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滴眼淚惹來的殺身之禍:蔡邕竟為董卓而哭?

此事見第九回“除暴凶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傕聽賈詡”:正飲宴間, 忽人報曰:“董卓暴屍於市, 忽有一人伏其屍而大哭。 ”允怒曰:“董卓伏誅, 士民莫不稱賀;此何人, 獨敢哭耶!”遂喚武士:“與吾擒來!”須臾擒至。 眾官見之, 無不驚駭:原來那人不是別人, …此事見第九回“除暴凶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傕聽賈詡”:正飲宴間, 忽人報曰:“董卓暴屍於市, 忽有一人伏其屍而大哭。 ”

董卓

允怒曰:“董卓伏誅, 士民莫不稱賀;此何人, 獨敢哭耶!”遂喚武士:“與吾擒來!”須臾擒至。 眾官見之, 無不驚駭:原來那人不是別人, 乃侍中蔡邕也, 允叱曰:“董卓逆賊, 今日伏誅, 國之大幸。 汝為漢臣, 乃不為國慶, 反為賊哭, 何也?”邕伏罪曰:“邕雖不才, 亦知大義, 豈肯背國而向卓?只因一時知遇之感, 不覺為之一哭, 自知罪大。 願公見原:倘得黥首刖足, 使續成漢史, 以贖其辜, 邕之幸也。 ”眾官惜邕之才, 皆力救之。 太傅馬日亦密謂允曰:“伯喈曠世逸才,

若使續成漢史, 誠為盛事。 且其孝行素著, 若遽殺之, 恐失人望。 ”允曰:“昔孝武不殺司馬遷, 後使作史, 遂致謗書流於後世。 方今國運衰微, 朝政錯亂, 不可令佞臣執筆於幼主左右, 使吾等蒙其訕議也。 ”日無言而退, 私謂眾官曰:“王允其無後乎!善人, 國之紀也;製作, 國之典也。 滅紀廢典, 豈能久乎?”當下王允不聽馬日之言, 命將蔡邕下獄中縊死。 一時士大夫聞者, 盡為流涕。 後人論蔡邕之哭董卓, 固自不是;允之殺之, 亦為已甚。 有詩歎曰:“董卓專權肆不仁, 侍中何自竟亡身?當時諸葛隆中臥, 安肯輕身事亂臣。 ”

整部《三國演義》中, 作者最深惡痛絕的人恐怕就是董卓了。 自李肅說“天子病體新痊, 欲會文武於未央殿, 議將禪位於太師,

故有此詔”起, 羅貫中對於董卓死之前描述了多處徵兆, 顯示其必然敗亡的結果:

(1)先是董卓之母的肉顫心驚。

(2)後又是行不到三十裡, 所乘之車, 忽折一輪, 卓下車乘馬。

其後則更是接連不斷的凶兆:

(3)又行不到十裡, 那馬咆哮嘶喊, 掣斷轡頭。 卓問肅曰:“車折輪, 馬斷轡, 其兆若何?”肅曰:“乃太師應紹漢禪, 棄舊換新, 將乘玉輦金鞍之兆也。 ”卓喜而信其言。

(4)次日, 正行間, 忽然狂風驟起, 昏霧蔽天。 卓問肅曰:“此何祥也?”肅曰:“主公登龍位, 必有紅光紫霧, 以壯天威耳。 ”卓又喜而不疑。

(5)是夜有十數小兒于郊外作歌, 風吹歌聲入帳。 歌曰:“千里草, 何青青!十日蔔, 不得生!”歌聲悲切。 卓問李肅曰:“童謠主何吉凶?”肅曰:“亦只是言劉氏滅、董氏興之意。 ”

(6)次日清晨,

董卓擺列儀從入朝, 忽見一道人, 青袍白巾, 手執長竿, 上縛布一丈, 兩頭各書一”口”字。 卓問肅曰:“此道人何意?”肅曰:“乃心恙之人也。 ”呼將士驅去。

即便董卓已死, 對於董卓的屍體, 作者仍未放過。

先是群眾們“看屍軍士以火置其臍中為燈, 膏流滿地。 百姓過者, 莫不手擲其頭, 足踐其屍”。 把人的屍體“點天燈”, 當然是因為極度仇視所導致, 頗令人解氣, 其後更為酣暢的是, 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打著為董卓報仇的名義興兵, 逼宮殺死王允後“又下令追尋董卓屍首, 獲得些零碎皮骨, 以香木雕成形體, 安湊停當, 大設祭祀, 用王者衣冠棺槨, 選擇吉日, 遷葬郿塢。 臨葬之期, 天降大雷雨, 平地水深數尺, 霹靂震開其棺, 屍首提出棺外。 李傕候晴再葬,

是夜又複如是。 三次改葬, 皆不能葬, 零皮碎骨, 悉為雷火消滅”。 連個全屍也沒落下, 而即使被重新安葬卻遭天譴, 墳墓屢遭破壞。 難怪作者都忍不住要站出來說一句:“天之怒卓。 可謂甚矣!”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令無數人深惡痛絕的人, 還有人為其“伏其屍而大哭”?

蔡邕在書中開篇就曾向皇帝上疏, “以為蜺墮雞化, 乃婦寺干政之所致, 言頗切直”, 後來因為直諫被曹節陷害而丟了官位, 顯然是大漢的忠臣義士。 這樣一個人, 對董卓之死稱讚叫好還來不及, 怎麼會又為他的死傷心痛哭起來。 甚至連蔡邕自己都知道“不覺為之一哭, 自知罪大。 願公見原:倘得黥首刖足, 使續成漢史, 以贖其辜, 邕之幸也”。 為逆賊哭泣是很大的罪名, 甚至要“黥首刖足”, 他這樣做為的是什麼?

董卓

我們回到歷史,從頭說起。

本來十常侍被清理後,蔡邕回到了家鄉,過起了悠然的隱居生活。董卓掌權後,想“擢用名流”,來籠絡早已消失怠盡的人心。於是就想起了賦閑在家的蔡邕,就派人去請,蔡邕知道董卓不是什麼好人,但是又沒辦法,迫于董卓的淫威,只得應命而至。

董卓見蔡邕這樣的鴻儒能來,非常高興,“舉高第,補侍御史,又轉持書禦史,遷尚書。三日之閑,周曆三台。遷巴郡太守,複留為侍中”。在三天之內,把蔡邕由從六百石的中級官員,升到了兩千石的高級官員,地位有了顯著的提升。

到了初平元年,蔡邕更是官拜左中郎將,從獻帝遷都長安,封高陽鄉侯,足見董卓對其的厚愛。然而就是如此,蔡邕仍不願久侍董卓,曾考慮過東奔兗州(類似曹操的東奔,意為遠離董卓,不為其用),但終因為蔡邕相貌比較特殊極易為常人所辨認而放棄了這個計畫。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王允殺了董卓,掌握朝廷大權。按《後漢書》的記載,“及卓被誅,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歎,有動於色”。

正是因為這飽含深意的歎息,葬送了蔡邕的性命。王允以蔡邕仍念董卓的舊情,把他劃為董卓的餘黨,投入大牢處死,時年六十一歲。

不管是哭還是歎息,董卓終歸是對蔡邕有一些知遇之情,畢竟是在董卓朝內,蔡邕得以官拜左中郎將,時人都稱其為“蔡中郎”,後來甚至被封為高鄉侯,這些地位可以說都是董卓給的(雖說蔡邕屬於強制為官,但早先即曾入仕,拜官封爵必然是他長久以來的夢想)。董卓雖然是個惡人,但是對蔡邕極好,任置誰也不可能對其沒有絲毫感情。

當然這一聲歎息,比伏屍大哭還是有原則性的不同的,其中更包含了另外一層深意:蔡邕自知出仕的根本原因,乃是董卓的相逼所至,自己同董卓絕非一丘之貉。如今董卓已經失敗,很多人都不瞭解自己的內心真實想法,他又無從解釋,所以在聽聞董卓已死的消息後,他也深知自己的下場必然不會好,所以這一聲歎息更多的是表現了他那複雜無奈的想法,屬於下意識的一種感情流露。而這一聲歎息,恰恰成為王允欲殺蔡邕的一項“罪名”。實際上,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無論蔡邕歎息與否,結果都是一樣的。

前面已論述過王允把持朝政時犯下的種種錯誤,然而我覺得令人心寒的還是對待蔡邕一事上。

鄙人也姓蔡,自然非常關注老祖宗蔡邕的一生。他博學多才,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學者。靈帝時,他和盧植、韓說等大儒編纂漢史,補寫《後漢紀》,從明帝時(五八——八八),直至靈帝時(一六八——一*)前後一百多年的歷史。蔡邕撰寫了《靈帝紀》、個人列傳四十二篇,還有《十意》,就是十志,是東漢的典章制度。但是大多毀於後來的戰火,今僅存二十四卷及一些殘篇。同時蔡邕也是很出色的詩人,大約有詩賦銘吊等一百多篇傳世。

蔡邕精通音律,善於鼓琴,琴藝在當時堪稱一絕,無與倫比。他所製造的“焦尾琴”,與齊桓公的“號鐘”、楚莊王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綺”齊名,人稱天下四大名琴。

更為著名的是蔡邕的書法。據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筆法傳授人名》說:蔡邕受藝于神人(真正的天才),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鐘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這麼算來,後世大名鼎鼎的羲之、獻之都是他的徒孫。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學冠當時的左中郎將蔡邕,就是因為在聽說董卓之死的消息時有所動容,就被王允收入大獄。

聽聞蔡邕下獄,包括太尉在內的百官都來求情,請求王司徒網開一面,使得蔡邕能夠繼續編輯漢史。而王允卻顯示了其冷酷無情的一面,“當年漢武帝沒殺司馬遷,結果世上多了一部謗書(指《史記》)。如今要是留下蔡邕,不是又要多一部謗書來迷惑天子,誹謗你我嗎?!”“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王允眼裡居然只是一部“謗書”!蔡邕就這樣死在獄中。當時著名的學者鄭玄歎息說:“蔡邕死了,漢代的事還有誰能說清楚!”若不是王允的胡亂殺人,現今流行的二十四史,怕是會有所不同亦說不定啊!

關於董卓的屍首,《後漢書?董卓傳》記載:“傕等葬董卓於郿,並收董氏所焚屍之灰,合斂一棺而葬之。葬日,大風雨,霆震卓墓,流水入藏,漂其棺木。”

他這樣做為的是什麼?

董卓

我們回到歷史,從頭說起。

本來十常侍被清理後,蔡邕回到了家鄉,過起了悠然的隱居生活。董卓掌權後,想“擢用名流”,來籠絡早已消失怠盡的人心。於是就想起了賦閑在家的蔡邕,就派人去請,蔡邕知道董卓不是什麼好人,但是又沒辦法,迫于董卓的淫威,只得應命而至。

董卓見蔡邕這樣的鴻儒能來,非常高興,“舉高第,補侍御史,又轉持書禦史,遷尚書。三日之閑,周曆三台。遷巴郡太守,複留為侍中”。在三天之內,把蔡邕由從六百石的中級官員,升到了兩千石的高級官員,地位有了顯著的提升。

到了初平元年,蔡邕更是官拜左中郎將,從獻帝遷都長安,封高陽鄉侯,足見董卓對其的厚愛。然而就是如此,蔡邕仍不願久侍董卓,曾考慮過東奔兗州(類似曹操的東奔,意為遠離董卓,不為其用),但終因為蔡邕相貌比較特殊極易為常人所辨認而放棄了這個計畫。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王允殺了董卓,掌握朝廷大權。按《後漢書》的記載,“及卓被誅,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歎,有動於色”。

正是因為這飽含深意的歎息,葬送了蔡邕的性命。王允以蔡邕仍念董卓的舊情,把他劃為董卓的餘黨,投入大牢處死,時年六十一歲。

不管是哭還是歎息,董卓終歸是對蔡邕有一些知遇之情,畢竟是在董卓朝內,蔡邕得以官拜左中郎將,時人都稱其為“蔡中郎”,後來甚至被封為高鄉侯,這些地位可以說都是董卓給的(雖說蔡邕屬於強制為官,但早先即曾入仕,拜官封爵必然是他長久以來的夢想)。董卓雖然是個惡人,但是對蔡邕極好,任置誰也不可能對其沒有絲毫感情。

當然這一聲歎息,比伏屍大哭還是有原則性的不同的,其中更包含了另外一層深意:蔡邕自知出仕的根本原因,乃是董卓的相逼所至,自己同董卓絕非一丘之貉。如今董卓已經失敗,很多人都不瞭解自己的內心真實想法,他又無從解釋,所以在聽聞董卓已死的消息後,他也深知自己的下場必然不會好,所以這一聲歎息更多的是表現了他那複雜無奈的想法,屬於下意識的一種感情流露。而這一聲歎息,恰恰成為王允欲殺蔡邕的一項“罪名”。實際上,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無論蔡邕歎息與否,結果都是一樣的。

前面已論述過王允把持朝政時犯下的種種錯誤,然而我覺得令人心寒的還是對待蔡邕一事上。

鄙人也姓蔡,自然非常關注老祖宗蔡邕的一生。他博學多才,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學者。靈帝時,他和盧植、韓說等大儒編纂漢史,補寫《後漢紀》,從明帝時(五八——八八),直至靈帝時(一六八——一*)前後一百多年的歷史。蔡邕撰寫了《靈帝紀》、個人列傳四十二篇,還有《十意》,就是十志,是東漢的典章制度。但是大多毀於後來的戰火,今僅存二十四卷及一些殘篇。同時蔡邕也是很出色的詩人,大約有詩賦銘吊等一百多篇傳世。

蔡邕精通音律,善於鼓琴,琴藝在當時堪稱一絕,無與倫比。他所製造的“焦尾琴”,與齊桓公的“號鐘”、楚莊王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綺”齊名,人稱天下四大名琴。

更為著名的是蔡邕的書法。據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筆法傳授人名》說:蔡邕受藝于神人(真正的天才),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鐘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這麼算來,後世大名鼎鼎的羲之、獻之都是他的徒孫。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學冠當時的左中郎將蔡邕,就是因為在聽說董卓之死的消息時有所動容,就被王允收入大獄。

聽聞蔡邕下獄,包括太尉在內的百官都來求情,請求王司徒網開一面,使得蔡邕能夠繼續編輯漢史。而王允卻顯示了其冷酷無情的一面,“當年漢武帝沒殺司馬遷,結果世上多了一部謗書(指《史記》)。如今要是留下蔡邕,不是又要多一部謗書來迷惑天子,誹謗你我嗎?!”“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王允眼裡居然只是一部“謗書”!蔡邕就這樣死在獄中。當時著名的學者鄭玄歎息說:“蔡邕死了,漢代的事還有誰能說清楚!”若不是王允的胡亂殺人,現今流行的二十四史,怕是會有所不同亦說不定啊!

關於董卓的屍首,《後漢書?董卓傳》記載:“傕等葬董卓於郿,並收董氏所焚屍之灰,合斂一棺而葬之。葬日,大風雨,霆震卓墓,流水入藏,漂其棺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