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南鄭文化遺產漢調桄桄,我國珍稀劇種中的“大熊貓”

它是古老的民族文化劇種, 是陝南兒女傳承千年的情感紐帶;它是飽含秦風秦韻的文化瑰寶, 是流淌在漢江兩岸綿綿不盡百姓的心音;觀眾減少、劇團解體、藝人流散,

一些傳統劇碼已經或即將失傳, 因此, 它也是我國珍稀劇種中的“大熊貓”。

“江南人愛唱二簧, 江北人愛唱桄桄”, 這是流傳在陝南地區的一句俗語。 這裡所說的桄桄, 是指流行在城固、洋縣、南鄭等縣的一種地方戲曲——漢調桄桄。

漢調桄桄, 俗稱“桄桄子”, 因唱腔、道白吐字歸韻以漢中方言音調(漢水流域群眾的語音)為基礎, 又因用梆子擊節發出“桄、桄”之聲, 又名“漢調桄桄”“桄桄戲”。 因其主要板式名稱、旋律結構、主奏樂器等, 和秦腔有許多相同之處, 所以也稱“南路秦腔”、“漢調秦腔”。

民間有“吃面要吃梆梆子, 看戲要看桄桄子”的民諺。

清乾隆中期以後, 至嘉慶時期, 漢調桄桄逐漸形成了以漢中為分界的東、西兩路戲。 以洋縣為中心, 流行於城固、西鄉、佛坪、鎮巴等地的, 稱東路戲, 又稱下路桄桄, 主要採用關中語音;以南鄭區為中心,

流行於漢中、勉縣、略陽、甯強等地的稱西路戲, 又稱府壩桄桄子, 主要採用巴山語音。 兩路交叉流播, 遍及陝南, 並南達川北, 東到鄂西, 西行隴南等地。

漢調桄桄劇碼豐富, 傳統劇碼有七百多個, 其中《劉高磨刀》、《鑌鐵劍》、《夕陽山》、《水灌晉陽》、《紅纓披》等百餘種劇碼為漢調桄桄所獨有, 《帝王珠》、《無影劍》、《呢喃閣》、《草坡面理》等劇碼在其他劇種中已經失傳或殘缺。

2006年5月20日, 漢調桄桄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王歡 審核:雲的樣子

提示

游山游水游天下,愛國愛家愛自然。

提高文明程度,營造優美旅遊環境。

投稿

投稿郵箱:2298641179qq.com

提示

游山游水游天下,愛國愛家愛自然。

提高文明程度,營造優美旅遊環境。

投稿

投稿郵箱:2298641179qq.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