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趙之謙篆書《許氏〈說文敘〉》賞析

趙之謙篆書《許慎〈說文敘〉》賞析

張金梁

趙之謙篆書欣賞《許氏說文敘冊》紙本, 縱32.4cm, 橫57.5cm。 每頁10行, 行4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高清晰書法大圖片8張。 此冊篆書節錄漢許慎《說文解字敘》一段, 末開識雲:“方壺屬書此冊, 故露筆痕以見起訖轉折之用。 ”署款:“之謙”, 款上押“趙氏之謙”印。 無鑒藏印記, 未見著錄。

從趙之謙識語推測, 此冊當是為弟子習字用所書範本, 上款"方壺"應為其弟子或愛其書者。 此冊書法結構謹嚴,

篆法精麗, 起訖之處未用藏鋒, 其意為使弟子易見筆法之蹤痕, 卻獲得了一種意外的效果, 使之不同於一般篆書之圓潤流美, 自具特色。 同時, 此冊筆力健勁, 使轉自如, 將北碑書法融於篆書之中, 也為趙氏書法之一大特色。 本冊具體書寫時間不詳, 但從書法風格及為弟子書寫範本的情況看, 當為趙氏中年以後作品, 是趙之謙具有代表性的篆書作品之一。

釋文: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官以乂,萬民以察,蓋取諸夬夬揚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訖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于秦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辟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左邱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許氏說文敘。

附加閱讀:圖片已丟失,只有文字,諒解!

《十大篆書賞析·趙之謙》篇)

一、趙之謙與篆書

清代初期篆書,大都重視玉箸及鐵錢篆,以王澍、洪亮吉、錢砧、孫星衍為代表。碑學興起後,人們的審美觀點有了很大的轉變,鄧石如渾厚雄健的篆書橫空出世,讓人們耳目一新,成為劃時代人物。之後,張惠言、吳讓之、胡澍、趙之謙等沿波而起,成果斐然蔚為大觀。

趙之謙(1829-1884)是晚清聚詩書畫印於一身的藝術天才,書法上也是眾體皆精,在篆書學習上主要受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取法古人,于秦李斯、唐李陽冰的“二李”佳作及漢碑篆額等,都細心揣摩研究;二是大膽學習借鑒時人新法,其論篆書曰:“我朝篆書以鄧頑白為第一,頑白後近人惟楊州吳熙載、績溪胡荄甫。熙載已老,荄甫陷杭城,生死不可知,荄甫尚在,吾不敢作篆書。”[①]趙氏所提到的書家,正是其崇敬且師法者。可貴的是,趙氏有雄才大略,自然不甘落他人之後,其又評鄧石如曰:“山人八分已到漢地位,篆亦是漢,不能逼秦相也。”[②]不無暗示自己有超過鄧氏篆書之處。

趙之謙篆書個性強烈,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書法語言,佳作頻出妙趣橫生現,受到了有識士們的極力讚揚:“起筆護鋒,收筆頓挫,直如橫劍,折如曲鐵,困造型之勢而使轉,眾多的使轉又構成了最能體現作者風格的流美之姿。時而如飛流急湍,順勢直下;時而如盤松臥檜,紛繁多姿。當你看慣了工整的秦篆和唐篆之後,再來欣賞這幅作品,你會驚詫失聲,衷心的讚歎這位藝術大師異于常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記住,當你一旦有了這種感覺,請你儘快冷靜下來對這幅作品作一番細緻的,那時候你就會真正地相信,‘入古出新’這句老話不是欺人之談了。”[③]激動之餘,人們也不無深沉的進行著辯證思考:“趙之謙善篆,研習金石也多,而取法鄧石如,資於碑版則側鋒鋪毫,是以絕少古意。……所好所能,不過為性情、天資驅動。……如果基於今天的審美旨趣,也許人們會貼近趙之謙而疏遠王澍,皆竟比古人少了點正統、多了些藝術思考。”[④]而“藝術思考”,正是其篆書產生個性特點的內涵所在。若將趙氏之篆書與鄧石如相比,少了些許凝重,多了幾分姿態;與吳熙載(如圖一)之不同則表現在學習鄧氏的方法上,一個是“墨守成規”,一個是 “化為已用”;與胡澍(如圖二)比較,則在取法相近的情況下,增加了些許率意和情趣。

孫過庭《書譜》謂“篆貴婉而通”,趙之謙篆書用筆從容不迫氣韻生動,深得其中三昧。更可貴的是,其結體莊嚴穩重而變化多端,用筆沉著冷靜又瀟灑自然,收放自如頓挫有致、方圓並用生動活潑,不時將隸書筆法及魏碑意緒寓於其中,意趣橫生耐人尋味,不拘一格別開生面,是一個多元矛盾對立的統一體,從而形成了其獨樹一幟的篆書風格,為篆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確推動作用。趙氏篆書發展軌跡非常清晰,如早中期的《臨〈嶧山碑〉》及中年臨李陽冰《城隍廟碑》,皆表現出了其深入學習前人的功底;四十二歲所書《潛夫論》,結體及用筆個性風格基本形成;至書《鐃歌冊》《許慎〈說文敘〉》時,則個性風格完全成熟,以另闢蹊徑之功屹立於清末書壇。

圖一 吳熙載《陸機演連珠篆書四條屏》(局部)

圖二 胡澍《篆書四條屏》(局部)

二、篆書《許慎〈說文敘〉》賞析

趙之謙節錄《許慎〈說文敘〉》,是其成熟時期篆書的代表作。自跋尾曰:“方壺屬書此冊,故露筆痕以見起訖轉折之用。”從而可知,此為方壺學篆而書,在用筆、結體上有故意強調法度之處,因此其高妙的用筆結體技法有更加清晰明確地體現,為學習篆書者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1)趙之謙篆書的用筆

篆書的用筆,以藏頭護尾中鋒行筆為主,世人尊稱小篆體為“玉箸”,後來還衍變出“鐵線篆”,於是人們將筆剪鋒煨毫來追求圖案效果,使篆書的藝術表現力大大降低。趙之謙篆書繼鄧石如之後,在用筆上大膽改進,形成了新的法度:

一是橫畫的順筆折鋒起筆及斜切收筆

所謂順筆折鋒,是指在起筆時,不用絞筆回鋒,而是順鋒下筆折筆取勢後行筆的方法,起筆處往往出現入筆上翹現象,此在橫畫上出現的最多。如“之”“形”“五”“考”“王”“篆”“古”等字的橫畫,無不如此。(如圖三)此筆劃的書寫,如同其隸書、魏碑的橫畫大為相類,其篆書有隸書魏碑的韻味與此有關。

圖三

橫畫收筆,也不採取絞筆回轉,而是順勢漸提下切,其效果是橫畫的末端,下邊緣在一條直線上,上邊緣末端出現了右下成斜細尾,有時整齊如同刀切一般。如“百”“下”“王”“於”“其”等的橫畫。(如圖四)

圖四

二是豎畫起筆斜入頓按

趙氏篆書之豎的書寫法度同橫畫,順鋒斜勢入筆頓按,然後調整中鋒下行,在豎畫的起筆處留下了歪頭側面的形象。與其隸書魏碑的豎畫筆法相似。如“十”“轉”“藉”“無”“古”等的豎畫,(如圖五)皆採取此種筆法。豎的收筆形如垂露加懸針,用筆方法是在豎之末尾輕按行筆,然後漸提中鋒出鋒,筆劃顯得勁健有力,如“形”“小”“而”“相”“竹”等。(如圖六)

圖五

圖六

三是點畫的多變

篆書之點以橢圓為多,變化較少。趙之謙篆書的點,活潑多變形態豐富,不拘方圓,不忌棱角。一般立著的豎點如桃核,橢圓而上下有尖,如“者”“諸”“書”;有時則用方筆短豎為之,特別是散點,如“謂”上承下接左右呼應,而“類”之四點,基本上是用不同斜度的短豎組成,形狀各異,自然生動。

四是彎曲折帶

趙氏的彎曲筆劃,有特殊的美感,特別是右下彎曲取勢之筆,如折帶飄揚一般,如“明”“頡”“謂”“體”“即”等,(如圖七)在完成多彎筆劃之時,前人追求勻稱的一筆完成,末端往往有強弩之末之感,而趙氏為了最大限度的發揮筆鋒作用,根據不同情況採取拐彎處另筆相接,使筆劃不減弱力度的同時,增加了如彩帶飛舞時飄揚重疊的韻律感。其圓環筆法,也如此處理,在銜接上自然地表現出筆觸節奏,如“也”“保”“子”“字”等。

圖七

(2)趙之謙篆書的結構

一是上緊下松

上下結構的字,下端為縱向筆劃的,大都採取上緊下松的方法處理,顯得宏偉大氣,如“化”“形”“即”“乳”等字,(如圖八)皆表現出了這種結構意識。

圖八

二是左右避讓

篆書一般書寫時要求上下平整左右對稱,趙氏之篆在結體上,避讓關係非常明顯,特別左右結構,變化最為豐富:

右讓左者如:“知”“相”“作”“如”“則”“江”“藉”等,(如圖九)特別是藉,右面部分點畫眾多,而壓縮之以讓左,產生出了奇異的效果。

圖九

左讓右者如:“頡”“以”“故”“改”“指”等,(如圖十)“指”一般左右兩部平均分割,而趙氏則使手旁小到右“旨”寬度的三分之一,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圖十

三是伸頭舒腳

篆書一般上頭整齊,下腳平穩,趙氏篆書則很少採用此法,盡上下伸縮變化之能事,產生出了高妙的結體效果。其規律是,使篆字的上邊線的起筆,不在一條水平線上,總要讓一起筆高出眾畫,來提字精神。如“之”三豎,最右者右上伸出取勢,“所”字左豎上伸,“形”右上之畫上伸;“者”中豎上伸,“信”左畫上伸,在此種情況下大都伸出頭地以示變化。

所謂舒腳,即是讓下面的一筆劃舒展伸出,字的下端為豎、彎者,大都採用之,而以右下舒腳者為多,如“明”“獸”“忌”“也”“氏”“月”“謂”“類”“隨”等;(如圖十一)其次為左面舒腳,如“子”“乳”“如”“多”“名”“籀”“可”“左”等;有時還會出現左右兩面舒腳者,如“教”“取”“假”等。

圖十一

四是開合變化

在篆書中有些偏旁部首,書寫時筆劃皆使銜接為之,而趙氏則多有變化,如“官”“宣”“字”“察”等字“宀”的第一筆與第二筆大都斷開;(如圖十二)而“廣”頭的第一筆與第二筆也如此處理,如“庭”“靡”等;再如“文”“太”等,皆留出空白,顯得靈動。

圖十二

而有一些本來不應該筆劃相交的偏旁部首,卻使其筆劃相交,形成合勢。如“蓋”之草頭與下部,“者”之下日左右之豎與上部,還有“及”“居”“德”“聲”“孳”“秦”“學”“書”“事”“令”“意”“許”等,本應分離開來的筆劃,反讓其相接。左右兩豎與上部處理方法,一邊接合另邊開,如左邊合右邊開者:“異”“言”“書”“教”“體”“詘”“信”等;左開右合者:“訖”“帝”“事”“是”“意”“或”等,使字體中的空白變化百出,氣象萬千。

五是化圓為方

篆書之筆勢尚圓,而趙氏則多使之以方,如“異”“獸”“曰”“易”“藉”“是”“籀”等字的回轉處,皆化圓為方,與隸、楷之筆體相近,非常奇特。

六是不求對稱

篆書的圖案性非常強,很多字符合對稱規律。趙氏故意破除這種容易僵化的結構,儘量通過筆法與結構的變化打破對稱程式。如“文”字是一個可以完全對稱的字,趙則將本來向正上取勢的入筆,使其向左歪頭,從而打破了對稱的板滯;“王”“者”“蓋”“竹”“帛”“帝”“小”“六”“而”“同”“其”等可以完全對稱之字,皆採取筆劃變化故意打破對稱式結構。

更值得注意的是,篆書上下及左右結構的字,雖然大多數不能完全對稱,但勢上近於對稱。在趙氏通過伸頭舒腳左右避讓,使其對稱的圖案性大大降低。圖案構成有兩大原則,一是對稱,二是均衡,前者趨近程式,後者多能變化。趙氏是畫家,深諳構圖之理,其打破了篆書中容易出現板滯狀況的對稱程式,而使用了更高級的均衡構圖原理,這樣既能體現出篆書的活力和自己的個性,也不失篆書圖案性美感,使篆書之體勢如鳳凰涅槃重生。

趙之謙篆書雖然自成一家,但學習者也要注意其自身弱點,如此才能獲得真諦。趙氏自論書曰:“于書僅能作正書,篆則多率,隸則多懈。”[⑤]“率”字是真情的流露,並不是草率從事,因此對於趙氏篆書中看似草率之筆,要仔細體會尋找源頭技法,不能一味摹仿其形。再如後人批評“其作篆隸,皆臥毫紙上,一笑橫陳。”[⑥]“有些線條用懸針筆劃使整體缺乏和諧感而顯得靡弱。”[⑦]也要引起注意,藝術上特點與缺點往往是不可分離的孿生兄弟,去掉了缺點,其特點也隨之消失。所以我們學習趙氏篆書時,不能將其特點加以誇大,而要針對其過火處加以調整才是。

[①] 趙之謙《書論》,《中國書法全集·71·趙之謙》,榮寶齋出版社2004年,第260頁。

[②] 趙之謙《書論》,《中國書法全集·71·趙之謙》,榮寶齋出版社2004年,第262頁。

[③]林奎成評書,《中國書法鑒賞大辭典》,大地出版社1989年,第1270頁。

[④]叢文俊《篆隸書基礎教程》,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第123—124頁。

[⑤] 趙之謙《書論》,《中國書法全集·71·趙之謙》,榮寶齋出版社2004年,第265頁。

[⑥]馬宗霍《書林藻鑒·霎岳樓筆談》,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42頁。

[⑦]徐暢評書,《中國書法鑒賞大辭典》,大地出版社1989年,第1270頁。

釋文: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官以乂,萬民以察,蓋取諸夬夬揚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訖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于秦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辟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左邱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許氏說文敘。

附加閱讀:圖片已丟失,只有文字,諒解!

《十大篆書賞析·趙之謙》篇)

一、趙之謙與篆書

清代初期篆書,大都重視玉箸及鐵錢篆,以王澍、洪亮吉、錢砧、孫星衍為代表。碑學興起後,人們的審美觀點有了很大的轉變,鄧石如渾厚雄健的篆書橫空出世,讓人們耳目一新,成為劃時代人物。之後,張惠言、吳讓之、胡澍、趙之謙等沿波而起,成果斐然蔚為大觀。

趙之謙(1829-1884)是晚清聚詩書畫印於一身的藝術天才,書法上也是眾體皆精,在篆書學習上主要受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取法古人,于秦李斯、唐李陽冰的“二李”佳作及漢碑篆額等,都細心揣摩研究;二是大膽學習借鑒時人新法,其論篆書曰:“我朝篆書以鄧頑白為第一,頑白後近人惟楊州吳熙載、績溪胡荄甫。熙載已老,荄甫陷杭城,生死不可知,荄甫尚在,吾不敢作篆書。”[①]趙氏所提到的書家,正是其崇敬且師法者。可貴的是,趙氏有雄才大略,自然不甘落他人之後,其又評鄧石如曰:“山人八分已到漢地位,篆亦是漢,不能逼秦相也。”[②]不無暗示自己有超過鄧氏篆書之處。

趙之謙篆書個性強烈,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書法語言,佳作頻出妙趣橫生現,受到了有識士們的極力讚揚:“起筆護鋒,收筆頓挫,直如橫劍,折如曲鐵,困造型之勢而使轉,眾多的使轉又構成了最能體現作者風格的流美之姿。時而如飛流急湍,順勢直下;時而如盤松臥檜,紛繁多姿。當你看慣了工整的秦篆和唐篆之後,再來欣賞這幅作品,你會驚詫失聲,衷心的讚歎這位藝術大師異于常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記住,當你一旦有了這種感覺,請你儘快冷靜下來對這幅作品作一番細緻的,那時候你就會真正地相信,‘入古出新’這句老話不是欺人之談了。”[③]激動之餘,人們也不無深沉的進行著辯證思考:“趙之謙善篆,研習金石也多,而取法鄧石如,資於碑版則側鋒鋪毫,是以絕少古意。……所好所能,不過為性情、天資驅動。……如果基於今天的審美旨趣,也許人們會貼近趙之謙而疏遠王澍,皆竟比古人少了點正統、多了些藝術思考。”[④]而“藝術思考”,正是其篆書產生個性特點的內涵所在。若將趙氏之篆書與鄧石如相比,少了些許凝重,多了幾分姿態;與吳熙載(如圖一)之不同則表現在學習鄧氏的方法上,一個是“墨守成規”,一個是 “化為已用”;與胡澍(如圖二)比較,則在取法相近的情況下,增加了些許率意和情趣。

孫過庭《書譜》謂“篆貴婉而通”,趙之謙篆書用筆從容不迫氣韻生動,深得其中三昧。更可貴的是,其結體莊嚴穩重而變化多端,用筆沉著冷靜又瀟灑自然,收放自如頓挫有致、方圓並用生動活潑,不時將隸書筆法及魏碑意緒寓於其中,意趣橫生耐人尋味,不拘一格別開生面,是一個多元矛盾對立的統一體,從而形成了其獨樹一幟的篆書風格,為篆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確推動作用。趙氏篆書發展軌跡非常清晰,如早中期的《臨〈嶧山碑〉》及中年臨李陽冰《城隍廟碑》,皆表現出了其深入學習前人的功底;四十二歲所書《潛夫論》,結體及用筆個性風格基本形成;至書《鐃歌冊》《許慎〈說文敘〉》時,則個性風格完全成熟,以另闢蹊徑之功屹立於清末書壇。

圖一 吳熙載《陸機演連珠篆書四條屏》(局部)

圖二 胡澍《篆書四條屏》(局部)

二、篆書《許慎〈說文敘〉》賞析

趙之謙節錄《許慎〈說文敘〉》,是其成熟時期篆書的代表作。自跋尾曰:“方壺屬書此冊,故露筆痕以見起訖轉折之用。”從而可知,此為方壺學篆而書,在用筆、結體上有故意強調法度之處,因此其高妙的用筆結體技法有更加清晰明確地體現,為學習篆書者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1)趙之謙篆書的用筆

篆書的用筆,以藏頭護尾中鋒行筆為主,世人尊稱小篆體為“玉箸”,後來還衍變出“鐵線篆”,於是人們將筆剪鋒煨毫來追求圖案效果,使篆書的藝術表現力大大降低。趙之謙篆書繼鄧石如之後,在用筆上大膽改進,形成了新的法度:

一是橫畫的順筆折鋒起筆及斜切收筆

所謂順筆折鋒,是指在起筆時,不用絞筆回鋒,而是順鋒下筆折筆取勢後行筆的方法,起筆處往往出現入筆上翹現象,此在橫畫上出現的最多。如“之”“形”“五”“考”“王”“篆”“古”等字的橫畫,無不如此。(如圖三)此筆劃的書寫,如同其隸書、魏碑的橫畫大為相類,其篆書有隸書魏碑的韻味與此有關。

圖三

橫畫收筆,也不採取絞筆回轉,而是順勢漸提下切,其效果是橫畫的末端,下邊緣在一條直線上,上邊緣末端出現了右下成斜細尾,有時整齊如同刀切一般。如“百”“下”“王”“於”“其”等的橫畫。(如圖四)

圖四

二是豎畫起筆斜入頓按

趙氏篆書之豎的書寫法度同橫畫,順鋒斜勢入筆頓按,然後調整中鋒下行,在豎畫的起筆處留下了歪頭側面的形象。與其隸書魏碑的豎畫筆法相似。如“十”“轉”“藉”“無”“古”等的豎畫,(如圖五)皆採取此種筆法。豎的收筆形如垂露加懸針,用筆方法是在豎之末尾輕按行筆,然後漸提中鋒出鋒,筆劃顯得勁健有力,如“形”“小”“而”“相”“竹”等。(如圖六)

圖五

圖六

三是點畫的多變

篆書之點以橢圓為多,變化較少。趙之謙篆書的點,活潑多變形態豐富,不拘方圓,不忌棱角。一般立著的豎點如桃核,橢圓而上下有尖,如“者”“諸”“書”;有時則用方筆短豎為之,特別是散點,如“謂”上承下接左右呼應,而“類”之四點,基本上是用不同斜度的短豎組成,形狀各異,自然生動。

四是彎曲折帶

趙氏的彎曲筆劃,有特殊的美感,特別是右下彎曲取勢之筆,如折帶飄揚一般,如“明”“頡”“謂”“體”“即”等,(如圖七)在完成多彎筆劃之時,前人追求勻稱的一筆完成,末端往往有強弩之末之感,而趙氏為了最大限度的發揮筆鋒作用,根據不同情況採取拐彎處另筆相接,使筆劃不減弱力度的同時,增加了如彩帶飛舞時飄揚重疊的韻律感。其圓環筆法,也如此處理,在銜接上自然地表現出筆觸節奏,如“也”“保”“子”“字”等。

圖七

(2)趙之謙篆書的結構

一是上緊下松

上下結構的字,下端為縱向筆劃的,大都採取上緊下松的方法處理,顯得宏偉大氣,如“化”“形”“即”“乳”等字,(如圖八)皆表現出了這種結構意識。

圖八

二是左右避讓

篆書一般書寫時要求上下平整左右對稱,趙氏之篆在結體上,避讓關係非常明顯,特別左右結構,變化最為豐富:

右讓左者如:“知”“相”“作”“如”“則”“江”“藉”等,(如圖九)特別是藉,右面部分點畫眾多,而壓縮之以讓左,產生出了奇異的效果。

圖九

左讓右者如:“頡”“以”“故”“改”“指”等,(如圖十)“指”一般左右兩部平均分割,而趙氏則使手旁小到右“旨”寬度的三分之一,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圖十

三是伸頭舒腳

篆書一般上頭整齊,下腳平穩,趙氏篆書則很少採用此法,盡上下伸縮變化之能事,產生出了高妙的結體效果。其規律是,使篆字的上邊線的起筆,不在一條水平線上,總要讓一起筆高出眾畫,來提字精神。如“之”三豎,最右者右上伸出取勢,“所”字左豎上伸,“形”右上之畫上伸;“者”中豎上伸,“信”左畫上伸,在此種情況下大都伸出頭地以示變化。

所謂舒腳,即是讓下面的一筆劃舒展伸出,字的下端為豎、彎者,大都採用之,而以右下舒腳者為多,如“明”“獸”“忌”“也”“氏”“月”“謂”“類”“隨”等;(如圖十一)其次為左面舒腳,如“子”“乳”“如”“多”“名”“籀”“可”“左”等;有時還會出現左右兩面舒腳者,如“教”“取”“假”等。

圖十一

四是開合變化

在篆書中有些偏旁部首,書寫時筆劃皆使銜接為之,而趙氏則多有變化,如“官”“宣”“字”“察”等字“宀”的第一筆與第二筆大都斷開;(如圖十二)而“廣”頭的第一筆與第二筆也如此處理,如“庭”“靡”等;再如“文”“太”等,皆留出空白,顯得靈動。

圖十二

而有一些本來不應該筆劃相交的偏旁部首,卻使其筆劃相交,形成合勢。如“蓋”之草頭與下部,“者”之下日左右之豎與上部,還有“及”“居”“德”“聲”“孳”“秦”“學”“書”“事”“令”“意”“許”等,本應分離開來的筆劃,反讓其相接。左右兩豎與上部處理方法,一邊接合另邊開,如左邊合右邊開者:“異”“言”“書”“教”“體”“詘”“信”等;左開右合者:“訖”“帝”“事”“是”“意”“或”等,使字體中的空白變化百出,氣象萬千。

五是化圓為方

篆書之筆勢尚圓,而趙氏則多使之以方,如“異”“獸”“曰”“易”“藉”“是”“籀”等字的回轉處,皆化圓為方,與隸、楷之筆體相近,非常奇特。

六是不求對稱

篆書的圖案性非常強,很多字符合對稱規律。趙氏故意破除這種容易僵化的結構,儘量通過筆法與結構的變化打破對稱程式。如“文”字是一個可以完全對稱的字,趙則將本來向正上取勢的入筆,使其向左歪頭,從而打破了對稱的板滯;“王”“者”“蓋”“竹”“帛”“帝”“小”“六”“而”“同”“其”等可以完全對稱之字,皆採取筆劃變化故意打破對稱式結構。

更值得注意的是,篆書上下及左右結構的字,雖然大多數不能完全對稱,但勢上近於對稱。在趙氏通過伸頭舒腳左右避讓,使其對稱的圖案性大大降低。圖案構成有兩大原則,一是對稱,二是均衡,前者趨近程式,後者多能變化。趙氏是畫家,深諳構圖之理,其打破了篆書中容易出現板滯狀況的對稱程式,而使用了更高級的均衡構圖原理,這樣既能體現出篆書的活力和自己的個性,也不失篆書圖案性美感,使篆書之體勢如鳳凰涅槃重生。

趙之謙篆書雖然自成一家,但學習者也要注意其自身弱點,如此才能獲得真諦。趙氏自論書曰:“于書僅能作正書,篆則多率,隸則多懈。”[⑤]“率”字是真情的流露,並不是草率從事,因此對於趙氏篆書中看似草率之筆,要仔細體會尋找源頭技法,不能一味摹仿其形。再如後人批評“其作篆隸,皆臥毫紙上,一笑橫陳。”[⑥]“有些線條用懸針筆劃使整體缺乏和諧感而顯得靡弱。”[⑦]也要引起注意,藝術上特點與缺點往往是不可分離的孿生兄弟,去掉了缺點,其特點也隨之消失。所以我們學習趙氏篆書時,不能將其特點加以誇大,而要針對其過火處加以調整才是。

[①] 趙之謙《書論》,《中國書法全集·71·趙之謙》,榮寶齋出版社2004年,第260頁。

[②] 趙之謙《書論》,《中國書法全集·71·趙之謙》,榮寶齋出版社2004年,第262頁。

[③]林奎成評書,《中國書法鑒賞大辭典》,大地出版社1989年,第1270頁。

[④]叢文俊《篆隸書基礎教程》,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第123—124頁。

[⑤] 趙之謙《書論》,《中國書法全集·71·趙之謙》,榮寶齋出版社2004年,第265頁。

[⑥]馬宗霍《書林藻鑒·霎岳樓筆談》,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42頁。

[⑦]徐暢評書,《中國書法鑒賞大辭典》,大地出版社1989年,第1270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