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唐叔虞封地考

作者:資深中年人

唐叔虞作為始 封君, 其于晉國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唐叔虞祠、即晉祠雖在太原, 但唐叔虞之封地是否就在太原, 卻是頗有爭議、且爭而未決的議題。 對歷史問題的研究解決不外乎通過史料記載和考古發掘兩條途徑, 然至今為止, 尚未發現唐叔虞及晉國早期國君之墓葬、亦未在太原發現早期晉國都城遺址;所以於此我主要以歷史典籍為線索, 對此問題做一討論。

一、關於“桐葉封弟”的歷史文獻記載

有關先秦歷史的文字記錄不多, 西周初年的就更少, 西漢司馬遷的《史記》雖嫌稍晚,

卻是公認的系統而可信的史料。 《史記·晉世家》載:“晉唐叔虞者, 周武王子而成王弟。 初, 武王與叔虞母會時, 夢天謂武王曰:‘餘命汝生子, 名虞, 余與之唐。 ’及生子, 文在其手曰‘虞’, 故遂因命之曰虞。 武王崩, 成王立, 唐有亂, 周公誅滅唐。 成王與叔虞戲, 削桐葉為珪以與叔虞, 曰:‘以此封若。 ’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 成王曰:‘吾與之戲耳。 ’史佚曰:‘天子無戲言。 言則史書之, 禮成之, 樂歌之。 ’於是遂封叔虞於唐。 唐在河、汾之東, 方百里, 故曰唐叔虞。 姓姬氏, 字子於。 唐叔子燮, 是為晉侯。 ”

更早的記載還有兩處:《春秋左傳·昭西元年》載:“其季世曰唐叔虞。 當武王邑姜方震大叔, 夢帝謂己:‘余命而子曰虞, 將與之唐, 屬諸參, 而蕃育其子孫。 ’及生, 有文在其手曰:‘虞’, 遂以命之。

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 故參為晉星。 ”

戰國末年成書的《呂氏春秋》八覽之六《審應覽·重言》載:“成王與唐叔虞燕居, 援梧葉以為珪。 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 ’叔虞喜, 以告周公。 周公以請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與虞戲也。 ’周公對曰:‘臣聞之, 天子無戲言。 天子言, 則史書之, 工誦之, 士稱之。 ’於是遂封叔虞于晉。 ”

這三則記載史實是基本一致的, 雖然懷孕後夢見天帝的感生神話是古人常見的假託, 當然不會是事實, 就是桐葉封弟一事之真偽也殊難斷言, 但是姬虞受封、且封于唐, 當是無疑的史實。 至於唐叔虞之子燮(或稱燮父), 改國號為晉, 則只有《史記》之上述記載。 查先秦典籍中有關燮或燮父的記載, 只有《春秋左傳·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繹,

與呂級、王孫牟、燮父、禽父, 並事康王, 四國皆有分, 我獨無有。 今吾使人于周, 求鼎以為分, 王其與我乎?”而在《史記·楚世家》中則為“熊繹當周成王之時, 舉文、武勤勞之後嗣, 而封熊繹於楚蠻, 封以子男之田, 姓羋氏, 居丹陽。 楚子熊繹與魯公伯禽、衛康叔子牟、晉侯燮、齊太公子呂伋俱事成王。 ”所記史實相同, 然《左傳》只言“燮父”, 《史記》卻稱“晉侯燮”。 可見燮父由唐改為晉是太史公所首斷, 《史記》歷來被認作信史, 且所記大事不少為近世考古所確證, 所以我們應該相信燮父改唐為晉是真實的。

二、有關唐叔虞封地的最初記載及“晉陽說”

關於唐叔虞封地之所在, 《左傳》和《呂氏春秋》均未提及, 《史記》中雖說“唐在河、汾之東, 方百里”,

但卻未指出究竟在何地, “河、汾之東”過於寬泛, 這就給後來的爭議留下了餘地。 至於燮父改國號的原因, 太史公並未提及, 先秦史料中也沒有相關記載。

最早提出唐叔虞封國確切地望的是東漢班固, 《漢書·地理志·太原郡》所屬二十一縣中, 首列“晉陽縣”, 其下班固自注曰:“故《詩》唐國, 周成王滅唐, 封地叔虞, 龍山在西北, 有鹽官, 晉水所出, 東入汾。 ”自此之後, 漢魏六朝學者多采此說, 如:

東漢鄭玄《毛詩譜·唐譜》“ 唐者, 帝堯舊都之地, 今日太原晉陽是。 堯始居此, 後乃遷河東平陽。 ”

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堯始封于唐, 今中山唐縣是也, 堯山是也……堯之都後徙晉陽, 今太原縣是也, 于《周禮》在並州之城;及為天子, 都平陽。 ”

杜預《春秋釋例》“唐, 太原晉陽縣。 ”

南北朝時期範曄《後漢書·郡國志·太原郡》 “晉陽本唐國,

有龍山, 晉水所出。 ”

南北朝時北朝的酈道元在其地理學名著《水經注·卷六》“晉水”條中對“唐”之地名及“晉水”亦明確寫道“晉水出晉陽縣西懸甕山。 縣故唐國也。 …縣有晉水, 後改名為晉, 故子夏敘《詩》稱此晉也, 而謂之唐, 儉而有禮, 有堯之遺風也。 ”至此唐叔虞受封之唐在晉陽(下稱“晉陽說”)似成定論, 從隋唐五代到宋元明幾無異議, 即使是明末清初顧炎武之後質疑者漸多, 但仍不足以撼動“晉陽”說。

近代大家楊伯峻先生《春秋左傳注》中說:“唐叔之子燮父改唐為晉, 即今之太原市。 四世至成侯, 南徙曲沃, 今山西省聞喜縣東。 又五世至穆侯, 複遷於絳, 絳即翼”。

同為大家的呂思勉先生《中國民族史·夏都考》也說:“《漢志》:太原郡晉陽, ‘故《詩》唐國。’…是夏之都,即唐堯舊都也。”

三、唐叔虞封地之質疑

雖然從《漢書》之後“晉陽說”被學者普遍認可採納,但是也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唐李泰等《括地志》一書中對“唐城所在”就有不同的記載:

其一,在卷二“絳州翼城縣”條目下:“故唐城在絳州翼城縣西二十裡,即堯裔子所封。春秋[傳]雲夏孔甲時有堯苗裔劉累者,以豢龍事孔甲,夏後嘉之,賜氏禦龍,以更彖韋之後。龍一雌死,潛醢之以食夏後。既而使求之,懼而遷于魯縣。夏後蓋別封劉累之孫于大夏之墟,為唐侯。至周成王時,唐人作亂,成王滅之以封大叔,更遷唐人子孫于杜,謂之杜伯,即范匄所雲‘在周為唐杜氏’。”

其二,在同卷“並州晉陽縣”條目下:“故唐城在並州晉陽縣北二裡。《城記》雲堯築也。徐才宗《國都城記》雲:‘唐叔虞之手燮父徒居晉水傍,今並州故唐城。唐者即燮父所徒之處,其城南半入州城,中削為坊,城牆北半見在’,《毛詩譜》雲:‘叔虞子燮父以堯虛南有晉水,故曰晉侯’”。

唐叔虞所封之唐城在兩處出現、一在晉陽一在翼城,可以說兩說並存即是對“晉陽說”的一種委婉的質疑,而直接提出最為有力質疑的則是顧炎武。

顧亭林《日知錄·卷三十一·晉國》:“晉自武公滅翼,而王命曲沃伯以一軍為晉侯,其時疆土未廣,至獻公始大。考之於傳:滅楊、滅霍、滅耿、滅魏、滅虞。重耳居蒲,夷吾居屈,太子居曲沃,不過今平陽一府之境。…若霍太山以北大部皆狄地,不屬於晉。文公廣三行禦狄,裂公敗狄於箕,而秋牛始怖。忡公川槐絆樸戍之謀。以貨易土。平公用荀、吳,敗狄於太原。於是晉之北境至於洞渦、洛陰之間,而鄔、祁、平陵、梗陽、塗水、馬盂為祁氏之邑,晉陽為趙氏之邑矣。若成公滅赤狄潞氏,而得今之潞安;頃公滅肥、滅鼓,而得今之真定,皆一一可考。吾于杜氏之解綿上箕而不能無疑,並唐叔之封晉陽亦未敢以為然也。”

同卷“唐”條下:“《括地志》:‘故唐城在絳州翼城縣西二十裡。堯裔于所封,成王滅之,而封太叔也。’北距晉陽七百餘裡,即後世遷都亦遠不相及;況霍山以北,自悼公以後始開縣邑,而前此不見於傳。又《史記·晉世家》曰:‘成王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翼城正在二水之東,而晉陽在汾水之西,又不相合。竊疑唐叔之封以至侯緡之滅,並在於翼。”

由此兩條可知,顧炎武明確否定了“晉陽說”,而贊成“翼城說”。今人亦不乏持此觀點者,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山西上古史新探》一書、張志剛的論文《唐叔虞封地究竟在哪裡?》、趙李娜的論文《叔虞封地再考》等都論證“唐都在晉南”。這些論證都沿用顧炎武的論證途徑,即主要運用史料記載說明晉國是由晉南開始擴張,其範圍是在戰國末期才延伸到太原盆地的。這種論證自有其堅實的史料基礎,但仍難以難以駁倒“晉陽說”,其關鍵之點之一便是“晉水在晉陽”。下面我就試對此提出自己的觀點。

四、有關唐叔虞封地之我見

(一)、“晉陽說”之分析

如我在第二節所述,“晉陽說”起源于班固的《漢書》,在先秦典籍中沒有唐叔虞封地的記載,而《史記》只是“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一句,那麼我們就有必要分析為什麼《史記》沒有具體的地望。從《史記》的體例來看,大凡國都或始封地,均有具體的地望,比如上節引用過的《楚世家》中所載同為周成王所封的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明確記錄“居丹陽”;何況作為史家記述大事須詳其發生地這是常識,乙太史公之嚴謹,是絕不會疏漏的。那麼在《晉世家》中一直到昭侯元年才記述“翼,晉君都邑也”,就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在此之前晉國都城在何處是不能確定的。這也是太史公的嚴謹之所在,凡不能確證的便不會想當然的記載。那麼反過來我們也就有理由相信,既然有“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的記載,那麼它雖然過於寬泛,但卻是準確的。

既如此,就以“在河、汾之東”來衡量,顯然無論是顧炎武主張的“翼城”、還是臣瓚主張的“永安”、張守節主張的“平陽”,都比“晉陽”要適合的多;也就是說,以“在河、汾之東”來衡量,“唐”應該在晉南而不是在太原。呂思勉先生《中國民族史·夏都考》中說到“愚按臣瓚、張守節之言,蓋泥《史記》唐叔封于河、汾之東致誤。不知古人言地理,皆僅舉大概,太原固亦可曰河、汾之東也。”然而呂先生雖是大家,對此論述我卻不敢苟同。因為雖從大方位上說,太原是位於黃河之東,但太原離黃河最近也在四百里之遙,更重要的是綿綿的呂梁山隔在黃河與太原盆地間、在太原與黃河間正是呂梁山的主峰相隔,數百里的山脈橫阻,可以說黃河與太原是無涉的,所以“太原固亦可曰河、汾之東”就顯得很有些強詞之嫌;而晉南諸城最遠者離黃河不足二百里,而且與黃河相望、並無任何山脈阻隔。再佐以《史記·貨殖列傳》中的“唐人在河東”,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司馬遷雖然沒有確切指出叔虞封地的地望,但卻限定其在晉南,而非在太原。

既然司馬遷不能確定叔虞封地的地望,一百多年後的班固根據什麼確定其地望,《漢書》中並未言明,當然我們不能據此就否定班固的斷言,問題是在《漢書》本身並未明確肯定“晉陽說”。在其《地理志》有關於此的記述有如下三處:

1、上節曾引用過的《漢書·地理志上》太原郡“晉陽縣”下注:“故《詩》唐國,周成王滅唐,封地叔虞”。

2、《漢書·地理志下》記述各地風土人情時,在“魏地”有載“河東,土地平易,有鹽鐵之饒,本唐堯所居,《詩·風》唐、魏之國也。…至成王滅唐,而封叔虞。唐有晉水,及叔虞子燮為晉侯雲,故參為晉星。其民有先王遺教,君子深思,小人儉陋。”

3、同在《地理志下》記述風土人情時,在“趙地”有載“太原、上党又多晉公族子孫,以詐力相傾,矜誇功名,報仇過直,嫁取送死奢靡。漢興,號為難治,常擇嚴猛之將,或任殺伐為威。父兄被誅,子弟怨憤,至告訐刺史二千石,或報殺其親屬。”

顯然,同一個“封地叔虞”的“故《詩》唐國”在材料1中位於“晉陽縣”,在材料2中卻位於“河東”。在秦漢時“河東”即河東郡,指今山西運城、臨汾一帶、也就是今之晉南,這是無需多言的;同時材料3也佐證了太原屬趙地,其地之民俗與“其民有先王遺教,君子深思,小人儉陋”的“唐風”明顯不同。那麼綜合這三條記載,很難得出《漢書》只提出了“晉陽說”,反倒是可以說《漢書》更傾向于“晉南說”,因為三條記述中有兩條支持後者。

然而此後學者大多取《漢書》之第一則記載,而完全不顧與之相左的後兩條,更經《毛詩·唐譜》言之鑿鑿後,陳陳相因,使“晉陽說”似乎成為定論,就連大家如呂思勉者也說“杜預注《左傳》雲:夏虛、大夏,今太原晉陽是也。本於《漢志》,其說自確。”因此我們有理由說,“晉陽說”本源於《漢書》之一說,而後人均持“其說自確”之論調,不加詳察,難免偏頗。

(二)晉國與晉水之關係分析

“晉陽說”之所以被廣泛接受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晉水在晉陽”,如:全祖望在《日知錄·卷三十一·唐》中作注批駁顧炎武的主張時說“燮父之改號曰晉,以晉水,則自在太原”;呂思勉說“(臣瓚、張守節)不知唐國有晉水。故燮父改唐曰晉,若永安去晉四百里,平陽去晉七百里,何以改唐曰晉乎?”就連主張“晉南說”的《山西上古史新探》主編胡建也認為“唐城的位置究竟在何處,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晉水的判斷上,明確了晉水所在,唐城的位置就基本可以確定。”

然而“晉水”與“晉國”究竟有關係嗎?或者說燮父是因為境內有晉水而改國號為晉的嗎?

首先仍從史料看。如前所述“燮父改晉”是太史公首斷,但《史記》中並未給出改國號的原因,只記述了“唐叔子燮,是為晉侯”8個字,也未提及晉水。首次提出“晉水”的仍是《漢書》,在上列的三處有關唐叔封地的記述中前兩條都提到“晉水”。

第一條是在“晉陽”下注“故《詩》唐國,周成王滅唐,封地叔虞,龍山在西北,有鹽官,晉水所出,東入汾。”分析可知這段話可分兩段,前三句是一層意思,記述該地是叔虞封地,後四句是一層意思,記述該地的山川出產;顯然這兩層間沒有因果關係,而且此處也沒提到燮父改國號的事,當然就得不出“因晉水而改國號為晉”。

第二條是記述“魏地”“河東”風土人情,有記載“周武王子唐叔在母未生,武王夢帝謂己曰:‘余名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之參。’乃生,名之曰虞。至成王滅唐,而封叔虞。唐有晉水,及叔虞子燮為晉侯雲,故參為晉星。”此段主旨在說明晉之分野、即“參為晉星”,段中雖有“晉水”“晉侯”,但卻未明確提及兩者之間存在有因果關係,倒是從“及叔虞子燮為晉侯雲”一句似可看出,班固對“燮為晉侯”是不十分確定的;更何況,這段記載是在“魏地河東”下,不在“趙地太原”下,即在河東,晉水何來?莫非是《水經注》所否定的“平水俗稱晉水”嗎?

在《水經注》酈道元寫道“時唐滅,乃封之于唐。縣有晉水,後改名為晉。”顯然酈道元是採用了《漢書》的第二條記載,只是在《漢書》中“晉水”與“改名”沒有關聯,到了《水經注》雖未明言,卻有很大的暗示:晉國之名緣于晉水。

唐貞觀年間孔穎達等編撰的《五經正義》中有兩處相關記載:

《春秋左傳正義·卷三十九》:“唐者…其地南有晉水。虞子燮父改為晉侯。燮父後六世,至僖侯,甚嗇愛物,儉不中禮,國人閔之,作<蟋蟀>之詩以刺之。”

《毛詩正義·卷六》:“唐者…其南有晉水,叔虞之子燮父因改為晉侯。至六世孫僖侯名司徒,習堯儉約遺化,而不能以禮節之,今詩本其風俗,故雲唐也。”

比較兩段文字,唯一的不同就是在《春秋正義》中是“虞子燮父改為晉侯”,而《毛詩正義》中則多了一“因”字,成了“叔虞之子燮父因改為晉侯”,並在其後進一步解釋說:“<地理志>雲:‘唐有晉水,叔虞子燮為晉侯。’是燮以晉水改為晉侯,蓋時王命使改之也。”這樣一來,便似乎坐實了燮父改名緣于晉水,此後晉國之名便與晉水相輔相成,成為“晉陽說”的利器。然而從上列史料可以看出,“晉國之名緣于晉水”這一說只是後人對前人的史料記載作“想當然耳”的推斷,而一步步地推衍出來的,並沒有史料依據,也就是說從歷史記載上看,“晉國”與“晉水”沒必有關聯。

其次從“晉”字的詞源意義上看。“晉”為會意字,甲骨文作 ,有解作形是兩支箭插入插箭器中形,會箭插入之意;也有解為日出禾苗長之意。隸變後楷書本應作,簡作晉,《說文·日部》:“ ,進也,日出萬物進。從日,從臸。”顯然“晉”字從詞源看與水、晉水無涉。

再次從當時的國名比較上來看。西周初期所封有一千二百余國,至春秋初年見於經傳者有一百六十余國,到春秋晚期只余十余國。從春秋晚期的除“晉”之外的大國“齊、魯、燕、衛、曹、宋、陳、鄭、蔡、秦、楚、吳、越”國名來看,無一是以水命名、或國名與河流有關。再擴大範圍,從見於經傳的一百六十余國國名來看,與水流有關的國名只有“溫、沈、滑、江、濮”五國。下面逐一作一分析。

溫 《春秋·僖公十年》“狄滅溫,溫子奔衛”《詞源》“周畿內國名。古城在今河南溫縣境。” ---這是作為國。

《說文解字》“水。出犍爲涪,南入黔水。”《水經》“溫水,出牂柯夜郎縣。”---這是作為水。

顯然作為水的“溫”在貴州,作為國的“溫”在河南,兩不相干;而溫國之所以名“溫”,據《溫縣誌》載“以境內有溫泉得名,稱溫國。”

沈 《春秋·文公三年》“叔孫得臣會晉人、宋人、陳人、衛人、鄭人伐沈。”《左傳正義》疏“沈,國名也。汝南平輿縣北有沈亭。”清人朱駿聲曰:“國在今河南汝州汝陽縣東南。定(公)四年蔡滅之。”---這是作為國。

《說文》:“陵上滈水也。”段玉裁注“謂陵上雨積停潦也。”《康熙字典》“<莊子·達生篇>沈有履。<註>沈水,汚泥也。…又水名。<後漢·光武紀>輔威將軍臧宮,與公孫述將延岑戰於沈水。<註>沈水出廣漢縣。”---這是作為水。

可見“沈”的本意並不是河流,後雖有“沈水”卻在巴蜀,沈國在河南,其名自不是緣河流而得。

江 《春秋·僖公二年》“秋,九月,齊侯、宋公、江人、黃人盟於貫。”《正義》疏曰“江國在汝南安陽縣。”《文公三年》“楚師圍江。晉先僕伐楚以救江。”《文公四年》“秋,楚人滅江。”

作為國的“江”,在今河南正陽縣境,緊靠淮河;作為水的“江”,詞義比較複雜,但是《殷本紀》引《湯誥》載“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顯然“淮”于“江”是界限分明的,所以“江國”既然臨淮河,其名自與“江水”無涉。

濮 《說文》“水。出東郡濮陽,南入钜野。”《康熙字典》“又州名。<廣輿記>屬東昌府,春秋衞成公都此,漢鄄城,隋濮州。”

《尚書·周書·牧誓》“我友邦塚君禦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左傳·文公十六年》“庸人帥群蠻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於選,將伐楚。”《正義》“庸,今上庸縣,屬楚之小國。麇人率百濮聚於選,將伐楚。選,楚地。百濮,夷也。”

可見,水有關的“濮”及濮陽、濮州,在春秋時屬衛地、一度曾為衛國都城;而“濮”國,乃“百濮”,即江漢之地的少數民族,兩者又是不相干的。

滑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虞、虢、焦、滑、霍、楊、韓、魏,皆姬姓也,晉是以大。”《春秋·襄公三十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對此《左傳》有詳細記載“秦師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矯鄭伯之命以牛十二犒師。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滅滑而還。”《史記》對此亦有記載,並言“滑,晉之邊邑也。”---作為國的“滑”在今洛陽附近的偃師境內。

《說文》“利也。從水骨聲。”《康熙字典》“又水名。<山海經>求如之山,滑水出焉。又<廣輿記>滑河,經滑縣北而東,滑最大,自洛以西,百水皆會於滑。”《山海經》所載之滑水,泯滅難考,《廣輿記》所載滑河在滑縣。但滑縣遠在濮陽附近,春秋時屬衛國之地,今其境內有衛國都城遺址;而作為國的“滑”在洛陽附近,兩者相隔數百里之遙,所以“滑國”亦與“滑水”無涉。

從上分析可以看住,在西周歷史上我們還找不到以水為名、或因水為名的國,以此類推,很難說晉國就得名緣于晉水。《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天降祉福,唐叔得禾,異母同穎,獻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餽周公於東土,作<餽禾>。周公既受命禾,嘉天子命,作<嘉禾>。”有人據此認為晉國改號與“進嘉禾”有關,從“晉”的詞源意義上看,這是成立的,只是尚無史料佐證。

(三)唐叔之封地當在晉南

從上面的分析可知,“晉陽說”在先秦和秦漢是沒有得到確證的,是六朝之後才確立的,然此說之確立卻是附會《漢書》而沒有確實的史料;同時,晉國之名與晉水也是沒有必然聯繫的。在此基礎上我們再來看“晉南說”,就覺得它的成立是必然的。

1、司馬遷的觀點

上節已分析了司馬遷的觀點是“晉南說”,而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史,《史記》的作用是無庸贅述的,我們有理由將太史公的觀點當作可靠的史料採信。

2、晉國及西周的勢力範圍

《史記·晉世家》及先秦史料,記錄了晉中後期的活動範圍,關於此點顧炎武《日知錄》說的非常清楚:“晉自武公滅翼而王命曲沃伯以一軍為諸侯,其時疆土未廣。至獻公始大。考之於《傳》,滅楊、滅霍、滅狄、滅虞,重耳居蒲,夷吾居屈,太子居曲沃,而公都絳不過平陽一府之境……平公用荀吳敗狄於太原,於是晉之北境至於洞渦雒陽之間,而鄔祁、平陵、梗陽、塗水、馬首盂為祁氏之邑,晉陽為趙氏之邑矣……至於杜氏之解綿上箕而不能無疑,並唐叔之封晉陽亦未敢以為然也。”

再從記載看,晉國是在春秋末年,晉之趙氏將勢力範圍擴展到太原的。先秦典籍中有關太原最早的記載是《左傳·昭西元年》“晉侯有疾,鄭伯使公孫僑如晉聘,且問疾。叔向問焉,曰:“寡君之疾病,蔔人曰:‘實沉、台駘為祟,’史莫之知,敢問此何神也?”子產曰:“……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生允格、台駘。台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太原。帝用嘉之,封諸汾川。沉、姒、蓐、黃,實守其祀。今晉主汾而滅之矣。由是觀之,則台駘,汾神也……”。佐以同載於此卷的“晉荀吳帥師敗狄於大鹵”,分析這段記載,晉之滅沉、姒、蓐、黃而拓疆太原當是在晉悼公時,若唐叔虞之封地在太原、即之前曾領有過太原,則其一不會用“今滅之”,其二晉國之史官不會不瞭解台駘為何方神聖。

有論者辯解說,史料只記載了晉國中後期的歷史,不能由此證明晉國早期的活動範圍。此言雖不能說沒有道理,但只要分析一下周建國後的擴張趨勢,就能推知晉國早期的活動範圍了。周之前夏、商兩代,“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甸服外五百里侯服,侯服外五百里綏服,綏服外五百里要服,要服外五百里荒服。”國君只是天下名譽上的共主,或者說只相當於一個大部落聯合的首領;周代通過“封建”和“宗法”制度,才使得周天子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君。雖然後來周天子的勢力逐漸衰弱了,但以姬姓集團為中心宗族勢力,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傳統卻得以鞏固並呈擴張之勢,經過數百年的兼併戰爭,終使華夏之地上數以千計的氏族部落合併成十余個“國”,為統一的秦王朝出現奠定了基礎,也為華夏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此過程中,以周的封建宗法為代表的華夏族的勢力、疆域是呈擴張之勢的,經過牧野之戰後周人入主中原,勢力由陝西擴張至河南,再經周公東征,又將擴張至山東、河北及江漢等處。以此擴張之勢來看,唐叔虞受封時的周朝勢力還不及晉中,其封地當然就不會在太原而只能在晉南。其後,晉國就隨著整個宗周勢力的擴張,逐漸由晉南向晉中、晉北擴張,這既符合整個周擴張的趨勢,也符合史料有關晉國的記載。

3、堯都平陽

晉之始封君姬虞受封于唐,所以後人呼之“唐叔虞”,“唐者,帝堯舊都之地”,即唐叔之封地是堯都,然而“堯都平陽”乃是定論,《尚書正義·卷六》“史傳皆雲堯都平陽,《五子之歌》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是冀州堯所都也。”司馬遷也有“唐人在河東”的論斷。既然堯都在晉南,唐叔之封地還會在別處嗎?

當然自古就有學者認為堯都不只在平陽。鄭玄《毛詩譜·唐譜》說:“唐者,帝堯舊都之地,今日太原晉陽是。堯始居此,後乃遷河東平陽。”

《地理志·河東郡平陽縣》應劭雲:“堯都也”,則是堯為天子,乃都平陽,故雲後遷河東平陽也。

《皇甫謐詩·唐風疏》“堯始封於唐,今中山唐縣是也。後徙晉陽,及爲天子,都平陽,於詩爲唐國,則唐國爲平陽也。”

皇甫謐《帝王世紀》 “堯始封于唐,今中山唐縣是也,堯山是也……堯之都後徙晉陽,今太原縣是也,于《周禮》在並州之城;及為天子,都平陽。”

鄭樵《通志·都邑略》“堯始封于唐,後徙晉陽,即帝位都平陽”並在後加按語曰:“唐今定州唐縣,猶有唐城存焉。或雲唐城在絳州翼城西二裡,及徙晉陽,則以晉陽為唐,今平定軍有古晉陽城,是其地。及為天子都平陽,則又以平陽為唐。”

何光岳《炎黃源流史》中說“從唐縣、望都一帶出發南下行唐,沿滹沱河過井陘,途經太原,再進入平陽。”

然則論者均以為堯都是由唐縣先遷至晉陽、再遷至平陽的。若史實如此,唐叔受封于“唐有亂,周公誅滅唐”後,那麼所滅之唐,必在其最後 之地、即平陽,不然就成了唐人早已遷往平陽,周公卻在晉陽滅之,這豈非成了“今日適越而昔至”?

4、考古發現

近年來在天馬—曲村遺址發現的晉侯墓葬,參照《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年—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概要》,根據墓主出土的青銅器上的銘文,墓主初步斷定為從晉武侯到晉文侯8位前後相繼的晉侯及其夫人。這些晉侯是:武侯、成侯、厲侯、靖侯、僖侯、獻侯、穆侯、殤叔或文侯,這些晉侯都是晉國前期的君主,且排列完整(晉君世系共大約三十五位君主),但墓中獨少唐叔虞及其子燮父的墓。依此結論可以推知兩點:

一,已發現的晉侯墓主與《史記》晉世家所列晉侯世系完全一致,這說明司馬遷所記無誤。

二,《漢書·地理志》河東郡聞喜縣條下注“故曲沃也。晉成侯自晉陽徙此。”《毛詩·唐譜》也說“至曾孫成侯,南徙居曲沃,近平陽焉。”《春秋左傳正義》“<晉國侯爵譜>雲:‘姬姓,武王子唐叔虞之後也。成王滅唐而封之。今大原晉陽縣是也。燮父改之曰晉。燮父孫成侯徙都曲沃。’”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唐叔之子燮父改唐為晉,即今之太原市。四世至成侯,南徙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東。又五世至穆侯,複遷於降,降即翼”。這些人所認為的“成侯遷至曲沃”之說顯然是錯誤的,因為成侯之前的武侯墓就在晉南,而這些人恰恰是首倡、或堅持“晉陽說”者。

再,從考古發現天馬---曲村晉國(西周初期興起、繁盛時期是在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早期陡然衰歇),侯馬晉國遺址,即新田遺址(興起於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繁盛時期是在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早期,戰國中晚期逐漸衰歇)和葦溝---北壽城遺址(西周早期以及東周的文化遺存)這三處遺址的時間存續上,有論者(潘明娟)認為,葦溝---北壽城遺址應為古唐國的都城、即唐叔虞之封地,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這方面我掌握的資料不多,不敢多言。)

綜上,我認為唐叔虞之封地當在晉南。

‘故《詩》唐國。’…是夏之都,即唐堯舊都也。”

三、唐叔虞封地之質疑

雖然從《漢書》之後“晉陽說”被學者普遍認可採納,但是也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唐李泰等《括地志》一書中對“唐城所在”就有不同的記載:

其一,在卷二“絳州翼城縣”條目下:“故唐城在絳州翼城縣西二十裡,即堯裔子所封。春秋[傳]雲夏孔甲時有堯苗裔劉累者,以豢龍事孔甲,夏後嘉之,賜氏禦龍,以更彖韋之後。龍一雌死,潛醢之以食夏後。既而使求之,懼而遷于魯縣。夏後蓋別封劉累之孫于大夏之墟,為唐侯。至周成王時,唐人作亂,成王滅之以封大叔,更遷唐人子孫于杜,謂之杜伯,即范匄所雲‘在周為唐杜氏’。”

其二,在同卷“並州晉陽縣”條目下:“故唐城在並州晉陽縣北二裡。《城記》雲堯築也。徐才宗《國都城記》雲:‘唐叔虞之手燮父徒居晉水傍,今並州故唐城。唐者即燮父所徒之處,其城南半入州城,中削為坊,城牆北半見在’,《毛詩譜》雲:‘叔虞子燮父以堯虛南有晉水,故曰晉侯’”。

唐叔虞所封之唐城在兩處出現、一在晉陽一在翼城,可以說兩說並存即是對“晉陽說”的一種委婉的質疑,而直接提出最為有力質疑的則是顧炎武。

顧亭林《日知錄·卷三十一·晉國》:“晉自武公滅翼,而王命曲沃伯以一軍為晉侯,其時疆土未廣,至獻公始大。考之於傳:滅楊、滅霍、滅耿、滅魏、滅虞。重耳居蒲,夷吾居屈,太子居曲沃,不過今平陽一府之境。…若霍太山以北大部皆狄地,不屬於晉。文公廣三行禦狄,裂公敗狄於箕,而秋牛始怖。忡公川槐絆樸戍之謀。以貨易土。平公用荀、吳,敗狄於太原。於是晉之北境至於洞渦、洛陰之間,而鄔、祁、平陵、梗陽、塗水、馬盂為祁氏之邑,晉陽為趙氏之邑矣。若成公滅赤狄潞氏,而得今之潞安;頃公滅肥、滅鼓,而得今之真定,皆一一可考。吾于杜氏之解綿上箕而不能無疑,並唐叔之封晉陽亦未敢以為然也。”

同卷“唐”條下:“《括地志》:‘故唐城在絳州翼城縣西二十裡。堯裔于所封,成王滅之,而封太叔也。’北距晉陽七百餘裡,即後世遷都亦遠不相及;況霍山以北,自悼公以後始開縣邑,而前此不見於傳。又《史記·晉世家》曰:‘成王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翼城正在二水之東,而晉陽在汾水之西,又不相合。竊疑唐叔之封以至侯緡之滅,並在於翼。”

由此兩條可知,顧炎武明確否定了“晉陽說”,而贊成“翼城說”。今人亦不乏持此觀點者,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山西上古史新探》一書、張志剛的論文《唐叔虞封地究竟在哪裡?》、趙李娜的論文《叔虞封地再考》等都論證“唐都在晉南”。這些論證都沿用顧炎武的論證途徑,即主要運用史料記載說明晉國是由晉南開始擴張,其範圍是在戰國末期才延伸到太原盆地的。這種論證自有其堅實的史料基礎,但仍難以難以駁倒“晉陽說”,其關鍵之點之一便是“晉水在晉陽”。下面我就試對此提出自己的觀點。

四、有關唐叔虞封地之我見

(一)、“晉陽說”之分析

如我在第二節所述,“晉陽說”起源于班固的《漢書》,在先秦典籍中沒有唐叔虞封地的記載,而《史記》只是“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一句,那麼我們就有必要分析為什麼《史記》沒有具體的地望。從《史記》的體例來看,大凡國都或始封地,均有具體的地望,比如上節引用過的《楚世家》中所載同為周成王所封的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明確記錄“居丹陽”;何況作為史家記述大事須詳其發生地這是常識,乙太史公之嚴謹,是絕不會疏漏的。那麼在《晉世家》中一直到昭侯元年才記述“翼,晉君都邑也”,就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在此之前晉國都城在何處是不能確定的。這也是太史公的嚴謹之所在,凡不能確證的便不會想當然的記載。那麼反過來我們也就有理由相信,既然有“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的記載,那麼它雖然過於寬泛,但卻是準確的。

既如此,就以“在河、汾之東”來衡量,顯然無論是顧炎武主張的“翼城”、還是臣瓚主張的“永安”、張守節主張的“平陽”,都比“晉陽”要適合的多;也就是說,以“在河、汾之東”來衡量,“唐”應該在晉南而不是在太原。呂思勉先生《中國民族史·夏都考》中說到“愚按臣瓚、張守節之言,蓋泥《史記》唐叔封于河、汾之東致誤。不知古人言地理,皆僅舉大概,太原固亦可曰河、汾之東也。”然而呂先生雖是大家,對此論述我卻不敢苟同。因為雖從大方位上說,太原是位於黃河之東,但太原離黃河最近也在四百里之遙,更重要的是綿綿的呂梁山隔在黃河與太原盆地間、在太原與黃河間正是呂梁山的主峰相隔,數百里的山脈橫阻,可以說黃河與太原是無涉的,所以“太原固亦可曰河、汾之東”就顯得很有些強詞之嫌;而晉南諸城最遠者離黃河不足二百里,而且與黃河相望、並無任何山脈阻隔。再佐以《史記·貨殖列傳》中的“唐人在河東”,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司馬遷雖然沒有確切指出叔虞封地的地望,但卻限定其在晉南,而非在太原。

既然司馬遷不能確定叔虞封地的地望,一百多年後的班固根據什麼確定其地望,《漢書》中並未言明,當然我們不能據此就否定班固的斷言,問題是在《漢書》本身並未明確肯定“晉陽說”。在其《地理志》有關於此的記述有如下三處:

1、上節曾引用過的《漢書·地理志上》太原郡“晉陽縣”下注:“故《詩》唐國,周成王滅唐,封地叔虞”。

2、《漢書·地理志下》記述各地風土人情時,在“魏地”有載“河東,土地平易,有鹽鐵之饒,本唐堯所居,《詩·風》唐、魏之國也。…至成王滅唐,而封叔虞。唐有晉水,及叔虞子燮為晉侯雲,故參為晉星。其民有先王遺教,君子深思,小人儉陋。”

3、同在《地理志下》記述風土人情時,在“趙地”有載“太原、上党又多晉公族子孫,以詐力相傾,矜誇功名,報仇過直,嫁取送死奢靡。漢興,號為難治,常擇嚴猛之將,或任殺伐為威。父兄被誅,子弟怨憤,至告訐刺史二千石,或報殺其親屬。”

顯然,同一個“封地叔虞”的“故《詩》唐國”在材料1中位於“晉陽縣”,在材料2中卻位於“河東”。在秦漢時“河東”即河東郡,指今山西運城、臨汾一帶、也就是今之晉南,這是無需多言的;同時材料3也佐證了太原屬趙地,其地之民俗與“其民有先王遺教,君子深思,小人儉陋”的“唐風”明顯不同。那麼綜合這三條記載,很難得出《漢書》只提出了“晉陽說”,反倒是可以說《漢書》更傾向于“晉南說”,因為三條記述中有兩條支持後者。

然而此後學者大多取《漢書》之第一則記載,而完全不顧與之相左的後兩條,更經《毛詩·唐譜》言之鑿鑿後,陳陳相因,使“晉陽說”似乎成為定論,就連大家如呂思勉者也說“杜預注《左傳》雲:夏虛、大夏,今太原晉陽是也。本於《漢志》,其說自確。”因此我們有理由說,“晉陽說”本源於《漢書》之一說,而後人均持“其說自確”之論調,不加詳察,難免偏頗。

(二)晉國與晉水之關係分析

“晉陽說”之所以被廣泛接受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晉水在晉陽”,如:全祖望在《日知錄·卷三十一·唐》中作注批駁顧炎武的主張時說“燮父之改號曰晉,以晉水,則自在太原”;呂思勉說“(臣瓚、張守節)不知唐國有晉水。故燮父改唐曰晉,若永安去晉四百里,平陽去晉七百里,何以改唐曰晉乎?”就連主張“晉南說”的《山西上古史新探》主編胡建也認為“唐城的位置究竟在何處,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晉水的判斷上,明確了晉水所在,唐城的位置就基本可以確定。”

然而“晉水”與“晉國”究竟有關係嗎?或者說燮父是因為境內有晉水而改國號為晉的嗎?

首先仍從史料看。如前所述“燮父改晉”是太史公首斷,但《史記》中並未給出改國號的原因,只記述了“唐叔子燮,是為晉侯”8個字,也未提及晉水。首次提出“晉水”的仍是《漢書》,在上列的三處有關唐叔封地的記述中前兩條都提到“晉水”。

第一條是在“晉陽”下注“故《詩》唐國,周成王滅唐,封地叔虞,龍山在西北,有鹽官,晉水所出,東入汾。”分析可知這段話可分兩段,前三句是一層意思,記述該地是叔虞封地,後四句是一層意思,記述該地的山川出產;顯然這兩層間沒有因果關係,而且此處也沒提到燮父改國號的事,當然就得不出“因晉水而改國號為晉”。

第二條是記述“魏地”“河東”風土人情,有記載“周武王子唐叔在母未生,武王夢帝謂己曰:‘余名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之參。’乃生,名之曰虞。至成王滅唐,而封叔虞。唐有晉水,及叔虞子燮為晉侯雲,故參為晉星。”此段主旨在說明晉之分野、即“參為晉星”,段中雖有“晉水”“晉侯”,但卻未明確提及兩者之間存在有因果關係,倒是從“及叔虞子燮為晉侯雲”一句似可看出,班固對“燮為晉侯”是不十分確定的;更何況,這段記載是在“魏地河東”下,不在“趙地太原”下,即在河東,晉水何來?莫非是《水經注》所否定的“平水俗稱晉水”嗎?

在《水經注》酈道元寫道“時唐滅,乃封之于唐。縣有晉水,後改名為晉。”顯然酈道元是採用了《漢書》的第二條記載,只是在《漢書》中“晉水”與“改名”沒有關聯,到了《水經注》雖未明言,卻有很大的暗示:晉國之名緣于晉水。

唐貞觀年間孔穎達等編撰的《五經正義》中有兩處相關記載:

《春秋左傳正義·卷三十九》:“唐者…其地南有晉水。虞子燮父改為晉侯。燮父後六世,至僖侯,甚嗇愛物,儉不中禮,國人閔之,作<蟋蟀>之詩以刺之。”

《毛詩正義·卷六》:“唐者…其南有晉水,叔虞之子燮父因改為晉侯。至六世孫僖侯名司徒,習堯儉約遺化,而不能以禮節之,今詩本其風俗,故雲唐也。”

比較兩段文字,唯一的不同就是在《春秋正義》中是“虞子燮父改為晉侯”,而《毛詩正義》中則多了一“因”字,成了“叔虞之子燮父因改為晉侯”,並在其後進一步解釋說:“<地理志>雲:‘唐有晉水,叔虞子燮為晉侯。’是燮以晉水改為晉侯,蓋時王命使改之也。”這樣一來,便似乎坐實了燮父改名緣于晉水,此後晉國之名便與晉水相輔相成,成為“晉陽說”的利器。然而從上列史料可以看出,“晉國之名緣于晉水”這一說只是後人對前人的史料記載作“想當然耳”的推斷,而一步步地推衍出來的,並沒有史料依據,也就是說從歷史記載上看,“晉國”與“晉水”沒必有關聯。

其次從“晉”字的詞源意義上看。“晉”為會意字,甲骨文作 ,有解作形是兩支箭插入插箭器中形,會箭插入之意;也有解為日出禾苗長之意。隸變後楷書本應作,簡作晉,《說文·日部》:“ ,進也,日出萬物進。從日,從臸。”顯然“晉”字從詞源看與水、晉水無涉。

再次從當時的國名比較上來看。西周初期所封有一千二百余國,至春秋初年見於經傳者有一百六十余國,到春秋晚期只余十余國。從春秋晚期的除“晉”之外的大國“齊、魯、燕、衛、曹、宋、陳、鄭、蔡、秦、楚、吳、越”國名來看,無一是以水命名、或國名與河流有關。再擴大範圍,從見於經傳的一百六十余國國名來看,與水流有關的國名只有“溫、沈、滑、江、濮”五國。下面逐一作一分析。

溫 《春秋·僖公十年》“狄滅溫,溫子奔衛”《詞源》“周畿內國名。古城在今河南溫縣境。” ---這是作為國。

《說文解字》“水。出犍爲涪,南入黔水。”《水經》“溫水,出牂柯夜郎縣。”---這是作為水。

顯然作為水的“溫”在貴州,作為國的“溫”在河南,兩不相干;而溫國之所以名“溫”,據《溫縣誌》載“以境內有溫泉得名,稱溫國。”

沈 《春秋·文公三年》“叔孫得臣會晉人、宋人、陳人、衛人、鄭人伐沈。”《左傳正義》疏“沈,國名也。汝南平輿縣北有沈亭。”清人朱駿聲曰:“國在今河南汝州汝陽縣東南。定(公)四年蔡滅之。”---這是作為國。

《說文》:“陵上滈水也。”段玉裁注“謂陵上雨積停潦也。”《康熙字典》“<莊子·達生篇>沈有履。<註>沈水,汚泥也。…又水名。<後漢·光武紀>輔威將軍臧宮,與公孫述將延岑戰於沈水。<註>沈水出廣漢縣。”---這是作為水。

可見“沈”的本意並不是河流,後雖有“沈水”卻在巴蜀,沈國在河南,其名自不是緣河流而得。

江 《春秋·僖公二年》“秋,九月,齊侯、宋公、江人、黃人盟於貫。”《正義》疏曰“江國在汝南安陽縣。”《文公三年》“楚師圍江。晉先僕伐楚以救江。”《文公四年》“秋,楚人滅江。”

作為國的“江”,在今河南正陽縣境,緊靠淮河;作為水的“江”,詞義比較複雜,但是《殷本紀》引《湯誥》載“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顯然“淮”于“江”是界限分明的,所以“江國”既然臨淮河,其名自與“江水”無涉。

濮 《說文》“水。出東郡濮陽,南入钜野。”《康熙字典》“又州名。<廣輿記>屬東昌府,春秋衞成公都此,漢鄄城,隋濮州。”

《尚書·周書·牧誓》“我友邦塚君禦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左傳·文公十六年》“庸人帥群蠻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於選,將伐楚。”《正義》“庸,今上庸縣,屬楚之小國。麇人率百濮聚於選,將伐楚。選,楚地。百濮,夷也。”

可見,水有關的“濮”及濮陽、濮州,在春秋時屬衛地、一度曾為衛國都城;而“濮”國,乃“百濮”,即江漢之地的少數民族,兩者又是不相干的。

滑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虞、虢、焦、滑、霍、楊、韓、魏,皆姬姓也,晉是以大。”《春秋·襄公三十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對此《左傳》有詳細記載“秦師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矯鄭伯之命以牛十二犒師。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滅滑而還。”《史記》對此亦有記載,並言“滑,晉之邊邑也。”---作為國的“滑”在今洛陽附近的偃師境內。

《說文》“利也。從水骨聲。”《康熙字典》“又水名。<山海經>求如之山,滑水出焉。又<廣輿記>滑河,經滑縣北而東,滑最大,自洛以西,百水皆會於滑。”《山海經》所載之滑水,泯滅難考,《廣輿記》所載滑河在滑縣。但滑縣遠在濮陽附近,春秋時屬衛國之地,今其境內有衛國都城遺址;而作為國的“滑”在洛陽附近,兩者相隔數百里之遙,所以“滑國”亦與“滑水”無涉。

從上分析可以看住,在西周歷史上我們還找不到以水為名、或因水為名的國,以此類推,很難說晉國就得名緣于晉水。《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天降祉福,唐叔得禾,異母同穎,獻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餽周公於東土,作<餽禾>。周公既受命禾,嘉天子命,作<嘉禾>。”有人據此認為晉國改號與“進嘉禾”有關,從“晉”的詞源意義上看,這是成立的,只是尚無史料佐證。

(三)唐叔之封地當在晉南

從上面的分析可知,“晉陽說”在先秦和秦漢是沒有得到確證的,是六朝之後才確立的,然此說之確立卻是附會《漢書》而沒有確實的史料;同時,晉國之名與晉水也是沒有必然聯繫的。在此基礎上我們再來看“晉南說”,就覺得它的成立是必然的。

1、司馬遷的觀點

上節已分析了司馬遷的觀點是“晉南說”,而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史,《史記》的作用是無庸贅述的,我們有理由將太史公的觀點當作可靠的史料採信。

2、晉國及西周的勢力範圍

《史記·晉世家》及先秦史料,記錄了晉中後期的活動範圍,關於此點顧炎武《日知錄》說的非常清楚:“晉自武公滅翼而王命曲沃伯以一軍為諸侯,其時疆土未廣。至獻公始大。考之於《傳》,滅楊、滅霍、滅狄、滅虞,重耳居蒲,夷吾居屈,太子居曲沃,而公都絳不過平陽一府之境……平公用荀吳敗狄於太原,於是晉之北境至於洞渦雒陽之間,而鄔祁、平陵、梗陽、塗水、馬首盂為祁氏之邑,晉陽為趙氏之邑矣……至於杜氏之解綿上箕而不能無疑,並唐叔之封晉陽亦未敢以為然也。”

再從記載看,晉國是在春秋末年,晉之趙氏將勢力範圍擴展到太原的。先秦典籍中有關太原最早的記載是《左傳·昭西元年》“晉侯有疾,鄭伯使公孫僑如晉聘,且問疾。叔向問焉,曰:“寡君之疾病,蔔人曰:‘實沉、台駘為祟,’史莫之知,敢問此何神也?”子產曰:“……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生允格、台駘。台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太原。帝用嘉之,封諸汾川。沉、姒、蓐、黃,實守其祀。今晉主汾而滅之矣。由是觀之,則台駘,汾神也……”。佐以同載於此卷的“晉荀吳帥師敗狄於大鹵”,分析這段記載,晉之滅沉、姒、蓐、黃而拓疆太原當是在晉悼公時,若唐叔虞之封地在太原、即之前曾領有過太原,則其一不會用“今滅之”,其二晉國之史官不會不瞭解台駘為何方神聖。

有論者辯解說,史料只記載了晉國中後期的歷史,不能由此證明晉國早期的活動範圍。此言雖不能說沒有道理,但只要分析一下周建國後的擴張趨勢,就能推知晉國早期的活動範圍了。周之前夏、商兩代,“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甸服外五百里侯服,侯服外五百里綏服,綏服外五百里要服,要服外五百里荒服。”國君只是天下名譽上的共主,或者說只相當於一個大部落聯合的首領;周代通過“封建”和“宗法”制度,才使得周天子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君。雖然後來周天子的勢力逐漸衰弱了,但以姬姓集團為中心宗族勢力,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傳統卻得以鞏固並呈擴張之勢,經過數百年的兼併戰爭,終使華夏之地上數以千計的氏族部落合併成十余個“國”,為統一的秦王朝出現奠定了基礎,也為華夏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此過程中,以周的封建宗法為代表的華夏族的勢力、疆域是呈擴張之勢的,經過牧野之戰後周人入主中原,勢力由陝西擴張至河南,再經周公東征,又將擴張至山東、河北及江漢等處。以此擴張之勢來看,唐叔虞受封時的周朝勢力還不及晉中,其封地當然就不會在太原而只能在晉南。其後,晉國就隨著整個宗周勢力的擴張,逐漸由晉南向晉中、晉北擴張,這既符合整個周擴張的趨勢,也符合史料有關晉國的記載。

3、堯都平陽

晉之始封君姬虞受封于唐,所以後人呼之“唐叔虞”,“唐者,帝堯舊都之地”,即唐叔之封地是堯都,然而“堯都平陽”乃是定論,《尚書正義·卷六》“史傳皆雲堯都平陽,《五子之歌》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是冀州堯所都也。”司馬遷也有“唐人在河東”的論斷。既然堯都在晉南,唐叔之封地還會在別處嗎?

當然自古就有學者認為堯都不只在平陽。鄭玄《毛詩譜·唐譜》說:“唐者,帝堯舊都之地,今日太原晉陽是。堯始居此,後乃遷河東平陽。”

《地理志·河東郡平陽縣》應劭雲:“堯都也”,則是堯為天子,乃都平陽,故雲後遷河東平陽也。

《皇甫謐詩·唐風疏》“堯始封於唐,今中山唐縣是也。後徙晉陽,及爲天子,都平陽,於詩爲唐國,則唐國爲平陽也。”

皇甫謐《帝王世紀》 “堯始封于唐,今中山唐縣是也,堯山是也……堯之都後徙晉陽,今太原縣是也,于《周禮》在並州之城;及為天子,都平陽。”

鄭樵《通志·都邑略》“堯始封于唐,後徙晉陽,即帝位都平陽”並在後加按語曰:“唐今定州唐縣,猶有唐城存焉。或雲唐城在絳州翼城西二裡,及徙晉陽,則以晉陽為唐,今平定軍有古晉陽城,是其地。及為天子都平陽,則又以平陽為唐。”

何光岳《炎黃源流史》中說“從唐縣、望都一帶出發南下行唐,沿滹沱河過井陘,途經太原,再進入平陽。”

然則論者均以為堯都是由唐縣先遷至晉陽、再遷至平陽的。若史實如此,唐叔受封于“唐有亂,周公誅滅唐”後,那麼所滅之唐,必在其最後 之地、即平陽,不然就成了唐人早已遷往平陽,周公卻在晉陽滅之,這豈非成了“今日適越而昔至”?

4、考古發現

近年來在天馬—曲村遺址發現的晉侯墓葬,參照《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年—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概要》,根據墓主出土的青銅器上的銘文,墓主初步斷定為從晉武侯到晉文侯8位前後相繼的晉侯及其夫人。這些晉侯是:武侯、成侯、厲侯、靖侯、僖侯、獻侯、穆侯、殤叔或文侯,這些晉侯都是晉國前期的君主,且排列完整(晉君世系共大約三十五位君主),但墓中獨少唐叔虞及其子燮父的墓。依此結論可以推知兩點:

一,已發現的晉侯墓主與《史記》晉世家所列晉侯世系完全一致,這說明司馬遷所記無誤。

二,《漢書·地理志》河東郡聞喜縣條下注“故曲沃也。晉成侯自晉陽徙此。”《毛詩·唐譜》也說“至曾孫成侯,南徙居曲沃,近平陽焉。”《春秋左傳正義》“<晉國侯爵譜>雲:‘姬姓,武王子唐叔虞之後也。成王滅唐而封之。今大原晉陽縣是也。燮父改之曰晉。燮父孫成侯徙都曲沃。’”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唐叔之子燮父改唐為晉,即今之太原市。四世至成侯,南徙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東。又五世至穆侯,複遷於降,降即翼”。這些人所認為的“成侯遷至曲沃”之說顯然是錯誤的,因為成侯之前的武侯墓就在晉南,而這些人恰恰是首倡、或堅持“晉陽說”者。

再,從考古發現天馬---曲村晉國(西周初期興起、繁盛時期是在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早期陡然衰歇),侯馬晉國遺址,即新田遺址(興起於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繁盛時期是在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早期,戰國中晚期逐漸衰歇)和葦溝---北壽城遺址(西周早期以及東周的文化遺存)這三處遺址的時間存續上,有論者(潘明娟)認為,葦溝---北壽城遺址應為古唐國的都城、即唐叔虞之封地,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這方面我掌握的資料不多,不敢多言。)

綜上,我認為唐叔虞之封地當在晉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