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館藏丨古琴已曲高和寡,大唐製造要飛嗎


唐 春雷琴 臺北故宮館藏

琴為中國古代的絃樂器, 外形輪廓因時代, 地域, 作仿而各有差異。

本件琴作連珠式, 表面松塗的黑漆,

斷紋細密。 玉徽、玉軫、玉足, 軫上均細刻篆字。 肩部共鳴箱的龍池為圓形, 鳳沼長方形。

琴底頸部刻行草書 「 春雷」二字填綠。 龍池左右分刻隸書銘︰「其聲沈以雄, 其韻和以沖」、「誰其識之出爨中」, 鈐印一, 印文剝蝕。 龍池下似曾有一大方印, 但經漆補, 隱晦不清。

「春雷」為唐代名琴的名稱, 斲琴世家雷威所作。

明代《清秘藏》記之:

「 春雷, 宋時藏宣和殿百琴堂, 稱為第一。 後歸金章宗, 為明昌禦府第一。 章宗歿, 挾之以殉。 凡十八年, 複出人間, 略無毫髮動, 複為諸琴之冠。 天地間尤物也!」

傳世唐琴極珍罕。 此琴于民國時, 曾經何冠五、汪景吾、張大千等名家收藏。 當代琴家試彈, 皆稱此琴音韻沈厚清越, 十分難得。

北京故宮也收藏有唐代古琴, 太珍貴了——

1、“大聖遺音”琴

大聖遺音琴, 唐至德丙申, 通長122cm, 肩寬20.1cm, 尾寬13.4cm, 最厚5cm, 底厚1cm。

此古琴為圓首內收狹尾,項、腰各作內收淺弧形,相傳為神農式,琴面渾厚略呈半橢圓狀,項、腰作圓棱。通身漆黑色,退漆處露栗殼色及部分鹿角灰胎,以朱漆修補,發大小蛇腹斷間細牛毛斷紋。金徽。琴底發波浪形細紋斷。圓形龍池,直徑 7.6cm,扁圓鳳沼,長12cm,寬2.9cm。

琴面為桐木斫,色黃質松,紋直而密,小弦外側自嶽山至少徽有拼合痕,納音微隆起。紫檀嶽尾,製作細潤精緻。額下由軫池向外微坡,護軫系原作,嶽、尾均有後換痕跡,裝舊青玉軫足一副,足雕葵瓣紋,軫作6棱尖底,系明黃絲絛長穗。

琴池上方刻4cm許草書“大聖遺音”4字,池下方刻8.1×7.6cm細邊粗筆方印,篆“包含”2字,池之兩側分別刻2cm許隸書銘文:“巨壑迎秋,寒江印月。萬籟悠悠,孤桐颯裂。”4句16字。龍池內兩側上下有3cm許朱漆隸書腹款“至德丙申”4字。琴背銘文均系舊刻,曾填以金漆,字口均已斷出。

以指扣琴背,音堅松有迴響,按彈發音清脆,饒有古韻。

2、“飛泉”琴

“飛泉”琴,唐,通長121.6cm,隱間111.8cm,額寬18.5cm,肩寬20.1cm,尾寬14.4cm,厚5.5cm。

“飛泉”琴,連珠式,晚唐製作。據雲“連珠式”系隋逸士李疑所創作。杉木斫,髹栗殼色漆,有大塊朱漆修補,純鹿角灰胎,蛇腹間冰紋斷。蚌徽,紫檀岳尾,白玉軫潤若凝脂,青玉足。

面板弧度較“九霄環佩”琴、“大聖遺音”琴為小,因而項腰內收處厚度已不大,故此琴只將底部兩處的楞角做圓,面上略具圓意,應系晚唐雷氏琴。

琴背銘刻,龍池上方刻草書“飛泉”琴名,篆書“貞觀二年”雙邊方印。龍池下方篆文書“玉振”大方印,“金言學士盧讃”篆書雙邊長方印。池之兩旁刻篆書琴銘:“高山玉溜,空谷金聲。至人珍玩,哲士親清。達舒蘊志,窮適幽情。天地中和,萬物鹹亨。”“飛泉”琴名、“玉振”印及篆書琴銘俱貼金,斷紋已通,為同時舊刻。“貞觀二年”與“金言學士盧讃”二印較晚,盧讃系五代與北宋間人。

1936年,《今虞琴刊·古琴征訪錄》記載該琴有“古吳汪昆一重修”墨書款字,今已不可複見,以是知清代曾經剖腹。

此器民國時期為李伯仁所藏,李氏《玄樓弦外錄》記載得琴經過:

約在1944年秋冬之際,“飛泉”被送至地安門大街某銀號作借款抵押,經管平湖先生鑒定,其弟子程子容遂以重金入藏。

1945年夏,“飛泉”送管平湖先生修理,隨後抗戰結束,此琴遂輾轉于管先生弟子琴齋,解放後程子容方取回。

1979年春夏之交,程子容從家鄉平陸寫信給當時的國家領導人,願意捐獻,以後經國家文物局批轉,由故宮博物院收藏至今。

3、“九霄環佩”琴

“九霄環佩”琴,唐,伏羲式,通長124cm,額寬21.8cm,尾寬15.4cm。

此琴傳為盛唐雷氏作品。琴以梧桐作面,杉木為底。通體紫漆,純鹿角灰胎,發小蛇腹斷紋,面底多處以大塊朱漆補髹。龍池、鳳沼均作扁圓形,腹內納音隆起,當池沼處複凹下呈圓底長溝狀,通貫於納音的始終。蚌徽,紅木軫,白玉足鏤刻精美,紫檀嶽尾。護軫亦為紫檀木所作,可能是清代廣陵派琴家徐祺所裝。

琴底龍池上方篆書“九霄環佩”琴名,下方有篆文“包含”大印一方。池右有行書“冷然希太古。詩夢齋珍藏”及“詩夢齋印”一方。池左行書:

超跡蒼霄,逍遙太極。

庭堅。

琴足上方楷書:

靄靄春風細,琅琅環佩音。

垂簾新燕語,蒼海老龍吟。

蘇軾記。

鳳沼上方有“三唐琴榭”篆書橢圓印一方,下方“楚園藏琴”印一方。

此琴可追溯的最早藏家為晚清民初時期的葉赫那喇·佛尼音布,字荷汀,後易姓葉,名潛,字鶴伏,號詩夢齋。其後遞藏者有“紅豆館主”愛新覺羅·溥侗,有劉世珩,即於琴上銘刻“楚園”、“三唐琴榭”者,再傳子之泗,最後歸藏劉晦之。1953年,由文物局鄭振鐸局長主持從劉氏購得入藏故宮至今。

4、“玉玲瓏”琴

“玉玲瓏”琴,唐,通長122cm,隱間111.8cm,額寬19cm,肩寬19.6cm,尾寬13.6cm,厚4.8cm。

“玉玲瓏”琴,鳳勢式,中唐製作。據雲“鳳勢式”系魏揚英所創作,故亦有“魏揚英式”之稱。黑漆,純鹿角灰胎,發不規則小蛇腹斷,從傷處與脫落漆片背面可知灰胎下有紋理疏鬆之黃色葛布作底。桐木斫,蚌徽,紫檀嶽尾。紅木足粘死,為後修者所為。

全琴氣象猶渾厚,項腰有做圓痕跡,額下亦坡出減薄。圓形龍池,扁圓鳳沼。腹內納音當龍池處隆起,當鳳沼處於納音上開一圓溝。這一特點已見於“九霄環佩”琴,此琴只出現於鳳沼者蓋乃龍池作圓形,自然不宜開溝。有關這一工藝特點見《東坡雜書·琴事》論雷琴“最不傳之妙”所載,系盛唐雷琴所獨有。

琴背銘刻,龍池上方刻寸許行書“玉玲瓏”琴名。池下曾有大印一方,文字為漆所掩已不可辨,而印痕宛然猶存。腹內未見款字。琴已傷漆多處,殃及題名。複經劣工修補,草率施漆,半途而廢。

“玉玲瓏”琴原藏于湖南陳維斌氏,系購自楊伯修者,20世紀50年代初經郭沫若建議,將琴捐獻國家,由當時文化部文物局接收,後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至今。

近期熱文連結

————————長按二維碼一鍵關注————————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瞭解更多

此古琴為圓首內收狹尾,項、腰各作內收淺弧形,相傳為神農式,琴面渾厚略呈半橢圓狀,項、腰作圓棱。通身漆黑色,退漆處露栗殼色及部分鹿角灰胎,以朱漆修補,發大小蛇腹斷間細牛毛斷紋。金徽。琴底發波浪形細紋斷。圓形龍池,直徑 7.6cm,扁圓鳳沼,長12cm,寬2.9cm。

琴面為桐木斫,色黃質松,紋直而密,小弦外側自嶽山至少徽有拼合痕,納音微隆起。紫檀嶽尾,製作細潤精緻。額下由軫池向外微坡,護軫系原作,嶽、尾均有後換痕跡,裝舊青玉軫足一副,足雕葵瓣紋,軫作6棱尖底,系明黃絲絛長穗。

琴池上方刻4cm許草書“大聖遺音”4字,池下方刻8.1×7.6cm細邊粗筆方印,篆“包含”2字,池之兩側分別刻2cm許隸書銘文:“巨壑迎秋,寒江印月。萬籟悠悠,孤桐颯裂。”4句16字。龍池內兩側上下有3cm許朱漆隸書腹款“至德丙申”4字。琴背銘文均系舊刻,曾填以金漆,字口均已斷出。

以指扣琴背,音堅松有迴響,按彈發音清脆,饒有古韻。

2、“飛泉”琴

“飛泉”琴,唐,通長121.6cm,隱間111.8cm,額寬18.5cm,肩寬20.1cm,尾寬14.4cm,厚5.5cm。

“飛泉”琴,連珠式,晚唐製作。據雲“連珠式”系隋逸士李疑所創作。杉木斫,髹栗殼色漆,有大塊朱漆修補,純鹿角灰胎,蛇腹間冰紋斷。蚌徽,紫檀岳尾,白玉軫潤若凝脂,青玉足。

面板弧度較“九霄環佩”琴、“大聖遺音”琴為小,因而項腰內收處厚度已不大,故此琴只將底部兩處的楞角做圓,面上略具圓意,應系晚唐雷氏琴。

琴背銘刻,龍池上方刻草書“飛泉”琴名,篆書“貞觀二年”雙邊方印。龍池下方篆文書“玉振”大方印,“金言學士盧讃”篆書雙邊長方印。池之兩旁刻篆書琴銘:“高山玉溜,空谷金聲。至人珍玩,哲士親清。達舒蘊志,窮適幽情。天地中和,萬物鹹亨。”“飛泉”琴名、“玉振”印及篆書琴銘俱貼金,斷紋已通,為同時舊刻。“貞觀二年”與“金言學士盧讃”二印較晚,盧讃系五代與北宋間人。

1936年,《今虞琴刊·古琴征訪錄》記載該琴有“古吳汪昆一重修”墨書款字,今已不可複見,以是知清代曾經剖腹。

此器民國時期為李伯仁所藏,李氏《玄樓弦外錄》記載得琴經過:

約在1944年秋冬之際,“飛泉”被送至地安門大街某銀號作借款抵押,經管平湖先生鑒定,其弟子程子容遂以重金入藏。

1945年夏,“飛泉”送管平湖先生修理,隨後抗戰結束,此琴遂輾轉于管先生弟子琴齋,解放後程子容方取回。

1979年春夏之交,程子容從家鄉平陸寫信給當時的國家領導人,願意捐獻,以後經國家文物局批轉,由故宮博物院收藏至今。

3、“九霄環佩”琴

“九霄環佩”琴,唐,伏羲式,通長124cm,額寬21.8cm,尾寬15.4cm。

此琴傳為盛唐雷氏作品。琴以梧桐作面,杉木為底。通體紫漆,純鹿角灰胎,發小蛇腹斷紋,面底多處以大塊朱漆補髹。龍池、鳳沼均作扁圓形,腹內納音隆起,當池沼處複凹下呈圓底長溝狀,通貫於納音的始終。蚌徽,紅木軫,白玉足鏤刻精美,紫檀嶽尾。護軫亦為紫檀木所作,可能是清代廣陵派琴家徐祺所裝。

琴底龍池上方篆書“九霄環佩”琴名,下方有篆文“包含”大印一方。池右有行書“冷然希太古。詩夢齋珍藏”及“詩夢齋印”一方。池左行書:

超跡蒼霄,逍遙太極。

庭堅。

琴足上方楷書:

靄靄春風細,琅琅環佩音。

垂簾新燕語,蒼海老龍吟。

蘇軾記。

鳳沼上方有“三唐琴榭”篆書橢圓印一方,下方“楚園藏琴”印一方。

此琴可追溯的最早藏家為晚清民初時期的葉赫那喇·佛尼音布,字荷汀,後易姓葉,名潛,字鶴伏,號詩夢齋。其後遞藏者有“紅豆館主”愛新覺羅·溥侗,有劉世珩,即於琴上銘刻“楚園”、“三唐琴榭”者,再傳子之泗,最後歸藏劉晦之。1953年,由文物局鄭振鐸局長主持從劉氏購得入藏故宮至今。

4、“玉玲瓏”琴

“玉玲瓏”琴,唐,通長122cm,隱間111.8cm,額寬19cm,肩寬19.6cm,尾寬13.6cm,厚4.8cm。

“玉玲瓏”琴,鳳勢式,中唐製作。據雲“鳳勢式”系魏揚英所創作,故亦有“魏揚英式”之稱。黑漆,純鹿角灰胎,發不規則小蛇腹斷,從傷處與脫落漆片背面可知灰胎下有紋理疏鬆之黃色葛布作底。桐木斫,蚌徽,紫檀嶽尾。紅木足粘死,為後修者所為。

全琴氣象猶渾厚,項腰有做圓痕跡,額下亦坡出減薄。圓形龍池,扁圓鳳沼。腹內納音當龍池處隆起,當鳳沼處於納音上開一圓溝。這一特點已見於“九霄環佩”琴,此琴只出現於鳳沼者蓋乃龍池作圓形,自然不宜開溝。有關這一工藝特點見《東坡雜書·琴事》論雷琴“最不傳之妙”所載,系盛唐雷琴所獨有。

琴背銘刻,龍池上方刻寸許行書“玉玲瓏”琴名。池下曾有大印一方,文字為漆所掩已不可辨,而印痕宛然猶存。腹內未見款字。琴已傷漆多處,殃及題名。複經劣工修補,草率施漆,半途而廢。

“玉玲瓏”琴原藏于湖南陳維斌氏,系購自楊伯修者,20世紀50年代初經郭沫若建議,將琴捐獻國家,由當時文化部文物局接收,後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至今。

近期熱文連結

————————長按二維碼一鍵關注————————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瞭解更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