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聊城古城區雕塑,蘊含眾多有趣故事

在聊城古城區, 有諸多雕塑, 品類繁多, 涉及了聊城歷史文化的多個方面, 在每一個雕塑的背後, 都有著豐富的小故事, 這些小故事鮮活生動, 反映了聊城的人文歷史, 也凸顯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蘊。

古城內的雕塑小品, 有磨刀、修鞋、理髮、打燒餅、賣包子等傳統老手藝、東昌雕刻葫蘆、八角鼓等非遺專案, 亦有吹糖人、抬轎子、轎車等民俗, 還有遺址公園的炮臺兵等軍事。

圖片來源於網路

聊城鏊子燒餅, 一碗芝麻、一碗糖稀, 裡面是鹹的, 外面是甜的, 經火一烤, 味道獨特;古城東南角一帶的一位朱老先生串糖葫蘆最有名, 民國時期, 他就變著花樣在糖葫蘆中串上桔子瓣兒、荸薺、軟棗兒;打刀的師傅不開刃, 要給磨刀師傅留碗飯, 因為不少打刀師傅老了打不動了要轉行去磨刀;“緊打酒、慢打油、緊打不如控提子”;唱腔發源於聊城一帶的八角鼓, 乞丐王村曾有人會寫曲牌;富貴人家近路坐轎子,

遠路的坐轎車;磨盤和碾子都是石頭做, 聊城人稱“歪了碾子砸了磨——石砸石(實打實)”。 這些反映老手藝的雕塑, 其故事朗朗上口, 反映了聊城的民俗文化。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一、理髮雕塑:古代理髮行當多講究

古城樓西大街上,

新立的一組理髮雕塑:客人坐在板凳上, 右邊立著一根棍子, 棍上挑著“一座山”、腳下放著火爐子, 爐上放著熱水盆;師傅立在左邊, 在客人的側臉處, 剃頭刀子正要開始剃。

俗話說, “僧前道後俗半邊”, 意思是說, 給僧人剃頭, 先從前面剃;給道人剃頭, 要從後面剃;而給凡夫俗子、普通老百姓剃頭, 則要從兩邊開始。 這個理髮雕塑表現的是一個流動的理髮攤。 古代師傅教出徒弟, 還要交給他一套生存的“行話”和“行規”, 一個師傅教出來的徒弟可以在一個地盤上共同經營, 否則, 就會被認為搶生意被趕走。

比如理髮, 流動的理髮師傅邊走邊尋找客戶, 如果他們跑到有固定理髮店的街上, 理髮店的師傅看到就會潑出一盆水來, 流動師傅看到了,

將肩上的擔子放下來, 換到另外一個肩上, 用行話說, 就是“前頭擔著一眼井, 後頭挑著一座山, 來到家來換換肩”, 這就是“盤道”。 經過考驗的, 就說明是一個師傅帶出來的, 就可以放下擔子攬客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

二、包子鋪雕塑:沒兒子的老漢不准後代賣包子

在古城的春熙門遺址處, 樓東大街北邊, 新立了一組賣包子的雕塑。 在這個雕塑的對面, 真有一家“新民舍”包子鋪, 這個包子鋪大約在民國時期, 到了上世紀60年代, 還在古城新市場掛過宣傳語, 類似於現在的條幅, 上面寫著“歡迎新民舍包子鋪的大師傅來指導”之類的話。

包子鋪的老闆姓李, 老闆有幾個女兒, 卻沒有一個兒子。 他有一個女兒嫁到了胡家, 古城區內的一個人和小時候和包子鋪老闆的外孫是好朋友。 而這位老李師傅將自己的包子秘方傳給了這個女兒, 到她家玩的時候, 這個人就跟李師傅的女兒說“大娘, 怎不能把包子秘方帶到棺材裡去啊, 您老把方子給我吧。 ”老李師傅的這個女兒跟他說, 孩子,你姥爺不讓賣包子,賣包“子”、賣包“子”,在他看來,就是把兒子都包在包子裡賣了,所以他沒有兒子。他不讓後代賣包子,是擔心後代也沒有兒子。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三、葉英跪拜陳安雕塑:教書先生救下蘇州才子

在聊城古城東門口“春熙門遺址”西北角處立了一組古代人物故事群雕——弓腰站立的教書先生陳安和跪在地上的書生葉英以及擁在一起或伏案仰頭的六個兒童。旁立有一塊石碑,上書《老樹》詩一首:“翠影婆娑透濃陰,習習清風沁人心。書聲朗朗猶在耳,恩德在心不見人。一聲義父滿眼淚,目睹老樹思至親。古槐老巷傳佳話,師表遺風永不泯!” 群雕表現的是一條叫做“老鼠胡同”的古城老街巷來歷故事,雕像處基本是原胡同進口,而這條胡同原是一條商戶集中居住的幽深、狹窄小巷。

圖片來源於網路

以前,古城區東城牆牆腳下,有一條狹窄的小巷,它最早的名字叫“城牆根”。乾隆年間,城牆根下住著一位老秀才陳安,他孤身一人,以教私塾為生。陳安老先生每天坐在樹下的石板桌前,領著六七個蒙童讀書。這一天,陳安正領孩子們讀千字文,忽從南邊走來一個青年乞丐,向老秀才倒頭便拜,連磕三個響頭後,跪地不起,老先生細察青年,面帶忠厚,言語虔誠,知道是個落魄的書生,今天來到陳老先生門前,見老人家是個塾師,家中必有存書,所以開口討要.

老先生很喜歡這個上進的青年,要收其為義子。葉英便認老人家為義父,住在陳家足有半月,每天在老樹下攻讀,義父對他用心輔導。臨行前,義父為他準備了充足的盤纏和物品,父子倆揮淚相別。

葉英通過會試、殿試,中了二甲進士,官封雲南麗江知府。由於政績卓著,三年後提升為工部侍郎。赴京途中路過東昌府,打算接義父一同進京。當他來到義父家中時,老人家已經去世一年多,茅草屋也已倒塌,只有那棵老樹在風中搖曳。(李甯)

編輯:楊睿

孩子,你姥爺不讓賣包子,賣包“子”、賣包“子”,在他看來,就是把兒子都包在包子裡賣了,所以他沒有兒子。他不讓後代賣包子,是擔心後代也沒有兒子。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三、葉英跪拜陳安雕塑:教書先生救下蘇州才子

在聊城古城東門口“春熙門遺址”西北角處立了一組古代人物故事群雕——弓腰站立的教書先生陳安和跪在地上的書生葉英以及擁在一起或伏案仰頭的六個兒童。旁立有一塊石碑,上書《老樹》詩一首:“翠影婆娑透濃陰,習習清風沁人心。書聲朗朗猶在耳,恩德在心不見人。一聲義父滿眼淚,目睹老樹思至親。古槐老巷傳佳話,師表遺風永不泯!” 群雕表現的是一條叫做“老鼠胡同”的古城老街巷來歷故事,雕像處基本是原胡同進口,而這條胡同原是一條商戶集中居住的幽深、狹窄小巷。

圖片來源於網路

以前,古城區東城牆牆腳下,有一條狹窄的小巷,它最早的名字叫“城牆根”。乾隆年間,城牆根下住著一位老秀才陳安,他孤身一人,以教私塾為生。陳安老先生每天坐在樹下的石板桌前,領著六七個蒙童讀書。這一天,陳安正領孩子們讀千字文,忽從南邊走來一個青年乞丐,向老秀才倒頭便拜,連磕三個響頭後,跪地不起,老先生細察青年,面帶忠厚,言語虔誠,知道是個落魄的書生,今天來到陳老先生門前,見老人家是個塾師,家中必有存書,所以開口討要.

老先生很喜歡這個上進的青年,要收其為義子。葉英便認老人家為義父,住在陳家足有半月,每天在老樹下攻讀,義父對他用心輔導。臨行前,義父為他準備了充足的盤纏和物品,父子倆揮淚相別。

葉英通過會試、殿試,中了二甲進士,官封雲南麗江知府。由於政績卓著,三年後提升為工部侍郎。赴京途中路過東昌府,打算接義父一同進京。當他來到義父家中時,老人家已經去世一年多,茅草屋也已倒塌,只有那棵老樹在風中搖曳。(李甯)

編輯:楊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