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心之所向,無怨無悔!他們讓世界更懂中國……

有一群人

他們在潛學, 他們在奔波, 他們在守望…

他們在用盡可能的方式和力量

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傳播做出貢獻

貝淡甯先生

潛心儒家 積極傳播中華文化

漢學研究路上, 他秉持著對中華文化的熱愛

陳來先生

立身哲學 筆耕不輟研究傳統

守望歷史的同時, 他關注現實, 充滿擔當

李芬芳女士

長期關注 所思所想皆為文化復興

雖年近古稀, 她仍不斷學習並熱愛著中華文化

他們傾盡一己之力

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寫出精彩紛呈的故事

正是這樣, 我們更需要感謝他們、牢記他們——

貝淡甯先生、陳來先生獲“會林文化獎”

李芬芳女士獲特殊貢獻獎

上周, 第四屆“會林文化獎”頒獎典禮在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學堂舉行, 加拿大知名比較政治哲學家貝淡甯, 著名哲學史家、思想家,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陳來共獲該獎項;另有香港愛國人士李芬芳女士獲特殊貢獻獎。 頒獎典禮由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主持。

貝淡甯 潛心儒家 積極傳播 心系中國

貝淡甯先生是加拿大知名比較政治哲學家。 多年來潛心研究中國儒家哲學, 撰寫或主編了多部有關中國儒家哲學、中國文化、中國社會政治的學術專著, 並被翻譯成中文及其他22種文字, 在全球獲得廣泛傳播。

他歷任多家國內外頂尖大學的教學科研崗位, 現任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 在夫人支持下, 貝淡甯先生于1990年在牛津開始學習中文, 由此開始了他的漢學研究之路。 在近三十年來的科研教學生活中, 他寫作並出版了大量比較哲學方向的書籍, 秉持著對中國文化的真摯情感, 通過對於中國儒家哲學的深入研究,

積極推廣傳播中國文化, 為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做出了卓著的貢獻。 他認為, 自我認同和被認同才是中華文化的關鍵問題, 這與血緣無關, 因此他將自己視作一個中國人, 更希望被中國人視作中國人。

在獲獎感言中,

貝淡寧首先保證將繼續盡最大的努力, 以餘生弘揚中華文化。 並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為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建言獻策。 貝淡寧認為, 推廣漢語、讓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在海外取得的偉大成就, 並將“中國文化”的概念與“中國族群”這一概念分開, 有助於在國外推廣中國文化。 貝淡甯先生激動地說到:如果中國以外的更多的人, 無論種族與族群, 大家可以講漢語, 理解和欣賞中國文化的多樣化和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 並認為自己是她的傳播者, 那麼我們將可以自信地說, 中國文化不只是在中國生長, 更是在整個世界蓬勃發展!

陳來 立身哲學 堅守傳統 篤志不倦

陳來先生是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 博士生導師, 現任中央文史館館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

他是當今最優秀的中國哲學史家、思想家之一, 儒學研究領域的旗幟性人物。 多年來, 篤志不倦, 筆耕不綴, 獲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和廣泛的社會影響。

1981年留校任教後, 成為北京大學中國哲學學科帶頭人, 2009年轉任清華大學教授, 國學院院長。 陳來先生長期從事中國哲學史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為儒家哲學, 宋元明清理學, 現代儒家哲學。 從新中國第一位哲學博士到當今著名的儒學研究大家, 先生多年來博學篤志, 耕耘在中國哲學的土壤上, 始終堅守民族主體性, 主張化解傳統與現代的緊張, 宣導重新發現傳統文化的價值。 他守望歷史,關注現實,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有著深切的關懷和擔當意識,為中國文化的復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獲獎感言中,陳來先生首先對會林文化獎評獎委員會和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表示感謝;同時從文化與價值的角度談及全球化與普遍性的問題。陳來先生認為,從哲學上說,一個事物或要素在一定的歷史過程中被全球化了,表示此一事物或要素自身具有可普遍化的特質,並且這一特質得到了外在的實現。在倫理上,西方文化更多地被認為是普遍主義的,而在陳來先生看來,東西方精神文明與價值都內在地具有普遍性,其能否實現出來,需要很多的外在的、歷史的條件,實現出來的則可稱為“實現的普遍性”。在精神、價值層面,必須承認東西方各文明及其價值都具有普遍性,都是普遍主義,只是它們之間互有差別,在不同歷史時代實現的程度不同,這就是價值的多元普遍性。

李芬芳 自幼熱愛 捐資出力 守護文化

李芬芳女士,長期關注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以公務員的畢生積蓄,竭誠致力於促進中國文化繁榮昌盛的慈善義舉。她生活節儉,為中華文明的復興累計捐資超過1000萬港幣,定向用於祖國教育及文化事業。李芬芳女士是中國文化的踐行者、捍衛者,香港愛國慈善人士的優秀典範,為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做出獨特貢獻。

李芬芳女士自幼受父母影響,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鍾。1997年後,她開始利用個人積蓄資助祖國教育與文化事業,先後在貴州、遼寧、甘肅等地捐建希望小學八所、春蕾小學兩所、幼稚園一所,並持續向中山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進行定向捐助。為促進中國文化在香港的昌盛與繁榮,李女士堅持對香港文化界和知識界的長期捐助,香港多所大學均受惠於其捐贈。年逾古稀,她所思所想皆為中華文化的復興。李女士說,學習了瞭解了以後才會愛,愛了以後就用。

李芬芳女士認為,獲得會林文化獎特殊貢獻獎是對她過去二十多年來工作的認可。李芬芳女士志願盡餘生餘力,繼續發揚中國文化。

“會林文化獎”

“會林文化獎”由北京師範大學會林文化基金和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主辦,以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第三極文化”創立者黃會林名字命名,是面向國際的學院獎。

黃會林先生是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教委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她1958年於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先生篤初銘志,先後發表影視、戲劇、文學、文化領域著作約620萬字;耕耘教壇,數不清的學生中有一大批學界、業界、管理界精英。

黃門弟子為報答師恩,弘揚師德,於2013年捐資設立北京師範大學會林文化基金。基金特設立國際性學院獎“會林文化獎”,旨在表彰為中國文化國際傳播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外人士。已成功舉辦三屆,並產生了6位獲獎者和1位特殊貢獻獎獲得者,他們分別是第一屆得主瑞典漢學家、斯德哥爾摩大學榮休教授羅多弼,中國藝術家韓美林先生;第二屆得主美國漢學家、國際儒學聯合會副主席、北京大學博古睿講席教授安樂哲與北京大學比較文學專家樂黛雲教授;第三屆得主法國國民教育部漢學總督學、巴黎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教授白樂桑與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學勤。另有美國國際資料集團創始人及董事長麥戈文(Patrick J. McGovern)先生曾經獲得特殊貢獻獎。

本屆會林文化獎的終評評委,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白庚勝先生向大家彙報了會林文化獎的評委和評獎過程。他認為:本屆“會林文化獎”如往屆一樣,提名人團隊和候選人團隊都是為中國文化國際傳播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外人士,很多提名人同時被提名。強大的候選人陣容和中肯的提名理由讓評審工作難上加難。最終,終評委員會一致同意陳來先生與貝淡甯先生獲獎,以嘉獎他們在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中做出的貢獻;兩位學者的獲獎可謂實至名歸。

會林文化基金創始人、會林文化獎命名人黃會林先生在致辭中回顧了往屆會林文化獎獲獎人情況,並且特別向本次獲獎的兩位學者對中國文化國際傳播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表示感謝。黃會林先生介紹說,貝淡甯、陳來兩位先生集畢生之力研究中國儒家哲學,又將學術地圖獨到地擴展到“中西比較政治哲學”與“現當代中華文明價值體系”的建構中,都取得了令學界矚目的豐碩成果。貝淡甯和陳來兩位教授以他們深厚的學養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發自內心的堅守與弘揚,為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復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黃會林教授強調,“會林文化獎”將牢記宣導優秀中華文化之初心、彙聚各界學人之熱心、持守“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之恒心、堅定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之信心,為中國文化國際傳播工作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全體嘉賓合影

他守望歷史,關注現實,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有著深切的關懷和擔當意識,為中國文化的復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獲獎感言中,陳來先生首先對會林文化獎評獎委員會和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表示感謝;同時從文化與價值的角度談及全球化與普遍性的問題。陳來先生認為,從哲學上說,一個事物或要素在一定的歷史過程中被全球化了,表示此一事物或要素自身具有可普遍化的特質,並且這一特質得到了外在的實現。在倫理上,西方文化更多地被認為是普遍主義的,而在陳來先生看來,東西方精神文明與價值都內在地具有普遍性,其能否實現出來,需要很多的外在的、歷史的條件,實現出來的則可稱為“實現的普遍性”。在精神、價值層面,必須承認東西方各文明及其價值都具有普遍性,都是普遍主義,只是它們之間互有差別,在不同歷史時代實現的程度不同,這就是價值的多元普遍性。

李芬芳 自幼熱愛 捐資出力 守護文化

李芬芳女士,長期關注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以公務員的畢生積蓄,竭誠致力於促進中國文化繁榮昌盛的慈善義舉。她生活節儉,為中華文明的復興累計捐資超過1000萬港幣,定向用於祖國教育及文化事業。李芬芳女士是中國文化的踐行者、捍衛者,香港愛國慈善人士的優秀典範,為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做出獨特貢獻。

李芬芳女士自幼受父母影響,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鍾。1997年後,她開始利用個人積蓄資助祖國教育與文化事業,先後在貴州、遼寧、甘肅等地捐建希望小學八所、春蕾小學兩所、幼稚園一所,並持續向中山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進行定向捐助。為促進中國文化在香港的昌盛與繁榮,李女士堅持對香港文化界和知識界的長期捐助,香港多所大學均受惠於其捐贈。年逾古稀,她所思所想皆為中華文化的復興。李女士說,學習了瞭解了以後才會愛,愛了以後就用。

李芬芳女士認為,獲得會林文化獎特殊貢獻獎是對她過去二十多年來工作的認可。李芬芳女士志願盡餘生餘力,繼續發揚中國文化。

“會林文化獎”

“會林文化獎”由北京師範大學會林文化基金和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主辦,以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第三極文化”創立者黃會林名字命名,是面向國際的學院獎。

黃會林先生是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教委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她1958年於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先生篤初銘志,先後發表影視、戲劇、文學、文化領域著作約620萬字;耕耘教壇,數不清的學生中有一大批學界、業界、管理界精英。

黃門弟子為報答師恩,弘揚師德,於2013年捐資設立北京師範大學會林文化基金。基金特設立國際性學院獎“會林文化獎”,旨在表彰為中國文化國際傳播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外人士。已成功舉辦三屆,並產生了6位獲獎者和1位特殊貢獻獎獲得者,他們分別是第一屆得主瑞典漢學家、斯德哥爾摩大學榮休教授羅多弼,中國藝術家韓美林先生;第二屆得主美國漢學家、國際儒學聯合會副主席、北京大學博古睿講席教授安樂哲與北京大學比較文學專家樂黛雲教授;第三屆得主法國國民教育部漢學總督學、巴黎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教授白樂桑與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學勤。另有美國國際資料集團創始人及董事長麥戈文(Patrick J. McGovern)先生曾經獲得特殊貢獻獎。

本屆會林文化獎的終評評委,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白庚勝先生向大家彙報了會林文化獎的評委和評獎過程。他認為:本屆“會林文化獎”如往屆一樣,提名人團隊和候選人團隊都是為中國文化國際傳播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外人士,很多提名人同時被提名。強大的候選人陣容和中肯的提名理由讓評審工作難上加難。最終,終評委員會一致同意陳來先生與貝淡甯先生獲獎,以嘉獎他們在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中做出的貢獻;兩位學者的獲獎可謂實至名歸。

會林文化基金創始人、會林文化獎命名人黃會林先生在致辭中回顧了往屆會林文化獎獲獎人情況,並且特別向本次獲獎的兩位學者對中國文化國際傳播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表示感謝。黃會林先生介紹說,貝淡甯、陳來兩位先生集畢生之力研究中國儒家哲學,又將學術地圖獨到地擴展到“中西比較政治哲學”與“現當代中華文明價值體系”的建構中,都取得了令學界矚目的豐碩成果。貝淡甯和陳來兩位教授以他們深厚的學養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發自內心的堅守與弘揚,為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復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黃會林教授強調,“會林文化獎”將牢記宣導優秀中華文化之初心、彙聚各界學人之熱心、持守“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之恒心、堅定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之信心,為中國文化國際傳播工作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全體嘉賓合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