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悠悠三百里楠溪江,流淌的都是文化

游楠溪江, 必關注“楠溪江”

旅遊美時美刻, 文明隨時隨地

永嘉山水鐘靈毓秀, 楠溪文化源遠流長。 在這片地靈人傑的地方產生的永嘉畫派、永嘉學派、永嘉詩派、永嘉醫派、永嘉雜劇等影響深遠。

永嘉畫派

永嘉畫派歷史悠久, 唐代有張諲, 宋代有倪濤, 元代有自小出繼為永嘉黃氏為子的黃公望, 其存世代表作有《富春山居圖》。 而被稱為元朝界畫第一人的王振鵬, 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他的作品, 他的著名有《伯牙鼓琴圖》, 王振鵬代表著永嘉畫派的歷史高度。

永嘉畫派在二十世紀上半葉達到頂峰,

近代永嘉畫派的祖師爺, 永嘉人汪如淵(1867-1923), 培養出了代表人物張光、馬孟容、馬公愚、鄭曼青等著名畫家。

永嘉畫派對今天藝術影響還是非常深遠的, 這其中不但是藝術上的啟示, 更重要的是一種人文精神啟示, 永嘉畫派的精神層面體現了一個地方文化的特質, 就是抱團、寬容、開放。

王振鵬的《伯牙鼓琴圖》

永嘉學派

永嘉學派又稱“事功學派”, 為南宋學術界舉足輕重的儒家學派之一, 與朱熹的理學、陸九淵的心學成三足鼎立之勢。 因成型及發展於永嘉地區, 代表人物又多為永嘉學者, 故稱為“永嘉學派”。 永嘉學派最早提出了“事功”思想, 主張“經世致用, 義利並舉”, 重視歷史發展與制度研究, 主張通商惠工, 減輕捐稅, 探求振興南宋的途徑。

永嘉學派的文化細胞已經深深地注入到了今天的每個溫州人的血液裡, 他們憑著對生活的執著追求, 以務實詮釋“溫州精神”。

永嘉學派研究專著

永嘉詩派

劉宋永初三年(西元422年), 謝靈運出任永嘉太守。 謝靈運在楠溪江畔流連, 吟詠不輟, 留下了中國第一批山水詩, 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山水田園詩的先河。 後人將謝靈運與陶淵明並稱, 說“淵明獨得田園之趣, 靈運獨得山水之美”。

南宋時期的永嘉詩人徐照(字靈暉)、徐璣(字靈淵)、趙師秀(號靈秀)、翁卷(字靈舒)。 因他們同出永嘉學派葉適之門,

其字或號中又都帶有“靈”字, 故稱永嘉四靈。 他們的詩風承襲晚唐, 以清新刻露之詞寫野逸清瘦之趣。 同時繼承了山水詩人、田園詩人的傳統, 滿足于嘯傲田園、寄情泉石的閒逸生活。 他們創作觀念和風格相近, 詩風簡約平易, 善作五言, 獨樹一幟, 與南宋四大家(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陸游)齊名, 《詩史》稱:“頗能影響一世”。 成為南宋時期極有影響的詩歌流派。

永嘉醫派

南宋儒醫陳無擇(1131-1198年), 行醫濟世, 學術造詣深邃, 除從事醫學理論研究外, 多著書立說。 由於他撰寫的《三因方》為永嘉醫派奠定了學術基礎, 成為永嘉醫派的創始人。

永嘉醫派的鼎盛時期大約是西元1174-1244年間。 它與其他學派一起, 共同開創了宋金元時期醫學學派爭鳴、學術繁榮的局面, 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許多醫事堪稱全國乃至世界第一。 如宋代施發在1241年創作的33種脈圖, 是世界上最早描繪的脈搏形象圖;元代王與的《無冤錄》(1308年)是我國最早流傳國外的法醫名著;陳虯1885年創辦的“利濟醫學堂”, 可視為近代中醫教育事業的開端;李芑1898年運用近代植物學知識編寫的《東甌本草》, 實開我國科學整理本草之先河。

王執中的代表作《針灸資生經》

永嘉雜劇

南戲亦稱戲文,是宋、元時用南曲演唱的戲曲形式。由宋雜劇、唱賺( 宋代流行的一種演唱形式 )、宋詞,以及裡巷歌謠等綜合發展而成。《辭海》和《中國戲曲曲藝詞典》雲:“一般認為是中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南戲首先在永嘉正式形成,當時稱“永嘉雜劇”。早在北宋末葉的宣和年間(1119~1125年),由於江南東南沿海一帶社會經濟發達,商業繁榮,農村生活也相對比較富裕,因而在浙江永嘉一帶產生了一種民間歌舞小戲,這就是在南宋被稱為“永嘉雜劇”南戲的萌芽。到明期至清中葉,形成四大聲腔並列,使中國戲曲藝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永嘉昆劇源於永嘉雜劇,又汲取昆山腔(昆曲)優點,融入永嘉方言、諺語、民間音樂等元素,形成當時喜聞樂見,廣為流傳的一種具有草根性的劇種。永嘉昆劇於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產表作。

永昆劇照

實開我國科學整理本草之先河。

王執中的代表作《針灸資生經》

永嘉雜劇

南戲亦稱戲文,是宋、元時用南曲演唱的戲曲形式。由宋雜劇、唱賺( 宋代流行的一種演唱形式 )、宋詞,以及裡巷歌謠等綜合發展而成。《辭海》和《中國戲曲曲藝詞典》雲:“一般認為是中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南戲首先在永嘉正式形成,當時稱“永嘉雜劇”。早在北宋末葉的宣和年間(1119~1125年),由於江南東南沿海一帶社會經濟發達,商業繁榮,農村生活也相對比較富裕,因而在浙江永嘉一帶產生了一種民間歌舞小戲,這就是在南宋被稱為“永嘉雜劇”南戲的萌芽。到明期至清中葉,形成四大聲腔並列,使中國戲曲藝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永嘉昆劇源於永嘉雜劇,又汲取昆山腔(昆曲)優點,融入永嘉方言、諺語、民間音樂等元素,形成當時喜聞樂見,廣為流傳的一種具有草根性的劇種。永嘉昆劇於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產表作。

永昆劇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