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債易收深度解析為什麼銀行不自己處置不良資產?

當經濟越好, 投資越容易賺錢;

當經濟越差, 投資越可能虧錢, 這是常理。

但是,

有這樣一個特殊“行業”,

卻可以在“最壞時代”裡做“最好的生意”,

它就是“不良資產處置”。

不久前, 新華社的一篇《不良資產處置:“錯放的財富”孕育“新藍海”》的文章, 在不良資產處置業界產生了不小的震動。

文章稱:全行業通過加速整合資源, 嫁接綜合金融服務、對接產業資本, 以經營理念主動管理不良資產, 推動行業由傳統的“一賣了之”模式進入不良資產收購、管理、處置產業鏈的“2.0代”。

不管是官媒的推文, 還是真實資料統計, 都從側面反映了不良資產處置絕非三分鐘熱度的小打小鬧, 而是已經上升到一個新高度。

現狀:市場快速擴容

近年來, 中國經濟步入增速換檔期,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以銀行信貸為主的金融體系備受考驗, 商業銀行體系內的不良資產逐漸暴露, 不良率急劇上升,

不良貸款餘額快速攀升。

自2012年三季度起, 銀行業不良餘額和不良率進入上升通道。 根據銀監會公佈的最新資料, 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 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為 1.67萬億元, 不良貸款率 1.74%。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 ▲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賴小民在論壇上表示,

2013年起, 商業銀行開始批量出售不良資產包, 每年成交規模日益提高, 從2013年的700多億元迅速提升到2017年的5000多億元。

此外, 賴小民還表示, 銀行體系不良貸款總額有望在2020年達到3萬億元!

伴隨銀監會放寬地方資產管理平臺限制, 以及新一輪“債轉股”的推行, “不良資產”成為各路資本追逐的逆週期投資“熱門資產”。

多機構競相“圍獵”

市場的擴容吸引了大量機構湧入, 並從事和不良資產收購、處置、轉讓或投資相關的業務。

一級市場不良資產收購的主力軍仍是四大資產管理公司。

據賴小民介紹, 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積極參與本輪不良資產市場, 累計收購不良債權近1.2萬億元, 市場占比合計達到80%以上。

隨著近年來經濟環境趨市場化, 國家開放AMC牌照和監管准入門檻放開, 不良資產處置這門壟斷行業再次火熱。

經濟大環境決定了不良資產行業的興起, 行業興起及政策鼓勵, 決定了不良資產處置二級市場的活躍。

與此同時, 境外資本和民營資本都對市場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據不完全統計, 截至2017年10月底, 全國已有近50家地方AMC正式成立, 其中有14個省級行政區域至少已擁有兩家地方AMC, 浙江、廣東、山東、福建4省更是擁有3家地方AMC。

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證券公司、私募基金等金融機構, 通過設立資產管理業務部或成立資產管理附屬公司, 參與不良資產二級市場業務,各地民營資管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生長起來。

截至2017年10月,全國已設立的地方資產管理公司達到55家。除此之外,近兩年,一些民間的、非持牌的資產管理公司也紛紛成立,瞄準不良資產市場,這些大大小小公司的數量將近3000家。

此外,外資其實也是上一輪週期中不良資產市場的重要投資人。

而在這一輪週期中其更是加大了對中國不良資產市場的投入,包括KKR、海岸基金、高盛資本、橡樹資本等都不同程度參與不良資產的收購與處置。

橡樹資本在2013年與中國信達成立了合資公司,從事不良資產投資業務。橡樹資本目前在大中華區的累計投資已超過60億美元。

全球不良資產最大買家橡樹資本 創始人霍華德·馬克思

銀行為啥不自己處置不良資產?

理論上說,這些巨量的不良資產應該是由銀行來處置的,但是銀行往往不親自動手,而是將其打包,以驚爆價(最低至1-3折)“放血”甩賣。

於是就有了題首的問題:

為什麼銀行不自己內部消化這些資產,而要以這麼低的價格讓資產管理機構白白撿便宜呢?

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其實銀行也非常想處置這些不良資產。因為銀行深知,所謂不良資產,只是具有到期不能履約、變現可能性的資產,到期不能履約並不是說它沒有價值,也不代表債務方在熬過最困難週期之後沒有流動性和變現能力。之所以賤賣,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第一,盈利模式限制。

眾所周知,銀行最主要的盈利方式是賺取利差。因此需要大量的現金進行周轉,而不良資產則會佔用銀行的專項準備金,按照央行規定,對不良資產提取的專項準備金比例為:次級25%、可疑50%、損失100%。因此,持有不良資產,就減少了銀行手裡的現金流,將付出更高的流動成本,得不償失。

第二,時間限制。

財政部印發的《銀行抵債資產管理辦法》(財金[005]53號)規定,銀行抵債類資產的處置週期不動產、股權為兩年,動產為一年。因此,如果銀行自行處置,時間成本上,銀行也耗不起。比如,如果啟動拍賣程式,一旦流拍就會陷入麻煩。

第三,形象設定限制。

銀行非常注重自身形象的維護,直接追債討要欠款,不利於銀行的安全形象,同時銀行也缺乏專業的相關人員,對於很多債務的追索,銀行很難採取法律訴訟等強硬措施。

綜上所訴,對於不良資產處置,基於綜合因素考慮,並不是銀行想處置就能處置的了的,將不良資產交予有精力、人力和經驗的專業資產管理公司,成為銀行尋求快速回籠資金的不二之選。

再說了,能躺著收錢誰不願意呢?

最後說幾句:

現在有許多投資者覺得,現在是“資產荒”,除了房地產和股市,找不到其他的配置方向,其實大可不必。

在海外,不良資產投資一直是另類投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型機構投資者往往通過對不良資產的配置,來平滑自己的收益曲線,實現資產的分散投資。

隨著銀行不良處置的深入、債務違約風險的逐漸暴露以及房地產市場的去杠杆化,這些別人看來都是風險點的領域,處處皆存在不良資產投資基金的投資機遇。英國諺語有雲:人之美酒,我之毒藥。

而處在經濟週期底部,不良資產投資策略正是不可多得的選擇。

參與不良資產二級市場業務,各地民營資管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生長起來。

截至2017年10月,全國已設立的地方資產管理公司達到55家。除此之外,近兩年,一些民間的、非持牌的資產管理公司也紛紛成立,瞄準不良資產市場,這些大大小小公司的數量將近3000家。

此外,外資其實也是上一輪週期中不良資產市場的重要投資人。

而在這一輪週期中其更是加大了對中國不良資產市場的投入,包括KKR、海岸基金、高盛資本、橡樹資本等都不同程度參與不良資產的收購與處置。

橡樹資本在2013年與中國信達成立了合資公司,從事不良資產投資業務。橡樹資本目前在大中華區的累計投資已超過60億美元。

全球不良資產最大買家橡樹資本 創始人霍華德·馬克思

銀行為啥不自己處置不良資產?

理論上說,這些巨量的不良資產應該是由銀行來處置的,但是銀行往往不親自動手,而是將其打包,以驚爆價(最低至1-3折)“放血”甩賣。

於是就有了題首的問題:

為什麼銀行不自己內部消化這些資產,而要以這麼低的價格讓資產管理機構白白撿便宜呢?

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其實銀行也非常想處置這些不良資產。因為銀行深知,所謂不良資產,只是具有到期不能履約、變現可能性的資產,到期不能履約並不是說它沒有價值,也不代表債務方在熬過最困難週期之後沒有流動性和變現能力。之所以賤賣,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第一,盈利模式限制。

眾所周知,銀行最主要的盈利方式是賺取利差。因此需要大量的現金進行周轉,而不良資產則會佔用銀行的專項準備金,按照央行規定,對不良資產提取的專項準備金比例為:次級25%、可疑50%、損失100%。因此,持有不良資產,就減少了銀行手裡的現金流,將付出更高的流動成本,得不償失。

第二,時間限制。

財政部印發的《銀行抵債資產管理辦法》(財金[005]53號)規定,銀行抵債類資產的處置週期不動產、股權為兩年,動產為一年。因此,如果銀行自行處置,時間成本上,銀行也耗不起。比如,如果啟動拍賣程式,一旦流拍就會陷入麻煩。

第三,形象設定限制。

銀行非常注重自身形象的維護,直接追債討要欠款,不利於銀行的安全形象,同時銀行也缺乏專業的相關人員,對於很多債務的追索,銀行很難採取法律訴訟等強硬措施。

綜上所訴,對於不良資產處置,基於綜合因素考慮,並不是銀行想處置就能處置的了的,將不良資產交予有精力、人力和經驗的專業資產管理公司,成為銀行尋求快速回籠資金的不二之選。

再說了,能躺著收錢誰不願意呢?

最後說幾句:

現在有許多投資者覺得,現在是“資產荒”,除了房地產和股市,找不到其他的配置方向,其實大可不必。

在海外,不良資產投資一直是另類投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型機構投資者往往通過對不良資產的配置,來平滑自己的收益曲線,實現資產的分散投資。

隨著銀行不良處置的深入、債務違約風險的逐漸暴露以及房地產市場的去杠杆化,這些別人看來都是風險點的領域,處處皆存在不良資產投資基金的投資機遇。英國諺語有雲:人之美酒,我之毒藥。

而處在經濟週期底部,不良資產投資策略正是不可多得的選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