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氣象科普」這次的雪算不算大?歷數史上最可怕的“大雪天”!南方的雪曾下4個月

這幾年, 大雪是冬季的奢侈品

一個冬天可能都盼不來一場雪

而2018年, 1個月的時間裡

南方多地就迎來兩場大雪

科科比較好奇

這樣一月內連降兩場大雪的情況

是不是比較少見?

降雪歷史記錄是怎樣的?

……

終於

發現了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

一起分享給大家

↓↓↓

據《中國氣象災害大典》收錄的史料記載, 明清時期南方下雪時間最長可達4個月(120天左右)。 雪真的能下這麼久嗎?可能性很小。

中國天氣網首席氣象專家李小泉分析道:“古代史料中對降雪日數的統計不能和現代科學的監測資料畫上等號, 由於監測手段不完備、記載或有誇張等因素, 史料記載的降雪持續4個月只能作為參考, 並不是說4個月每天都下雪。 ”

雖說4個月每天都下雪基本不可能, 但是明清時期南方多地整個冬天持續陰冷, 降雪斷續出現的可能性很大。 比如1620年(明泰昌元年)安徽合肥附近、湖北鄂州附近就可能遭遇了這種天氣, 所以史料上才會說雪“四閱月不止”。 假設4個月內平均每週有兩天下雪, 累積降雪日數也能達到35天左右。

而在當代, 據《中國氣象災害年鑒》統計, 1961年以來全國平均降雪日數每十年會減少2.8天左右, 南京、合肥、武漢等城市1981-2010年的年均降雪日數在10-11天左右。

隨著降雪的減少, 大家對雪的態度也多轉為期盼、欣賞。

明清時期降雪日數多, 天氣寒冷, 積雪深度也令人驚恐。 據《中國氣象災害大典》歷史資料記載, 明清兩朝江西、浙江、安徽南部、江蘇南部都出現過積雪“丈餘”的記錄。

一丈為十尺, 明清時期尺的標準不一, 大致在0.32-0.35米, 與今天一尺0.33米相差不大, 和一個2升裝的雪碧瓶高度相仿。 “丈餘”約為3.3米左右, 相當於10個2升雪碧瓶的高度, 比向上伸直胳膊的姚明還要高。

那麼這樣的記載靠譜嗎?基於前面的分析, 完全把一丈等同于3.3米也不嚴謹。 但是一些旁證告訴我們, 明清時期南方出現高於2米的積雪是很有可能的, 而且並不少見。 比如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安徽桐城積雪“深與簷接”, 有屋簷那麼高。

對比1951年以來的現代氣象觀測資料, 2米厚的積雪只在新疆、內蒙古等地的少數地區偶爾出現, 而且都會造成比較嚴重的雪災。 南方積雪超過50釐米就相當罕見了, 在省會級城市中積雪最深的記錄中, 南京為51釐米、合肥45釐米、杭州29釐米、上海14釐米。

寒冷的天氣還令大型江河湖泊凍結,洞庭湖、太湖、漢水、黃埔江多有被凍結的記載,甚至可以通車馬。1670年(清康熙九年)長江安徽段幾乎整個江面被封凍(長江凍幾合)。淮河堅凍兩個月,海水把冰堆積到岸邊,恍如山嶺,綿延數十裡。

從以上分析可見,明清500年間南方降雪無論在持續時間、積雪深度還是嚴寒程度上都遠超當今。在當代,隨著降雪的減少,大家對雪的態度多轉為期盼、欣賞,每年初雪何時來都成了一個熱門話題。不過在盼雪、賞雪的同時,對暴雪嚴寒天氣的防禦也不能放鬆警惕,1983年冬-1984年春南方大雪、2008年南方雪災都造成了不少損失。如何更加科學有效的趨利避害,仍是一個需要長期關注的問題。

來源|中央天氣網

寒冷的天氣還令大型江河湖泊凍結,洞庭湖、太湖、漢水、黃埔江多有被凍結的記載,甚至可以通車馬。1670年(清康熙九年)長江安徽段幾乎整個江面被封凍(長江凍幾合)。淮河堅凍兩個月,海水把冰堆積到岸邊,恍如山嶺,綿延數十裡。

從以上分析可見,明清500年間南方降雪無論在持續時間、積雪深度還是嚴寒程度上都遠超當今。在當代,隨著降雪的減少,大家對雪的態度多轉為期盼、欣賞,每年初雪何時來都成了一個熱門話題。不過在盼雪、賞雪的同時,對暴雪嚴寒天氣的防禦也不能放鬆警惕,1983年冬-1984年春南方大雪、2008年南方雪災都造成了不少損失。如何更加科學有效的趨利避害,仍是一個需要長期關注的問題。

來源|中央天氣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