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拉斐爾和倫勃朗:兩種選擇,兩種命運!|社會科學報

點擊上方“社會科學報”關注我們哦!

命定的劫數, 有時候真的是和人的性格、心性以及追求相關聯。

原文:《拉斐爾和倫勃朗的選擇》

作者:肖復興(北京)

拉斐爾:名利累人

拉斐爾成名很早, 他的父親是一位無名畫家, 給予他童年最初的繪畫啟蒙。 十六歲, 拉斐爾離開家鄉, 拜師深造。 無疑, 這樣階梯式的教育, 讓他的基礎打得很牢, 再加上他得天獨厚的繪畫天才, 這一切為他的成功鋪墊下良好的條件。 但是, 更重要的是, 拉斐爾趕上了一個適合他發展的時代。

那時候, 義大利宗教盛行, 就連一位普通的農民, 都願意傾其一生積攢下的錢, 從畫家的手裡買一幅聖像, 懸掛在自己村落旁的教堂裡, 以顯示自己對主的虔誠。 在畫聖像方面, 拉斐爾尤其善畫聖母, 他確實技高一籌。 他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他畫聖母之前總要找一個真人做模特, 因此, 他畫的聖母, 不會像很多畫家輕車熟路地照葫蘆畫瓢, 千篇一律, 而是會有各種各樣的聖母形象出現。 而且, 那些聖母不像是來自天上, 而像是來自民間, 總會讓人有一種親近感, 像是自己的親人, 甚至母親。 幾百年之後我們再看拉斐爾的那些聖母像, 依然會感受到那種親近的煙火氣。

人們喜歡這樣充滿親切感的聖母像, 因此, 在安布利亞一帶, 前來找拉斐爾畫聖像的人越來越多, 拉斐爾十九歲那年, 已經腰纏萬貫。

二十一歲, 拉斐爾來到義大利的藝術之都佛羅倫斯。 拉斐爾長相英俊, 面容姣好, 而且, 他談吐優雅,

風度翩翩, 頗受佛羅倫斯上層各界的歡迎, 這無形中為他的繪畫如虎添翼。 在佛羅倫斯的那些年, 是拉斐爾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幾年。

二十五歲那一年, 貴族的引薦, 讓他有了直接拜見教皇的機會。 那時候, 教皇尤裡烏斯二世, 雄姿勃發, 野心勃勃, 正需要找一位元畫家為他畫像, 好讓自己威儀天下, 千古流芳。 拉斐爾生正逢時地來到了他的面前, 為他造像, 讓他非常滿意, 他不吝錢財, 將大把大把銀兩付給拉斐爾。 第二年, 他又慷慨地授予拉斐爾“首席畫家”的榮譽稱號, 並下令除了留下雕塑家米開朗琪羅和建築家布拉曼特兩人之外, 解雇了其他所有的藝術家。 他鯉魚躍龍門, 一下子平步青雲。

拉斐爾首先為梵蒂岡簽字大廳繪畫, 如今這已經成為世界的藝術瑰寶。 簽字大廳, 是教皇簽署主教呈上各種檔的大廳。 拉斐爾明白這個地方的重要性, 至高無上的榮譽和輝煌的勝利, 是拉斐爾為大廳做整體設計的主題;全盛時期恢弘的基督教和希臘文化, 是所有繪畫依託的背景。 在大廳的天棚上,拉斐爾展示的是基督教和希臘文化的美與榮耀;四圍牆壁則分別畫出古代歷史、哲學和文學藝術的種種場景,從聖母、阿波羅眾神,到柏拉圖、但丁,群星薈萃。紛繁如雲紛至遝來的人物,輝煌如潮湧來的場面,匯成一闋交響曲,展示了歷史和藝術交織成的一天雲錦,令人美不勝收。

教皇尤裡烏斯去世後,新教皇利奧十世延續了尤裡烏斯對拉斐爾的器重,不僅把拉斐爾列入了教廷的名人冊裡,委任拉斐爾新的任務,讓他擔任重建聖彼得教堂的總建築師,同時,還特意贈給拉斐爾一頂紅衣主教的帽子,這是一種萬千寵愛於一身的象徵。

那時候,拉斐爾可謂名利雙收,地位顯赫,不可一世。

拉斐爾如日中天的時候,正值三十一歲的鼎盛年華。他像一棵花繁葉茂的大樹,日日有清風朗日不請自來,輕柔而多情地吹拂和照耀。最為誇張的是,只要走在羅馬的街頭,他的身後就會有五十多人追隨,如蜂逐蝶,更如侍從衛隊一樣恭恭敬敬沿街一列逶迤而去,成為羅馬街頭一道別樣的風景。

嶢嶢者易折,盛名之下,拉斐爾心理得到最大的滿足,同時也讓他的身體極大透支。後世的評論家評論時說:拉斐爾有非凡的天才,卻只有凡人的精力。在創作最後一幅油畫《超脫》的時候,拉斐爾撒手人寰。這幅耶穌從人世間荊棘叢中跋涉而出升入天堂的畫面,拉斐爾再也無法完成。過度的名聲和金錢,成為了纏裹著他無法邁出的荊棘叢。

拉斐爾死時年僅三十七歲。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也是耶穌的受難日。

倫勃朗:對抗命運

在畫家之中,倫勃朗是一個倒楣蛋。他曾是荷蘭阿姆斯特丹最有名的肖像畫家。

那個年代,肖像畫最為流行,有錢的人,都希望有名的畫家為自己和自己的家族所有人畫肖像,然後懸掛在自家客廳、書房或走廊,成為一種榮耀和聲名展示現世、傳承後人的象徵。這種傳統源遠流長,一直綿延到近代。因此,那時候,時尚之風的裹挾,前來求倫勃朗為自己畫肖像的人絡繹不絕,倫勃朗家一度門庭若市,常會讓他應接不暇。所畫的肖像,都是由倫勃朗自己定價,而且是一口價,絕不討價還價。他每年為別人畫肖像畫的收入,有一萬兩千荷蘭盾,相當於兩萬五千美元,這在三百多年前,是不小的數字。

這樣陽光普照的日子,在畫完《夜巡》之後終結。

這是一幅眾籌的訂制油畫,畫的是炫耀輝煌戰績的夜巡者的群像。購畫的錢,由所有出現在畫面上的十幾個有錢有勢的權貴們共同承擔。

繪畫是藝術,不是慶功會上的排座次,非要按照擺好的座簽位置,讓他們峨冠博帶氣派地排成整齊的一排。倫勃朗把他們中有的人放在畫面的光亮處,有的人放在陰影裡,有的人畫成了側面,有的人畫成背面。那些權貴們看後,有人不高興了,我們出的錢一樣多,為什麼在畫面上出現的位置不一樣?正面側面背面又為什麼不一樣?他們紛紛抱怨之後,聚蚊成雷,憤怒如潮,開始沖倫勃朗發難,質問他為什麼要這樣畫?倫勃朗如對牛彈琴一般回答:我是一個畫家,不是調查戶口的,我的任務是創造出美來,不是要計算人數,然後給你們按大小個兒排隊!

倫勃朗的回答,讓他自己直抒胸臆,痛快是痛快了,可從此,登門找他來畫肖像的日漸稀少,最後門前冷落車馬稀。沒有人再來找他畫肖像,沒有人再來買他的畫,以致最後他的畫哪怕是減價拍賣,也無人問津。曾經可以一擲千金最富有的畫家,最後連自己居住的房子都沒有了,不得不搬離出豪華的別墅,在猶太區一個髒亂差的小公寓裡棲身。

倫勃朗的高貴之處,在於面臨層層疊壓而來的窘迫和困苦,他沒有屈服於那些權貴們。相反,他反省自己以前的肖像畫作,大多描繪的是富人的驕矜和虛榮,現在和底層的窮人生活在一起了,他瞭解到感知到他們和自己一樣痛苦不堪。於是,他的畫筆開始描繪阿姆斯特丹的農夫、漁民、貧寒的猶太教士、小知識份子的學者……

在這樣最艱難甚至是債臺高築朝不保夕的日子裡,倫勃朗創作出被後世高度評價的優秀之作《盲人》。人們感動於倫勃朗以如此精細的筆觸,勾勒出一個孤獨無助的盲老人的悲慘情境與心情。

當然,人們更感動的是倫勃朗畫這幅《盲人》的時候,自己眼睛的視力已經減退。為了把畫面上的細節畫得準確無誤,他特意把人物畫得比真人要大很多,好讓自己朦朧的眼睛看得更仔細一些,好讓自己和普通人的心更貼近一些。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幅《盲人》其實就是倫勃朗自己生活和心靈的投影。

對於藝術家來說,有人是幸運的,比如拉斐爾;有人則是不幸運的,比如倫勃朗。有時候,對於藝術家,幸運是腐蝕劑,而不幸運則是磨刀石,將藝術的刀鋒磨礪得更加鋒利。

晚年的倫勃朗曾經畫過一幅自畫像,畫面中的他,破衣爛衫,面容焦黃,一臉愁雲慘澹。但是,他的嘴角卻被畫出堅定而不屈服的線條。命運嘲笑他,折磨他,卻並沒有讓他屈服。這就是最後的倫勃朗留給我們的印象。

倫勃朗一直到死,生活與命運都悲慘無比。世人已經忘記了當年是如何朝奉一樣到他家中高價求畫了。世人也已經忘記了這位勤奮的畫家為這個世界留下了千餘幅畫作。倫勃朗淒涼地死去,安葬費只花了可憐的五個多美金。

人生中充滿選擇,拉斐爾和倫勃朗不同的選擇,註定了他們當時不同的生活與命運。世事又充滿輪回,如今世界對他們再一次的選擇,註定了今日對他們畫作和人品的不同評價。

-大家都在看-

長按二維碼關注

做優質的思想產品

社會科學報

微信號:shehuikexuebao

社會科學報官網:http://www.shekebao.com.cn/

在大廳的天棚上,拉斐爾展示的是基督教和希臘文化的美與榮耀;四圍牆壁則分別畫出古代歷史、哲學和文學藝術的種種場景,從聖母、阿波羅眾神,到柏拉圖、但丁,群星薈萃。紛繁如雲紛至遝來的人物,輝煌如潮湧來的場面,匯成一闋交響曲,展示了歷史和藝術交織成的一天雲錦,令人美不勝收。

教皇尤裡烏斯去世後,新教皇利奧十世延續了尤裡烏斯對拉斐爾的器重,不僅把拉斐爾列入了教廷的名人冊裡,委任拉斐爾新的任務,讓他擔任重建聖彼得教堂的總建築師,同時,還特意贈給拉斐爾一頂紅衣主教的帽子,這是一種萬千寵愛於一身的象徵。

那時候,拉斐爾可謂名利雙收,地位顯赫,不可一世。

拉斐爾如日中天的時候,正值三十一歲的鼎盛年華。他像一棵花繁葉茂的大樹,日日有清風朗日不請自來,輕柔而多情地吹拂和照耀。最為誇張的是,只要走在羅馬的街頭,他的身後就會有五十多人追隨,如蜂逐蝶,更如侍從衛隊一樣恭恭敬敬沿街一列逶迤而去,成為羅馬街頭一道別樣的風景。

嶢嶢者易折,盛名之下,拉斐爾心理得到最大的滿足,同時也讓他的身體極大透支。後世的評論家評論時說:拉斐爾有非凡的天才,卻只有凡人的精力。在創作最後一幅油畫《超脫》的時候,拉斐爾撒手人寰。這幅耶穌從人世間荊棘叢中跋涉而出升入天堂的畫面,拉斐爾再也無法完成。過度的名聲和金錢,成為了纏裹著他無法邁出的荊棘叢。

拉斐爾死時年僅三十七歲。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也是耶穌的受難日。

倫勃朗:對抗命運

在畫家之中,倫勃朗是一個倒楣蛋。他曾是荷蘭阿姆斯特丹最有名的肖像畫家。

那個年代,肖像畫最為流行,有錢的人,都希望有名的畫家為自己和自己的家族所有人畫肖像,然後懸掛在自家客廳、書房或走廊,成為一種榮耀和聲名展示現世、傳承後人的象徵。這種傳統源遠流長,一直綿延到近代。因此,那時候,時尚之風的裹挾,前來求倫勃朗為自己畫肖像的人絡繹不絕,倫勃朗家一度門庭若市,常會讓他應接不暇。所畫的肖像,都是由倫勃朗自己定價,而且是一口價,絕不討價還價。他每年為別人畫肖像畫的收入,有一萬兩千荷蘭盾,相當於兩萬五千美元,這在三百多年前,是不小的數字。

這樣陽光普照的日子,在畫完《夜巡》之後終結。

這是一幅眾籌的訂制油畫,畫的是炫耀輝煌戰績的夜巡者的群像。購畫的錢,由所有出現在畫面上的十幾個有錢有勢的權貴們共同承擔。

繪畫是藝術,不是慶功會上的排座次,非要按照擺好的座簽位置,讓他們峨冠博帶氣派地排成整齊的一排。倫勃朗把他們中有的人放在畫面的光亮處,有的人放在陰影裡,有的人畫成了側面,有的人畫成背面。那些權貴們看後,有人不高興了,我們出的錢一樣多,為什麼在畫面上出現的位置不一樣?正面側面背面又為什麼不一樣?他們紛紛抱怨之後,聚蚊成雷,憤怒如潮,開始沖倫勃朗發難,質問他為什麼要這樣畫?倫勃朗如對牛彈琴一般回答:我是一個畫家,不是調查戶口的,我的任務是創造出美來,不是要計算人數,然後給你們按大小個兒排隊!

倫勃朗的回答,讓他自己直抒胸臆,痛快是痛快了,可從此,登門找他來畫肖像的日漸稀少,最後門前冷落車馬稀。沒有人再來找他畫肖像,沒有人再來買他的畫,以致最後他的畫哪怕是減價拍賣,也無人問津。曾經可以一擲千金最富有的畫家,最後連自己居住的房子都沒有了,不得不搬離出豪華的別墅,在猶太區一個髒亂差的小公寓裡棲身。

倫勃朗的高貴之處,在於面臨層層疊壓而來的窘迫和困苦,他沒有屈服於那些權貴們。相反,他反省自己以前的肖像畫作,大多描繪的是富人的驕矜和虛榮,現在和底層的窮人生活在一起了,他瞭解到感知到他們和自己一樣痛苦不堪。於是,他的畫筆開始描繪阿姆斯特丹的農夫、漁民、貧寒的猶太教士、小知識份子的學者……

在這樣最艱難甚至是債臺高築朝不保夕的日子裡,倫勃朗創作出被後世高度評價的優秀之作《盲人》。人們感動於倫勃朗以如此精細的筆觸,勾勒出一個孤獨無助的盲老人的悲慘情境與心情。

當然,人們更感動的是倫勃朗畫這幅《盲人》的時候,自己眼睛的視力已經減退。為了把畫面上的細節畫得準確無誤,他特意把人物畫得比真人要大很多,好讓自己朦朧的眼睛看得更仔細一些,好讓自己和普通人的心更貼近一些。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幅《盲人》其實就是倫勃朗自己生活和心靈的投影。

對於藝術家來說,有人是幸運的,比如拉斐爾;有人則是不幸運的,比如倫勃朗。有時候,對於藝術家,幸運是腐蝕劑,而不幸運則是磨刀石,將藝術的刀鋒磨礪得更加鋒利。

晚年的倫勃朗曾經畫過一幅自畫像,畫面中的他,破衣爛衫,面容焦黃,一臉愁雲慘澹。但是,他的嘴角卻被畫出堅定而不屈服的線條。命運嘲笑他,折磨他,卻並沒有讓他屈服。這就是最後的倫勃朗留給我們的印象。

倫勃朗一直到死,生活與命運都悲慘無比。世人已經忘記了當年是如何朝奉一樣到他家中高價求畫了。世人也已經忘記了這位勤奮的畫家為這個世界留下了千餘幅畫作。倫勃朗淒涼地死去,安葬費只花了可憐的五個多美金。

人生中充滿選擇,拉斐爾和倫勃朗不同的選擇,註定了他們當時不同的生活與命運。世事又充滿輪回,如今世界對他們再一次的選擇,註定了今日對他們畫作和人品的不同評價。

-大家都在看-

長按二維碼關注

做優質的思想產品

社會科學報

微信號:shehuikexuebao

社會科學報官網:http://www.shekebao.com.c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