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民族與時代——徐悲鴻主題創作大展”作品賞析

“民族與時代——徐悲鴻主題創作大展”展示並梳理了徐悲鴻具有時代標誌性和歷史價值性的系列作品118件, 分為三大篇章:

第一篇章為“民族精神”, 展出徐悲鴻《愚公移山》《田橫五百士》《徯我後》《巴人汲水》《保衛世界和平大會》《會師東京》等具有代表性的巨制;

第二篇章為“圖稿敘事”, 展出徐悲鴻為創作《愚公移山》等作品所繪的畫稿與素描, 其中多件圖稿為首次展出;

第三篇章為“家國憂思”, 展出徐悲鴻具有民族象徵意義的“馬”“獅”“鷹”等作品以及為系列主題創作而繪製的圖稿。

徐悲鴻《田橫五百士》, 布面油畫, 197cm×349cm, 1930, 徐悲鴻紀念館藏

“田橫五百士”取材於《史記》。 秦末大亂, 田橫是齊王田氏族人, 成為抗秦隊伍中的一支。 後劉邦剪滅群雄, 統一天下。 田橫及僅存的五百餘人入海島。 漢高祖聽說田橫很得人心, 恐日後為患, 故派人招降:“田橫來, 大者為王, 小者乃侯耳;不來。 且舉兵加誅焉。

”為保住島上五百人之性命, 田橫帶兩名隨從赴洛陽見劉邦。 在離洛陽城三十裡的地方他拔劍自刎, 以表示不受屈辱。 漢高祖以王禮葬他。 島上的壯士們聞田橫已死, 都拔劍自刎隨他而去。 司馬遷感慨地寫道:“田橫之高節, 賓客慕義而從橫死, 豈非至賢!”

從1928年至1930年, 徐悲鴻花費三年時間完成這幅宏偉雄壯之作。 作品表現的是田橫與五百壯士離別時的場景, 悲壯氣概撼人心魄。 畫中身披紅袍的田橫拱手抱拳, 向送別人群致意。 他昂首挺胸, 表情嚴肅, 眼望蒼天, 氣宇軒昂。 人群右下角有一老嫗和少婦擁著幼小的女孩, 仰視田橫, 眼神滿含哀婉淒涼;有人按捺不住, 舉手欲言;左邊滿臉絡腮鬍子的勇士義憤填膺, 全身氣力都凝聚到握劍的雙手之上,

手臂青筋暴起, 好似要把劍折斷;兩侍者勒馬以待, 馬兒昂首抬蹄。 畫中的男女老幼構成了悲憤難當的畫面節奏, 寓動於靜, 匯成一種英雄主義氣概。 背影以明朗的天空和大朵白雲, 給人以澄澈肅穆的感覺。 展現出“高貴的單純, 靜穆的偉大”的藝術格調, 歌頌著“富貴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的崇高精神。

徐悲鴻以歷史故事為題材, 意在通過田橫故事, 以眾多的人物組織、壯闊激越的悲劇場面, 借古喻今, 希望中華民族仍然有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 啟迪國民振作精神, 復興中華。

徐悲鴻《徯我後》, 布面油畫, 230cm×318cm, 1933, 徐悲鴻紀念館藏

《徯我後》取材于《書經》。 夏桀暴虐, 商湯帶兵去討伐, 老百姓盼望得到解救, 紛紛說:“徯我後, 後來其蘇”。 意思是說:等待我們賢明的領導人, 他來了, 我們就得救了。

畫面上老百姓衣不遮體, 大地乾裂, 瘦弱的耕牛在啃食著樹根, 人們翹首遠望, 眼睛裡飽含著期待的目光, 好像大旱的災年, 渴望天邊起雲下雨一樣。 1930至1933年間, 正是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我國東北三省的時候,

徐悲鴻因痛感國土淪陷而心憂如焚, 用三年時間創作這幅作品, 其用意就是要借此為當時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發出渴望求得解放的呼聲。

徐悲鴻《巴人汲水》,紙本設色, 294cm×63cm, 1937, 徐悲鴻紀念館藏

1937年, 徐悲鴻隨中央大學入蜀, 目睹蜀中百姓的生活困境, 他疾筆創作了中國畫《巴人汲水圖》和《巴之貧婦》。 畫作上他題寫了一篇自作詩:“忍看巴人慣擔挑, 汲登百丈路迢迢。 盤中粒粒皆辛苦, 辛苦還忝血汗熬。 ”詩文充溢著徐悲鴻對於當時百姓生活淒苦的同情和悲憤之情, 也體現了這位一代大師利用畫筆為黎民寫照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心。

這幅畫描繪的是當時蜀地人民汲水的場景。 當時百姓的生活用水都要從江中汲取, 故而每日男女老幼,為了生計,很早就要到江邊挑水。背著沉重的木桶,再裝上滿滿的水,沿著崎嶇陡峭的山路走回家去,有時甚至要往返多次。就這樣一個極其平常的生活細節,深深觸動了藝術家敏感的心靈。當時中國人民正遭受著戰火荼毒,使得百姓生活更加淒苦不堪,徐悲鴻憂從中來,奮筆創作了這件國畫巨制。整個畫面突出物像的神韻,主題思想上寓意深刻,意義深遠。技法上,用西洋畫法豐富中國畫的表現力,肌肉部分稍加皴染,在挑夫身上適當加強了筋肉體積感,突出人體的健勁有力,表現出勞作的繁重,使畫面的技法有較多的變化。

《巴人汲水圖》承載的已不僅僅是一個藝術家的成就,而是一種“巴人汲水”精神,以及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將這種吃苦耐勞精神的傳遞。

徐悲鴻《愚公移山》,布面油畫,213cm×462cm,1940,徐悲鴻紀念館藏

“愚公移山”是中華民族的一則古老故事,描述了我們的先民堅韌不拔地與自然抗爭,直至感動上天的歷程。這幅巨作是徐悲鴻在印度期間完成,當時國內正處在抗戰最艱苦的時期,畫家本人看到中華兒女夜以繼日用血肉築成的中國與外界的唯一運輸線——滇緬公路而深受鼓舞與感動,想借“愚公移山”的精神激勵國人艱苦奮鬥、團結一心,最終取得勝利。此畫突破了那個時代中國的傳統理念,首次以人體為主要描寫對象,充分展示了勞動中的裸體人物大角度的屈伸、肌肉運動之美。這幅史詩般油畫的每一筆都既自然流暢又不失嚴謹,每根線條都被賦予了生命力,歌頌人的偉大力量。畫面氣勢磅礴、力度空前,是中國近代人物畫的一座里程碑!

徐悲鴻《群奔》,紙本水墨,95cm×181cm,1942,徐悲鴻紀念館藏

六馬組合,呈現於畫面之上,構圖的安排、墨色濃淡的把握都體現了畫家扎實的繪畫功底和極具天賦的想像能力。畫家以線條和墨塊簡練地揮寫出運動中的馬群,以畫面中部第三匹馬為核心,傳達著無堅不摧的力量。馬與馬之間的關係疏密有致,上下空間飽滿, 顯出一往無前的磅礴之勢。畫家將西方繪畫的透視融入其中,運用顏色的輕重區分主次前後。六匹馬形態各異,體態優美。畫家運用重墨、重色和高光處留白的部分產生對比,使最前面的一匹馬最為突出。右邊第二匹馬與左邊第一匹馬墨色稍淡,拉開了和最前面馬的距離,中間兩馬一灰一棕,使用輕重不同的墨線,形象地表達了馬的動態。最遠處的馬,我們只能看到寥寥幾筆繪出的馬頭,雖然極其概括,觀者卻能感覺到四肢軀幹的位置和體會到它們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強大衝擊力。畫家運用了大角度透視造成的力度,誇張了馬腿長度,盡現了駿馬風馳電掣之勢。作品奔放而沉雄,體現出徐悲鴻創作的浪漫主義情懷。

徐悲鴻《會師東京》,紙本設色,113cm×217cm,1943,徐悲鴻紀念館藏

《會師東京》是一幅取自諧音之意的寓意畫。怒吼的群獅代表了中國和反法西斯同盟,它們個個英姿勃發,雙目怒視前方。繃緊的肌肉、粗糙的鬃毛和身體厚重的品質感,使畫面洋溢著剛勁雄強之氣。眾多的獅子會師于日本富士山山巔,預言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反法西斯各國的勝利必將到來。畫面以灰暗色調、戰雲密佈、風起雲湧的氛圍映和著群獅的威猛,說明正義的力量必將勝利。一輪紅日即將從地平線上升起,喻示著民族鬥爭勝利的曙光已經到來。此畫極富藝術想像力,也極具時事上的預見力,正如畫家在題詞中所說:“雖未免言之過早,且喜其終將實現也。”

徐悲鴻《國殤》,紙本設色,107cm×62cm,1943,徐悲鴻紀念館藏

徐悲鴻以屈原九歌中的《國殤》為題,謳歌為國奮勇殺敵的戰士,圖中士兵正在追擊敵人,挺矛刺向敵人與揚臂猛擊敵人的士兵呈兩條運動線,強化了畫面的視覺張力,畫家巧妙地將眾多人物設計成縱深透視般的幾層,利用相互之間的遮掩,既烘托出如火如荼的激戰場面,又突出主要人物,有以一當十的效果。飛蝗一樣的箭矢,射向各個方向,戰場的兇險是如此之真切,使人倍感戰爭的殘酷與激烈。

徐悲鴻《在世界和平大會上聽到南京解放》,紙本設色,352cm×71cm,1949,徐悲鴻紀念館藏

作為第一個新中國派出的代表團成員,徐悲鴻在布拉格參加世界和平大會時傳來南京解放的消息,全場沸騰,為中國人民鼓掌歡呼。中國代表被舉到空中,場面感人至深,徐悲鴻當即構思了這幅巨作。用中國水墨描繪如此人物眾多的真實場面,這是中國繪畫史上從未有過。徐悲鴻為此作了大量準備,為郭沫若、田漢、馬寅初、鄧初民、翦伯贊、丁玲、肖三、古元等作了數十幅肖像寫生。畫面上中外人物多達百餘個,郭沫若等被外國友人舉在空中,中國代表們與表示祝賀者握手、擁抱,樓上的代表和底層的代表一起鼓掌。這幅巨作為中國文化界的志士仁人和外交事業的開端留下了精彩的寫照。

徐悲鴻《愚公移山》,紙本設色,144cm×421cm,1940,徐悲鴻紀念館藏

“愚公移山”是中華民族的一則古老寓言,體現了中國人民堅韌不拔地與自然抗爭,直至感動上天的精神。《愚公移山》這幅巨作是徐悲鴻在印度期間完成的,創作此畫正值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候,但畫家堅信中華民族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艱苦奮鬥,終將取得最後的勝利。

畫家創作此畫花費了三個月時間,他突破了傳統繪畫的格局,把眾多劇烈運動中的裸體人物引入中國畫。在畫家筆下,不同年齡的人體有著不同的美感,不論是揮動鋤頭的大肚力士的一身膘肉、還是青年男子耙地的緊繃筋腱,還是兒童的稚嫩光滑,老者的瘦骨嶙峋,都反映出肌肉強烈的屈張美感。水墨的濃淡暈染,使每人膚色各異,產生了輕重節奏。遠看此畫,令人感到氣勢磅礴,場面宏大,氣氛熱烈;近看則細部充實精到,無一懈筆。它是徐悲鴻大型人物畫創作的代表作。

徐悲鴻《奔馬》,紙本設色,130cm×76cm,1941,徐悲鴻紀念館藏

1941年,徐悲鴻赴馬來西亞及新加坡舉辦畫展,將賣畫所得鉅款全部寄回祖國支援抗戰。1941年8月,中日第二次長沙會戰開始,他十分關心國內的戰況,希望此次會戰和第一次一樣能夠取得勝利。故畫這幅奔馬,表達自己的心情。這是一匹由遠而近飛奔而來的駿馬,畫家取大角度透視的手法,描繪了騰空的一隻後腿和交叉在一起的前腿,使我們仿佛看到了奔馬的速度,聽到了馬蹄蹬踏之聲。

徐悲鴻《側目》,紙本設色,111cm×109cm,1939,徐悲鴻紀念館藏

此畫繪於徐悲鴻在新加坡為抗戰籌款之時,把虎視眈眈、張嘴露牙的毒蛇喻為日本侵略者,炯炯有神的瘦獅則象徵著中華民族,雖然受到了威脅,但目光中充滿對於敵人的鄙視,並不把毒蛇放在眼裡。此畫運用了焦點透視法,以突出雄獅的頭部和向前邁出的利爪。動物形象逼真,有呼之欲出之感,墨線和皴擦、渲染結合完美,渾若天成。

徐悲鴻《泰戈爾像》,紙本設色,51cm×50cm,1940,徐悲鴻紀念館藏

《泰戈爾像》是徐悲鴻人物畫的代表作之一。泰戈爾是印度文豪,曾獲諾貝爾文學獎,在詩歌、小說方面都有傑出成就。徐悲鴻應他之邀於1939年去印度講學。這幅肖像畫是在當時為泰戈爾所畫多幅速寫的基礎上創作的,體現了畫家扎實的寫實功底,這幅中國水墨肖像可與西方油畫的寫實效果媲美。畫家對人物的塑造完整、渾厚,衣紋線條的組織優美流暢,通過墨線的穿插和疏密濃淡的變化表現出銀色的鬚髮和厚重的長袍。對雙目的刻畫尤其細緻入微,泰戈爾凝視著前方,好像在構思新的詩篇。詩人一手握本,一手拿筆,動作自然生動,極具神情,它們似乎也在傳達著泰戈爾的思想,與臉部表情互相呼應。一片樹林作為濃郁的背景,襯托著沉思中的詩人。兩隻小鳥站在樹梢上,與他相伴,真是一派安靜祥和的景象。這張畫突破中國肖像畫不塗背景、留出大片空白的傳統手法,以強烈的詩情畫意引人入勝。

徐悲鴻《馬》,紙本設色,109.6cm×36.1cm,1948年,中國美術館藏

徐悲鴻的《馬》系列作品在中國堪稱家喻戶曉,此畫代表了徐悲鴻畫馬作品的上乘之作,現藏於中國美術館。繪一馬飲水于河邊,意境悠遠。馬的用筆簡練,墨色酣暢。其透視角度極難刻畫,但是畫家以其嫺熟的寫實造型手段結合中國畫寫意筆墨,較為完美地體現了這種造型、結構與筆墨、意蘊的有機融合。飲水馬不同于徐悲鴻奔馬、立馬所彰顯的民族精神,在這裡更讓讀者體會到一種濃厚的詩情與意趣。

徐悲鴻《小貓》,紙本設色,108cm×36.9cm,1938年,中國美術館藏

徐悲鴻愛貓,曾在家中養過許多隻貓。他自己甚至說在其動物畫中,貓畫得最好。這幅《小貓》現藏於中國美術館,畫立于奇石上的一隻黑白相間的小花貓,它正在回眸一瞥,兩眼十分有神,將徐悲鴻所宣導的“惟妙惟肖”藝術觀表達得頗為到位。此畫有筆有墨,對於結構與細節刻畫得決不含糊,貓身上的墨塊以及塊石則是大寫意的,堪稱以形寫神的典範之作。

主辦單位:中國美術館、徐悲鴻紀念館

展覽場地:1、8、9號廳

故而每日男女老幼,為了生計,很早就要到江邊挑水。背著沉重的木桶,再裝上滿滿的水,沿著崎嶇陡峭的山路走回家去,有時甚至要往返多次。就這樣一個極其平常的生活細節,深深觸動了藝術家敏感的心靈。當時中國人民正遭受著戰火荼毒,使得百姓生活更加淒苦不堪,徐悲鴻憂從中來,奮筆創作了這件國畫巨制。整個畫面突出物像的神韻,主題思想上寓意深刻,意義深遠。技法上,用西洋畫法豐富中國畫的表現力,肌肉部分稍加皴染,在挑夫身上適當加強了筋肉體積感,突出人體的健勁有力,表現出勞作的繁重,使畫面的技法有較多的變化。

《巴人汲水圖》承載的已不僅僅是一個藝術家的成就,而是一種“巴人汲水”精神,以及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將這種吃苦耐勞精神的傳遞。

徐悲鴻《愚公移山》,布面油畫,213cm×462cm,1940,徐悲鴻紀念館藏

“愚公移山”是中華民族的一則古老故事,描述了我們的先民堅韌不拔地與自然抗爭,直至感動上天的歷程。這幅巨作是徐悲鴻在印度期間完成,當時國內正處在抗戰最艱苦的時期,畫家本人看到中華兒女夜以繼日用血肉築成的中國與外界的唯一運輸線——滇緬公路而深受鼓舞與感動,想借“愚公移山”的精神激勵國人艱苦奮鬥、團結一心,最終取得勝利。此畫突破了那個時代中國的傳統理念,首次以人體為主要描寫對象,充分展示了勞動中的裸體人物大角度的屈伸、肌肉運動之美。這幅史詩般油畫的每一筆都既自然流暢又不失嚴謹,每根線條都被賦予了生命力,歌頌人的偉大力量。畫面氣勢磅礴、力度空前,是中國近代人物畫的一座里程碑!

徐悲鴻《群奔》,紙本水墨,95cm×181cm,1942,徐悲鴻紀念館藏

六馬組合,呈現於畫面之上,構圖的安排、墨色濃淡的把握都體現了畫家扎實的繪畫功底和極具天賦的想像能力。畫家以線條和墨塊簡練地揮寫出運動中的馬群,以畫面中部第三匹馬為核心,傳達著無堅不摧的力量。馬與馬之間的關係疏密有致,上下空間飽滿, 顯出一往無前的磅礴之勢。畫家將西方繪畫的透視融入其中,運用顏色的輕重區分主次前後。六匹馬形態各異,體態優美。畫家運用重墨、重色和高光處留白的部分產生對比,使最前面的一匹馬最為突出。右邊第二匹馬與左邊第一匹馬墨色稍淡,拉開了和最前面馬的距離,中間兩馬一灰一棕,使用輕重不同的墨線,形象地表達了馬的動態。最遠處的馬,我們只能看到寥寥幾筆繪出的馬頭,雖然極其概括,觀者卻能感覺到四肢軀幹的位置和體會到它們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強大衝擊力。畫家運用了大角度透視造成的力度,誇張了馬腿長度,盡現了駿馬風馳電掣之勢。作品奔放而沉雄,體現出徐悲鴻創作的浪漫主義情懷。

徐悲鴻《會師東京》,紙本設色,113cm×217cm,1943,徐悲鴻紀念館藏

《會師東京》是一幅取自諧音之意的寓意畫。怒吼的群獅代表了中國和反法西斯同盟,它們個個英姿勃發,雙目怒視前方。繃緊的肌肉、粗糙的鬃毛和身體厚重的品質感,使畫面洋溢著剛勁雄強之氣。眾多的獅子會師于日本富士山山巔,預言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反法西斯各國的勝利必將到來。畫面以灰暗色調、戰雲密佈、風起雲湧的氛圍映和著群獅的威猛,說明正義的力量必將勝利。一輪紅日即將從地平線上升起,喻示著民族鬥爭勝利的曙光已經到來。此畫極富藝術想像力,也極具時事上的預見力,正如畫家在題詞中所說:“雖未免言之過早,且喜其終將實現也。”

徐悲鴻《國殤》,紙本設色,107cm×62cm,1943,徐悲鴻紀念館藏

徐悲鴻以屈原九歌中的《國殤》為題,謳歌為國奮勇殺敵的戰士,圖中士兵正在追擊敵人,挺矛刺向敵人與揚臂猛擊敵人的士兵呈兩條運動線,強化了畫面的視覺張力,畫家巧妙地將眾多人物設計成縱深透視般的幾層,利用相互之間的遮掩,既烘托出如火如荼的激戰場面,又突出主要人物,有以一當十的效果。飛蝗一樣的箭矢,射向各個方向,戰場的兇險是如此之真切,使人倍感戰爭的殘酷與激烈。

徐悲鴻《在世界和平大會上聽到南京解放》,紙本設色,352cm×71cm,1949,徐悲鴻紀念館藏

作為第一個新中國派出的代表團成員,徐悲鴻在布拉格參加世界和平大會時傳來南京解放的消息,全場沸騰,為中國人民鼓掌歡呼。中國代表被舉到空中,場面感人至深,徐悲鴻當即構思了這幅巨作。用中國水墨描繪如此人物眾多的真實場面,這是中國繪畫史上從未有過。徐悲鴻為此作了大量準備,為郭沫若、田漢、馬寅初、鄧初民、翦伯贊、丁玲、肖三、古元等作了數十幅肖像寫生。畫面上中外人物多達百餘個,郭沫若等被外國友人舉在空中,中國代表們與表示祝賀者握手、擁抱,樓上的代表和底層的代表一起鼓掌。這幅巨作為中國文化界的志士仁人和外交事業的開端留下了精彩的寫照。

徐悲鴻《愚公移山》,紙本設色,144cm×421cm,1940,徐悲鴻紀念館藏

“愚公移山”是中華民族的一則古老寓言,體現了中國人民堅韌不拔地與自然抗爭,直至感動上天的精神。《愚公移山》這幅巨作是徐悲鴻在印度期間完成的,創作此畫正值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候,但畫家堅信中華民族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艱苦奮鬥,終將取得最後的勝利。

畫家創作此畫花費了三個月時間,他突破了傳統繪畫的格局,把眾多劇烈運動中的裸體人物引入中國畫。在畫家筆下,不同年齡的人體有著不同的美感,不論是揮動鋤頭的大肚力士的一身膘肉、還是青年男子耙地的緊繃筋腱,還是兒童的稚嫩光滑,老者的瘦骨嶙峋,都反映出肌肉強烈的屈張美感。水墨的濃淡暈染,使每人膚色各異,產生了輕重節奏。遠看此畫,令人感到氣勢磅礴,場面宏大,氣氛熱烈;近看則細部充實精到,無一懈筆。它是徐悲鴻大型人物畫創作的代表作。

徐悲鴻《奔馬》,紙本設色,130cm×76cm,1941,徐悲鴻紀念館藏

1941年,徐悲鴻赴馬來西亞及新加坡舉辦畫展,將賣畫所得鉅款全部寄回祖國支援抗戰。1941年8月,中日第二次長沙會戰開始,他十分關心國內的戰況,希望此次會戰和第一次一樣能夠取得勝利。故畫這幅奔馬,表達自己的心情。這是一匹由遠而近飛奔而來的駿馬,畫家取大角度透視的手法,描繪了騰空的一隻後腿和交叉在一起的前腿,使我們仿佛看到了奔馬的速度,聽到了馬蹄蹬踏之聲。

徐悲鴻《側目》,紙本設色,111cm×109cm,1939,徐悲鴻紀念館藏

此畫繪於徐悲鴻在新加坡為抗戰籌款之時,把虎視眈眈、張嘴露牙的毒蛇喻為日本侵略者,炯炯有神的瘦獅則象徵著中華民族,雖然受到了威脅,但目光中充滿對於敵人的鄙視,並不把毒蛇放在眼裡。此畫運用了焦點透視法,以突出雄獅的頭部和向前邁出的利爪。動物形象逼真,有呼之欲出之感,墨線和皴擦、渲染結合完美,渾若天成。

徐悲鴻《泰戈爾像》,紙本設色,51cm×50cm,1940,徐悲鴻紀念館藏

《泰戈爾像》是徐悲鴻人物畫的代表作之一。泰戈爾是印度文豪,曾獲諾貝爾文學獎,在詩歌、小說方面都有傑出成就。徐悲鴻應他之邀於1939年去印度講學。這幅肖像畫是在當時為泰戈爾所畫多幅速寫的基礎上創作的,體現了畫家扎實的寫實功底,這幅中國水墨肖像可與西方油畫的寫實效果媲美。畫家對人物的塑造完整、渾厚,衣紋線條的組織優美流暢,通過墨線的穿插和疏密濃淡的變化表現出銀色的鬚髮和厚重的長袍。對雙目的刻畫尤其細緻入微,泰戈爾凝視著前方,好像在構思新的詩篇。詩人一手握本,一手拿筆,動作自然生動,極具神情,它們似乎也在傳達著泰戈爾的思想,與臉部表情互相呼應。一片樹林作為濃郁的背景,襯托著沉思中的詩人。兩隻小鳥站在樹梢上,與他相伴,真是一派安靜祥和的景象。這張畫突破中國肖像畫不塗背景、留出大片空白的傳統手法,以強烈的詩情畫意引人入勝。

徐悲鴻《馬》,紙本設色,109.6cm×36.1cm,1948年,中國美術館藏

徐悲鴻的《馬》系列作品在中國堪稱家喻戶曉,此畫代表了徐悲鴻畫馬作品的上乘之作,現藏於中國美術館。繪一馬飲水于河邊,意境悠遠。馬的用筆簡練,墨色酣暢。其透視角度極難刻畫,但是畫家以其嫺熟的寫實造型手段結合中國畫寫意筆墨,較為完美地體現了這種造型、結構與筆墨、意蘊的有機融合。飲水馬不同于徐悲鴻奔馬、立馬所彰顯的民族精神,在這裡更讓讀者體會到一種濃厚的詩情與意趣。

徐悲鴻《小貓》,紙本設色,108cm×36.9cm,1938年,中國美術館藏

徐悲鴻愛貓,曾在家中養過許多隻貓。他自己甚至說在其動物畫中,貓畫得最好。這幅《小貓》現藏於中國美術館,畫立于奇石上的一隻黑白相間的小花貓,它正在回眸一瞥,兩眼十分有神,將徐悲鴻所宣導的“惟妙惟肖”藝術觀表達得頗為到位。此畫有筆有墨,對於結構與細節刻畫得決不含糊,貓身上的墨塊以及塊石則是大寫意的,堪稱以形寫神的典範之作。

主辦單位:中國美術館、徐悲鴻紀念館

展覽場地:1、8、9號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