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致敬民盟老藝術家|相聲大師丁廣泉:讓笑聲長存

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侯派相聲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民盟盟員丁廣泉因病於2018年1月18日在京去世, 享年73歲。 丁廣泉培養了一批外國笑星, 為相聲的國際性傳播作出了突出貢獻。

丁廣泉, 回族, 生於1944年10月14日, 生前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美國海外藝術家協會理事、世界藝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煤礦文聯理事、朝陽區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理事。 1973年始正式成為侯寶林(民盟盟員)的入室弟子, 並于1985年起在歷屆國內曲藝、相聲大賽中獲獎。

丁廣泉和徒弟在民盟文藝活動中的演出

1989年為中央電視臺創導的相聲小品《新編孔乙己》, 是丁廣泉培養外國笑星的開端。 從此, 相聲無國界, 曲藝節目中誕生出了一道獨特的國際風景線。 二十多年來, 丁老師秉承著孔夫子的“有教無類”的教學理念, 先後培養出了一大批洋笑星, 包括:大山(加拿大)、卡爾羅(南斯拉夫)、阿瑪爾(坦尚尼亞)、郝蓮露(德國)、莫大偉等。 據瞭解, 遵照丁廣泉的遺囑, 他的遺體已由家人無償捐獻給醫療機構。 據瞭解, 他生前的遺願為:無需告別, 不辦儀式, 不留下痛苦, 讓笑聲長存。

見證相聲三起三落

1944年, 丁廣泉出生在西單新皮褲胡同, 祖上三代都以廚藝為生。 丁廣泉出生時,

正是相聲最危急的時刻。 “中國相聲最初都是地下的東西, 難登大雅之堂。 等到解放前夕, 這種‘伺候人的’、‘低俗陳舊’的表演與新形勢不符, 相聲演員甚至一上臺就被轟下來, 覺得有損新中國的形象。 ”

直到丁廣泉六七歲時, 才第一次聽到相聲。 “那時鄰居家剛有了收音機,

一到晚上, 大雜院裡的人就圍坐一起邊吃窩頭鹹菜, 邊聽著話匣子, 嘻嘻哈哈地捂著肚子, 一陣前仰後合。 收音機的聲音總是開到最大, 播的是侯寶林的《婚姻與迷信》。 ”“其實沒聽懂什麼, 就跟著大夥兒一起樂。 但我發現很少有笑容的母親笑了, 我心裡就想, 這玩意兒真好, 能讓大家都笑。 ”

相聲已經在丁廣泉年幼的心裡紮下了根。 上學後, 他加入了學校的文藝隊, 業餘時間學說相聲。 “1951年侯寶林的相聲走進中南海, 毛主席聽後, 相聲在民間曲藝中的地位更高了。 ”丁廣泉也有了自己的偶像——馬連良、梅蘭芳和侯寶林。 “別人給我一張照片, 呀, 大黑牙, 是侯先生!我像現在的追星族一樣, 把它掛在牆上。 ”

當時丁廣泉最大的夢想,

就是有朝一日考進中央廣播說唱團, 拜侯寶林先生為師。

1973年丁廣泉與恩師侯寶林合影

以馬季為首的新一代青年相聲演員脫穎而出, 掀起了相聲的第二次高潮。 伴隨這個大潮, 1964年丁廣泉進了國防科工委文工團。 1973年, 丁廣泉終於在老作家苗培石的引薦下, 見到了侯寶林先生。當年,相聲界拜師極為嚴格,必須有“引、保、代”三師(引薦人、保人和代師傳藝人)。就這樣,苗培石為引師,文學家吳曉玲(胡適弟子)、武生泰斗王金祿為保師,丁廣泉正式成為侯寶林的第七位入室弟子。

學藝30年才成名

“我跟侯老學藝時,幾乎是一直受批評,沒有得到過表揚。他甚至說我條件不好,行不驚人、貌不壓眾。”

“怎麼會呢?您年輕時候挺帥的。”記者看到牆上丁廣泉年輕時候的照片,英俊瀟灑。“相聲演員不在於帥,而在於怪。師傅認為我的優勢應該搞相聲理論,因為我們這一代相聲演員,正經高中畢業的沒有幾個,我算是文化水準高的。”

侯寶林和丁廣泉

1954年便開始說相聲的丁廣泉,真正出名卻是30年後。

在經歷了人生百態,體味到相聲的本質後,丁廣泉對藝術有了全新的瞭解。1985年,中央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相聲電視劇《破財招災》,丁廣泉飾演劇中的主角“二大伯”。劇情講述一位北京的孤老頭“二大伯”,迷上了當時流行的有獎購物,最後為商家的促銷行徑付出慘痛代價。“那才是我的第一次突破。”

1985年的北京,電視還只能收看三個台。頭天晚上“二大伯”一亮相,第二天便成了“熱門貨”。丁廣泉就這樣出名了,“二大伯”成了北京老百姓對他的別稱,一直流傳至今。

緊接著,丁廣泉開啟了“女子相聲”的先河。他創作的女子相聲《生活的浪花》第一次得到了侯老的讚揚。“說實話,這可能是侯老給予我的唯一表揚,心裡真是激動。”丁廣泉把它稱為“自己的第二次突破”。之後,他進入中國煤礦文工團,和妻子楊家音聯手打造了電視劇《生活的浪花》。

讓相聲走出國門

接下來,丁廣泉又有了“第三次突破”——教洋人說相聲。1989年,他收了洋徒弟大山並創作相聲《新編孔乙己》,一炮打響。“那時剛剛改革開放,我們對外國人瞭解特別少,看老外說相聲很稀罕,就這一下,一發不可收拾。”

丁廣泉能教洋人說相聲的消息不脛而走,電視臺紛紛找來;而外國留學生也沒有想到,在學漢語這麼難的情況下,會有這麼一個有意思的東西。從此,巴西、美國、黎巴嫩、荷蘭、法國、日本……越來越多的“各色”徒弟,幾乎擠破了丁廣泉的家門。

丁廣泉的相聲課

丁廣泉教外國人說相聲,有自己的一套教學理論,他不是單純地教相聲,準確地說是在教一種幽默漢語,是讓學生通過有趣的學習來提高漢語水準。

近幾年,丁廣泉開始嘗試利用相聲來推廣漢語。2008年他被聘為北京化工大學的客座教授。從此,每週一次的快樂漢語課堂也正式開課。如今,“洋教頭”不僅在家裡教徒弟,還經常被邀請到各個大學進行“趣味漢語”講座。

滿口京腔的朱立安體會最深,“現在所謂的速成語言教學太多了,什麼‘輕輕鬆松、每天15分鐘’。因為太輕鬆了,念完就完了。但是相聲不同,你要演就要背下來,哪怕不明白也要死記硬背。俏皮話什麼的,都有功夫在裡面。相聲最直接的一點就是你說好了,觀眾有掌聲有笑聲,如果觀眾不笑,說明你說的不好,不像在課堂上朗誦演講,永遠不知道自己進步沒有。”

丁廣泉感到很欣慰,“我們幾代相聲演員,包括馬三立的上一代,都試圖把相聲翻譯成外語,但都不成功。外國人以前都覺得中國人很嚴肅,很苦澀,沒有幽默細胞。其實我們很早就有《笑林廣記》,任何國家‘笑藝術’的發展都沒有我們長久。現在我終於有機會把相聲介紹到國外去。”

見到了侯寶林先生。當年,相聲界拜師極為嚴格,必須有“引、保、代”三師(引薦人、保人和代師傳藝人)。就這樣,苗培石為引師,文學家吳曉玲(胡適弟子)、武生泰斗王金祿為保師,丁廣泉正式成為侯寶林的第七位入室弟子。

學藝30年才成名

“我跟侯老學藝時,幾乎是一直受批評,沒有得到過表揚。他甚至說我條件不好,行不驚人、貌不壓眾。”

“怎麼會呢?您年輕時候挺帥的。”記者看到牆上丁廣泉年輕時候的照片,英俊瀟灑。“相聲演員不在於帥,而在於怪。師傅認為我的優勢應該搞相聲理論,因為我們這一代相聲演員,正經高中畢業的沒有幾個,我算是文化水準高的。”

侯寶林和丁廣泉

1954年便開始說相聲的丁廣泉,真正出名卻是30年後。

在經歷了人生百態,體味到相聲的本質後,丁廣泉對藝術有了全新的瞭解。1985年,中央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相聲電視劇《破財招災》,丁廣泉飾演劇中的主角“二大伯”。劇情講述一位北京的孤老頭“二大伯”,迷上了當時流行的有獎購物,最後為商家的促銷行徑付出慘痛代價。“那才是我的第一次突破。”

1985年的北京,電視還只能收看三個台。頭天晚上“二大伯”一亮相,第二天便成了“熱門貨”。丁廣泉就這樣出名了,“二大伯”成了北京老百姓對他的別稱,一直流傳至今。

緊接著,丁廣泉開啟了“女子相聲”的先河。他創作的女子相聲《生活的浪花》第一次得到了侯老的讚揚。“說實話,這可能是侯老給予我的唯一表揚,心裡真是激動。”丁廣泉把它稱為“自己的第二次突破”。之後,他進入中國煤礦文工團,和妻子楊家音聯手打造了電視劇《生活的浪花》。

讓相聲走出國門

接下來,丁廣泉又有了“第三次突破”——教洋人說相聲。1989年,他收了洋徒弟大山並創作相聲《新編孔乙己》,一炮打響。“那時剛剛改革開放,我們對外國人瞭解特別少,看老外說相聲很稀罕,就這一下,一發不可收拾。”

丁廣泉能教洋人說相聲的消息不脛而走,電視臺紛紛找來;而外國留學生也沒有想到,在學漢語這麼難的情況下,會有這麼一個有意思的東西。從此,巴西、美國、黎巴嫩、荷蘭、法國、日本……越來越多的“各色”徒弟,幾乎擠破了丁廣泉的家門。

丁廣泉的相聲課

丁廣泉教外國人說相聲,有自己的一套教學理論,他不是單純地教相聲,準確地說是在教一種幽默漢語,是讓學生通過有趣的學習來提高漢語水準。

近幾年,丁廣泉開始嘗試利用相聲來推廣漢語。2008年他被聘為北京化工大學的客座教授。從此,每週一次的快樂漢語課堂也正式開課。如今,“洋教頭”不僅在家裡教徒弟,還經常被邀請到各個大學進行“趣味漢語”講座。

滿口京腔的朱立安體會最深,“現在所謂的速成語言教學太多了,什麼‘輕輕鬆松、每天15分鐘’。因為太輕鬆了,念完就完了。但是相聲不同,你要演就要背下來,哪怕不明白也要死記硬背。俏皮話什麼的,都有功夫在裡面。相聲最直接的一點就是你說好了,觀眾有掌聲有笑聲,如果觀眾不笑,說明你說的不好,不像在課堂上朗誦演講,永遠不知道自己進步沒有。”

丁廣泉感到很欣慰,“我們幾代相聲演員,包括馬三立的上一代,都試圖把相聲翻譯成外語,但都不成功。外國人以前都覺得中國人很嚴肅,很苦澀,沒有幽默細胞。其實我們很早就有《笑林廣記》,任何國家‘笑藝術’的發展都沒有我們長久。現在我終於有機會把相聲介紹到國外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