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為侮辱中國,此國給了中國個蔑稱,結果中國打了一仗後其乖乖閉嘴

在中國古代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 中華文化都是獨具魅力。 這種魅力不光影響著本國, 還照耀這東亞的這些近鄰, 形成了所謂的“漢字文化圈”。 這個時期, 中國是作為天朝上國存在, 周圍稱之為“夷狄”, 各周邊國家是只有羡慕嫉妒的份。 但到了近代, 中國積弱, 實力衰退, 於是列強們紛紛侵入中國, 肆途淩辱, 日本也是其中一員。

日本這個國家長期受到中國文化影響, 不過自從經歷了“黑船開國”事件後, 就慢慢走向了明治維新的道路, 這個時候的日本積極學習探索西方的發展道路, 要脫亞入歐。 從這個時間段開始,

日本走向了快速發展的車道。 日本人從內心不再認可中國以及上千年來天朝上國對他們的優越性。 再加上此時的中國在清朝的統治下, 衰敗無比, 早有西方列強在中國大地上讓中國嘗試了割地賠款的滋味, 日本於是甩掉之前對中國的稱呼“漢”、“漢土”、“唐土”、“中土”、“中國”等。 為了培養大和民族的優越感, 改對中國的稱呼為“支那”。

就這樣“支那”一詞在日本流行了起來。 中國的正式國號那個時候是“大清”, 所以日本政府在正式場合把中國稱為“清國”或“大清帝國”, 把甲午戰爭稱為“日清戰爭”, 把義和團事變稱為“北清事變”。 但是在一般的民間報刊, 則一般把中國稱為“支那”, 把“日清戰爭”稱為“日支戰爭”, 把中國話稱為“支那語”。 在1895年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後, 長久以來一直把中國尊為上國的日本人, 在震驚之餘大為陶醉。 從此, “支那”一詞在日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於失敗者的輕蔑的色彩。

可以說“支那”已經變成諷刺污染的稱呼了, 而且在民國剛成立的時候, 日本人不叫正規名字“中華民國”, 而是叫“支那共和國”。 中國最開始只是一些有識人士在做了抵抗。 到 了1930年的時候, 政府才正式告知:凡是日本有“支那”二字的公文一律拒收。 當然這只是中國方面的一廂情願, 日本方面還是照樣按照他以往的老路子來的。 在1931年日軍侵佔全東北並隨即建立偽滿政權後,

為泯滅當地居民的中華民族意識, 對敢於自稱“中國人”的民眾輕則打耳光、重則抓捕, 強令他們必須自稱是“滿洲國人”。 二戰開始後, 日本還是沒有改變這樣的態度。

二戰結束, 日本戰敗。 應中國代表團的要求, 盟國最高司令部經過調查,

確認“支那”稱謂含有蔑意, 故於1946年責令日本外務省不要再使用“支那”稱呼中國。 日本官方不准用了, 但是日本出版的刊物中還是有用“支那”來稱呼中國的。 直到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後, 日本看到中國暴打聯合國軍的時候, 終於低下了腦袋, 從此之後, 就再也沒有用“支那”來稱呼中國了。 崇尚強佔的日本, 只有對打服它的人才會怕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