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打擊證券市場亂象,2018年證監會劍指8大灰色地帶

繼銀監會、保監會今年以來出臺多個金融監管措施防範金融風險, 證監會也不敢示弱。

1月19日, 證監會以2017年案件辦理通報的方式, 宣告了自己今年進一步從嚴監管證券市場違規行為, 化解風險的立場。

證監會表示, 總體而言傳統違法案件占比依然較高, 操縱市場案件數量減少, 老鼠倉得到有效遏制。 去年虛假陳述、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三大類傳統違法案件合計立案203件, 占全部立案案件的65%, 仍是主要違法類型。 針對“靠消息炒股”的市場突出問題, 稽查部門加大打擊力度, 全年新增內幕交易立案101件, 占新增立案案件的32%, 同比增長54%。

證監會還總結了一些市場亂象, 包括資訊披露各環節惡性案件、內幕交易重大案件仍然多發;操縱市場團夥化、短線“坐莊”特徵明顯;新三板、私募領域亂象增多;部分仲介機構喪失執業操守問題突出;造謠傳謠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等。

在業內人士看來, 這意味著證監會2018年的監管大棒, 將重點揮向這些日益增多的市場亂象。

那麼, 證監會將對這些證券市場亂象如何從嚴監管, 本期海銀視角將做全面詳盡解讀。

2018年證券市場從嚴監管8大動向梳理

證監會方面明確表示, 下一步稽查部門將繼續以防範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為重點, 依法全面從嚴打擊證券期貨違法違規活動, 整治市場亂象, 保護投資者利益, 淨化市場環境, 切實維護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乍看之下, 這番話似乎並未披露其2018年加強監管打擊市場亂象的側重點與方向。 但如果深入分析證監會此次通報的各類證券市場亂象處理事件, 就能發現證監會今年的監管打擊重點, 將放在8大層面:

1、資訊披露各環節惡性違法案件多發

按照證監會披露的資料, 2017年啟動違規披露案件立案調查64件, 較去年增長33%, 財務造假(占40%)與重大事項不披露(占26%)是主要類型。

其具體表現在四大方面:

(1)造假環節不斷延伸, 涉及IPO、再融資、並購重組、持續披露等多個領域。

有的在IPO申報前即開始謀劃造假;有的在通過發審會後、取得發行核准批文前隱秘粉飾財務資料;有的在公司上市後長期、系統性造假。

(2)造假手法不斷翻新。 有的濫用行業特點, 尋求行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差異的“制度紅利”。 有的通過境外公司, 或依靠海外客戶跨境造假。 有的與關聯方串通編造虛假合同糾紛, 利用司法判決支付違約金的方式實施造假。

(3)並購重組違規披露折射脫實向虛傾向。 有的用空殼公司以“名人效應+高杠杆融資”進行收購, 不及時披露重要進展資訊, 嚴重誤導投資者。 有的大股東在控股權轉讓過程中隱瞞實情、控制節奏分階段披露, 不斷“拉抽屜”。

(4)資訊披露異化為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的工具。

有些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通過控制資訊披露節奏, 一方面利用誤導性陳述頻繁發佈公司轉型、對外收購以及項目研發突破等利好消息影響投資者預期, 另一方面推遲發佈企業虧損或收購失敗的利空消息, 或與不法私募機構勾結利用資訊優勢操縱市場, 或提前高位精准減持股票從事內幕交易。

2、內幕交易大案頻發, 並購重組仍是重災區

資料顯示, 2017年內幕交易平均案值超過3000萬元, 7%的案件涉案金額突破億元, 超過70%的內幕交易獲利, 最高收益4000余萬元。 從內幕資訊看, 並購重組仍是內幕交易重災區, 利用高送轉、重大虧損等業績類資訊從事非法交易案件多發。

從涉案主體看,法定內幕資訊知情人直接交易仍占40%,內幕資訊洩露範圍進一步擴大,包括知情人子女就讀學校校長、銀行審貸人員、市場掮客、開辦企業所在地黨政幹部等。

從傳遞方式看,網路社交工具的普及客觀上為內幕資訊在親屬圈、朋友圈、同事圈等多種熟人圈內多層多級多向傳遞提供了便利,形成一批窩案串案。統計顯示,超過25%的案件涉案主體在3人以上,最多7人同時被查。

海銀視角認為,證監會披露的這些資料欄內幕交易行為,主要目的是敲山震虎,以此告誡那些企圖通過內幕交易獲利的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一旦被查實將從嚴處理。

3、私募老鼠倉問題逐漸凸顯

應該說,2017年老鼠倉立案13件,立案數量同比減少60%,由此可見違法高發蔓延態勢初步遏制。

但從涉案領域分析,8起案件涉及私募從業人員老鼠倉,數量超過公募基金、保險資管、券商自營等傳統多發領域,表明私募老鼠倉問題日益突出。

就違法行為分析,共同違法案件增多,由私下單獨交易轉變為共用資訊、交換資訊、合謀從事非法交易;有的老鼠倉與內幕交易、從業人員違規買賣股票相互交織。

就違法性質分析,個別從業人員在我會打擊老鼠倉專項行動背景下仍不收斂不收手,甚至在接受調查期間繼續作案,性質十分惡劣。

證監會這番表態,已經明顯表明相關部門對這些違規人員囂張氣焰感到震怒,下一步從嚴監管打擊私募老鼠倉問題將成為打擊遏制老鼠倉行為的重中之重。

4、操縱市場團夥化、職業化特徵明顯,“短線坐莊”情況突出

證監會披露2017年操縱市場立案38件,同比下降17%,但在其案例解析過程,有些新的操縱市場行為動向值得關注,這也是今年證監會可能加大查處力度的重要方向。

(1)涉案主體呈現團夥化、職業化特徵,單位有組織違法比重上升。部分涉案主體以投資公司名義成立專門交易團隊,在資金、設備、操作、決策端專人專崗,頻繁開立和註銷帳戶,單案平均涉及證券帳戶達95個。

(2)個股價量異常波動引發快進快出負面效應。部分涉案主體集中快速拉抬股價,導致部分次新股價格非理性上漲,引發市場對板塊概念跟風炒作,對其他投資者產生負面效仿現象,操縱手法快速擴散,積聚較大風險。有的通過配資帳戶引入大量民間資金,加大杠杆反復炒作,放大市場風險,影響市場穩定。

(3)操縱手法複雜多樣,“短線坐莊”趨勢明顯。有些實際控制人或與知名私募配合,假借市值管理名義操控資訊發佈節奏操縱股價,或與市場“牛散”聯手,配合二級市場資金連續操縱。有的綜合使用虛假申報、盤中拉抬、尾市封漲停等多種手法,短時間輪番炒作多檔股票,短線操縱和“坐莊”交織。

(4)嫁接互聯互通、期現聯動,隱蔽性更強。有的通過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互聯互通機制,採用多種異常交易手法跨境操縱股票。有的同時大量做多或做空期現兩市,配合發佈合約標的利好或利空消息,甚至編造傳播不實資訊,引誘投資者跟風後平倉獲利上億元。

海銀視角認為,這意味著證監會對股價異動現象將加大查處力度。事實上,海銀視角一直聽說證監會內部有一個大資料系統,能第一時間發現出現異動的股票,以及其資金買入賣出狀況,由此分析其背後是否存在操縱市場行為。應該說,隨著大資料技術的日益完善提升,未來再隱秘的操縱市場行為,都很難逃脫監管部門的法眼。

此外,海銀想特別提醒的是,證監會正對內地與港股市場的聯動操作操縱市場行為倍加關注,這或許對那些同時投資港股與內地A股的私募基金與資管機構合規操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5、私募基金領域違法金額巨大,多種違規行為疊加,市場危害加深加重

在證監會看來,私募基金這類違規案件的主要特點有三點:

(1)涉案金額巨大。有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以投資顧問、通道業務等方式通過結構化產品擴大規模,利用資金優勢操縱市場。有的挪用基金財產,在不同產品之間進行利益輸送,多起案件違法案值超億元。

(2)資金運作環節違規多發。有的私募機構與上市公司勾結,內幕交易、資訊操縱和違規披露交織複合。有的私募與其他投資機構從業人員勾結,交換各自管理的基金產品投資資訊,在交易品種和時機方面形成默契,實施利益輸送。有的私募基金屢次涉案、屢次被查,不思悔改。

(3)資金募集環節違法手法多樣。主要表現為公開宣傳、對投資者不設門檻、提供保底承諾,有的借互聯網平臺拆分銷售,投資者數量變相突破法定上限,聚積市場風險,影響社會穩定。有的私募基金違規從事資金池業務,借舊還新、募短投長,嚴重偏離合法軌道。

因此海銀視角認為,今年對私募基金合規操作、加大資訊披露力度、防範道德風險的監管力度還將進一步加強,監管側重點也已經從原先的業務監管,向私募基金行為監管轉變,未來私募基金的業務操作流程需要更加透明化,資訊披露更加健全,治理架構更加完善,才能滿足監管要求。

6、新三板市場違法動機多樣,資金佔用、違規披露與合謀操縱問題突出

將新三板問題列入證監會案件處理通報裡,或許讓不少業內人士感到意外。

具體而言,證監會去年對新三板領域立案19件,同比增長14%。其中,掛牌企業及其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做市商等仲介機構涉案較多,主要聚焦在違規披露、資金佔用隱患較大。包括掛牌公司在定期報告、重大事項、關聯交易、訴訟擔保等事項上違規披露現象嚴重。有的掛牌公司實際控制人利用關聯企業拆借資金,歸還個人債務。有的通過少計應收款壞賬準備和存貨跌價準備、虛增收入等方式進行財務造假。

此外,新三板掛牌公司實際控制人單獨或合謀操縱股價問題也比較突出。有的實際控制人隱蔽利用空殼公司參與定增,同期又大量使用其他帳戶買賣本公司股票,製造交易活躍假像吸引其他投資者參與,遂即高價減持定增股份獲利巨大。有的做市商濫用市場地位,與掛牌公司實際控制人合謀,在收盤階段提高報價拉抬股票價格操縱市場。

最需要關注的是,新三板掛牌公司違法動機複雜多樣。有的掛牌公司實際控制人操縱本公司股價以直接獲利為目的,有的是為了進入或維持在創新層,有的是為了謀求更高的定向增發價格,有的是為了彌補業績承諾。由此可見,這些違規行為將成為證監會今年治理新三板市場亂象的重點突破點。

7、部分仲介機構核查驗證走過場,嚴重喪失執業操守,屢次違法屢次被查

證監會表示,繼2016年專項行動對專門領域集中打擊之後,2017年共立案調查仲介機構違法案件15件,同比下降40%,涉及5家證券公司、4家會計師事務所、1家律師事務所和3家資產評估師事務所。

這類案件主要有兩大特點:

(1)核查驗證程式“走過場”問題突出。主要表現為不遵守相關業務規則,核驗程式流於形式,未編制工作計畫,獲取的資料證據不充分、不適當,底稿記錄不完整,倒簽報告日期,甚至在檢查調查期間偽造篡改工作底稿。

(2)專業把關“不專業”情況嚴重。主要表現為未保持應有的職業審慎,未全面有效評估專案風險,對明顯異常情況未充分關注,對重大舞弊跡象懷疑不足,背離執業基本準則。有些仲介機構在多個審計項目中未勤勉盡責被我會多次立案調查,最多一家審計機構兩年內先後4次被我會立案調查。

海銀相信,對仲介機構加強監管,一直是證監會重點強化的監管領域。今年也不會例外,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證監會對某些仲介機構屢教不改的違規行為也已經感到震怒,相信今年證監會對那些走過場、背離執業基本準則、依然心存僥倖心理的仲介機構將採取更嚴厲監管措施,起到殺一儆百的效果。

8、借助互聯網和自媒體編造傳播虛假資訊,嚴重擾亂證券期貨市場秩序,影響惡劣

海銀視角發現,去年證監會新增編造傳播虛假資訊案件調查7起,同比增長40%,全年已作出行政處罰1起,處罰事先告知1起,移交公安機關治安處罰和通報線索各1起,足以凸顯證監會對這類證券市場新亂象的告訴重視。

事實上,海銀視角也多方瞭解到,互聯網與自媒體的普及,正令這類擾亂證券期貨市場秩序的違規行為變得更加隱秘且極具殺傷力。

首先,互聯網和自媒體成為其主要傳播途徑。虛假資訊由“廣場式”公開散佈轉變為“茶坊式”社交網路集聚後多向、網狀傳播,擴散速度快,引發股價大幅波動,危害後果加深加劇。

其次,相應的違法手法和形式多樣化。比如虛假資訊開始由證券市場向期貨市場蔓延,資訊種類由個股資訊向監管政策蔓延。有的財經網站過度依賴自動抓取軟體,在資訊審核方面嚴重失職。有的知名機構從業人員背離基本事實,發佈誇大估值的研究報告,嚴重誤導投資者決策判斷,同樣造成市場異動與投資者權益巨大損失。

最後,違規行為目的複雜化。有的編造傳播虛假資訊意圖影響市場價格,有的惡意醜化監管形象為了獲取線民註冊資訊,有的自媒體造謠傳謠只是為了擴大自身市場影響,這讓監管部門監管查處難度加大。

但海銀視角相信,隨著監管部門已經逐步摸清這類基於互聯網與自媒體的擾亂證券期貨市場秩序新違規行為操作套路,對症下藥從嚴監管的日子也不再遙遠。

從涉案主體看,法定內幕資訊知情人直接交易仍占40%,內幕資訊洩露範圍進一步擴大,包括知情人子女就讀學校校長、銀行審貸人員、市場掮客、開辦企業所在地黨政幹部等。

從傳遞方式看,網路社交工具的普及客觀上為內幕資訊在親屬圈、朋友圈、同事圈等多種熟人圈內多層多級多向傳遞提供了便利,形成一批窩案串案。統計顯示,超過25%的案件涉案主體在3人以上,最多7人同時被查。

海銀視角認為,證監會披露的這些資料欄內幕交易行為,主要目的是敲山震虎,以此告誡那些企圖通過內幕交易獲利的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一旦被查實將從嚴處理。

3、私募老鼠倉問題逐漸凸顯

應該說,2017年老鼠倉立案13件,立案數量同比減少60%,由此可見違法高發蔓延態勢初步遏制。

但從涉案領域分析,8起案件涉及私募從業人員老鼠倉,數量超過公募基金、保險資管、券商自營等傳統多發領域,表明私募老鼠倉問題日益突出。

就違法行為分析,共同違法案件增多,由私下單獨交易轉變為共用資訊、交換資訊、合謀從事非法交易;有的老鼠倉與內幕交易、從業人員違規買賣股票相互交織。

就違法性質分析,個別從業人員在我會打擊老鼠倉專項行動背景下仍不收斂不收手,甚至在接受調查期間繼續作案,性質十分惡劣。

證監會這番表態,已經明顯表明相關部門對這些違規人員囂張氣焰感到震怒,下一步從嚴監管打擊私募老鼠倉問題將成為打擊遏制老鼠倉行為的重中之重。

4、操縱市場團夥化、職業化特徵明顯,“短線坐莊”情況突出

證監會披露2017年操縱市場立案38件,同比下降17%,但在其案例解析過程,有些新的操縱市場行為動向值得關注,這也是今年證監會可能加大查處力度的重要方向。

(1)涉案主體呈現團夥化、職業化特徵,單位有組織違法比重上升。部分涉案主體以投資公司名義成立專門交易團隊,在資金、設備、操作、決策端專人專崗,頻繁開立和註銷帳戶,單案平均涉及證券帳戶達95個。

(2)個股價量異常波動引發快進快出負面效應。部分涉案主體集中快速拉抬股價,導致部分次新股價格非理性上漲,引發市場對板塊概念跟風炒作,對其他投資者產生負面效仿現象,操縱手法快速擴散,積聚較大風險。有的通過配資帳戶引入大量民間資金,加大杠杆反復炒作,放大市場風險,影響市場穩定。

(3)操縱手法複雜多樣,“短線坐莊”趨勢明顯。有些實際控制人或與知名私募配合,假借市值管理名義操控資訊發佈節奏操縱股價,或與市場“牛散”聯手,配合二級市場資金連續操縱。有的綜合使用虛假申報、盤中拉抬、尾市封漲停等多種手法,短時間輪番炒作多檔股票,短線操縱和“坐莊”交織。

(4)嫁接互聯互通、期現聯動,隱蔽性更強。有的通過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互聯互通機制,採用多種異常交易手法跨境操縱股票。有的同時大量做多或做空期現兩市,配合發佈合約標的利好或利空消息,甚至編造傳播不實資訊,引誘投資者跟風後平倉獲利上億元。

海銀視角認為,這意味著證監會對股價異動現象將加大查處力度。事實上,海銀視角一直聽說證監會內部有一個大資料系統,能第一時間發現出現異動的股票,以及其資金買入賣出狀況,由此分析其背後是否存在操縱市場行為。應該說,隨著大資料技術的日益完善提升,未來再隱秘的操縱市場行為,都很難逃脫監管部門的法眼。

此外,海銀想特別提醒的是,證監會正對內地與港股市場的聯動操作操縱市場行為倍加關注,這或許對那些同時投資港股與內地A股的私募基金與資管機構合規操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5、私募基金領域違法金額巨大,多種違規行為疊加,市場危害加深加重

在證監會看來,私募基金這類違規案件的主要特點有三點:

(1)涉案金額巨大。有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以投資顧問、通道業務等方式通過結構化產品擴大規模,利用資金優勢操縱市場。有的挪用基金財產,在不同產品之間進行利益輸送,多起案件違法案值超億元。

(2)資金運作環節違規多發。有的私募機構與上市公司勾結,內幕交易、資訊操縱和違規披露交織複合。有的私募與其他投資機構從業人員勾結,交換各自管理的基金產品投資資訊,在交易品種和時機方面形成默契,實施利益輸送。有的私募基金屢次涉案、屢次被查,不思悔改。

(3)資金募集環節違法手法多樣。主要表現為公開宣傳、對投資者不設門檻、提供保底承諾,有的借互聯網平臺拆分銷售,投資者數量變相突破法定上限,聚積市場風險,影響社會穩定。有的私募基金違規從事資金池業務,借舊還新、募短投長,嚴重偏離合法軌道。

因此海銀視角認為,今年對私募基金合規操作、加大資訊披露力度、防範道德風險的監管力度還將進一步加強,監管側重點也已經從原先的業務監管,向私募基金行為監管轉變,未來私募基金的業務操作流程需要更加透明化,資訊披露更加健全,治理架構更加完善,才能滿足監管要求。

6、新三板市場違法動機多樣,資金佔用、違規披露與合謀操縱問題突出

將新三板問題列入證監會案件處理通報裡,或許讓不少業內人士感到意外。

具體而言,證監會去年對新三板領域立案19件,同比增長14%。其中,掛牌企業及其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做市商等仲介機構涉案較多,主要聚焦在違規披露、資金佔用隱患較大。包括掛牌公司在定期報告、重大事項、關聯交易、訴訟擔保等事項上違規披露現象嚴重。有的掛牌公司實際控制人利用關聯企業拆借資金,歸還個人債務。有的通過少計應收款壞賬準備和存貨跌價準備、虛增收入等方式進行財務造假。

此外,新三板掛牌公司實際控制人單獨或合謀操縱股價問題也比較突出。有的實際控制人隱蔽利用空殼公司參與定增,同期又大量使用其他帳戶買賣本公司股票,製造交易活躍假像吸引其他投資者參與,遂即高價減持定增股份獲利巨大。有的做市商濫用市場地位,與掛牌公司實際控制人合謀,在收盤階段提高報價拉抬股票價格操縱市場。

最需要關注的是,新三板掛牌公司違法動機複雜多樣。有的掛牌公司實際控制人操縱本公司股價以直接獲利為目的,有的是為了進入或維持在創新層,有的是為了謀求更高的定向增發價格,有的是為了彌補業績承諾。由此可見,這些違規行為將成為證監會今年治理新三板市場亂象的重點突破點。

7、部分仲介機構核查驗證走過場,嚴重喪失執業操守,屢次違法屢次被查

證監會表示,繼2016年專項行動對專門領域集中打擊之後,2017年共立案調查仲介機構違法案件15件,同比下降40%,涉及5家證券公司、4家會計師事務所、1家律師事務所和3家資產評估師事務所。

這類案件主要有兩大特點:

(1)核查驗證程式“走過場”問題突出。主要表現為不遵守相關業務規則,核驗程式流於形式,未編制工作計畫,獲取的資料證據不充分、不適當,底稿記錄不完整,倒簽報告日期,甚至在檢查調查期間偽造篡改工作底稿。

(2)專業把關“不專業”情況嚴重。主要表現為未保持應有的職業審慎,未全面有效評估專案風險,對明顯異常情況未充分關注,對重大舞弊跡象懷疑不足,背離執業基本準則。有些仲介機構在多個審計項目中未勤勉盡責被我會多次立案調查,最多一家審計機構兩年內先後4次被我會立案調查。

海銀相信,對仲介機構加強監管,一直是證監會重點強化的監管領域。今年也不會例外,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證監會對某些仲介機構屢教不改的違規行為也已經感到震怒,相信今年證監會對那些走過場、背離執業基本準則、依然心存僥倖心理的仲介機構將採取更嚴厲監管措施,起到殺一儆百的效果。

8、借助互聯網和自媒體編造傳播虛假資訊,嚴重擾亂證券期貨市場秩序,影響惡劣

海銀視角發現,去年證監會新增編造傳播虛假資訊案件調查7起,同比增長40%,全年已作出行政處罰1起,處罰事先告知1起,移交公安機關治安處罰和通報線索各1起,足以凸顯證監會對這類證券市場新亂象的告訴重視。

事實上,海銀視角也多方瞭解到,互聯網與自媒體的普及,正令這類擾亂證券期貨市場秩序的違規行為變得更加隱秘且極具殺傷力。

首先,互聯網和自媒體成為其主要傳播途徑。虛假資訊由“廣場式”公開散佈轉變為“茶坊式”社交網路集聚後多向、網狀傳播,擴散速度快,引發股價大幅波動,危害後果加深加劇。

其次,相應的違法手法和形式多樣化。比如虛假資訊開始由證券市場向期貨市場蔓延,資訊種類由個股資訊向監管政策蔓延。有的財經網站過度依賴自動抓取軟體,在資訊審核方面嚴重失職。有的知名機構從業人員背離基本事實,發佈誇大估值的研究報告,嚴重誤導投資者決策判斷,同樣造成市場異動與投資者權益巨大損失。

最後,違規行為目的複雜化。有的編造傳播虛假資訊意圖影響市場價格,有的惡意醜化監管形象為了獲取線民註冊資訊,有的自媒體造謠傳謠只是為了擴大自身市場影響,這讓監管部門監管查處難度加大。

但海銀視角相信,隨著監管部門已經逐步摸清這類基於互聯網與自媒體的擾亂證券期貨市場秩序新違規行為操作套路,對症下藥從嚴監管的日子也不再遙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