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笨鳥》黃驥:不僅是留守少女,“關注女性”是我一生的命題

作者/丁尼生

可能, 與許多商業導演比起來, 黃驥不能算一個高產的導演。 談作品, 她笑稱:“自己拍的片子太少了, 簡直是不務正業。 ”

1984年生於湖南的黃驥, 在安化小鎮長大。 2003年她考上北京電影學院的文學系。 大二時, 她在湖南老家獨立拍攝紀錄片《地下》。 大三時她擔任《玲玲的花園》的編劇, 獲德國科隆中國電影節最受觀眾歡迎獎。

大四畢業的冬天, 黃驥導演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片《橘子皮的溫度》。 這部電影進入了柏林電影節新生代單元。 2012年, 她導演的第一部劇情長片《雞蛋和石頭》獲得了第41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金老虎獎。 在第11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上, 黃驥與她的新作《笨鳥》, 斬獲了青年電影競賽單元最佳藝術探索獎。 2017年的柏林電影節, 《笨鳥》獲得“新生代”競賽單元的“評委會特別獎”, 也是這屆唯一獲獎的內地電影。

這位年輕的女導演黃驥, 以野蠻生長的勁頭, 在自己的創作中將這種執拗的氣質一以貫之:留守兒童、校園霸淩、少女性啟蒙, 成為了她電影中的主題。

我沒有在叩問什麼

從做一個導演開始, 黃驥的鏡頭一直與家鄉和留守少女分不開。

她的第一部短片《橘子皮的溫度》講述了講述了女孩暗淡的沒有辦法解決的性成長史。

第一部長片《雞蛋與石頭》講述了一個湖南安化14歲的留守女孩, 在遭受性侵犯而懷孕後, 所經歷的情感和人格變化。

黃驥的工作搭檔和丈夫大塚龍治為她提供了方向:藝術片導演, 最少要拍三部, 大家才能理解導演最想要表達的內容。

第一部肯定有很多不成熟, 第二部有一些改變, 第三部可能就比較確定自己想要什麼。

《笨鳥》是她“女性三部曲”計畫中的第二部。 背景仍然是家鄉湖南安化, 主角仍然是迷茫的留守少女, 主演仍然是《雞蛋與石頭》的女主角, 姚紅貴。

“我拍《雞蛋與石頭》時還在上大學, 我發現從來都沒有人去關注那些留守女孩, 我們都只是從新聞裡面看到一些數字、一些對事件的簡單描述。 沒有人知道她們到底怎麼想, 每一天的日子是怎麼過的。 而傷害發生之後, 內在化的傷痛, 很多時候女孩也沒辦法描述。 ”

“很多人也不知道怎麼去理解她們, 因為根本講不出來的東西, 怎麼能看到呢?又怎麼去討論呢?所以我想去把她們沒有辦法描述出來的傷害,

把它們拍出來。 所以電影中的情緒和感受就很重要。 ”

但在許多人眼中, 這個題材充滿了討論熱度的噱頭。

確實, 一部電影, 似乎總要激起一點討論才理所應當。 2017年, 紀錄片《二十二》《嘉年華》引爆公眾討論, 隨之而來的, 是導演和片方始料未及的口碑和票房:兩部影片不僅口碑爆棚, 《二十二》票房達到1.7億, 打破了國內院線紀錄片票房紀錄;《嘉年華》票房2220.3萬, 對文藝片來說也是表現良好。

兒童、性侵、女性、歷史……當人們面對這類題材的電影時, 免不了有質疑的問題投向導演:“你拍這部電影出來, 是想讓人們關注她們嗎?是想反省、叩問什麼嗎?”

黃驥堅決地否定了這個問題:“我沒有去做一個預設, 要叩問什麼。 ”

她很清楚, 這些被投射在銀幕上的女性, 在互聯網的世界裡,變成了什麼樣子。

“現在大家都是在網路上流覽比較多,我們已經不直接去跟當事者交流,不直接去現場了。無論是媒體還是電影從業者,大家都在想‘怎麼能夠在大家都不去現場的情況下,去最大化的傳播?’於是開始使用最聳人聽聞的標題。”

“事件像病毒一樣,很快就傳播開來。但問題也來了,大家覺得:‘我已經看了,雖然我是在網路上看的,但是我已經看了’,所以大家認為‘我已經關注這個事情了’,但實際上在他關注了之後,他沒有去現場,也沒有感受到當事人到底是什麼樣的感覺,所以他看完之後,就覺得這個事情跟他沒有關係了。”

於是在她的電影中,真實的力量重若千鈞。

真實是很重要的

《雞蛋與石頭》《笨鳥》都是劇情片,卻選擇了紀錄片的方式來拍攝。客觀冷靜的長鏡頭帶給觀眾直接的感受:鏡頭裡的女孩,不是一個虛構出來博取眼淚的形象。

她是活著的,擁有真實的生命力。

這種真實的生命力貫穿了整部電影,每次拍電影之前,黃驥都會做長時間的田野調查,從十幾歲的少女到70多歲的老人,她的採訪物件裡包括了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文化水準的女性。他們曾花上幾個月的時間來選擇角色,停留在自己生長的小鎮裡,和所有有趣的人聊天,試圖通過坦誠的交流,進入他們的生活。

在她的電影中,班主任的演員是黃驥曾經的班主任,也是姚紅貴的班主任,戲裡的外公是她的爺爺,演奶奶的是一個遠方親戚。在黃驥看來,她付出真誠,讓這些人把自己的真實生活放心地呈現給她,而她也珍而重之地把片段放在了自己的電影裡,不做美化,不加篡改。

不加篡改被收入鏡頭的,不只有人物。在大塚龍治紀錄片式拍攝的鏡頭下,影片拋掉了所有對於南方小鎮的虛幻美化,銀幕上出現的是破落的街道、積水的建築、淩亂的生活環境,象徵著少女逼仄的成長空間。剛硬直接的畫面,飽含著人物的情緒,讓虛構變得無跡可尋。

這種真實,像是對某種質疑的回應。曾有人看過電影后,發表尖銳的評論:“我見過的留守少女不是這個樣子。”“太喪。”

“也許有些觀眾不認同,覺得他的生活裡面沒有這樣的女孩,但是至少我們表現出來的都是真實的,他就算覺得這個人跟他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他不能否定她的存在。”

成長與治癒的歷史

作為一個曾是留守少女的導演,黃驥並未把整個電影構建在自己舊曆史的回顧之上,而是聚焦於當下時代的留守少女。她將母親式的溫情和善意投入到拍攝過程中去,真實地收錄了留守少女12歲和18歲兩個不同階段的成長和困境。

從《雞蛋與石頭》到《笨鳥》,觀眾不只是看到一個留守少女的個體故事。你會看到少女的成長,她的自我治癒,她的失敗與學習,以及對自己情感的處理方式。黃驥用自己的作品,為留守少女書寫了一部成長史。

而這部成長史,也是對黃驥自己過去的治癒。高中時期,黃驥母親是婦產科醫生,出於經濟的壓力,母親為生存勞碌奔波。但在那個時候的黃驥看來,母親總是匆匆而來,匆匆而去。而在母親看過自己拍攝的電影之後,“有很多原本我們倆沒有辦法講出來的東西,通過這個片子講出來了。”

黃驥並未盲目美化一部電影的作用。在被問到她和母親是不是因為電影而達成了和解時,她真誠地給予了否定:“我覺得還沒有做到修復和和解,但是它是一個開口。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很複雜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傷害已經造成了,你要去和解,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但是我覺得它可以是一個契機。一條被凍住的河流,它要被解凍,一定是從一個小小的裂縫開始的,那一條裂縫會變得越來越大,然後整個河水就解凍了,春天就來了。”

這是黃驥自己的治癒史,又何嘗不是所有留守少女的治癒史。

屬於女導演的女性電影

看過黃驥電影的觀眾,很難不被電影中那種獨特的女性視角所震懾:它與傳統的男性視角有著天壤之別:冷靜、客觀、真實、不加美化與修飾。電影中的留守少女被剝去所有浪漫色彩,卻擁有了一種鈍重的生命力。

這很容易讓人產生疑問:一個直擊女性內心的題材,就一定是女導演的專屬?是不是女導演就只能拍一個人的小故事?當人們稱讚這種女性視角的獨特之時,是不是也就將她們局限在了這種“獨特”之中?

對於這種“一個人的小故事”,黃驥有屬於自己的思考。

“這其實證明,現在更需要女導演來拍電影,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已經越來越趨向於個體化的時代,每個人都有很多途徑可以去思考,判斷,學習。所以他們去接觸一個事物的時候,已經只是會去想‘這件事和我有沒有關係’。只有在講與個體有關的故事時,人們才會給予關注。所以女導演從個體和家庭的角度去拍,剛好是切中了當下人們的個體心理。”

“每個人都從個人角度去看待這個社會和自己的連接,女導演拍的電影從個體出發,但很多個體才組成了一個社會,組成了這個世界。它會是一個更寬廣的、無限的、一個更有可能性的一個大事件了。”

作為一個女性導演,黃驥的執導之路才剛剛開始,而她鏡頭下的女孩,也才剛剛開始人生之路。雖然黃驥的目前計畫是拍完“女性三部曲”,但提到未來是否會繼續拍攝女性電影,她也表示如果可以,希望能拍到老。對於電影世界的女性們來說,她們的路,都還很漫長。

在互聯網的世界裡,變成了什麼樣子。

“現在大家都是在網路上流覽比較多,我們已經不直接去跟當事者交流,不直接去現場了。無論是媒體還是電影從業者,大家都在想‘怎麼能夠在大家都不去現場的情況下,去最大化的傳播?’於是開始使用最聳人聽聞的標題。”

“事件像病毒一樣,很快就傳播開來。但問題也來了,大家覺得:‘我已經看了,雖然我是在網路上看的,但是我已經看了’,所以大家認為‘我已經關注這個事情了’,但實際上在他關注了之後,他沒有去現場,也沒有感受到當事人到底是什麼樣的感覺,所以他看完之後,就覺得這個事情跟他沒有關係了。”

於是在她的電影中,真實的力量重若千鈞。

真實是很重要的

《雞蛋與石頭》《笨鳥》都是劇情片,卻選擇了紀錄片的方式來拍攝。客觀冷靜的長鏡頭帶給觀眾直接的感受:鏡頭裡的女孩,不是一個虛構出來博取眼淚的形象。

她是活著的,擁有真實的生命力。

這種真實的生命力貫穿了整部電影,每次拍電影之前,黃驥都會做長時間的田野調查,從十幾歲的少女到70多歲的老人,她的採訪物件裡包括了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文化水準的女性。他們曾花上幾個月的時間來選擇角色,停留在自己生長的小鎮裡,和所有有趣的人聊天,試圖通過坦誠的交流,進入他們的生活。

在她的電影中,班主任的演員是黃驥曾經的班主任,也是姚紅貴的班主任,戲裡的外公是她的爺爺,演奶奶的是一個遠方親戚。在黃驥看來,她付出真誠,讓這些人把自己的真實生活放心地呈現給她,而她也珍而重之地把片段放在了自己的電影裡,不做美化,不加篡改。

不加篡改被收入鏡頭的,不只有人物。在大塚龍治紀錄片式拍攝的鏡頭下,影片拋掉了所有對於南方小鎮的虛幻美化,銀幕上出現的是破落的街道、積水的建築、淩亂的生活環境,象徵著少女逼仄的成長空間。剛硬直接的畫面,飽含著人物的情緒,讓虛構變得無跡可尋。

這種真實,像是對某種質疑的回應。曾有人看過電影后,發表尖銳的評論:“我見過的留守少女不是這個樣子。”“太喪。”

“也許有些觀眾不認同,覺得他的生活裡面沒有這樣的女孩,但是至少我們表現出來的都是真實的,他就算覺得這個人跟他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他不能否定她的存在。”

成長與治癒的歷史

作為一個曾是留守少女的導演,黃驥並未把整個電影構建在自己舊曆史的回顧之上,而是聚焦於當下時代的留守少女。她將母親式的溫情和善意投入到拍攝過程中去,真實地收錄了留守少女12歲和18歲兩個不同階段的成長和困境。

從《雞蛋與石頭》到《笨鳥》,觀眾不只是看到一個留守少女的個體故事。你會看到少女的成長,她的自我治癒,她的失敗與學習,以及對自己情感的處理方式。黃驥用自己的作品,為留守少女書寫了一部成長史。

而這部成長史,也是對黃驥自己過去的治癒。高中時期,黃驥母親是婦產科醫生,出於經濟的壓力,母親為生存勞碌奔波。但在那個時候的黃驥看來,母親總是匆匆而來,匆匆而去。而在母親看過自己拍攝的電影之後,“有很多原本我們倆沒有辦法講出來的東西,通過這個片子講出來了。”

黃驥並未盲目美化一部電影的作用。在被問到她和母親是不是因為電影而達成了和解時,她真誠地給予了否定:“我覺得還沒有做到修復和和解,但是它是一個開口。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很複雜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傷害已經造成了,你要去和解,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但是我覺得它可以是一個契機。一條被凍住的河流,它要被解凍,一定是從一個小小的裂縫開始的,那一條裂縫會變得越來越大,然後整個河水就解凍了,春天就來了。”

這是黃驥自己的治癒史,又何嘗不是所有留守少女的治癒史。

屬於女導演的女性電影

看過黃驥電影的觀眾,很難不被電影中那種獨特的女性視角所震懾:它與傳統的男性視角有著天壤之別:冷靜、客觀、真實、不加美化與修飾。電影中的留守少女被剝去所有浪漫色彩,卻擁有了一種鈍重的生命力。

這很容易讓人產生疑問:一個直擊女性內心的題材,就一定是女導演的專屬?是不是女導演就只能拍一個人的小故事?當人們稱讚這種女性視角的獨特之時,是不是也就將她們局限在了這種“獨特”之中?

對於這種“一個人的小故事”,黃驥有屬於自己的思考。

“這其實證明,現在更需要女導演來拍電影,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已經越來越趨向於個體化的時代,每個人都有很多途徑可以去思考,判斷,學習。所以他們去接觸一個事物的時候,已經只是會去想‘這件事和我有沒有關係’。只有在講與個體有關的故事時,人們才會給予關注。所以女導演從個體和家庭的角度去拍,剛好是切中了當下人們的個體心理。”

“每個人都從個人角度去看待這個社會和自己的連接,女導演拍的電影從個體出發,但很多個體才組成了一個社會,組成了這個世界。它會是一個更寬廣的、無限的、一個更有可能性的一個大事件了。”

作為一個女性導演,黃驥的執導之路才剛剛開始,而她鏡頭下的女孩,也才剛剛開始人生之路。雖然黃驥的目前計畫是拍完“女性三部曲”,但提到未來是否會繼續拍攝女性電影,她也表示如果可以,希望能拍到老。對於電影世界的女性們來說,她們的路,都還很漫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