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神話狗的千古傳說

自從人類和狗的遠祖相遇以來,一段長達幾萬年的奇妙羈絆就開始了。 在中國, 狗不僅在民俗的十二生肖中佔據了牢固的一席, 甚至早在先秦就成為代表富足安康的“六畜”(注:馬、牛、羊、雞、犬、豕)之一。 在農曆戊戌狗年到來之際, 讓我們一起聊一聊大顯身手的中國神話狗。

在中國,有關狗的始祖神話中, 最有名的莫過於盤瓠(音hù讀“戶”)神話了, 至今仍以活態的形式在苗、瑤、佘(音shē讀“佘”)、黎等諸多民族地區流傳。

據晉代幹寶的《搜神記》記載:高辛氏的王宮裡有個老年婦女, 患了耳疾, 醫生在她的耳朵裡挑出一隻大小如同蠶繭的硬殼蟲。 將蟲子放在瓠瓢中, 用盤子蓋住, 不久, 竟變成了一條五色花紋的狗, 於是喊它為“盤瓠”。

當時, 戎吳部落十分強盛,屢次侵犯邊境。 於是, 國王向全國招募, 如果有誰能取得戎吳將軍的首級, 賞金並分封城邑, 還把自己的小女兒賜給他。

某天,盤瓠銜著一個人頭到了王宮門外, 正是戎吳將軍的首級, 舉眾皆驚, 國王問各大臣該怎麼辦, 他們紛紛表態, 盤瓠是牲畜, 不能給它做官娶妻。 國王的小女兒勸說父王:盤瓠能為國家除去禍害, 難道是僅憑狗的智慧和力量嗎?當然有上天的旨意。 稱王的人須看重諾言, 違背公開的誓約, 會是國家的災禍啊!國王聽了害怕了, 便讓小女兒跟從盤瓠。

盤瓠帶著公主登上人跡罕至的南山, 他們最後在石洞中安居下來。 國王悲傷地思念女兒, 派人尋覓, 但沒有一個人能找到。 三年後, 公主生了六男六女。 他們在盤瓠死後結成夫妻, 用樹皮紡織, 用草籽染衣料, 喜歡穿五色彩衣, 裁制的衣服都有尾巴裝飾。

後來, 其母回到王宮, 國王便派出使者去迎接那三對男女。

盤瓠的後代衣著短小, 講起話來言語難懂, 蹲在地上吃飯, 喜歡山野, 厭惡都市。 國王便依順他們的意願, 賜予名山大川, 稱他們為“蠻夷”。

盤瓠的神話在不同的地域流傳,版本會有出入, 不過大都以“狗立功娶女子”為基本情節。

比如, 在黎族神話傳說中, 盤瓠變成了為國王舔舐治好腳疾而獲賞。 瑤族、佘族的神話, 增加了“狗變成人”的情節, 七七四十九天(各傳說時間不等)扣在缸或者金鐘罩裡就可變為人身,但女主總有潘朵拉式的好奇心, 往往在最後一天忍不住偷看, 盤瓠就變成狗頭人身的形象。

為什麼苗、瑤、佘、黎等少數民族以狗作為自己的祖先?這種追溯難有確鑿定論, 但盤瓠神話卻已切實融入這些民族的風俗生活之中。

佘族把有關始祖盤瓠的傳說畫在布上,製成約40幅連環畫式的圖像, 稱為“祖圖”, 代代相傳, 每年定期舉行隆重的祭祀。 瑤族主要節日之一的盤王節就是紀念盤瓠,每逢旱災, 一定要向盤王祈禱, 抬著畫像遊行田間。 瑤族服飾有狗頭帽,

男女腰間的腰巾模擬狗尾或是狗的生殖器。 苗人也有“制裁皆有尾形”的服飾, 湘西地區的苗族還保存有大量的盤瓠廟、辛女宮的遺跡。

在不少民族的神話中, 狗還充當了拯救祖先于危難之間, 對人類施恩授惠的恩人。 在藏區, 狗的地位比較高。 藏區流傳著青稞與狗的故事,神派狗去遙遠的世界尋找種子,狗排除了萬難,終於有一天叼著青稞穗子回到了藏區,藏民才開始種植糧食。

在另一個傳說中,當人們富足起來,開始不珍惜糧食大量浪費,神靈大怒,將青稞穗子一一削去(傳說起初青稞有九個穗子)懲罰人類,削到最後一個時,狗突然大叫:“留下我的一份”。這樣,神才留下了穗子。

不少地區的民間傳說中,狗都是帶來穀種的大功臣。有的版本中,狗漂洋過海跑到天上,在穀種上打了個滾,渾身上下沾滿了穀粒,不過,回程浮游天河時,身上的穀粒都被水沖洗掉了,僅翹著的尾巴上剩下幾粒穀子帶回人間,然後才有了水稻。

神話滲入傳統習俗,白馬藏族每當新年正月初一淩晨雞叫頭遍,各家門前點一堆火敬神,祝願農業豐收,此日先喂狗,以示崇敬。至今人們每年青稞收穫後,第一次磨出的糌粑也要先喂狗。

農曆七月初七“嘗新節”,是仡佬族和苗族、布依族、白族、壯族的傳統節日。農人們從田中摘取少許將熟的稻穗,搓成米粒,煮成新米飯,殺雞宰鴨舉行家宴,叫作“嘗新”。宴前先將飯菜供天地、祭祖先,再將新米飯喂給狗吃,然後按家中長幼次序嘗新米飯。

北方滿族也有崇狗的習俗,不殺狗,不吃狗肉,也不戴狗皮做的帽子套袖等。這一習俗當然和騎射民族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狗作用很大,不僅可以看家狩獵,冬季還可拉扒犁。

滿族中還流傳著一則“義犬救罕王”的傳說。說的是滿族的祖先努爾哈赤,有一次被明朝總兵李成梁派兵追趕,逃無可逃,躲到了一片荒草甸子裡。追兵找不著人,就縱火點著了荒草蕩,火勢蔓延情急之際,努爾哈赤帶著出逃的黃狗跑到水泡裡,黃狗沾一身水,在他身上打滾,來回許多趟,用濕毛去壓周邊的草。努爾哈赤得救了,黃狗卻累死在他身旁。從此,罕王立下規矩,滿族人不得吃狗肉。

位於遼寧的清帝祖陵清永陵,據說有一處罕見的“尊犬”象徵。其四碑亭石券門左右石柱上刻著浮雕“坐龍”,昂首張口似長吟,前左腿翹起,其爪飛踏瑞雲,右前腿爪與地面相接,遠看如同兩條坐在地上看守大門的狗。

清帝陵寢中游龍、團龍、盤龍、升龍、降龍隨處可見,但“坐龍”雕飾,唯永陵所僅見。有學者對其解讀為滿人風俗中對狗的尊崇,還有人將“坐龍”理解為,清初的統治者希望龍像忠實的獵犬一樣永保大清王朝穩坐江山。

若論中國民間最有名的獵犬,大概要屬二郎神的哮天犬了。作為知名度超高的神仙之一,二郎神在唐代就已出現,從獵神逐漸糅合水神的職能。

總的說來,二郎神是幾種民間神的歸併,並歷經演變。比如,這位不服管的天帝外甥,曾是劈桃山救母的叛逆主角,而在傳說《寶蓮燈》中卻身份對調,一變為打壓沉香的壓迫者。但無論如何演變,哮天犬始終不離不棄。二郎神最重要的形象特徵便是:三隻眼、哮天犬和三尖兩刃刀。某些時候還會“架鷹牽犬”,帶著一隻“撲天鷹”,所謂鷹犬,就是這種標準搭配。

哮天犬除了在《西遊記》中出現過幾次,在《封神演義》中也客串了幾回。往往都是楊戩(注:依二郎神原型創作的文學形象)趁敵不備,“暗放”哮天犬,它專撿要害部位下口,兇悍異常。雖然哮天犬大多時候都是配角,不過在纏鬥時分,它往往這麼冷不防地沖出來咬一口,對手幾乎都旋即鳴金收兵、落荒而逃,相比其他的神仙神獸多是坐騎,哮天犬算得上是最得力的“神助攻”了。

哮天犬常被畫成黑狗,它應該是白色的。《封神演義》中有詩如此形容:“仙犬修成號細腰,形如白象勢如梟;銅頭鐵頸難招架,遭遇凶鋒骨亦消。”哮天犬在書中還常被叫作“細犬”,它其實就是一種中國特有的細腰獵犬,距今已有千年的豢養歷史,主要有山東和陝西兩種品系。山東細犬又分長毛和短毛兩品類,長毛叫“幡子”,短毛叫“光板”。細犬頭小腿長腰細,善奔跑,跟靈緹很相似。相比而言,速度爆發力比靈緹稍差,但耐力、靈活性和協調性遠超後者,銜取欲望、捕獵欲望也較靈緹為高,是一種優秀的獵犬。

清代宮廷畫家郎世甯曾畫過一套《十駿犬》,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十犬諧音“十全”,當然切中“十全老人”乾隆帝的歡心。

清朝宮廷的動物畫主要特點是寫實,畫狗畫馬都跟今日照相差不多,名字和進獻人的姓名標注得一清二楚,說明這些狗都是真實存在過的。

十條名犬的名字華麗非常,名曰:“霜花鷂”“睒星狼”“金翅獫”“蒼水虯”“墨玉璃”“茹黃豹”“雪爪盧”“驀空鵲”“斑錦彪”和“蒼猊”,除了最後一幅“蒼猊”是藏獒,其餘的基本都屬細犬。

進獻的狗是供皇帝圍場打獵時用的,據說,康熙皇帝當年狩獵時最偏愛一種細犬,經常被當作護衛犬來用,因而此犬得名“康熙細犬”。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有一篇《偷桃》比較有名,寫的是小兒順繩爬上天偷蟠桃,但他們多被守護天庭的天狗所傷,咬得肢體破碎。一時,頭顱四肢從天上紛紛掉落下來,讓人驚駭。

神話中守護南天門的天狗,有的就說是二郎神的哮天犬,有的說是嫦娥奔月故事中,後羿那條舔了幾口靈藥、隨她一同飛升上天的黑狗。

追溯起來,天狗這種動物最早記載於《山海經》中。文中所述的天狗,看上去是一種頭部白色像野貓的動物。本是禦凶的吉獸,後來卻變為大凶之兆。

伴隨佛典漢譯的過程,中國天狗與印度神話逐漸結合。印度著名的“攪動乳海”的神話中,天神和惡魔阿修羅共同攪拌乳海,企圖從中得到長生不老的甘露,其中,惡魔一方一位叫羅喉的檀奴諸子變成天神模樣飲了甘露,在他吞下的那刻,月神與日神揭露了他,提有法寶神輪的世尊砍下了他的頭,甘露已到達喉嚨,於是,只有他的頭獲得了永生,從此與日月神結下了仇恨,他的頭要追逐吞食日月。羅喉的形象後來與印度天狗相混合,直接影響中國開始出現了“天狗食月”之說,漸漸改變了傳統的蟾蜍吞月、赤鳥食日的神話。

藏區流傳著青稞與狗的故事,神派狗去遙遠的世界尋找種子,狗排除了萬難,終於有一天叼著青稞穗子回到了藏區,藏民才開始種植糧食。

在另一個傳說中,當人們富足起來,開始不珍惜糧食大量浪費,神靈大怒,將青稞穗子一一削去(傳說起初青稞有九個穗子)懲罰人類,削到最後一個時,狗突然大叫:“留下我的一份”。這樣,神才留下了穗子。

不少地區的民間傳說中,狗都是帶來穀種的大功臣。有的版本中,狗漂洋過海跑到天上,在穀種上打了個滾,渾身上下沾滿了穀粒,不過,回程浮游天河時,身上的穀粒都被水沖洗掉了,僅翹著的尾巴上剩下幾粒穀子帶回人間,然後才有了水稻。

神話滲入傳統習俗,白馬藏族每當新年正月初一淩晨雞叫頭遍,各家門前點一堆火敬神,祝願農業豐收,此日先喂狗,以示崇敬。至今人們每年青稞收穫後,第一次磨出的糌粑也要先喂狗。

農曆七月初七“嘗新節”,是仡佬族和苗族、布依族、白族、壯族的傳統節日。農人們從田中摘取少許將熟的稻穗,搓成米粒,煮成新米飯,殺雞宰鴨舉行家宴,叫作“嘗新”。宴前先將飯菜供天地、祭祖先,再將新米飯喂給狗吃,然後按家中長幼次序嘗新米飯。

北方滿族也有崇狗的習俗,不殺狗,不吃狗肉,也不戴狗皮做的帽子套袖等。這一習俗當然和騎射民族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狗作用很大,不僅可以看家狩獵,冬季還可拉扒犁。

滿族中還流傳著一則“義犬救罕王”的傳說。說的是滿族的祖先努爾哈赤,有一次被明朝總兵李成梁派兵追趕,逃無可逃,躲到了一片荒草甸子裡。追兵找不著人,就縱火點著了荒草蕩,火勢蔓延情急之際,努爾哈赤帶著出逃的黃狗跑到水泡裡,黃狗沾一身水,在他身上打滾,來回許多趟,用濕毛去壓周邊的草。努爾哈赤得救了,黃狗卻累死在他身旁。從此,罕王立下規矩,滿族人不得吃狗肉。

位於遼寧的清帝祖陵清永陵,據說有一處罕見的“尊犬”象徵。其四碑亭石券門左右石柱上刻著浮雕“坐龍”,昂首張口似長吟,前左腿翹起,其爪飛踏瑞雲,右前腿爪與地面相接,遠看如同兩條坐在地上看守大門的狗。

清帝陵寢中游龍、團龍、盤龍、升龍、降龍隨處可見,但“坐龍”雕飾,唯永陵所僅見。有學者對其解讀為滿人風俗中對狗的尊崇,還有人將“坐龍”理解為,清初的統治者希望龍像忠實的獵犬一樣永保大清王朝穩坐江山。

若論中國民間最有名的獵犬,大概要屬二郎神的哮天犬了。作為知名度超高的神仙之一,二郎神在唐代就已出現,從獵神逐漸糅合水神的職能。

總的說來,二郎神是幾種民間神的歸併,並歷經演變。比如,這位不服管的天帝外甥,曾是劈桃山救母的叛逆主角,而在傳說《寶蓮燈》中卻身份對調,一變為打壓沉香的壓迫者。但無論如何演變,哮天犬始終不離不棄。二郎神最重要的形象特徵便是:三隻眼、哮天犬和三尖兩刃刀。某些時候還會“架鷹牽犬”,帶著一隻“撲天鷹”,所謂鷹犬,就是這種標準搭配。

哮天犬除了在《西遊記》中出現過幾次,在《封神演義》中也客串了幾回。往往都是楊戩(注:依二郎神原型創作的文學形象)趁敵不備,“暗放”哮天犬,它專撿要害部位下口,兇悍異常。雖然哮天犬大多時候都是配角,不過在纏鬥時分,它往往這麼冷不防地沖出來咬一口,對手幾乎都旋即鳴金收兵、落荒而逃,相比其他的神仙神獸多是坐騎,哮天犬算得上是最得力的“神助攻”了。

哮天犬常被畫成黑狗,它應該是白色的。《封神演義》中有詩如此形容:“仙犬修成號細腰,形如白象勢如梟;銅頭鐵頸難招架,遭遇凶鋒骨亦消。”哮天犬在書中還常被叫作“細犬”,它其實就是一種中國特有的細腰獵犬,距今已有千年的豢養歷史,主要有山東和陝西兩種品系。山東細犬又分長毛和短毛兩品類,長毛叫“幡子”,短毛叫“光板”。細犬頭小腿長腰細,善奔跑,跟靈緹很相似。相比而言,速度爆發力比靈緹稍差,但耐力、靈活性和協調性遠超後者,銜取欲望、捕獵欲望也較靈緹為高,是一種優秀的獵犬。

清代宮廷畫家郎世甯曾畫過一套《十駿犬》,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十犬諧音“十全”,當然切中“十全老人”乾隆帝的歡心。

清朝宮廷的動物畫主要特點是寫實,畫狗畫馬都跟今日照相差不多,名字和進獻人的姓名標注得一清二楚,說明這些狗都是真實存在過的。

十條名犬的名字華麗非常,名曰:“霜花鷂”“睒星狼”“金翅獫”“蒼水虯”“墨玉璃”“茹黃豹”“雪爪盧”“驀空鵲”“斑錦彪”和“蒼猊”,除了最後一幅“蒼猊”是藏獒,其餘的基本都屬細犬。

進獻的狗是供皇帝圍場打獵時用的,據說,康熙皇帝當年狩獵時最偏愛一種細犬,經常被當作護衛犬來用,因而此犬得名“康熙細犬”。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有一篇《偷桃》比較有名,寫的是小兒順繩爬上天偷蟠桃,但他們多被守護天庭的天狗所傷,咬得肢體破碎。一時,頭顱四肢從天上紛紛掉落下來,讓人驚駭。

神話中守護南天門的天狗,有的就說是二郎神的哮天犬,有的說是嫦娥奔月故事中,後羿那條舔了幾口靈藥、隨她一同飛升上天的黑狗。

追溯起來,天狗這種動物最早記載於《山海經》中。文中所述的天狗,看上去是一種頭部白色像野貓的動物。本是禦凶的吉獸,後來卻變為大凶之兆。

伴隨佛典漢譯的過程,中國天狗與印度神話逐漸結合。印度著名的“攪動乳海”的神話中,天神和惡魔阿修羅共同攪拌乳海,企圖從中得到長生不老的甘露,其中,惡魔一方一位叫羅喉的檀奴諸子變成天神模樣飲了甘露,在他吞下的那刻,月神與日神揭露了他,提有法寶神輪的世尊砍下了他的頭,甘露已到達喉嚨,於是,只有他的頭獲得了永生,從此與日月神結下了仇恨,他的頭要追逐吞食日月。羅喉的形象後來與印度天狗相混合,直接影響中國開始出現了“天狗食月”之說,漸漸改變了傳統的蟾蜍吞月、赤鳥食日的神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