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這個周日,等你來聽《人藝往事》|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好劇

焦菊隱、於是之、藍天野、朱琳、李婉芬、英若誠、林兆華、濮存昕、楊立新、英達……還有親愛的牛星麗和金雅琴老師, 他們都屬於一個共同的名字: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想聽他們的故事, 得到人藝老藝術家的簽名書, 歡迎參加:

流金歲月

《人藝往事》新書發佈會

時間

2018年1月28日(周日)上午10:00

地點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菊隱劇場

(北京市東城區東四南大街143號)

主辦單位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北京菊影戲劇研究中心

商務印書館

主持

焦世甯

出席嘉賓

孫毓敏、黃崢、李濱、丁裡

羅錦鱗、趙同富、李平、牛響玲

等你來!

報名方式附後

我們北京人藝,

再出十個八個的影后也沒問題。

—— 金雅琴

燈光聚在臺上, 目光盯著角兒, “北京人藝”這個詞在人們腦子裡的形象首先是首都劇場。 每晚臺上台下, 多少人間悲喜事, 讓人牽腸掛肚掏心窩子, 弄得台上演的, 台下看的, 淚流而又捧腹, 可謂痛快淋漓。 但北京人藝的空間大著呢, 劇場背面有化裝的後臺、排練廳、辦公室、食堂和宿舍, 還有幾個住得較集中的家屬院, 以史家胡同56號人最多。 觀眾看了那麼多好戲, 喜歡那麼多演員, 而出好戲、造就好演員的地界兒, 是人藝人的生活圈。

—— 濮存昕

《人藝往事》以一個從小在人藝長大的人藝子弟的視角講述了一群熱愛話劇、熱愛生活的人藝老藝術家們的故事, 不但展示了人藝老藝術家們不為人知的一面,

更揭示出人藝的風格以及其之所以享譽海內外的原因。

1

“英若誠同志說了, 演員就應該死在舞臺上”

有一年, 文興宇自編自導了一部電視劇, 片名叫《活個精神頭》, 邀請了我爸牛星麗、我媽金雅琴, 還有劇院裡的英若誠大大, 中國話劇院的李丁大大等眾多的老藝術家。

令大家沒有想到的是, 來到現場參加拍攝的英若誠, 當時身患重病, 面容非常消瘦, 站在地上都需要別人扶著。 但是當導演說“開拍”時, 攙扶他的那兩個人一鬆手, 他馬上就進入了狀態。

北京人藝在中國的藝術界, 本身就是精品, 而英若誠又是精品中的極品。 他在北京人藝有一個外號叫“英大學問”。 他不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而且還精通四個國家的語言。

《推銷員之死》中的英若誠

當時人藝為了向外國學習, 請來了美國很著名的喜劇大師, 作為藝術課程。 首都劇場的觀眾席裡坐齊了人藝的演員。 可就是這位被傳得神乎其神的美國“侯寶林”, 居然在臺上沒能把大家說樂。 有一些同志不耐煩了直想退席。

就在這時, 英若誠上臺了, 他替下了那個急得滿頭大汗的翻譯。 不到幾分鐘, 會場的觀眾就開始捧腹大笑。

其實各國的百姓在生活中, 都會有一些上不了字典的俏皮話兒, 如果你不是真正精通他們的語言, 瞭解他們的生活, 光憑著書本上那些很教條的對話, 作為一般的翻譯沒問題, 但是你面對的是“洋相聲”, 這裡學問就大了, 非常公式化的口語, 根本無法表達表演者的意圖。 從這件事, 就可見老英叔叔的英語造詣了。 他也真的配得上大家對他的愛稱“英大學問”。

2

楊立新:千萬別跟他提起現在的人藝不如以前了

楊立新最可愛的一面就是看不得北京人藝有什麼不足。

我印象最深的是民進中央的領導來北京人藝支部調研。

當時人藝的一二把手都到場了, 當然是領導先向中央彙報工作。 大家都知道近些年來劇院的戲不如從前了。 這時只見楊立新按捺不住自己對現實的不滿, 慷慨激昂地提出了問題所在, 並指出劇院問題的根源, 字字句句在理。

《天下第一樓》楊立新飾盧孟實掌櫃

楊立新認為:“周朴園在德國留學必然會受到新思想的影響,尤其在愛情方面。回國之後他便與家裡的奴婢侍萍產生了感情。應該說當時的周樸園是單純而執著的,我們還可以推斷長輩的人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默許的,否則怎麼會生下一個周萍而又生下第二個孩子呢?另外我們還可以推斷三十年前將侍萍趕出門去的應該是周朴園的父母,而且是在周樸園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當周朴園得知情況追到河邊時,只有侍萍的一張絕命書了。所以說三十年前的那場悲劇,周朴園也是受害者,是封建禮教、封建制度的受害者。”

從以上這一段人物分析,我們就可以看出,一個好的演員是怎麼樣對待自己所需要飾演的角色的。

你千萬別跟他提起現在的人藝不如以前了,只要說起這個話題,他就會喋喋不休,他就會說話沒有句號,而且急赤白臉。他不願讓老一輩創出的牌子在他們這一代時給砸了。

3

朱旭:“那架勢,還挺帥”

提起朱旭這個名字,大家都不陌生。他除了是人藝舞臺的一顆明星,在影視裡也大出風頭。可是,他還有許多本事沒有表現給大夥兒呢!

他會拉胡琴,會紮風箏,會吹薩克斯管,還會做飯。做飯最拿手的是烙春餅。他做的春餅,是先在餅鐺裡烙,再放到蒸鍋裡蒸,工序不少,但確實好吃好看,是又圓又薄又筋道。我們上他們家吃春餅,吃僅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喜歡看他做春餅。那架勢,還挺帥。

他越老越紅,紅到後來就做不成春餅了。家裡請來位小保姆,首要工作就是負責做春餅。朱旭大大親自來教,小保姆聰明,學得快,朱旭大大特別開心。他只要有空,就約朋友來吃他們家的春餅,來的人多了,小保姆紅了,春餅更紅。

朱旭

4

牛媽金雅琴:“天下第一巫婆”

《駱駝祥子》公演,最後虎妞病得不行了的時候,該我媽上場了。我媽在幕後先喊一句,“哪屋嘍哇?”台下立刻哄堂大笑,竟要了個碰頭彩!接著我媽掀門簾進屋,洗手、燒香,渾身開始哆嗦,嘴裡叨叨嘮嘮,突然一個哈欠,就滿台跑開了,說是在驅鬼。她還用啞嗓唱著“天門開,地門開,我蛤蟆大仙下山來,大公雞我要活的呀——”觀眾都樂翻了,誰也不顧虎妞的死活了。

這下又糟了,悲劇成了鬧劇,氣氛不對了。梅阡大大忍痛拿掉了這場戲。以後再演《駱駝祥子》,就沒我媽的事了。但是,梅阡大大對我媽評價特高,說:“全中國跳大神的,誰也沒有金雅琴跳得好!”我媽這次也不知是成功還是失敗的表演,為她贏得“天下第一巫婆”之名——這能算是“美譽”嗎?

年輕時的金雅琴

作者牛響鈴一家三口

5

童超、童弟:“爭嘛爭,還是好好看戲吧!”

凡是人藝的老觀眾,都知道童超和童弟是很出色的演員。還有一些更瞭解人藝的人,知道他們倆是親兄弟。

有一次,人藝帶著新排的劇碼《智取威虎山》到天津去演出。劇中飾演一號角色楊子榮的演員就是童超,而首長“203”的扮演者就是童弟,合算著這齣戲裡的英雄人物都讓他們家給包了。

這天津人又特別給自己的老鄉捧場,整個劇場座無虛席,而且是沸沸揚揚,大加議論。當時就有兩個觀眾爭執起來了,主要內容是:這童超和童弟誰是兄,誰是弟。一個說:“你想想這童弟童弟就是童家的弟弟。”另一個不服說:“得了吧你,童超才是弟弟。這超字,代表著要超過兄長的意思。”爭來爭去沒個結果。邊上的人勸了:“爭嘛爭,還是好好看戲吧!”

6

任鳴:“有愛,才有真正的作品。”

在他二十七歲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他來到了北京人藝。他高興地說:“我也認為是老天爺的安排,是我選擇了人藝,同時也是人藝選擇了我。我是通過人藝來愛北京的,又是因為愛北京而愛人藝。人藝代表了北京的文化,北京獨特的味兒又成就了人藝的戲,成就了它重要的演劇風格。”

年輕氣盛的他,來人藝後,就把三台京味大戲搬上了舞臺,它們依次是《北京大爺》《北街南院》《全家福》。任鳴是在北京的味道中長大的,他說: “看著舞臺上那一幅幅新老北京的畫卷,我從心眼兒裡高興,那叫一個美! 藝術人永遠是應該表現自己最熟悉的、最親的東西。有愛才有激情,才有衝動,才有靈魂,才有真正的作品。”在這一點上,任鳴他做到了。

任鳴

想聽更多關於人藝的故事?

這個周日,菊隱劇場

等你來!

《人藝往事》為牛星麗與金雅琴之女牛響鈴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上同名專欄的結集,分為第一章牛爸牛媽,第二章焦菊隱,第三章角兒們,第四章流金歲月,第五章幕後,以及後記。雖文章短小,但以自己幾十年人藝大院的浸淫,對這些藝術家有一肚子故事要說,常發人所未言,寥寥幾筆,把人物刻畫得非常到位。該書的特點,一來文筆京味兒十足,生活氣息濃厚;二來對這些大藝術家的描寫,避實搗虛,揚長避短。對人藝感興趣的大眾來說,是一本可以捧卷的讀物。

流金歲月 —— 《人藝往事》新書發佈會

時間

2018年1月28日(周日)上午10:00

地點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菊隱劇場

(北京市東城區東四南大街143號)

報名方式

發送“人藝往事+姓名+電話”到商務印書館官方微信後臺;

由於座位有限,小編會為報名的部分讀者發送報名成功的短信,活動當日請各位讀者憑短信入場。

楊立新認為:“周朴園在德國留學必然會受到新思想的影響,尤其在愛情方面。回國之後他便與家裡的奴婢侍萍產生了感情。應該說當時的周樸園是單純而執著的,我們還可以推斷長輩的人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默許的,否則怎麼會生下一個周萍而又生下第二個孩子呢?另外我們還可以推斷三十年前將侍萍趕出門去的應該是周朴園的父母,而且是在周樸園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當周朴園得知情況追到河邊時,只有侍萍的一張絕命書了。所以說三十年前的那場悲劇,周朴園也是受害者,是封建禮教、封建制度的受害者。”

從以上這一段人物分析,我們就可以看出,一個好的演員是怎麼樣對待自己所需要飾演的角色的。

你千萬別跟他提起現在的人藝不如以前了,只要說起這個話題,他就會喋喋不休,他就會說話沒有句號,而且急赤白臉。他不願讓老一輩創出的牌子在他們這一代時給砸了。

3

朱旭:“那架勢,還挺帥”

提起朱旭這個名字,大家都不陌生。他除了是人藝舞臺的一顆明星,在影視裡也大出風頭。可是,他還有許多本事沒有表現給大夥兒呢!

他會拉胡琴,會紮風箏,會吹薩克斯管,還會做飯。做飯最拿手的是烙春餅。他做的春餅,是先在餅鐺裡烙,再放到蒸鍋裡蒸,工序不少,但確實好吃好看,是又圓又薄又筋道。我們上他們家吃春餅,吃僅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喜歡看他做春餅。那架勢,還挺帥。

他越老越紅,紅到後來就做不成春餅了。家裡請來位小保姆,首要工作就是負責做春餅。朱旭大大親自來教,小保姆聰明,學得快,朱旭大大特別開心。他只要有空,就約朋友來吃他們家的春餅,來的人多了,小保姆紅了,春餅更紅。

朱旭

4

牛媽金雅琴:“天下第一巫婆”

《駱駝祥子》公演,最後虎妞病得不行了的時候,該我媽上場了。我媽在幕後先喊一句,“哪屋嘍哇?”台下立刻哄堂大笑,竟要了個碰頭彩!接著我媽掀門簾進屋,洗手、燒香,渾身開始哆嗦,嘴裡叨叨嘮嘮,突然一個哈欠,就滿台跑開了,說是在驅鬼。她還用啞嗓唱著“天門開,地門開,我蛤蟆大仙下山來,大公雞我要活的呀——”觀眾都樂翻了,誰也不顧虎妞的死活了。

這下又糟了,悲劇成了鬧劇,氣氛不對了。梅阡大大忍痛拿掉了這場戲。以後再演《駱駝祥子》,就沒我媽的事了。但是,梅阡大大對我媽評價特高,說:“全中國跳大神的,誰也沒有金雅琴跳得好!”我媽這次也不知是成功還是失敗的表演,為她贏得“天下第一巫婆”之名——這能算是“美譽”嗎?

年輕時的金雅琴

作者牛響鈴一家三口

5

童超、童弟:“爭嘛爭,還是好好看戲吧!”

凡是人藝的老觀眾,都知道童超和童弟是很出色的演員。還有一些更瞭解人藝的人,知道他們倆是親兄弟。

有一次,人藝帶著新排的劇碼《智取威虎山》到天津去演出。劇中飾演一號角色楊子榮的演員就是童超,而首長“203”的扮演者就是童弟,合算著這齣戲裡的英雄人物都讓他們家給包了。

這天津人又特別給自己的老鄉捧場,整個劇場座無虛席,而且是沸沸揚揚,大加議論。當時就有兩個觀眾爭執起來了,主要內容是:這童超和童弟誰是兄,誰是弟。一個說:“你想想這童弟童弟就是童家的弟弟。”另一個不服說:“得了吧你,童超才是弟弟。這超字,代表著要超過兄長的意思。”爭來爭去沒個結果。邊上的人勸了:“爭嘛爭,還是好好看戲吧!”

6

任鳴:“有愛,才有真正的作品。”

在他二十七歲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他來到了北京人藝。他高興地說:“我也認為是老天爺的安排,是我選擇了人藝,同時也是人藝選擇了我。我是通過人藝來愛北京的,又是因為愛北京而愛人藝。人藝代表了北京的文化,北京獨特的味兒又成就了人藝的戲,成就了它重要的演劇風格。”

年輕氣盛的他,來人藝後,就把三台京味大戲搬上了舞臺,它們依次是《北京大爺》《北街南院》《全家福》。任鳴是在北京的味道中長大的,他說: “看著舞臺上那一幅幅新老北京的畫卷,我從心眼兒裡高興,那叫一個美! 藝術人永遠是應該表現自己最熟悉的、最親的東西。有愛才有激情,才有衝動,才有靈魂,才有真正的作品。”在這一點上,任鳴他做到了。

任鳴

想聽更多關於人藝的故事?

這個周日,菊隱劇場

等你來!

《人藝往事》為牛星麗與金雅琴之女牛響鈴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上同名專欄的結集,分為第一章牛爸牛媽,第二章焦菊隱,第三章角兒們,第四章流金歲月,第五章幕後,以及後記。雖文章短小,但以自己幾十年人藝大院的浸淫,對這些藝術家有一肚子故事要說,常發人所未言,寥寥幾筆,把人物刻畫得非常到位。該書的特點,一來文筆京味兒十足,生活氣息濃厚;二來對這些大藝術家的描寫,避實搗虛,揚長避短。對人藝感興趣的大眾來說,是一本可以捧卷的讀物。

流金歲月 —— 《人藝往事》新書發佈會

時間

2018年1月28日(周日)上午10:00

地點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菊隱劇場

(北京市東城區東四南大街143號)

報名方式

發送“人藝往事+姓名+電話”到商務印書館官方微信後臺;

由於座位有限,小編會為報名的部分讀者發送報名成功的短信,活動當日請各位讀者憑短信入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