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動力》獲第3屆央企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這是一個宏偉的、具有遠大前途的事業。 投身這個事業是很光榮的。 大家既然下決心來幹這一行, 就要求大家終身獻身於這個事業。 由於工作性質的關係, 幹我們這一行是出不了名的。 所以大家還要甘當無名英雄!

——中國航太之父錢學森

資料圖:《中國動力》首發儀式現場。 (左五為作者趙韋)

近日, 陝西人民出版社與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六院聯合出版發行的長篇紀實文學《中國動力》, 榮獲第三屆中央企業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此前, 《中國動力》還入圍2016年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和中央電視臺“中國好書”。

揭秘中國航太, 解密尖端軍工。

這是一部以火箭液體發動機研製為描寫物件, 記錄中國航太60年發展史和展示航太精神的圖書;這部長達43萬字的紀實作品, 以“漫寫群像”的方式, 以10多個典型人物的經歷為主線, 揭秘中國尖端軍工製造的最好讀本,

瞭解中國航太史的最好資料, 以文學筆法完成的科普作品。

他們讓中國的第一代遠端火箭刺破蒼穹, 中國的“兩彈”由此成為具有實用價值的國之重器;他們將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太空, 讓《東方紅》的樂聲震徹寰宇;他們送神舟飛船遨遊天宮, 實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飛天夢想;他們承擔了數百次重大航太發射任務, 一直保持著火箭發動機百分之百的成功率, 是國際航太領域的一個奇跡。

但由於長期保密, 他們不少值得大書特書的事蹟卻鮮為人知, 不少可歌可泣的悲壯故事密封在歷史的檔案室裡, 無法成為鼓舞人民實現民族復興之中國夢的動力源泉。

《中國動力》以紀實文學的手法, 以火箭發動機專家群體經歷為線索,

以中國航太60年發展為背景, 從一個側面展現了中國軍工走過的艱難而又輝煌的自強之路。 從仿製蘇聯火箭到自力更生生產出“東風”系列導彈, 從建設大三線到成功研製出遠端洲際導彈, 從發射神舟載人飛船到研製大推力火箭發動機實施探月工程, 書稿以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 使“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太精神躍然紙上, 催人淚下。

同時, 這又是一部傳播航太知識的科普讀物。 作為人類智慧的見證, 航太科技無疑是複雜的尖端科學。 本書普及了不少航太知識, 從火箭原理、結構, 一直到火箭發展歷史, 人類“登天”的“每一步”知識, 在此都有深入淺出的敘述。

採訪近百人、查檔上百卷, 三年刻出幾代航太人的紀念碑

《中國動力》是幾代航太人的紀念碑。 上百卷的檔案記錄, 近百人的採訪筆記, 經過三年的夜以繼日、嘔心瀝血, 終於化成一段血肉豐滿、感天動地的歷史畫卷。 一群隱姓埋名的航太人, 終於走出密封的檔案;不少被埋沒的故事,

終於成為讓我們淚流滿面的力量。 作為幾代航太人的紀念碑, 《中國動力》所記錄的人和事, 將永遠聳立在中華民族奮發圖強的歷史碑林裡, 聳立在我們每一個珍惜、享受、熱愛和平的中國人的心中。

《中國動力》出版後獲得廣泛好評, 併入圍2016年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和中央電視臺“中國好書”, 獲得2016年度中央企業“五個一工程獎”。

《中國動力》獲獎, 展示了我院動力文化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的新成果

此次《中國動力》斬獲央企“五個一”大獎, 再一次展示了我院動力文化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的新成果, 彰顯了我院精品文化典籍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2014年, 陝西省委宣傳部決定, 要對省內優秀企業的文化進行挖掘推廣, 並將其作為全省重大文化工程之一推出。 作為航太液體動力國家隊的我院以其為國防現代化建設、航太事業和經濟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被陝西省委宣傳部列入國防科技工業重點企業得到高度關注和大力宣傳。

中國航太液體動力60餘年的發展歷程,幾代六院人攻堅克難打造液體火箭發動機的感人故事,經過知名青年作家趙韋歷時兩年多的艱辛創作和精彩演繹,2016年末,首次以長篇紀實文學的形式得以呈現,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六院)

作者說:如實地把他們的經歷寫出來就足以震撼人心了

這批人本來就應該被寫出來,也值得去寫,他們才真是中國的脊樑。老一輩科技人員攜家帶口定居偏遠山區,在那裡研製飛向太空的火箭發動機,而隔著一堵圍牆,當地農戶還趕著耕牛用直轅犁耕作,這兩種生產手段隔著兩千年的時空差距,就這麼奇特地被捏合在了一起。那些科技人員中很多是海外留學歸來,或者在北京、上海這些大都市工作,都見識過浮世繁華,但國家需要他們去山溝過與世隔絕生活的時候,義無反顧就去了,而且他們都是做好一輩子在那裡的打算的,自己一輩子在那裡,子女後代可能也要一輩子在那裡,他們都沒有在乎過。

這本書不是為一個單位或一個小群體立傳,當年三線軍工系統上千萬的科技人員、技術工人都是同樣的生活狀態,都是這種為國獻身的精神。我根本不用去塑造“高大全”的形象,如實地把他們的經歷寫出來就足以震撼人心了。

編輯說:《中國動力》還原了歷史,提供了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英雄群體

謝謝您關注這本書。自2016年11月問世以來,她引起的反響出乎我們的意料。這本以中國航太60年發展為背景,以火箭發動機研發經歷為描寫物件的大書,這本曾讓任新民、張貴田等航太人熱淚盈眶的書稿,終於名至實歸——入圍央視年度“中國好書”,斬獲央企“五個一”大獎。

中國第一枚導彈如何研製?“兩彈”怎麼結合?載人“神舟”如何升空?探月“嫦娥”怎樣著月?大推力火箭研製經歷了哪些困難和失敗?如果您對這些故事有興趣,本書一定不會讓您失望。《中國動力》以大量採訪和檔案查閱的一手資料,解開了不少鮮為人知的中國航太之謎。

其次,這本書是文學的、好看的,她以紀實的手法,寫了一群默默無聞的航太人,怎樣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拼湊”出不可思議的航太奇跡。他們讓中國第一代遠端火箭刺破蒼穹,“兩彈”由此成為具有實用價值的國之重器;他們將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太空,讓《東方紅》的樂聲震徹寰宇;他們送神舟系列飛船遨遊天宮,讓中華民族幾千年飛天夢想成為現實。他們承擔了數百次重大航太發射任務,一直保持著火箭發動機參加飛行試驗百分之百的成功率,是國際航太領域的一個奇跡。但是由於長期保密的工作性質和身份,他們不少值得大書特書的事蹟卻鮮為人知,不少可歌可泣的悲壯故事密封在歷史的檔案室裡。《中國動力》還原了歷史,提供了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英雄群體,讓你和他們一起喜怒哀樂。

再次,這本書是科普的、通俗的。作為人類智慧的見證,航太科技無疑是複雜的、尖端的科學,阿姆斯壯稱之為“人類的一大步”。這本書普及了不少航太知識,從火箭原理、結構,一直到火箭歷史,人類“登天”的所有知識和每“一步”,都有深入淺出的敘述。一飛沖天的火箭,不過就像一個增加了許多複雜系統的“沖天猴”一樣容易理解。

資料圖片:2016年12月22日,長篇紀實文學《中國動力》一書首發儀式隆重舉行,陝西人民出版社總編輯宋亞萍與航太六院黨委書記黃亮、陝西省委宣傳部、省國防工辦有關領導為新書揭幕。

他們說:

● 省委國防工委副書記、副主任劉普選:

《中國動力》一是立意高遠,二是可讀性強,三是感人至深。此書始終將中國航太液體動力的發展,置身於航太事業發展的大背景當中,融入中國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中來書寫,從而讓本書不僅是中國航太液體動力發展的全景圖,也是中國航太事業60年波瀾壯闊發展的一個縮影。

● 航太六院黨委書記黃亮:

長篇紀實文學《中國動力》的作者趙韋先生歷時兩年半的艱辛創作,精彩展現了中國航太事業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逐步成長,不斷壯大的歷史過程。同時,也成功地還原再現了幾代航太六院科技人員的形象,攻堅克難打造液體火箭發動機的感人故事,以及他們以國為重,拼搏奉獻,克難創新的精神面貌。

● 陝西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賀晉東:

《中國動力》是一部以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文藝精品,我向書中描寫的以張貴田院士為代表的優秀科技工作者致敬。省委宣傳部文藝處將始終支援主旋律現實題材的創作,向社會公眾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精品。

●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067基地主任、著名航太專家張貴田:

《中國動力》這本書寫得好,採訪很扎實,寫得也很真實。書中寫到的人大都是我的熟人,寫到的事件也大都是我親身經歷過的,沒有胡編亂造的東西,很可信。要我評價《中國動力》,四個字就能概括——此書給力!

● 航太六院北京11所原副所長、長三甲火箭副總設計師、著名航太專家王桁:

動力是一切運載工具的基礎,火箭、導彈也不例外。發動機是一切運載工具的心臟,有什麼樣的發動機就有什麼樣的火箭和導彈。上世紀1956年10月8日,中國現代火箭技術正式起步,當時的情況是一片空白,中國的高等學校沒有火箭專業,在“自力更生為主,引進外援為輔、利用資本主義國家的技術”的指導思想下,經過引進前蘇聯的產品進行仿製,在仿製的基礎上開始自主研發,經過60年的努力,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航太大國。

航太精神已經成為許多行業用以激勵自己的動力。

目前介紹航太領域一些帶頭人的書籍已出了不少,多數(可能是全部)都是傳記性的表述方式,這種局限性很難更生動地表達我國航太事業是怎麼發展起來的,總讓人感到航太神秘,可望不可及。真實的航太並不神秘,航太人都是普通人,只因為航太產業性質的要求,使他們在磨練中養成了刻苦鑽研、一絲不苟、大力協同等習慣,製造出高水準的產品而已。

趙韋的《中國動力》一書,突破了以往傳記體的老模式,深入普通航太人中搜集素材,介紹航太人進步的故事,看起來很親切,都是日常發生的事,卻無形中道出了航太精神是怎樣產生的,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書。

● 航太六院165所原所長、火箭發動機測試試驗專家雷茂長:

《中國動力》初稿完成時,我就參與了文稿審核,看過後我就很激動,在初稿的封面上寫了“雷茂長首讀這本好書!”這書裡邊寫的人和事都真實可信,沒有說過頭話,不吹噓、不杜撰,但是寫的內容真好看,我們都是親身經歷過這些事的人,看完後都覺得感動。真是一本好書!

● 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星:

2016年是中國航太事業創建60周年,長篇紀實文學《中國動力》恰在此時出版發行,實在是一件幸事。這本書的出版,不僅弘揚了幾代航太人的精神,更能激發航太人的鬥志和熱情。看了這本書後,我也堅信,廣大航太科技工作者們定能把中國航太事業推向一個新高度。

這本書用傳統文學作品《水滸傳》的構架方式,描寫出了中國航太科技工作者的群體形象。在展現中國航太事業60年發展歷程的同時,還照應著世界航太技術強國的發展狀況,雖然是從一個單位、幾十名科技人員的經歷著筆,卻是把中國航太技術發展放在國際大環境的背景下進行描寫的,追求的是全球視野的格局。

《中國動力》是標準的主旋律題材,但在寫作方法上,卻絕對沒有落入“高大全”的那種俗套寫法,而是用最平實的語言、最鮮活的故事、最真實的人性,展現了航太人的情感世界。用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再現了他們艱苦奮鬥、攻堅克難、無私奉獻的航太精神。

書中的很多段落讓我讀後都覺得非常感動,說明作者趙韋寫作時也是動了真情的。有一段描寫單位搬遷出山溝,兩位老航太人在小河邊月下祭奠犧牲同事的場景,他們說:“後代不會忘記你們的”。這本書的出版,就說明了我們的黨、國家和航太人的後代不會忘記為航太事業無私奉獻的這些人。

此書是六院幾代職工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一座紀念碑。六院人身上所蘊含的執著信念和無私奉獻精神,將激勵更多人的昂揚鬥志和奮發激情。

不愛笑、話很少的70後作家趙韋

趙韋,70後,天秤座,A型血。不戴眼鏡的近視眼,說不了陝西話的陝西人。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矛盾體。不愛笑、話很少。不笑,因為牙齒不好,話少,因為湊合能寫。不合時宜的反潮流分子,“大胖小子”招人喜歡的年代是個瘦子,流行減肥的年代長成了准胖子。只著休閒裝,沒時間休閒,愛穿登山鞋,沒體力登山。從事媒體工作十餘年,現為自由寫作人。

中國報告文學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入選陝西“百優人才計畫”,魯迅文學院第33期高研班學員。

《十一維空間——物理學家侯伯宇的多維人生》獲陝西省首屆(2013)年度優秀文學獎,名列報告文學類第一名。長篇報告文學《中國動力》入圍2016年度“中國好書”評選;被評為“2016年度陝西十佳圖書”,名列榜首;獲得第三屆中央企業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作為航太液體動力國家隊的我院以其為國防現代化建設、航太事業和經濟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被陝西省委宣傳部列入國防科技工業重點企業得到高度關注和大力宣傳。

中國航太液體動力60餘年的發展歷程,幾代六院人攻堅克難打造液體火箭發動機的感人故事,經過知名青年作家趙韋歷時兩年多的艱辛創作和精彩演繹,2016年末,首次以長篇紀實文學的形式得以呈現,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六院)

作者說:如實地把他們的經歷寫出來就足以震撼人心了

這批人本來就應該被寫出來,也值得去寫,他們才真是中國的脊樑。老一輩科技人員攜家帶口定居偏遠山區,在那裡研製飛向太空的火箭發動機,而隔著一堵圍牆,當地農戶還趕著耕牛用直轅犁耕作,這兩種生產手段隔著兩千年的時空差距,就這麼奇特地被捏合在了一起。那些科技人員中很多是海外留學歸來,或者在北京、上海這些大都市工作,都見識過浮世繁華,但國家需要他們去山溝過與世隔絕生活的時候,義無反顧就去了,而且他們都是做好一輩子在那裡的打算的,自己一輩子在那裡,子女後代可能也要一輩子在那裡,他們都沒有在乎過。

這本書不是為一個單位或一個小群體立傳,當年三線軍工系統上千萬的科技人員、技術工人都是同樣的生活狀態,都是這種為國獻身的精神。我根本不用去塑造“高大全”的形象,如實地把他們的經歷寫出來就足以震撼人心了。

編輯說:《中國動力》還原了歷史,提供了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英雄群體

謝謝您關注這本書。自2016年11月問世以來,她引起的反響出乎我們的意料。這本以中國航太60年發展為背景,以火箭發動機研發經歷為描寫物件的大書,這本曾讓任新民、張貴田等航太人熱淚盈眶的書稿,終於名至實歸——入圍央視年度“中國好書”,斬獲央企“五個一”大獎。

中國第一枚導彈如何研製?“兩彈”怎麼結合?載人“神舟”如何升空?探月“嫦娥”怎樣著月?大推力火箭研製經歷了哪些困難和失敗?如果您對這些故事有興趣,本書一定不會讓您失望。《中國動力》以大量採訪和檔案查閱的一手資料,解開了不少鮮為人知的中國航太之謎。

其次,這本書是文學的、好看的,她以紀實的手法,寫了一群默默無聞的航太人,怎樣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拼湊”出不可思議的航太奇跡。他們讓中國第一代遠端火箭刺破蒼穹,“兩彈”由此成為具有實用價值的國之重器;他們將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太空,讓《東方紅》的樂聲震徹寰宇;他們送神舟系列飛船遨遊天宮,讓中華民族幾千年飛天夢想成為現實。他們承擔了數百次重大航太發射任務,一直保持著火箭發動機參加飛行試驗百分之百的成功率,是國際航太領域的一個奇跡。但是由於長期保密的工作性質和身份,他們不少值得大書特書的事蹟卻鮮為人知,不少可歌可泣的悲壯故事密封在歷史的檔案室裡。《中國動力》還原了歷史,提供了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英雄群體,讓你和他們一起喜怒哀樂。

再次,這本書是科普的、通俗的。作為人類智慧的見證,航太科技無疑是複雜的、尖端的科學,阿姆斯壯稱之為“人類的一大步”。這本書普及了不少航太知識,從火箭原理、結構,一直到火箭歷史,人類“登天”的所有知識和每“一步”,都有深入淺出的敘述。一飛沖天的火箭,不過就像一個增加了許多複雜系統的“沖天猴”一樣容易理解。

資料圖片:2016年12月22日,長篇紀實文學《中國動力》一書首發儀式隆重舉行,陝西人民出版社總編輯宋亞萍與航太六院黨委書記黃亮、陝西省委宣傳部、省國防工辦有關領導為新書揭幕。

他們說:

● 省委國防工委副書記、副主任劉普選:

《中國動力》一是立意高遠,二是可讀性強,三是感人至深。此書始終將中國航太液體動力的發展,置身於航太事業發展的大背景當中,融入中國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中來書寫,從而讓本書不僅是中國航太液體動力發展的全景圖,也是中國航太事業60年波瀾壯闊發展的一個縮影。

● 航太六院黨委書記黃亮:

長篇紀實文學《中國動力》的作者趙韋先生歷時兩年半的艱辛創作,精彩展現了中國航太事業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逐步成長,不斷壯大的歷史過程。同時,也成功地還原再現了幾代航太六院科技人員的形象,攻堅克難打造液體火箭發動機的感人故事,以及他們以國為重,拼搏奉獻,克難創新的精神面貌。

● 陝西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賀晉東:

《中國動力》是一部以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文藝精品,我向書中描寫的以張貴田院士為代表的優秀科技工作者致敬。省委宣傳部文藝處將始終支援主旋律現實題材的創作,向社會公眾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精品。

●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067基地主任、著名航太專家張貴田:

《中國動力》這本書寫得好,採訪很扎實,寫得也很真實。書中寫到的人大都是我的熟人,寫到的事件也大都是我親身經歷過的,沒有胡編亂造的東西,很可信。要我評價《中國動力》,四個字就能概括——此書給力!

● 航太六院北京11所原副所長、長三甲火箭副總設計師、著名航太專家王桁:

動力是一切運載工具的基礎,火箭、導彈也不例外。發動機是一切運載工具的心臟,有什麼樣的發動機就有什麼樣的火箭和導彈。上世紀1956年10月8日,中國現代火箭技術正式起步,當時的情況是一片空白,中國的高等學校沒有火箭專業,在“自力更生為主,引進外援為輔、利用資本主義國家的技術”的指導思想下,經過引進前蘇聯的產品進行仿製,在仿製的基礎上開始自主研發,經過60年的努力,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航太大國。

航太精神已經成為許多行業用以激勵自己的動力。

目前介紹航太領域一些帶頭人的書籍已出了不少,多數(可能是全部)都是傳記性的表述方式,這種局限性很難更生動地表達我國航太事業是怎麼發展起來的,總讓人感到航太神秘,可望不可及。真實的航太並不神秘,航太人都是普通人,只因為航太產業性質的要求,使他們在磨練中養成了刻苦鑽研、一絲不苟、大力協同等習慣,製造出高水準的產品而已。

趙韋的《中國動力》一書,突破了以往傳記體的老模式,深入普通航太人中搜集素材,介紹航太人進步的故事,看起來很親切,都是日常發生的事,卻無形中道出了航太精神是怎樣產生的,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書。

● 航太六院165所原所長、火箭發動機測試試驗專家雷茂長:

《中國動力》初稿完成時,我就參與了文稿審核,看過後我就很激動,在初稿的封面上寫了“雷茂長首讀這本好書!”這書裡邊寫的人和事都真實可信,沒有說過頭話,不吹噓、不杜撰,但是寫的內容真好看,我們都是親身經歷過這些事的人,看完後都覺得感動。真是一本好書!

● 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星:

2016年是中國航太事業創建60周年,長篇紀實文學《中國動力》恰在此時出版發行,實在是一件幸事。這本書的出版,不僅弘揚了幾代航太人的精神,更能激發航太人的鬥志和熱情。看了這本書後,我也堅信,廣大航太科技工作者們定能把中國航太事業推向一個新高度。

這本書用傳統文學作品《水滸傳》的構架方式,描寫出了中國航太科技工作者的群體形象。在展現中國航太事業60年發展歷程的同時,還照應著世界航太技術強國的發展狀況,雖然是從一個單位、幾十名科技人員的經歷著筆,卻是把中國航太技術發展放在國際大環境的背景下進行描寫的,追求的是全球視野的格局。

《中國動力》是標準的主旋律題材,但在寫作方法上,卻絕對沒有落入“高大全”的那種俗套寫法,而是用最平實的語言、最鮮活的故事、最真實的人性,展現了航太人的情感世界。用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再現了他們艱苦奮鬥、攻堅克難、無私奉獻的航太精神。

書中的很多段落讓我讀後都覺得非常感動,說明作者趙韋寫作時也是動了真情的。有一段描寫單位搬遷出山溝,兩位老航太人在小河邊月下祭奠犧牲同事的場景,他們說:“後代不會忘記你們的”。這本書的出版,就說明了我們的黨、國家和航太人的後代不會忘記為航太事業無私奉獻的這些人。

此書是六院幾代職工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一座紀念碑。六院人身上所蘊含的執著信念和無私奉獻精神,將激勵更多人的昂揚鬥志和奮發激情。

不愛笑、話很少的70後作家趙韋

趙韋,70後,天秤座,A型血。不戴眼鏡的近視眼,說不了陝西話的陝西人。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矛盾體。不愛笑、話很少。不笑,因為牙齒不好,話少,因為湊合能寫。不合時宜的反潮流分子,“大胖小子”招人喜歡的年代是個瘦子,流行減肥的年代長成了准胖子。只著休閒裝,沒時間休閒,愛穿登山鞋,沒體力登山。從事媒體工作十餘年,現為自由寫作人。

中國報告文學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入選陝西“百優人才計畫”,魯迅文學院第33期高研班學員。

《十一維空間——物理學家侯伯宇的多維人生》獲陝西省首屆(2013)年度優秀文學獎,名列報告文學類第一名。長篇報告文學《中國動力》入圍2016年度“中國好書”評選;被評為“2016年度陝西十佳圖書”,名列榜首;獲得第三屆中央企業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