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

渭南市臨渭區地處陝西省關中平原東部, 古稱“下邽”、“蓮勺”、“南新豐”、“靈源”。 是渭南市委、市政府所在地, 渭南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商貿、物流中心以及全市決策交流和管理的彙集點, 是中華文明極其重要的發祥地之一。 全區轄28個鎮(辦), 常住人口89.82萬(2016年), 戶籍人口102.61萬(2016年), 截至2015年末, 臨渭區中心城市建設面積達到71平方公里, 中心城區建成區的居住人口達到60萬人, 為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地區第一大城市和關中東部區域性中心城市。 總面積1221平方公里, 早在盛唐之際, 渭南就有“省垣首輔”, “形勝甲于三秦”的美譽,

在漫長的封建歷史長河中, 渭南曾長期作為“京畿重地”, 成為往來騷客一時傳唱的佳話。

渭南市臨渭區位於陝西省關中東部, 北緯34°15′~34°45′, 東經109°23′~109°45′。 南依秦嶺、橫嶺一線與藍田縣相接, 北部平原與蒲城縣相連, 東以赤水河為界與華州區為鄰, 西以零河為畔與西安市臨潼區相望, 東北以洛河故道與大荔縣相間, 西北經肖高村與富平縣接壤。

寬闊的平原舒展北部, 高峻的秦嶺屹立南端, 悠悠渭水中流東去, 滔滔尤河北瀉成川, 河谷輝映, 山川錦繡。

中文名稱

臨渭區

外文名稱

Linwei District

別 名

渭南 下邽 蓮勺 南新豐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中國陝西省渭南市

下轄地區

9街道辦事處, 16鎮

政府駐地

渭南市臨渭區東風大街東段74號

電話區號

0913

郵政區碼

714000

地理位置

陝西省關中平原東部

面 積

1221平方千米

人 口

89.82萬(2016年常住人口)

方 言

中原官話-關中片(秦語)-東府小片, 渭南方言

氣候條件

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半濕潤氣候

著名景點

天留山森林公園, 下吉慧照寺古塔等

機 場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華山支線機場

火車站

渭南站, 渭南北站(高鐵), 渭南西站(在建)

車牌代碼

陝E

行政代碼

610502

GDP

332.67億元(2016年)

建成區面積

71平方公里(2015年)

市區人口

58萬(2015年)

戶籍人口

101.98萬(2015年)

歷史沿革

移動圖冊夏(約前21~前16世紀), 傳說屬雍州, 為有扈氏族活動區。

商(約前16~前11世紀), 為驪戎國之地。

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 屬畿內(京城郊區)。

東周(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時屬晉。 秦武公十年(前688)秦伐邽戎, 在今渭河以北置下邽縣, 縣治在今故市鎮附近的故縣村。 次年置鄭縣, 轄今渭河之南地。 戰國時, 渭南先屬魏, 魏襄王五年(前314)獻于秦, 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置驪邑, 轄渭河以南地區。

秦(前221年~前206年), 渭河以南屬驪邑, 渭河以北屬下邽。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設內史, 轄驪邑、下邽等。 此時, 北部還設有蓮勺縣, 據《漢書·地理志》載:“當屬內史”。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 項羽進軍關中, 封司馬欣為塞王, 都櫟陽, 驪邑、下邽一度屬之, 蓮勺亦當屬之。 二年(前205年), 漢設渭南、河上二郡。 鄭、驪邑屬渭南郡, 蓮勺屬河上郡。 九年(前198年)撤二郡, 複隸內史。 十下邽、年(前197年)七月, 驪邑更名新豐。 建元六年(前135年), 分內史為左右。 新豐、鄭、下邽屬右內史, 蓮勺屬左內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 改右內史為京兆尹, 左內史為左馮翊。 新豐、下邽, 鄭縣屬京兆尹, 蓮勺屬左馮翊。 這一年, 割鄭縣、新豐地設密畤縣, 因資料有限, 存疑待考。 新莽始建國元年到地皇四年(9年~23年), 設後承烈郡, 新豐、下邽、蓮勺各縣屬之。

東漢建武十五年(39年), 下邽併入鄭縣, 屬京兆尹;蓮勺屬左馮翊。 密畤縣, 當在此時併入新豐(經五胡之亂, 舊史失傳,

其名遂泯, 待考), 屬京兆尹。 建和元年(147年), 又恢復下邽縣, 改隸左馮翊。

魏(220年~265年), 改京兆尹為郡, 左馮翊為馮翊郡。 新豐、鄭縣隸雍州京兆郡, 下邽、蓮勺隸雍州馮翊郡。

晉(265年~316年), 新豐、鄭縣仍隸雍州京兆郡, 下邽、蓮勺仍隸雍州馮翊郡。

東晉前秦苻堅甘露二年(360年)正月, 割新豐、鄭縣地, 置渭南縣(縣城在今老城北), 隸雍州京兆郡。 下邽、蓮勺仍屬雍州馮翊郡。 後秦時, 渭南、下邽隸屬未變, 唯據《太平寰宇記》載:“姚萇廢蓮勺縣”。

北魏登國元年(386年), 因避道武帝拓拔珪名諱, 將下邽改為夏封縣, 遷治於雄霸城(今巴邑鎮)。 太和三年(479年)複設蓮勺縣, 廢夏封入蓮勺, 隸雍州馮翊郡。 孝昌三年(527年)改渭南縣為南新豐縣, 並設渭南郡, 治所遷至今縣城東南四裡明光原上。

西魏大統三年(537年),複設夏封縣,與蓮勺同隸雍州馮翊郡。廢帝二年(553年),分置靈源、中源二縣,改南新豐縣為渭南縣。靈源縣遺址在今陽郭高家村,中源縣址待考。三縣均隸雍州渭南郡。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廢渭南郡,靈源、中源入渭南縣,屬雍州京兆郡。同年因蓮勺界內屢有“群盜”,置延壽郡,郡治在夏封縣,領夏封、蓮勺。

隋初,置雍州,不久改為京兆郡,渭南屬之。開皇三年(583年),廢延壽郡。大業元年(605年),改夏封為下邽,並蓮勺,屬馮翊郡。大業十年(614年),將下邽縣治遷到今下吉城,隸同州。《兩京地理志》載,開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過渭南,見原上缺水,將縣城由明光原遷至今老城。

唐武德元年(618年),渭南改隸華州。垂拱元年(685年)華州改為太州。神龍元年(705年)又複為華州。天授二年(691年)七月,析渭南、慶山置鴻門縣,縣治在零口鎮。同時設鴻州,領渭南、慶山、鴻門、高陵、櫟陽等縣。大足元年(701年),廢鴻州及鴻門縣,渭南屬雍州。開元元年(713年),渭南隸京兆府京兆郡。自武則天垂拱元年將華州改為太州後,州名幾經更改,下邽縣隸屬未變:開元元年(713年),為華州華陰郡;天寶元年(742年),州廢郡存;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為華州;上元二年(761年),再改為太州;寶應元年(762年),複名為華州;寶曆元年(825年),複為太州;乾寧四年(897年),為興德府;光化三年(900年),為華州。

五代後樑時,渭南隸大安府;後唐、後晉、後漢一直隸京兆府;後周顯德二年(956年),改隸華州。下邽縣一直隸華州。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改華州為鎮國軍;至道三年(997年),設陝西路華州華陰郡;皇五年(1053年)改鎮國軍為鎮潼軍,渭南屬之。熙寧六年(1073年),撤渭南,入鄭縣。元豐元年(1078年),恢復渭南縣,隸永興軍路華州華陰郡。下邽縣,一直隸華州華陰郡。

金皇統二年(1142年),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改鎮潼軍為金安軍,渭南、下邽屬之。

元中統元年(1260年),改金安軍為華州。至元元年(1264年),並下邽入渭南,日並管。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路為安西路,二十三年(1286年),置陝西等處行中書省。皇慶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渭南隸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奉元路華州。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革“並管”名,下邽劃歸渭南縣,縣境始跨渭水南北,隸陝西省等處承宣佈政使司西安府華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一月,直隸西安府。

清(1644年~1912年),隸陝西西乾鄜道西安府。民國初年,屬陝西省關中道。十六年(1927年),撤道,由省直轄縣。二十八年(1939年),在大荔縣設置第八行政督察區,轄渭南等縣。

1949年5月,(原)渭南縣解放,隸陝甘寧邊區政府渭南分區。1950年5月,改為陝西省渭南分區。1956年10月,撤銷分區,由省直轄。1959年元月1日,華縣、華陰、潼關並為渭南縣(稱大縣),直屬省轄。1961年9、10月間複設渭南專區和華陰、華縣、潼關、渭南四縣。1968年9月3日改專區為“地區”,轄(原)渭南縣。

1984年1月,渭南縣改設渭南市(縣級)。

1995年5月,原渭南地區改設渭南市(地級)時,縣級渭南市撤銷,改設臨渭區(縣級),沿用至今。

旅遊

臨渭區內南部有尤河川道生態風景區、險峻秀美的石鼓山國家森林公園,北部有建于唐代的下吉慧照寺寶塔,區內有全國僅存的秦始皇焚書台—灰堆遺址和渭南八景之一的“六姑泉”。臨渭區西連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秦陵兵馬俑和華清池,東鄰聞名天下的西嶽華山,旅遊資源開發潛力較大。

石鼓山

石鼓山

石鼓山森林公園位於渭南市之南,秦嶺北麓,距渭南市區30公里,總面積1420公頃,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公園內景色秀美,其中石鼓山景區集華山之險與黃山之秀於一體,故有“小華山”之美稱,生長著數量繁多的“植物活化石”白皮松,內有“龍洞蛇道”、“神泉水”、“夫妻松”、“回心石”、吉祥龜、青蛙石等自然景觀。園區自然資源、人文景觀豐富。1997年被陝西省林業廳確定為省級森林公園。

六姑泉

六姑泉

六姑泉又稱瑞泉瀑布,屬渭南八景之一。地處陝西渭南城區東南方向,出城南行五裡,在沋河西岸的西原半坡,地屬蔣家行政村。自唐、宋、金、元以來,在此設寺設觀。明嘉靖年間,臨渭區名士南大吉,罷官後曾在此建“沋西草堂”,從事講學和著作。渭華起義前,渭南縣委在這裡開過多次會議,磋研起義方案。上世紀三十年代,蔣介石赴西安途中,路過渭南,曾在此作過短暫停留。

西魏大統三年(537年),複設夏封縣,與蓮勺同隸雍州馮翊郡。廢帝二年(553年),分置靈源、中源二縣,改南新豐縣為渭南縣。靈源縣遺址在今陽郭高家村,中源縣址待考。三縣均隸雍州渭南郡。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廢渭南郡,靈源、中源入渭南縣,屬雍州京兆郡。同年因蓮勺界內屢有“群盜”,置延壽郡,郡治在夏封縣,領夏封、蓮勺。

隋初,置雍州,不久改為京兆郡,渭南屬之。開皇三年(583年),廢延壽郡。大業元年(605年),改夏封為下邽,並蓮勺,屬馮翊郡。大業十年(614年),將下邽縣治遷到今下吉城,隸同州。《兩京地理志》載,開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過渭南,見原上缺水,將縣城由明光原遷至今老城。

唐武德元年(618年),渭南改隸華州。垂拱元年(685年)華州改為太州。神龍元年(705年)又複為華州。天授二年(691年)七月,析渭南、慶山置鴻門縣,縣治在零口鎮。同時設鴻州,領渭南、慶山、鴻門、高陵、櫟陽等縣。大足元年(701年),廢鴻州及鴻門縣,渭南屬雍州。開元元年(713年),渭南隸京兆府京兆郡。自武則天垂拱元年將華州改為太州後,州名幾經更改,下邽縣隸屬未變:開元元年(713年),為華州華陰郡;天寶元年(742年),州廢郡存;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為華州;上元二年(761年),再改為太州;寶應元年(762年),複名為華州;寶曆元年(825年),複為太州;乾寧四年(897年),為興德府;光化三年(900年),為華州。

五代後樑時,渭南隸大安府;後唐、後晉、後漢一直隸京兆府;後周顯德二年(956年),改隸華州。下邽縣一直隸華州。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改華州為鎮國軍;至道三年(997年),設陝西路華州華陰郡;皇五年(1053年)改鎮國軍為鎮潼軍,渭南屬之。熙寧六年(1073年),撤渭南,入鄭縣。元豐元年(1078年),恢復渭南縣,隸永興軍路華州華陰郡。下邽縣,一直隸華州華陰郡。

金皇統二年(1142年),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改鎮潼軍為金安軍,渭南、下邽屬之。

元中統元年(1260年),改金安軍為華州。至元元年(1264年),並下邽入渭南,日並管。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路為安西路,二十三年(1286年),置陝西等處行中書省。皇慶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渭南隸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奉元路華州。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革“並管”名,下邽劃歸渭南縣,縣境始跨渭水南北,隸陝西省等處承宣佈政使司西安府華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一月,直隸西安府。

清(1644年~1912年),隸陝西西乾鄜道西安府。民國初年,屬陝西省關中道。十六年(1927年),撤道,由省直轄縣。二十八年(1939年),在大荔縣設置第八行政督察區,轄渭南等縣。

1949年5月,(原)渭南縣解放,隸陝甘寧邊區政府渭南分區。1950年5月,改為陝西省渭南分區。1956年10月,撤銷分區,由省直轄。1959年元月1日,華縣、華陰、潼關並為渭南縣(稱大縣),直屬省轄。1961年9、10月間複設渭南專區和華陰、華縣、潼關、渭南四縣。1968年9月3日改專區為“地區”,轄(原)渭南縣。

1984年1月,渭南縣改設渭南市(縣級)。

1995年5月,原渭南地區改設渭南市(地級)時,縣級渭南市撤銷,改設臨渭區(縣級),沿用至今。

旅遊

臨渭區內南部有尤河川道生態風景區、險峻秀美的石鼓山國家森林公園,北部有建于唐代的下吉慧照寺寶塔,區內有全國僅存的秦始皇焚書台—灰堆遺址和渭南八景之一的“六姑泉”。臨渭區西連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秦陵兵馬俑和華清池,東鄰聞名天下的西嶽華山,旅遊資源開發潛力較大。

石鼓山

石鼓山

石鼓山森林公園位於渭南市之南,秦嶺北麓,距渭南市區30公里,總面積1420公頃,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公園內景色秀美,其中石鼓山景區集華山之險與黃山之秀於一體,故有“小華山”之美稱,生長著數量繁多的“植物活化石”白皮松,內有“龍洞蛇道”、“神泉水”、“夫妻松”、“回心石”、吉祥龜、青蛙石等自然景觀。園區自然資源、人文景觀豐富。1997年被陝西省林業廳確定為省級森林公園。

六姑泉

六姑泉

六姑泉又稱瑞泉瀑布,屬渭南八景之一。地處陝西渭南城區東南方向,出城南行五裡,在沋河西岸的西原半坡,地屬蔣家行政村。自唐、宋、金、元以來,在此設寺設觀。明嘉靖年間,臨渭區名士南大吉,罷官後曾在此建“沋西草堂”,從事講學和著作。渭華起義前,渭南縣委在這裡開過多次會議,磋研起義方案。上世紀三十年代,蔣介石赴西安途中,路過渭南,曾在此作過短暫停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