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吃貨的福利——那些你可望而不可求的唐朝點心

中國有“民以食為天”的古語。 歷朝歷代的人民都喜歡吃。 唐人也不例外。 而在各色食品中, 製作最為精緻奪人眼球的, 就是各色糕點了。 我們今天習慣使用的“點心”一詞, 即出現于唐代。

今天我們借著一組唐代文物, 來聊聊唐代的點心。

唐代糕點 1960-1972年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

然而唐代的“點心”二字, 更多地作為動詞片語來使用。 《千金翼方》裡有“量時候寒溫, 吃點心飯, 若粥等”、“平旦點心飯訖”的說法。 這裡的“點心飯”類似於現在的早飯, 為了防止早起不吃東西上午發暈, “點一點心”, 意為現在的“墊一墊肚子”。 現代漢語中的“點心”一詞, 在唐代對應的詞是“果子”。 直到今天, 日語中仍將日式點心稱為“和果子”, 可見唐代文化對日語的影響。

日式點心——和果子

那麼唐代人都吃些什麼樣的點心呢?是不是您腦海裡已經浮現出黃油曲奇、蔓越莓酥、紙杯蛋糕、抹茶慕斯……

非常抱歉地告訴您, 您想多了。 要知道唐代可是沒有烤箱烤盤, 沒有低筋麵粉, 沒有泡打粉的時代哦~而且, 現代西點烘焙常用的原料比如黃油、雞蛋、砂糖等等, 在唐代那可是千金難買, 就連貴族也不一定能天天吃得上的東西……

這東西還真的只有現代才有

萬幸的是, 生活在唐代前期的一名吃貨韋巨源, 為我們留下了一份完整的唐代菜譜——《食譜·燒尾食單》。 “燒尾”何意?有多種說法, 但最常見的說法是:鯉魚跳龍門之後, 會有天火降下, 將魚尾燒掉。 鯉魚從此化龍。 引申出來, 一個人當了大官, 就像“化魚為龍”一樣, 需要請同僚們吃一頓飯,

名為“燒尾宴”。

這份食單中共列出了58道菜品, 其中糕餅點心20餘種。 最可貴的是, 58種菜品每一種, 都簡略地注明了原料及製作方法。 我們現在就擇要看一看其中的點心部分:

單籠金乳酥

是餅但用獨隔通籠, 欲氣隔:一個蒸籠裡只能放一枚, 內含乳脂, 呈金色……啊, 原來是今天的奶黃包啊。

巨勝奴

酥蜜寒具:所謂“寒具”類似於今天的饊子、麻花、油餅一類的油炸食品。 這類食品存放時間長, 可以冷食, 是寒食節的首選食品。 據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卷九“ 餅法” 記載:“環餅一名‘ 寒具’”。 學者們根據寒具的做法, 進一步考證出各類饊子, 包括糯米的、麵粉的、甜的、鹹的, 都可以稱為“寒具”。 “酥蜜寒具”就是加了奶油和蜜的饊子。

饊子

生進二十四氣餛飩

花形餡料各異凡二十四種:從北朝到唐代,大概並無現代意義上的“餛飩”和“餃子”之分,凡是皮薄裹餡的食品統稱為“餛飩”。北齊顏之推就曾說過:“今之餛飩, 形如偃月, 天下通食也。”唐玄宗也曾賜給安祿山“金銀平托隔餛飩盤”。按理說現在的餛飩肯定是不能用盤子裝的,顯然此處的“餛飩”指的應該是現代意義上的餃子。由此看來,這“二十四氣餛飩”指的就是24種不同樣式和餡料的餃子了。

生進鴨花湯餅

廚典入內下湯:“湯餅”又稱“餺飥”,是指湯麵或面片湯, 有許多種不同做法。“鴨花湯餅”大概指的是用鴨肉湯煮的面片,或者是片兒湯裡的面片都做成了小鴨子形狀,會不會很萌呢?

片兒湯

水晶龍鳳糕

棗米蒸破見花乃進:從附注中的“棗米蒸破見花乃進”可知,這應該是鑲著棗子的蒸米糕了。看菜名中的“水晶”二字,應該還是糯米糕,想一想都很美。

天花饆饠

九煉香:饆饠(音同“畢羅”)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傳入中國。顧野王《玉篇》中提到“饆饠, 餅屬,用面為之,中有餡。”類似於今日的餡餅。唐代,這種食品更加受歡迎。唐代長安城中有許多饆饠鋪子,賣饆饠動輒以斤計。而這份食單上的“天花饆饠”則是以天花菜(一種菌類)做餡,配上香料“九煉香”食用的。

饆饠會不會和它很像呢?

其實食單裡令人垂涎的菜肴還有很多,限於篇幅不能一一介紹了。對於學者來說,這份功能表除了對著流口水以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研究唐代烹飪技術的發展。

從這份功能表來看,唐代飲食文化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非漢民族與漢族飲食習慣、烹飪技術的相互交流、借鑒。北方民族飲食,重肉酪的鮮純腥臊之味,烹飪方式以燒烤為主。食單中的單籠金乳酥、巨勝奴、天花饆饠等,原料用到乳脂,經過油炸、火烤,都借鑒了非漢民族的烹飪原料和烹飪方法,並將其轉化為漢族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唐代這個全面開放型的社會, 以其博大的胸襟和海納百川的氣魄,不斷地吸收外域文化,從中採擷其英華, 滋養和豐富了本土文化的內容。

唐 胡人牽駱駝俑

正是由於唐帝國的這種氣魄,其他民族的餐飲習俗才能從四面八方湧入大唐的領土,從而成就了這一代表唐前期烹飪技術最高水準的《燒尾食單》。而從中國烹飪史的全過程來看,唐代的“燒尾宴”不僅彙集了當時烹飪藝術的精華,還對後世的飲食文化有著巨大的影響。研究中國飲食文化的學者陳詔認為:“如果沒有唐代的‘燒尾宴’, 也不可能有清代的‘滿漢全席’。”這種評價,可以說是恰如其分的。

饊子

生進二十四氣餛飩

花形餡料各異凡二十四種:從北朝到唐代,大概並無現代意義上的“餛飩”和“餃子”之分,凡是皮薄裹餡的食品統稱為“餛飩”。北齊顏之推就曾說過:“今之餛飩, 形如偃月, 天下通食也。”唐玄宗也曾賜給安祿山“金銀平托隔餛飩盤”。按理說現在的餛飩肯定是不能用盤子裝的,顯然此處的“餛飩”指的應該是現代意義上的餃子。由此看來,這“二十四氣餛飩”指的就是24種不同樣式和餡料的餃子了。

生進鴨花湯餅

廚典入內下湯:“湯餅”又稱“餺飥”,是指湯麵或面片湯, 有許多種不同做法。“鴨花湯餅”大概指的是用鴨肉湯煮的面片,或者是片兒湯裡的面片都做成了小鴨子形狀,會不會很萌呢?

片兒湯

水晶龍鳳糕

棗米蒸破見花乃進:從附注中的“棗米蒸破見花乃進”可知,這應該是鑲著棗子的蒸米糕了。看菜名中的“水晶”二字,應該還是糯米糕,想一想都很美。

天花饆饠

九煉香:饆饠(音同“畢羅”)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傳入中國。顧野王《玉篇》中提到“饆饠, 餅屬,用面為之,中有餡。”類似於今日的餡餅。唐代,這種食品更加受歡迎。唐代長安城中有許多饆饠鋪子,賣饆饠動輒以斤計。而這份食單上的“天花饆饠”則是以天花菜(一種菌類)做餡,配上香料“九煉香”食用的。

饆饠會不會和它很像呢?

其實食單裡令人垂涎的菜肴還有很多,限於篇幅不能一一介紹了。對於學者來說,這份功能表除了對著流口水以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研究唐代烹飪技術的發展。

從這份功能表來看,唐代飲食文化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非漢民族與漢族飲食習慣、烹飪技術的相互交流、借鑒。北方民族飲食,重肉酪的鮮純腥臊之味,烹飪方式以燒烤為主。食單中的單籠金乳酥、巨勝奴、天花饆饠等,原料用到乳脂,經過油炸、火烤,都借鑒了非漢民族的烹飪原料和烹飪方法,並將其轉化為漢族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唐代這個全面開放型的社會, 以其博大的胸襟和海納百川的氣魄,不斷地吸收外域文化,從中採擷其英華, 滋養和豐富了本土文化的內容。

唐 胡人牽駱駝俑

正是由於唐帝國的這種氣魄,其他民族的餐飲習俗才能從四面八方湧入大唐的領土,從而成就了這一代表唐前期烹飪技術最高水準的《燒尾食單》。而從中國烹飪史的全過程來看,唐代的“燒尾宴”不僅彙集了當時烹飪藝術的精華,還對後世的飲食文化有著巨大的影響。研究中國飲食文化的學者陳詔認為:“如果沒有唐代的‘燒尾宴’, 也不可能有清代的‘滿漢全席’。”這種評價,可以說是恰如其分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