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為何江蘇、山東、廣東接連有女子投爐犧牲?|典籍中的工人㉘

幹將莫邪鑄劍的故事,

咱已經講述過,

其核心情節是莫邪投爐成就絕世神劍,

救了丈夫幹將。

但在《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裡,

莫邪只是斷發、剪爪投於爐中,

卻從何時起演繹成全身投爐了呢?

忽然想起神話學家袁珂,

他定然曉得,

於是從書架最上層找出袁珂的《古神話選釋》,

果然有答案!

*莫邪投爐的出處

原來, 莫邪投爐出於唐代學者陸廣微所著《吳地記》。 在這本書裡, 幹將熔鐵不成, 對莫邪說:“先師歐冶子(此處歐冶子已由幹將的同學變成了老師)鑄劍, 也遇鐵汁不流, 就以‘女人聘爐神’, 終於成了。 ”莫邪聞言道:“我也可以做到。

”即奮身投爐。

而在東漢趙曄撰寫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裡, 幹將對莫邪說的是:“昔吾師(不是歐冶子, 不知其姓氏)作冶, 金鐵之類不銷, 夫妻俱入冶爐中, 然後成物。 ”

幹將曰:“昔吾師作冶, 金鐵之類不銷, 夫妻俱入冶爐中, 然後成物。 ……今吾作劍不變化者,

其若斯耶?”莫耶曰:“師知爍身以成物, 吾何難哉!”於是幹將妻乃斷發剪爪, 投於爐中, 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裝炭, 金鐵乃濡。

請注意, 幹將說的是, 師傅夫妻二人“俱入冶爐中”, 都犧牲了。 而到了陸廣微的書裡, 就只有莫邪一個人投爐, 其中的邏輯是祭聘爐神, 因為爐神是男的, 當然只需要美女。

原來爐中有神。 各行各業, 都有神在相助, 是謂行業保護神。 但也有少數神卻專愛在你成功的路上設障, 於是需要饗之以最昂貴的犧牲, 也就是活生生的人。

撇開這野蠻的信仰不談, 只談其中的科學成分。 單就冶鑄業行業而言, 袁珂這樣解說其中的“科學”:

“在生產水準低下的古代, 像冶鑄這類技術性強、危險性也大的工作從事起來就很艱困了。

因而神話傳說中常有用人作犧牲來祭爐神這樣的情節, 而且犧牲的往往是劍工本人或劍工的妻子。 ”

在《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裡, 幹將還告訴莫邪, 自從他的師傅師母雙雙投爐後, 以後幹冶鑄這一行的, 都穿著喪服在山上工作, 一為紀念先烈;二也是“下定決心, 不怕犧牲, 排除萬難”的意思表示。

這真是高危行業!除生產安全事故概率高之外, 還體現在生產誤期或品質不良時, 有被殘暴的統治者砍頭的危險, 而當生產出好產品時, 統治者因要壟斷, 也要把工匠殺掉, 以免神技傳他。 所以幹將莫邪的故事在晉代幹寶的《搜神記》裡就演繹成一個復仇的故事。

在這個故事裡, 莫邪沒有死, 死的卻是幹將, 在他獻出新出爐的神劍之後, 果然被王殺了, 就用那劍。 然而幹將也留了一手, 他只獻出了雌劍, 還有雄劍在莫邪手中, 而且莫邪還生了兒子, 兒子還長大了, 遂使復仇成為可能。 魯迅據此寫成“故事新編”《鑄劍》, 是他的小說中最為精彩出異的一篇。

我們古代的工匠就是冒著這麼多、這麼大的生命危險在勞作、創造的。


*14歲女子投爐成神

莫邪投爐的故事發生在吳都姑蘇, 即今江蘇蘇州。 帶著莫邪投爐的典籍故事繼續前行, 我在山東也發現了一位投爐的女子。

山東淄博是春秋齊國首都臨淄所在。 齊桓公時期(西元前685-643年), 齊國成為春秋首霸。 齊國能率先崛起, 一因用對了一個人, 二因開對了一種礦。 人是宰相管仲, 礦是惡金之礦, 即鐵礦。 這人與鐵的記錄, 都見於《管子》一書。 從書中可見, 齊國鐵礦資源豐富, 管仲很重視開採, 使齊國最早熟練冶鐵技術, 遂興鐵制農具, 國力乃大強。 如《管子·地數》就記載管仲的話說, “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 “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山”, 都是“天財地利”。

不看《管子》一書大家也能看到位於淄博張店區的鐵山鐵礦資源的豐富,其鐵礦石中鐵含量高達75%以上,山東省最大的鐵礦基地——金嶺鐵礦就坐落在那裡。經五年考證,當地現已打出“中國冶鐵發源地”的文化名片。鐵山就是一富含鐵礦之山,古稱商山,在齊故城西約10公里。鐵山下有一個村,今名鐵冶村,古稱冶裡,專家稱,就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大型煉鐵基地,當時有大量的冶鐵匠工在此勞動。鐵山還保存有春秋戰國時期開採鐵礦石的老礦洞和原露天礦石開採面,還有開礦遺留下來的石臼,冶鐵用的熟鐵砂等遺物。這是央視《走遍中國》欄目介紹過的。

關於山東投爐女子的故事,就口耳相傳於淄博鐵山一帶。

傳說中的時間直插齊桓公時期。該時期,在鐵山北麓臥著一頭碩大的鐵牛,每晚都會下山吃莊稼,害民極深。官府下令鐵匠們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內將鐵牛熔化,否則統統處死。鐵牛,顯然是鐵山之鐵礦的變形,或者說,有巨大的礦石如牛形者。自然,這鐵牛也是很難熔的,直到第四十八天,被綁在爐中的它仍然毫毛無損。那時有一位鐵匠的女兒名叫李娥,也有說她姓丁,叫丁玉蘭,才14歲,為使父親免于殺身之禍,就縱身投爐,鐵牛就化了。以上傳說也見諸當地志書。

李娥或丁玉蘭就被人們尊為“爐神姑”,建廟崇拜。因為這故事突出了一個“孝”字,多位帝王對爐神姑都有敕封,如唐高宗就曾敕封爐神姑為“商山孝女”,並撥款重修爐神姑廟大殿。今天,每逢節日到爐神姑廟燒香磕頭仍是淄博老百姓一項凝聚力很強的民俗活動。

△爐神姑廟重建于1993年,坐落于張店區中埠鎮孟家村東首,距鐵山僅有3裡之遙。2007年,“爐神姑傳說”正式入選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爐神姑廟成為淄博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爐神姑的孝行太高難度了,有點像《二十四孝》中的極端故事。我感興趣的是,其投爐化鐵與莫邪投爐化鐵這種情節的一致性。我們最好還是將其主題還原到冶鐵方面,從中見證齊國冶鐵歷史的肇始和鼎盛,冶鐵工匠們攻克技術難度的艱辛和不怕犧牲的敬業精神,以及關於行業神崇拜的資訊。

從時間點上來看,爐神姑故事發生在春秋早期,早于莫邪傳說發生的春秋晚期;但從敘述時間來看,爐神姑傳說卻明顯後起。把兩個故事串在一起來看很有意思,先是女性(莫邪)因匹配男性的爐神而投爐,之後卻取而代之,成了新的爐神(爐神姑),反而沒有那位男性的爐神什麼事兒了。

*廣東的湧鐵夫人

我國冶鐵業誕生以後,至戰國、秦漢就迅猛發展,能人競開鐵礦,廣招工徒。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了五位元冶鐵致富的礦主,其中著名的如卓氏,本趙國冶鐵富人,秦破趙,有遷虜之令,主動求遷到到很遠的四川臨邛去,因為知道那裡有鐵礦而缺開採技術。果然,到四川後,很快又因冶鐵富到家僮都達上千人,擬於人君。其孫子輩就是卓王孫,大美女卓文君的老爸,大才子司馬相如的岳父。

東方亮,西方亮,南北亮,冶鑄業一路輝煌,四面八方,滄海桑田。到了清代,就要重點說一說廣東。

說到廣東近代的風物、經濟和歷史,一定要看看明末清初嶺南學者、詩人屈大均(1630-1696)的《廣東新語》。

《廣東新語》卷十五記載:“鐵莫良於廣鐵。”並記冶鐵生產之盛況:下鐵礦時,與堅炭相雜,率以機車從山上飛擲以入爐,其焰燭天,黑濁之氣,數十裡不散。

使用機車投料,可見技術之先進,規模之宏大。唯“黑濁之氣,數十裡不散”不太值得贊,因為環保問題。

還記載其勞動密集的程度和產量:凡一爐場,環而居者三百家,司爐者二百餘人,掘鐵礦者三百餘,汲者、燒炭者二百有餘,馱者牛二百頭,載者舟五十艘。計一鐵場之費,不止萬金。日得鐵二十餘版則利贏,八九版則縮,是有命焉。

日產鐵“二十餘版”才有贏利,一版“重可十鈞”,即約300斤,則日產量至少應保底6噸多,否則就賺不到錢。

有意思的是,這裡又涉及信仰了,屈大均還寫道,“鐵礦有神,爐主必謹身以祭,乃敢開爐。”拜的可是礦神,只是不知其姓甚名誰。

接下來就寫到爐神:相傳有林氏婦,以其夫逋欠官鐵,於是投身爐中,以出多鐵。今開爐者必祠祀,稱為湧鐵夫人,其事怪甚。

又見投爐女子!她是林姓冶鐵匠工的老婆,老公交不夠官鐵,她就投爐以殉,鐵的產量就上去了。

這裡又恢復到“幹將莫邪”故事的原初,即妻為救夫而投爐。夫妻相愛在勞動中的故事,比山東那個未成年孝女的投爐故事,離人情要近一些,講述起來不那麼違和。

三個投爐故事的共同點有三:

一、都是熔鐵不利,可見這個問題一直是古代冶鐵技的技術難點,而屬於技術保密的內容也在於此;

二、都見統治者的壓迫,這是所謂封建時代匠工們的普遍命運;

三、都是女性犧牲成為爐神。

為何又是女神,湧鐵夫人的故事又給了一個邏輯,“鐵于五金屬水,名曰黑金,乃太陰之精所成”,故“其神女子”。原來鐵為陰,女性也為陰,與鐵水同“性”,所以要拜女性,這是中國陰陽相生哲學的反映。

我們也可以從女權的角度來欣賞這裡的女神崇拜。人類分男女,女性也一直在參與著文明締造、勞動創造,是不可或缺的“半邊天”,有時其聰明才智甚至起到關鍵的作用,即使是鋼鐵冶煉這種純爺兒們的活兒,也需要女神的説明和指導(此處跪求專家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給予正解深解!)。

“鐵莫良於廣鐵”,廣鐵又屬羅定所冶為最好,悉是鍇鐵,價貴一等。屈大均所見機車投料的大型冶鐵場面很可能就在羅定。羅定等各地生鐵出爐,都運往佛山。雍正年間,廣東各地運往佛山的生鐵多達5000余萬斤。“佛山之冶遍天下”(《廣東新語》卷十六),居民大多以鐵冶為業。這裡的“冶”就是鼓鑄,即炒鐵、鍛鐵,然後製造器物。

當時佛山鼓鑄所出,以鐵鍋最為出名,可以說形成了密集的產業鏈。佛山鐵鍋,供應內地七省,還遠輸東西二洋,且是清皇室御用定制的生產地,成為“好鍋”代名詞。佛山是明清時期天下四大鎮之一,靠的就是冶鐵製造業,也可以說靠的就是鐵鍋。至今美的、蘇泊爾、鑄味等企業還都在佛山設有鍋具生產工廠,這是自覺傳承的表現。

清有鄉賢何若龍寫“竹枝詞”表現過佛山冶鐵業的繁盛以及冶工白天黑夜勞動不停的艱辛:

鑄犁煙雜鑄鍋煙,

達旦煙光四望懸。

漫道江樓金漏水,

辛勤人自不曾眠。

依其韻,獨孤放牛也做一首以完此篇:

犁耕滄海化桑田,

冶水紅光造佛山。

看了吳鉤烽火盡,

萬家又鑄鐵鍋圓。

撰文 | 獨孤放牛(詹船海)

編輯 | 李冠傑

不看《管子》一書大家也能看到位於淄博張店區的鐵山鐵礦資源的豐富,其鐵礦石中鐵含量高達75%以上,山東省最大的鐵礦基地——金嶺鐵礦就坐落在那裡。經五年考證,當地現已打出“中國冶鐵發源地”的文化名片。鐵山就是一富含鐵礦之山,古稱商山,在齊故城西約10公里。鐵山下有一個村,今名鐵冶村,古稱冶裡,專家稱,就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大型煉鐵基地,當時有大量的冶鐵匠工在此勞動。鐵山還保存有春秋戰國時期開採鐵礦石的老礦洞和原露天礦石開採面,還有開礦遺留下來的石臼,冶鐵用的熟鐵砂等遺物。這是央視《走遍中國》欄目介紹過的。

關於山東投爐女子的故事,就口耳相傳於淄博鐵山一帶。

傳說中的時間直插齊桓公時期。該時期,在鐵山北麓臥著一頭碩大的鐵牛,每晚都會下山吃莊稼,害民極深。官府下令鐵匠們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內將鐵牛熔化,否則統統處死。鐵牛,顯然是鐵山之鐵礦的變形,或者說,有巨大的礦石如牛形者。自然,這鐵牛也是很難熔的,直到第四十八天,被綁在爐中的它仍然毫毛無損。那時有一位鐵匠的女兒名叫李娥,也有說她姓丁,叫丁玉蘭,才14歲,為使父親免于殺身之禍,就縱身投爐,鐵牛就化了。以上傳說也見諸當地志書。

李娥或丁玉蘭就被人們尊為“爐神姑”,建廟崇拜。因為這故事突出了一個“孝”字,多位帝王對爐神姑都有敕封,如唐高宗就曾敕封爐神姑為“商山孝女”,並撥款重修爐神姑廟大殿。今天,每逢節日到爐神姑廟燒香磕頭仍是淄博老百姓一項凝聚力很強的民俗活動。

△爐神姑廟重建于1993年,坐落于張店區中埠鎮孟家村東首,距鐵山僅有3裡之遙。2007年,“爐神姑傳說”正式入選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爐神姑廟成為淄博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爐神姑的孝行太高難度了,有點像《二十四孝》中的極端故事。我感興趣的是,其投爐化鐵與莫邪投爐化鐵這種情節的一致性。我們最好還是將其主題還原到冶鐵方面,從中見證齊國冶鐵歷史的肇始和鼎盛,冶鐵工匠們攻克技術難度的艱辛和不怕犧牲的敬業精神,以及關於行業神崇拜的資訊。

從時間點上來看,爐神姑故事發生在春秋早期,早于莫邪傳說發生的春秋晚期;但從敘述時間來看,爐神姑傳說卻明顯後起。把兩個故事串在一起來看很有意思,先是女性(莫邪)因匹配男性的爐神而投爐,之後卻取而代之,成了新的爐神(爐神姑),反而沒有那位男性的爐神什麼事兒了。

*廣東的湧鐵夫人

我國冶鐵業誕生以後,至戰國、秦漢就迅猛發展,能人競開鐵礦,廣招工徒。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了五位元冶鐵致富的礦主,其中著名的如卓氏,本趙國冶鐵富人,秦破趙,有遷虜之令,主動求遷到到很遠的四川臨邛去,因為知道那裡有鐵礦而缺開採技術。果然,到四川後,很快又因冶鐵富到家僮都達上千人,擬於人君。其孫子輩就是卓王孫,大美女卓文君的老爸,大才子司馬相如的岳父。

東方亮,西方亮,南北亮,冶鑄業一路輝煌,四面八方,滄海桑田。到了清代,就要重點說一說廣東。

說到廣東近代的風物、經濟和歷史,一定要看看明末清初嶺南學者、詩人屈大均(1630-1696)的《廣東新語》。

《廣東新語》卷十五記載:“鐵莫良於廣鐵。”並記冶鐵生產之盛況:下鐵礦時,與堅炭相雜,率以機車從山上飛擲以入爐,其焰燭天,黑濁之氣,數十裡不散。

使用機車投料,可見技術之先進,規模之宏大。唯“黑濁之氣,數十裡不散”不太值得贊,因為環保問題。

還記載其勞動密集的程度和產量:凡一爐場,環而居者三百家,司爐者二百餘人,掘鐵礦者三百餘,汲者、燒炭者二百有餘,馱者牛二百頭,載者舟五十艘。計一鐵場之費,不止萬金。日得鐵二十餘版則利贏,八九版則縮,是有命焉。

日產鐵“二十餘版”才有贏利,一版“重可十鈞”,即約300斤,則日產量至少應保底6噸多,否則就賺不到錢。

有意思的是,這裡又涉及信仰了,屈大均還寫道,“鐵礦有神,爐主必謹身以祭,乃敢開爐。”拜的可是礦神,只是不知其姓甚名誰。

接下來就寫到爐神:相傳有林氏婦,以其夫逋欠官鐵,於是投身爐中,以出多鐵。今開爐者必祠祀,稱為湧鐵夫人,其事怪甚。

又見投爐女子!她是林姓冶鐵匠工的老婆,老公交不夠官鐵,她就投爐以殉,鐵的產量就上去了。

這裡又恢復到“幹將莫邪”故事的原初,即妻為救夫而投爐。夫妻相愛在勞動中的故事,比山東那個未成年孝女的投爐故事,離人情要近一些,講述起來不那麼違和。

三個投爐故事的共同點有三:

一、都是熔鐵不利,可見這個問題一直是古代冶鐵技的技術難點,而屬於技術保密的內容也在於此;

二、都見統治者的壓迫,這是所謂封建時代匠工們的普遍命運;

三、都是女性犧牲成為爐神。

為何又是女神,湧鐵夫人的故事又給了一個邏輯,“鐵于五金屬水,名曰黑金,乃太陰之精所成”,故“其神女子”。原來鐵為陰,女性也為陰,與鐵水同“性”,所以要拜女性,這是中國陰陽相生哲學的反映。

我們也可以從女權的角度來欣賞這裡的女神崇拜。人類分男女,女性也一直在參與著文明締造、勞動創造,是不可或缺的“半邊天”,有時其聰明才智甚至起到關鍵的作用,即使是鋼鐵冶煉這種純爺兒們的活兒,也需要女神的説明和指導(此處跪求專家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給予正解深解!)。

“鐵莫良於廣鐵”,廣鐵又屬羅定所冶為最好,悉是鍇鐵,價貴一等。屈大均所見機車投料的大型冶鐵場面很可能就在羅定。羅定等各地生鐵出爐,都運往佛山。雍正年間,廣東各地運往佛山的生鐵多達5000余萬斤。“佛山之冶遍天下”(《廣東新語》卷十六),居民大多以鐵冶為業。這裡的“冶”就是鼓鑄,即炒鐵、鍛鐵,然後製造器物。

當時佛山鼓鑄所出,以鐵鍋最為出名,可以說形成了密集的產業鏈。佛山鐵鍋,供應內地七省,還遠輸東西二洋,且是清皇室御用定制的生產地,成為“好鍋”代名詞。佛山是明清時期天下四大鎮之一,靠的就是冶鐵製造業,也可以說靠的就是鐵鍋。至今美的、蘇泊爾、鑄味等企業還都在佛山設有鍋具生產工廠,這是自覺傳承的表現。

清有鄉賢何若龍寫“竹枝詞”表現過佛山冶鐵業的繁盛以及冶工白天黑夜勞動不停的艱辛:

鑄犁煙雜鑄鍋煙,

達旦煙光四望懸。

漫道江樓金漏水,

辛勤人自不曾眠。

依其韻,獨孤放牛也做一首以完此篇:

犁耕滄海化桑田,

冶水紅光造佛山。

看了吳鉤烽火盡,

萬家又鑄鐵鍋圓。

撰文 | 獨孤放牛(詹船海)

編輯 | 李冠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