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關於情懷和風骨,這一次《琅琊榜之風起長林》講的更好

《琅琊榜之風起長林》最初的豆瓣評分只有7.9, 現在已經攀升到了8.5。

故事是新的, 人物也是新的。

如果說《琅琊榜》是一部權謀大戲, 那麼《琅琊榜之風起長林》更勞心勞力在“誅心”。

古意仍在, 金陵城最明亮的少年只存于故人的記憶裡, 而在新的篇章裡, “寒潭小神龍”是大樑新點燃的那束光。

當然, 不可否認的是, 我們總是對“續集”抱有敵意。 每每看到第二部時, 刻板印象告訴我們:第一部不可複製,

第二部往往不得人心。

中國的電視劇市場也證明了, 第二部往往確實不如第一部好看。 續集是繼續“賣情懷”的代名詞, 是消費觀眾的另一種手段。

有些劇更是為了續集而續集, 因此就會把結局拍得莫名其妙, 更是顧此失彼, 稱不上完美。

真正的續集不需要原班人馬, 也不該只是劇情的再次重複。

梅長蘇的故事已經在《琅琊榜》中得到了圓滿。 《風起長林》索性另起爐灶, 兩部作品既有關聯, 又沒有關聯。 就像長林軍和赤焰軍, 風骨相同, 氣質相同, 但人物不同, 故事不同。

每每提起來上一部有關人物時, 都會有種熟悉之感, 沒有拖泥帶水對回憶的長篇大論, 只有後人對於先人的緬懷之情。

《風起長林》的長林世子蕭平章去琅琊閣提問, 不禁讓人回想起《琅琊榜》中同樣在窗前等待的譽王蕭景桓。

相同的鏡頭, 但斯人已逝。

長亭外, 古道邊, 霓凰第一次喊出林殊哥哥,

林奚第一次喊出平旌。 這個亭子應該是男女主人公的最佳催化劑。

海宴在《琅琊榜》的後記裡寫道, 她當時想寫這樣一部小說時, 心裡首先浮現的人物是祁王的形象, 文韜武略眾人景仰的皇長子, 圍繞著這個形象才慢慢有了後面的故事。

《琅琊榜》珠玉在前,能在新的故事背景下架構起與前作不同的故事,《風起長林》無疑是成功的。

有人說《風起長林》是鏡像版的《琅琊榜》,似乎映照了梅長蘇當初警醒梁帝的那句“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大樑的由盛轉衰,必定與天下人有關。

靖王成為梁帝后,確實是一代賢君,但權力終究不能只靠品行約束。

更何況長林王府威望與恩寵,也一直讓自以為在主持大義的人感到不安,於是,祥和表面下的惡意在慢慢醞釀。

長林王府,也只是這不仁天地中一顆走向不明的棋子而已。

《琅琊榜》中,梅長蘇無所不能,像是開了掛般的存在,一路基本無波瀾。但在《風起長林》中,無論是正派還是反派更像是普通人。

蕭平旌會被設計在朝堂上誤殺北燕惠王,濮陽纓也會在自己設的局中折損掉段桐舟這樣的琅琊高手。

如果這部劇只是去宣揚長林風骨是何等濟世安民、胸懷天下,那麼它只可能平平無奇。將士浴血沙場、奸臣構陷忠良,也足以引發觀眾一時的憤懣,以及想要除暴安良的情懷,但然後呢?

很顯然,無異於前作的續集是根本無法滿足觀眾的。

《風起長林》中對權力的探討,對封建制度的剖析,更比《琅琊榜》來得猛烈。

《琅琊榜》由於江左梅郎一上來就用計謀權術參與鬥爭,政治權謀被披上了一種相對中立化色彩。

但在《風起長林》中,雖然所有人嘴上都說,大樑是一個講法度的國家,但法律卻無法保護長林王府,也無法給予任何人安全感。

荀皇后和首輔荀白水寄希望于太子登基後,能壓制長林王府。他們相信,只有更大的權力才能給他們帶來安全感。可是,更大的權力所帶來的卻是更大的不安。

缺乏制度性約束的權力可以塑造規則,那麼規則就無法免於任何人受到權力傷害的風險,包括當權者本人。

甚至整個大樑的悲劇就在於缺乏懸鏡司這種類似於廉政公署的機構。組織本無對錯,權謀和計策根本不是正途。為君之道並不在朝堂,而在於為君者自身。

正如老王爺所言:越是心懷憂懼,越要胸懷萬民,這朝堂制衡固然重要,但是歸根結底,無論擁有多少手段,多少智謀,最關鍵的,還是為君者自己。你必須要,坐得穩,鎮得住。

《風起長林》與《琅琊榜》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風起長林》講述了典型的政治理想主義——

主角是道德標準超高的、超我人格的明君賢臣。

這種政治理想的是“社稷為重,民為本,君為輕”。

長林王府光環籠罩下的,不僅僅是權勢與榮耀,更是層層遞增的使命與責任。

只可惜老王爺蕭庭生終將為大樑燈盡油枯。他的一生無愧於己,無愧於悉心教導他的蘇先生與靖王,無愧於肝膽相照的先帝。

堂堂正正,家國大義,這種超越了功利的忠義,大概是《琅琊榜》系列中所推崇的最高人格了。

藺晨曾說:“蕭庭生並非尋常之人,生於憂患、師從高手……在朝堂上該如何收攬權柄,如何把控朝臣,你以為以他的能力,是學不會還是做不到啊?志不在此,非不能也!”

處在漩渦中心的蕭庭生,他根本不執著於王位、軍權,他執著的是自己澄明的本心。正是因為老王爺的超脫,才給了我們震撼。

蕭庭生,代表了整個“琅琊體系”中關於君臣的終極奧義。

那麼,話題回到最初:當我們談論續作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

這個問題在《風起長林》中終於得到了解答:與前作千絲萬縷的聯繫、獨立宏大的新故事、有血有肉的各色人物,家國天下、血淚交織,最終成就了一步步攀升的口碑和人氣。

可以說,在這樣的格局、立意與大架構下,《風起長林》已經不能單單是“續集”二字,可一言蔽之的了。

《琅琊榜》珠玉在前,能在新的故事背景下架構起與前作不同的故事,《風起長林》無疑是成功的。

有人說《風起長林》是鏡像版的《琅琊榜》,似乎映照了梅長蘇當初警醒梁帝的那句“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大樑的由盛轉衰,必定與天下人有關。

靖王成為梁帝后,確實是一代賢君,但權力終究不能只靠品行約束。

更何況長林王府威望與恩寵,也一直讓自以為在主持大義的人感到不安,於是,祥和表面下的惡意在慢慢醞釀。

長林王府,也只是這不仁天地中一顆走向不明的棋子而已。

《琅琊榜》中,梅長蘇無所不能,像是開了掛般的存在,一路基本無波瀾。但在《風起長林》中,無論是正派還是反派更像是普通人。

蕭平旌會被設計在朝堂上誤殺北燕惠王,濮陽纓也會在自己設的局中折損掉段桐舟這樣的琅琊高手。

如果這部劇只是去宣揚長林風骨是何等濟世安民、胸懷天下,那麼它只可能平平無奇。將士浴血沙場、奸臣構陷忠良,也足以引發觀眾一時的憤懣,以及想要除暴安良的情懷,但然後呢?

很顯然,無異於前作的續集是根本無法滿足觀眾的。

《風起長林》中對權力的探討,對封建制度的剖析,更比《琅琊榜》來得猛烈。

《琅琊榜》由於江左梅郎一上來就用計謀權術參與鬥爭,政治權謀被披上了一種相對中立化色彩。

但在《風起長林》中,雖然所有人嘴上都說,大樑是一個講法度的國家,但法律卻無法保護長林王府,也無法給予任何人安全感。

荀皇后和首輔荀白水寄希望于太子登基後,能壓制長林王府。他們相信,只有更大的權力才能給他們帶來安全感。可是,更大的權力所帶來的卻是更大的不安。

缺乏制度性約束的權力可以塑造規則,那麼規則就無法免於任何人受到權力傷害的風險,包括當權者本人。

甚至整個大樑的悲劇就在於缺乏懸鏡司這種類似於廉政公署的機構。組織本無對錯,權謀和計策根本不是正途。為君之道並不在朝堂,而在於為君者自身。

正如老王爺所言:越是心懷憂懼,越要胸懷萬民,這朝堂制衡固然重要,但是歸根結底,無論擁有多少手段,多少智謀,最關鍵的,還是為君者自己。你必須要,坐得穩,鎮得住。

《風起長林》與《琅琊榜》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風起長林》講述了典型的政治理想主義——

主角是道德標準超高的、超我人格的明君賢臣。

這種政治理想的是“社稷為重,民為本,君為輕”。

長林王府光環籠罩下的,不僅僅是權勢與榮耀,更是層層遞增的使命與責任。

只可惜老王爺蕭庭生終將為大樑燈盡油枯。他的一生無愧於己,無愧於悉心教導他的蘇先生與靖王,無愧於肝膽相照的先帝。

堂堂正正,家國大義,這種超越了功利的忠義,大概是《琅琊榜》系列中所推崇的最高人格了。

藺晨曾說:“蕭庭生並非尋常之人,生於憂患、師從高手……在朝堂上該如何收攬權柄,如何把控朝臣,你以為以他的能力,是學不會還是做不到啊?志不在此,非不能也!”

處在漩渦中心的蕭庭生,他根本不執著於王位、軍權,他執著的是自己澄明的本心。正是因為老王爺的超脫,才給了我們震撼。

蕭庭生,代表了整個“琅琊體系”中關於君臣的終極奧義。

那麼,話題回到最初:當我們談論續作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

這個問題在《風起長林》中終於得到了解答:與前作千絲萬縷的聯繫、獨立宏大的新故事、有血有肉的各色人物,家國天下、血淚交織,最終成就了一步步攀升的口碑和人氣。

可以說,在這樣的格局、立意與大架構下,《風起長林》已經不能單單是“續集”二字,可一言蔽之的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