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且把頭巾來漉酒 男子首服款式漸多

本文作者黃強

所謂首服就是加著於首(頭部)的服飾, 冠帽、頭巾之類。 帽子, 原稱“頭衣”、“元服”, 都是統稱。 在冠出現以後, 一般都是貴族戴冠, 平民戴巾。

魏晉沿襲漢制, 略有革新。 《晉書•輿服》記載:皇帝祭祀明堂宗廟, 用平冕、黑介幘、通天冠。 王公、九卿祭祀戴平冕, 王公八旒、九卿七旒。 “以組為纓, 色如其綬。 王公衣山龍以下九章, 卿衣華蟲以下七章。 ”晉朝冠服主要有遠遊冠、淄布冠、進賢冠、武冠、高山冠、法冠、長冠等, 與漢代冠基本相同。

【圖9, 顧愷之《列女仁智圖卷》中官吏冠帽】

巾, 亦稱頭巾, 裹頭的布帕。 主要功能保暖和防護。 本屬庶民服飾, 產生於勞動生產之中, 後來亦用作區別官庶的一種標識。 早期庶民用巾, 兼作擦汗之用, 一物兩用。 《玉篇·巾部》:“巾, 佩巾也, 本以拭物, 後人著之于頭。 ”例如陝北農民羊肚巾, 擦拭兼裹頭, 即毛巾與頭巾兼顧。 巾初期色以青、黑為主, 秦代稱庶民為黔首,

漢代稱僕隸為蒼頭, 均根據頭巾顏色而言。 巾, 通常以縑帛為之, 裁為方形, 長寬於布幅相當, 使用時包裹髮髻, 系結於顱後或額前。 男女皆可用之。 初始多施于庶民, 漢代以來貴賤均可使用。

東漢末年, 由普通人戴的頭巾發生了變化, 變為時髦的服飾, 身居要職的官吏用來束縛頭髮。 晉傅玄《傅子》:“漢末王公, 多委王服, 以幅巾為雅, 是以袁紹、崔豹之徒, 雖為將帥, 皆著縑巾。 ”引起這種變化的原因有二:統治者帶頭的示範作用, 如西漢後期元帝劉奭, 因為額發豐厚, 怕被人視為缺乏智慧, 故用幅巾包首;王莽頂禿少發, 便在戴冠前紮上一塊頭巾, 以遮其醜。 另一個原因, 當時的士人不遵禮服, 視戴冠為累贅, 以紮巾為輕便, 流風相煽, 浸成習俗。

南京西善橋出土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印壁畫, 共繪八人, 其中一人散發, 三人梳髻, 另外四人皆紮頭巾, 無一人戴冠。

六朝的冠服承繼前代, 《宋書·禮志》記載:“漢承秦制, 冠有十三種, 魏、晉以來, 不盡施用。 ”說及漢代有委貌冠、建華冠、方山冠等冠13種, 筆者《漢代的冠》一文中列舉的漢冠遠不止13種。 對於漢代的冠, 魏晉時期並不全部採納, 而是選擇性使用。 漢代末期王公名士, 棄冠用巾, 袁紹、崔鈞等人雖然貴為將帥, 也喜歡戴縑巾。 《傅玄子》雲:“魏武以天下凶荒, 貲財乏匱, 擬古皮弁, 裁縑帛以為□【巾夾】, 合乎簡易隨時之義。 以色別其貴賤。 本施軍飾, 非為國容也。 通以為慶弔服。 巾以葛為之, 形如□【巾夾】而橫著之。 古尊卑共服也。 今國子、大學生冠之,

服單衣, 以為胡服。 居士、野人, 皆服巾焉。 ”戴幘(頭巾)本是貧賤者, 即百姓, 隨著袁紹、王莽等貴族使用, 幘不再局限百姓。

【圖10, 魏晉戴遠遊冠及武弁男子】

冠的主要作用是固定髮髻。 冠的兩旁有絲帶, 可在下頜處打結以固定。 冠有多種, 不同的冠往往出現戴冠者的不同身份。

皇帝戴通天冠, 皇子戴遠遊冠, 文官戴進賢冠, 執法官戴法冠, 謁者、使者戴高山冠, 殿門武士戴樊噲冠。

男子首服有各種巾、冠、帽。 冠屬於正規的, 官員等有地位人士所戴, 中規中矩, 官員們也習慣了, 規範化執行。 但是祭祀、上朝等禮儀性活動之後, 燕居(在家)私人日常活動, 總不能一直衣冠帽正, 正襟危坐, 不苟言笑吧, 他們也需要輕鬆的時候, 不要總是裝。 頭巾最適合, 由燕居推向社會。

【圖11,《洛神賦圖》中籠冠】

漢代盛行的幅巾,在六朝流行於士庶之間。綸巾,原為幅巾中一種,又名諸葛巾。《三才圖會·衣服一》:“諸葛巾,一名綸巾,諸葛武侯(亮)嘗服綸巾,執羽扇,指揮軍事,正此巾也。因其人而名之。”此時,在官宦階層中出現,人們仰慕諸葛孔明的智慧,效仿一下,表示敬意。《三才圖會》曰:“諸葛巾,此名綸巾,諸葛武侯嘗服綸巾,執羽扇,指揮軍事。”

正規場合,官員們顯示出他們的官威,那就必須戴冠。冠一戴氣氛就變了,變得嚴肅,威嚴,耳邊響起“威,威,威”衙役的傳喚聲。漆紗籠冠,是集巾、冠之長而形成的一種首服,在魏晉時期最為流行。製作方法是在冠上用經緯稀疏而輕薄的黑色輕紗,上面塗漆水,使之高高立起,可以隱約看見裡面的冠頂。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中人物多位頭戴漆紗籠冠。

說明:本文系頭條號簽約作者黃強的原創作品,未經作者本人同意,不得轉載。有需要使用本人文章的,請與作者聯繫,微信njhuangqiang。

“黃強黃不息”繼2016年入榜,再度上榜2017年度文化頭條號。

黃強,字不息。知名服飾史學家、金學家,多年來致力於金瓶梅文化、中國服飾史等研究,已出版《另一隻眼看金瓶梅》《趣民國》《文人置業那些事》《服飾禮儀》《消失的南京舊景》等著作15本。

《金瓶梅風物志》已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當當網、亞馬遜、京東等有售。收藏版簽名鈐印毛邊書,孔夫子網有售。

【圖11,《洛神賦圖》中籠冠】

漢代盛行的幅巾,在六朝流行於士庶之間。綸巾,原為幅巾中一種,又名諸葛巾。《三才圖會·衣服一》:“諸葛巾,一名綸巾,諸葛武侯(亮)嘗服綸巾,執羽扇,指揮軍事,正此巾也。因其人而名之。”此時,在官宦階層中出現,人們仰慕諸葛孔明的智慧,效仿一下,表示敬意。《三才圖會》曰:“諸葛巾,此名綸巾,諸葛武侯嘗服綸巾,執羽扇,指揮軍事。”

正規場合,官員們顯示出他們的官威,那就必須戴冠。冠一戴氣氛就變了,變得嚴肅,威嚴,耳邊響起“威,威,威”衙役的傳喚聲。漆紗籠冠,是集巾、冠之長而形成的一種首服,在魏晉時期最為流行。製作方法是在冠上用經緯稀疏而輕薄的黑色輕紗,上面塗漆水,使之高高立起,可以隱約看見裡面的冠頂。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中人物多位頭戴漆紗籠冠。

說明:本文系頭條號簽約作者黃強的原創作品,未經作者本人同意,不得轉載。有需要使用本人文章的,請與作者聯繫,微信njhuangqiang。

“黃強黃不息”繼2016年入榜,再度上榜2017年度文化頭條號。

黃強,字不息。知名服飾史學家、金學家,多年來致力於金瓶梅文化、中國服飾史等研究,已出版《另一隻眼看金瓶梅》《趣民國》《文人置業那些事》《服飾禮儀》《消失的南京舊景》等著作15本。

《金瓶梅風物志》已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當當網、亞馬遜、京東等有售。收藏版簽名鈐印毛邊書,孔夫子網有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