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假如梵古用VR畫了一幅畫,誰來保護它?

假如你總把VR歸類為“科技”或“娛樂”, 那你可得反思一下了。 要知道, 兩年前便受到歡迎的《Tilt Brush》, 其實是不可多得的一款藝術創作應用。 在近日舉辦的一場藝術展中, 陳冠希更是特意和Vive Arts合作, 將VR作為藝術展示工具。 這讓我們看到VR與藝術結合的另一種方式。

利用先進科技進行藝術創作已不是新鮮事, 近年來, 包括Paul McCarthy、Marina Abramovic、Jeff Koons在內的藝術家們紛紛加入這一行列。 與此同時, 科技藝術創業公司也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現, 競相傳播和銷售這些偉大的科技作品。

但是當收藏家們開始周旋, 作品價格開始上漲, 相關的法律和倫理問題也不斷浮出水面:誰是VR作品的所有者?藝術家如何保護他的作品?假如梵古用VR作了一幅畫, 我能將它放在我的VR體驗店裡嗎?

誰是VR作品的所有者?

“這種媒介帶來的最大改變莫過於藝術家不再是單一的創意來源, 他們現在是多方參與的大型系統的一部分。

”在紐約MSF律師事務所從事該領域事務的律師Katherine Lewis說道。

Acute Art是最早的相關公司之一, 他們不僅接受委託和生產, 也出售VR作品。 畫廊展示會員的作品, 價格為9.99美元/月或29.9美元/年, 會員需要自己準備VR頭顯。

Play Video

Acute Art

Acute Art的首席創意技術專家Dado Valentic透露, Abramovic、Koons、Anish Kapoor、Nathalie Djurberg、Antony Gormley、Mat Collishaw的作品將在未來幾個月亮相。

包括Eliasson的《彩虹》在內的一些作品由藝術家和Acute Art公司所共同持有。 對於這位丹麥裔的冰島藝術家而言, 他自己的工作室雇用了數名程式師, 而合作是他創作的關鍵。

Eliasson, 《彩虹》, VR作品, 2017年

“我對於在不同平臺上展示我的作品十分感冒, 但重要的是, 這些平臺必須是人們可以隨時訪問的。 ”Eliasson表示媒體的進化速度如此之快, 以致於他很難僅著眼於某種特定的解決方式。

藝術家如何保護作品?

從編碼人員、程式師到設計人員, 創建VR作品涉及多個參與者, 作品的版權問題也趨於複雜。

“這回溯到一個古老的問題:什麼是藝術?”Lewis表示, “一些軟體發展者可能不會覺得他們生產的是藝術品, 在他們心中, 他們只是幫助一位藝術家去實現其創作願景。

但是對於另一些來說, 他們的代碼就是自己的藝術。

“對於一些程式師而言, 編寫程式碼不僅僅是門技術活兒, 更是一種藝術形式。 ”移動影像藝術展的藝術經銷商和聯合創始人Ed Winkleman聲稱, “他們正在用這些技術做一些前人未曾想過的事。 杜尚把小便器放在一個底座上, 可以叫做雕塑, 程式設計也是類似的。 ”

杜尚, 《泉》, 裝置, 1917年

但是對藝術家來說, 給代碼賦予版權可能是複雜又煩人的事。

“軟體原始程式碼可以作為文字作品受版權保護, 而原始程式碼所產生的美學形式是作品保護的另一個層面。 ”Lewis指出, “此外, 一些開發商不願意在版權公司註冊他們的原始程式碼, 因為這會產生公共記錄, 就如同洩露你的商業機密一樣。 ”

如何交易VR作品?

去年威尼斯雙年展亮相的VR製作公司Khora Contemporary則提供了一個與Acute Art完全不同的模式。

這個總部在丹麥哥本哈根的公司選擇與藝術家和畫廊合作來委託和生產作品並由畫廊負責銷售。

Khora Contemporary與喻紅合作的VR作品,《她曾經來過》,2017年

McCarthy、Christian Lemmerz、Tony Oursler、Erik Parker和喻紅(Yu Hong)都與Khora Contemporary合作推出了自己的作品,售價在1.5萬美元到30萬美元之間。這些作品的生產成本從1.5萬美元到5萬美元不等,取決於所用的程式設計時間,但目前這些費用完全由Khora Contemporary公司買單。

“我們當然歡迎畫廊、機構或私人收藏家共同投資我們未來的作品,”Khora Contemporary公司的合夥人Masha Sabsay表示。

另一位合夥人Sandra Nedvetskaia則指出,藝術市場現在還僅僅處於適應VR的初期階段。Khora Contemporary公司尚未完成真正的第一筆交易,但是這個情況不久之後便會改觀。

林冠藝術基金會 《她曾經來過》北京展覽現場

在北京的林冠藝術基金會展出的《她曾經來過》便是由藝術家喻紅與Khora Contemporary合作創作的,並將出現在今年春季的巴塞爾香港藝術展。

誰是虛擬空間的擁有者?

虛擬公共空間所有權的相關法律問題也在去年10月份進入討論範圍。

在藝術家Koons與Snapchat的合作中,Snapchat允許用戶通過增強現實(AR)技術在全球特定地點投射藝術家標誌性的氣球雕塑。

為了抗議“AR的集體入侵”,藝術家Sebastian Errazuriz“塗鴉轟炸”了其中一幅作品,並將其放置在紐約中央公園與Snapchat中該作品的地理標記點相同的位置上。

Sebastian Errazuriz“塗鴉轟炸”了Koons的AR作品之一

“如果我們現在不討論這個問題,那麼它將迅速發酵,以至於這些壟斷的平臺會很快席捲整個虛擬公共空間,”Errazuriz認為,“虛擬的世界裡面沒有法律規章制度的約束,紅牛可以在美國任何一個幼稚園裡打廣告,可口可樂也可以在白金漢宮上投射廣告。”

“提供這些藝術平臺的不是美術館或者博物館,真正分銷藝術的是這些跨國公司。”人們看到何種藝術是由這些跨國公司而決定,這點無疑是危險的,Errazuriz警告人們。

VR引發的預警與藝術價值

VR引發的倫理考量也正在不斷浮出水面。2017年亮相的VR作品《真實暴力(Real Violence)》由Jordan Wolfson製作,展現了紐約街頭上一男子被棒球棒擊倒的故事。

參觀“惠特尼雙年”的遊客必須年滿18歲,才可以戴上VR頭顯觀看《真實暴力》,這是Jordan Wolfson的一個非常血腥的VR作品

“從醫學的角度來說,人類大腦對現實解讀的方式,以及現實對人類生理上的影響至今還有太多未知。”Lewis認為,“如果一名帶有創傷應激障礙的退伍軍官在觀看Wolfson的《真實暴力》時遭受到情感上的痛苦,那就完全是另一個問題了。”

這些作品在2017年惠特尼雙年展展出,但它們仍然面對著潛在的危機和年齡限制等問題。Lewis建議:“在媒體發展的早期階段,豁免對於VR體驗來說是個很好的思路,特別是那些體驗具有高度變革的意義和包含情感因素。”

“到目前為止,涉及VR藝術的法律還很少,但是這些問題正在被積極地討論。”Lewis解釋,“近年來,逐漸有大牌藝術家參與到VR和AR的行業中。迄今為止還沒有多少盈利。但很多軟體公司和藝術家正在嘗試將媒體貨幣化,我們可以期待情況有所改觀。”

VR/AR藝術家們在做什麼?

所以利用VR/AR等沉浸式技術創作的藝術家們都在做些什麼?我們舉幾個例子吧。

Christopher Manzione

Christopher Manzione

美國新澤西州的AR國際藝術家Christopher Manzione是ManifestAR的創始成員之一。他明年將與雕塑家Michael Rees合作,在新澤西州特倫頓的大地雕塑公園參與展覽,該展覽由Moving Image與非營利工作室 Eyebeam聯合舉辦。Manzione 的作品從6000美元到8000美元不等, 但不包括設備。

Nikita Shalenny

Nikita Shalenny

Nikita Shalenny是一名烏克蘭的建築師, 但自2011年以來一直從事混合媒體藝術家的工作。同年, 他獲得了Pinchuk藝術中心的公共選擇獎,;2015年,他在維爾紐斯藝術展ArtVilnius’15上獲得最佳裝置獎。目前,他正在與Khora Contemporary合作完成一件名為《橋(The Bridge)》的作品, 其中混合了VR技術、水彩和雕塑手法。橋樑是藝術家作品中反復出現的主題, 他認為這是一種逃避烏克蘭正在進行的政治危機的方式。

Anne de Vries

Zabludowicz Collection VR展作品之一

在最近於英國倫敦的Zabludowicz Collection彈出式商店的VR展上,Anne de Vries是其中一位明星,這位荷蘭出生的藝術家的創作意圖在於用技術塑造我們對世界的感知和體驗。正如他所說: "我感興趣的是數位技術如何最終根植于人類克服生理和精神局限的需要。這是一個古老的探索,科學、藝術和精神緊密地聯合在一起, 成為了我們未來現實技術的探索。

本文源于The Art Newspaper

作者:Anny Shaw

編譯:蓁蓁

Khora Contemporary與喻紅合作的VR作品,《她曾經來過》,2017年

McCarthy、Christian Lemmerz、Tony Oursler、Erik Parker和喻紅(Yu Hong)都與Khora Contemporary合作推出了自己的作品,售價在1.5萬美元到30萬美元之間。這些作品的生產成本從1.5萬美元到5萬美元不等,取決於所用的程式設計時間,但目前這些費用完全由Khora Contemporary公司買單。

“我們當然歡迎畫廊、機構或私人收藏家共同投資我們未來的作品,”Khora Contemporary公司的合夥人Masha Sabsay表示。

另一位合夥人Sandra Nedvetskaia則指出,藝術市場現在還僅僅處於適應VR的初期階段。Khora Contemporary公司尚未完成真正的第一筆交易,但是這個情況不久之後便會改觀。

林冠藝術基金會 《她曾經來過》北京展覽現場

在北京的林冠藝術基金會展出的《她曾經來過》便是由藝術家喻紅與Khora Contemporary合作創作的,並將出現在今年春季的巴塞爾香港藝術展。

誰是虛擬空間的擁有者?

虛擬公共空間所有權的相關法律問題也在去年10月份進入討論範圍。

在藝術家Koons與Snapchat的合作中,Snapchat允許用戶通過增強現實(AR)技術在全球特定地點投射藝術家標誌性的氣球雕塑。

為了抗議“AR的集體入侵”,藝術家Sebastian Errazuriz“塗鴉轟炸”了其中一幅作品,並將其放置在紐約中央公園與Snapchat中該作品的地理標記點相同的位置上。

Sebastian Errazuriz“塗鴉轟炸”了Koons的AR作品之一

“如果我們現在不討論這個問題,那麼它將迅速發酵,以至於這些壟斷的平臺會很快席捲整個虛擬公共空間,”Errazuriz認為,“虛擬的世界裡面沒有法律規章制度的約束,紅牛可以在美國任何一個幼稚園裡打廣告,可口可樂也可以在白金漢宮上投射廣告。”

“提供這些藝術平臺的不是美術館或者博物館,真正分銷藝術的是這些跨國公司。”人們看到何種藝術是由這些跨國公司而決定,這點無疑是危險的,Errazuriz警告人們。

VR引發的預警與藝術價值

VR引發的倫理考量也正在不斷浮出水面。2017年亮相的VR作品《真實暴力(Real Violence)》由Jordan Wolfson製作,展現了紐約街頭上一男子被棒球棒擊倒的故事。

參觀“惠特尼雙年”的遊客必須年滿18歲,才可以戴上VR頭顯觀看《真實暴力》,這是Jordan Wolfson的一個非常血腥的VR作品

“從醫學的角度來說,人類大腦對現實解讀的方式,以及現實對人類生理上的影響至今還有太多未知。”Lewis認為,“如果一名帶有創傷應激障礙的退伍軍官在觀看Wolfson的《真實暴力》時遭受到情感上的痛苦,那就完全是另一個問題了。”

這些作品在2017年惠特尼雙年展展出,但它們仍然面對著潛在的危機和年齡限制等問題。Lewis建議:“在媒體發展的早期階段,豁免對於VR體驗來說是個很好的思路,特別是那些體驗具有高度變革的意義和包含情感因素。”

“到目前為止,涉及VR藝術的法律還很少,但是這些問題正在被積極地討論。”Lewis解釋,“近年來,逐漸有大牌藝術家參與到VR和AR的行業中。迄今為止還沒有多少盈利。但很多軟體公司和藝術家正在嘗試將媒體貨幣化,我們可以期待情況有所改觀。”

VR/AR藝術家們在做什麼?

所以利用VR/AR等沉浸式技術創作的藝術家們都在做些什麼?我們舉幾個例子吧。

Christopher Manzione

Christopher Manzione

美國新澤西州的AR國際藝術家Christopher Manzione是ManifestAR的創始成員之一。他明年將與雕塑家Michael Rees合作,在新澤西州特倫頓的大地雕塑公園參與展覽,該展覽由Moving Image與非營利工作室 Eyebeam聯合舉辦。Manzione 的作品從6000美元到8000美元不等, 但不包括設備。

Nikita Shalenny

Nikita Shalenny

Nikita Shalenny是一名烏克蘭的建築師, 但自2011年以來一直從事混合媒體藝術家的工作。同年, 他獲得了Pinchuk藝術中心的公共選擇獎,;2015年,他在維爾紐斯藝術展ArtVilnius’15上獲得最佳裝置獎。目前,他正在與Khora Contemporary合作完成一件名為《橋(The Bridge)》的作品, 其中混合了VR技術、水彩和雕塑手法。橋樑是藝術家作品中反復出現的主題, 他認為這是一種逃避烏克蘭正在進行的政治危機的方式。

Anne de Vries

Zabludowicz Collection VR展作品之一

在最近於英國倫敦的Zabludowicz Collection彈出式商店的VR展上,Anne de Vries是其中一位明星,這位荷蘭出生的藝術家的創作意圖在於用技術塑造我們對世界的感知和體驗。正如他所說: "我感興趣的是數位技術如何最終根植于人類克服生理和精神局限的需要。這是一個古老的探索,科學、藝術和精神緊密地聯合在一起, 成為了我們未來現實技術的探索。

本文源于The Art Newspaper

作者:Anny Shaw

編譯:蓁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