藝術特徵,是研究民族、民俗學的珍貴實物資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