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2018年是機遇還是危機,債務纏身的企業該如何自處

對於2018年的中國, 你覺得應該是什麼樣的一年?

剛剛到來的2018年, 許多人說:“2018年應該是經濟復蘇的一年。 ”但有些眼光毒辣得人認為,

2018年是最可能發生債務危機的一年。

身邊許多朋友, 借了錢買車, 借了錢買房, 借了錢去做許許多多的事。 在近兩年裡, 從政府負債、企業負債、再到居民負債。 中國的負債率在近兩年不斷上升。 這讓人對於中國的經濟成長真實性存在疑惑。 在把帶有水分的資料去掉, 中國真實的經濟增長是多少, 恐怕將會遠低於公佈的資料。

在龐大的整體債務當中, 直接關係到就業和經濟成長的企業債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如今, 很多的跡象表明, 中國企業債務已經走向危機邊緣。

近日, 有個央企運營情況的發佈會, 據發佈會披露的資料, 截至去年末央企平均資產負債率為66.3%, 同比下降0.4%, 其中62家企業資產負債率比上年下降。 在未來兩年內,

央企計畫將平均負債率再降低2%。

從這條資訊中, 我們可以看出這是積極的, 央企的負債在下降。 但實際上, 我們仔細的分析一波, 就能看出中國企業債務的整體格局非常嚴峻。

一個企業負債的程度, 說明這個是否存在大量的過度投資, 那為何這些企業會進行如此大的投資, 其實就與寬鬆的信貸政策有關。

零九年至一五年中國信貸平均增速為20%, 遠遠高於名義GDP增速(同時期的GDP增速從10.4%降到6.9%)。 不是金融產業信貸與GDP的比例, 一九九六年的105%上升至二零一五年的156%, 進而上升到現在超過200%而且在2022年估計達到300%, 遠遠高於安全水準。

很多人看不明白這組資料, 其實它就是說, 信貸的投入與實際生產回報不成比例, 經濟增速僅僅相當於信貸增速的不到一半。

造成這種現象有兩個:

一、中國企業生產效率底下、產能過剩, 投入大, 回報低

二、就是經營者發現投資回報低的時候, 把錢扔進金融地產投資, 那說明這一部分錢沒有用來投入生產。

這就構成了一個迴圈結構, , 企業投資回報少了, 那錢就不流向實體經營, 那自然流向虛擬的金融地產領域, 金融的虛胖、羸弱的實業, 就會進一步降低經濟增長率, 影響人們投資實體經濟的意願。

長期這樣下去, 生產效率低下的企業就製造出了越來越多的債務。 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統計, 在過去的兩年, 中國企業的信貸/GDP缺口在20%~30%間徘徊, 是歷史的最高位。

過去10年其實中國的經濟增長迎來了大爆發。 從股市的大爆發(升到了5000點然後在降到3000多點), 再到樓市的大爆發(樓價的持續上漲)。 政府“四萬億”投資進一步導致企業產能的大幅度提升乃至嚴重過剩。 在“去產能”政策實行以前,中國生產了18萬噸鋼鐵,占全球總生產量50%。中國傳統經濟結構中的低端生產也出現嚴重過剩;每年生產2億台彩電、1.8億台冰箱、3.6億台空調以及18億部手機。

雖說中國的經濟呈爆發狀態,但全球經濟卻是需求不強(美國次貸危機,雷曼兄弟倒閉,英國脫歐等等一系列情況),內需也是不足,中國以固定資產投資擴大的產能難以通過出口導向或者內部消費去讓這些產品來體現出它的價值,造成了新增產能的利用率迅速下降,中國企業也因產能過剩而處於虧損狀態。

企業產能過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老大哥(政府)看不下去了,你要錢是吧,我給,你要通行證是吧,我出政策。情況或許出現了好轉,但這就是一個“借新債,去填舊債”的一個情況,那就導致負債率不斷上升。

就是這樣的閉環,其實就是中國經濟的本質屬性。說說中國的經濟,其實就是一種壟斷型的市場經濟,就是說,金融體系由國有銀行主導,企業生產由國有銀行與大型企業的利益深度綁定,金融的定向性非常明顯。

然而,雖然這個體系使得金融機構提供的新債可以暫時掩蓋舊債,但企業的經營效率這個根本問題並沒有得到改善。按照這樣走下去,或遲或早,債務問題更顯突出,繼而爆發。

美國就有一份報告指出,如果把負債的因素考慮進來,中國真實的經濟成長率只有官方宣佈的一半。並且中國的銀行目前仍然在向效率低下的企業貸款,這將進一步加重債務風險,甚至可能導致經濟危機到來。

其實這個債務導致的經濟危機在歷史上並不是沒有發生過,1929年10月,美國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盤,經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在2011到2016年間,中國民營企業利潤成長18%,而經濟效率較差的國有企業利潤則下跌了33%,在此期間,國有企業的債務占整體債務的比例,從2010年的59%上升到80%。

可以說,中國經濟的步履維艱,有很大的原因在於身上背負了債務重重的國有企業。在被沉重債務壓垮以前,能否及時找到應對之道,還是一個未知數。

企業債務的問題很嚴峻,不需贅言。國際國內都對此問題有深刻認識。早在去年,IMF就曾經警告中國,企業負債比例過高,有可能在將來釀成債務危機;而與此同時,中國自己也在尋求問題的解決之道。

在十三五規劃中,針對企業債問題,有如下措施:第一,在煤炭和鋼鐵行業削減產能,在未來的3到5年削減10%到15%的產能;第二,識別僵屍企業,國資委確定了345家僵屍企業,計畫在3年內解決;第三,國企改革擴大所有權,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依靠引進民營資本來提高效率。

更重要的是,監管部門對於央企按照不同行業設置負債率作為考察指標,以“債務率紅線”為指標來強制去杠杆、去債務。

但以上這些做法的副作用也甚為明顯。由於禁止企業海外盲目投資,中國在2017年的對外投資下跌了30%,對內而言,國內信貸收緊造成了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率迅速下跌,其同比增速從2017年初的9.2%迅速下降到7.2%。與此同時,對於那些效率低下的“僵屍企業”,令其關停的代價是增加社會整體失業率,從而對經濟造成更多負面的影響……

可見,直接性的降低企業債務和關停僵屍企業,弊端有很多,這些副作用能否在短期內被社會消化,並且將會產生何種負面影響,均是未知數。

因此,更為可行的降低企業整體債務的方法或許是債務重組、債轉股、企業資產證券化等等“間接”方法。換句話說,銀行與企業之間普遍將成為持股關係。企業債務最後或許會留給投資市場解決,那麼市場裡的輸家,將為這一切背鍋,解救企業和銀行。

在1月17日,國資委新聞發佈會也明確表示,為了推動央企降杠杆、降債務的工作,提高央企資本實力,去年通過債轉股協議獲得的金額達到5000億元,通過股權融資獲得超過3500億資本。這個方法,今後將繼續推行。

這只表明一件事情:將來中國證券投資市場的投機性會更強。

實際上,最近這一次的債轉股計畫,早在2016年就已經開始分步驟實行。計畫是通過三年以內的時間化解一萬億元左右規模的銀行不良資產,這些貸款者往往是國企,其銀行帳面顯示的並不是不良貸款,而是“關注類貸款”或者是正常貸款。

從2016年、2017年延續至今,債轉股的宏大計畫一直在進行中。工、農、中、建、交等幾大銀行早已斥資成立下屬的金融公司完成債轉股的計畫。如果僅僅看去年末至今年一月這段很短的時間,農行、中鋁、華電等都推出了大規模的債轉股計畫,而傳統的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如煤炭、冶金、建材等等,其中相當一部分的企業也正在或即將推出債轉股計畫。

債轉股意味著一場龐大的資本轉移,這當中顯然蘊含著機會。

債轉股直接為銀行舒困,因此首先有利於銀行股,我們可以參考近期以來銀行股比較強勢的表現。在未來受到債轉股大趨勢的帶領,其投機的價值也會更為明顯。此外,關於債務的問題大爆發,會有利於專門從事不良資產管理的資管公司,例如中國信達,截至今年1月其已經落地八項債轉股項目,設數百億規模降杠杆基金,相應的,其股價在近段時間的漲幅也比較迅速……

簡單來說,無論是債務也好、產能過剩也好,任何經濟問題最後都有辦法成為一種生意,而這種生意也必將在投資市場有所反映。

但是,就猶如以往中國經歷的各次牛市和資本市場的泡沫所告訴我們的經驗:中國的金融市場蘊含著很高的道德風險。債轉股過程當中,公司訊息的披露是否能做到透明真實呢?說難聽點,把狗屎用糖紙包起來並不會改變狗屎本身的屬性。虧損的企業把債換成股依然是虧損,被改變的只是市場的心理預期。

在一個欠缺法制、欠缺規範、資本蠻橫的市場,價值投資永遠是個笑話。帶有極強目的性的“債轉股”當然會給聰明的投資者帶來短期利潤,然而,這個腳底下踩空的投機市場總會有交出最後一棒的時候。

可以想見,中國的投資市場在近一兩年時間內,必將經歷從“喜劇”到“悲劇”的大喜大悲的轉變。投資者們,請拿好手中的速效救心丸,坐過山車的日子不遠了。

更多獨家見解就在匯友工程官網:aihygc.com

在“去產能”政策實行以前,中國生產了18萬噸鋼鐵,占全球總生產量50%。中國傳統經濟結構中的低端生產也出現嚴重過剩;每年生產2億台彩電、1.8億台冰箱、3.6億台空調以及18億部手機。

雖說中國的經濟呈爆發狀態,但全球經濟卻是需求不強(美國次貸危機,雷曼兄弟倒閉,英國脫歐等等一系列情況),內需也是不足,中國以固定資產投資擴大的產能難以通過出口導向或者內部消費去讓這些產品來體現出它的價值,造成了新增產能的利用率迅速下降,中國企業也因產能過剩而處於虧損狀態。

企業產能過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老大哥(政府)看不下去了,你要錢是吧,我給,你要通行證是吧,我出政策。情況或許出現了好轉,但這就是一個“借新債,去填舊債”的一個情況,那就導致負債率不斷上升。

就是這樣的閉環,其實就是中國經濟的本質屬性。說說中國的經濟,其實就是一種壟斷型的市場經濟,就是說,金融體系由國有銀行主導,企業生產由國有銀行與大型企業的利益深度綁定,金融的定向性非常明顯。

然而,雖然這個體系使得金融機構提供的新債可以暫時掩蓋舊債,但企業的經營效率這個根本問題並沒有得到改善。按照這樣走下去,或遲或早,債務問題更顯突出,繼而爆發。

美國就有一份報告指出,如果把負債的因素考慮進來,中國真實的經濟成長率只有官方宣佈的一半。並且中國的銀行目前仍然在向效率低下的企業貸款,這將進一步加重債務風險,甚至可能導致經濟危機到來。

其實這個債務導致的經濟危機在歷史上並不是沒有發生過,1929年10月,美國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盤,經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在2011到2016年間,中國民營企業利潤成長18%,而經濟效率較差的國有企業利潤則下跌了33%,在此期間,國有企業的債務占整體債務的比例,從2010年的59%上升到80%。

可以說,中國經濟的步履維艱,有很大的原因在於身上背負了債務重重的國有企業。在被沉重債務壓垮以前,能否及時找到應對之道,還是一個未知數。

企業債務的問題很嚴峻,不需贅言。國際國內都對此問題有深刻認識。早在去年,IMF就曾經警告中國,企業負債比例過高,有可能在將來釀成債務危機;而與此同時,中國自己也在尋求問題的解決之道。

在十三五規劃中,針對企業債問題,有如下措施:第一,在煤炭和鋼鐵行業削減產能,在未來的3到5年削減10%到15%的產能;第二,識別僵屍企業,國資委確定了345家僵屍企業,計畫在3年內解決;第三,國企改革擴大所有權,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依靠引進民營資本來提高效率。

更重要的是,監管部門對於央企按照不同行業設置負債率作為考察指標,以“債務率紅線”為指標來強制去杠杆、去債務。

但以上這些做法的副作用也甚為明顯。由於禁止企業海外盲目投資,中國在2017年的對外投資下跌了30%,對內而言,國內信貸收緊造成了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率迅速下跌,其同比增速從2017年初的9.2%迅速下降到7.2%。與此同時,對於那些效率低下的“僵屍企業”,令其關停的代價是增加社會整體失業率,從而對經濟造成更多負面的影響……

可見,直接性的降低企業債務和關停僵屍企業,弊端有很多,這些副作用能否在短期內被社會消化,並且將會產生何種負面影響,均是未知數。

因此,更為可行的降低企業整體債務的方法或許是債務重組、債轉股、企業資產證券化等等“間接”方法。換句話說,銀行與企業之間普遍將成為持股關係。企業債務最後或許會留給投資市場解決,那麼市場裡的輸家,將為這一切背鍋,解救企業和銀行。

在1月17日,國資委新聞發佈會也明確表示,為了推動央企降杠杆、降債務的工作,提高央企資本實力,去年通過債轉股協議獲得的金額達到5000億元,通過股權融資獲得超過3500億資本。這個方法,今後將繼續推行。

這只表明一件事情:將來中國證券投資市場的投機性會更強。

實際上,最近這一次的債轉股計畫,早在2016年就已經開始分步驟實行。計畫是通過三年以內的時間化解一萬億元左右規模的銀行不良資產,這些貸款者往往是國企,其銀行帳面顯示的並不是不良貸款,而是“關注類貸款”或者是正常貸款。

從2016年、2017年延續至今,債轉股的宏大計畫一直在進行中。工、農、中、建、交等幾大銀行早已斥資成立下屬的金融公司完成債轉股的計畫。如果僅僅看去年末至今年一月這段很短的時間,農行、中鋁、華電等都推出了大規模的債轉股計畫,而傳統的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如煤炭、冶金、建材等等,其中相當一部分的企業也正在或即將推出債轉股計畫。

債轉股意味著一場龐大的資本轉移,這當中顯然蘊含著機會。

債轉股直接為銀行舒困,因此首先有利於銀行股,我們可以參考近期以來銀行股比較強勢的表現。在未來受到債轉股大趨勢的帶領,其投機的價值也會更為明顯。此外,關於債務的問題大爆發,會有利於專門從事不良資產管理的資管公司,例如中國信達,截至今年1月其已經落地八項債轉股項目,設數百億規模降杠杆基金,相應的,其股價在近段時間的漲幅也比較迅速……

簡單來說,無論是債務也好、產能過剩也好,任何經濟問題最後都有辦法成為一種生意,而這種生意也必將在投資市場有所反映。

但是,就猶如以往中國經歷的各次牛市和資本市場的泡沫所告訴我們的經驗:中國的金融市場蘊含著很高的道德風險。債轉股過程當中,公司訊息的披露是否能做到透明真實呢?說難聽點,把狗屎用糖紙包起來並不會改變狗屎本身的屬性。虧損的企業把債換成股依然是虧損,被改變的只是市場的心理預期。

在一個欠缺法制、欠缺規範、資本蠻橫的市場,價值投資永遠是個笑話。帶有極強目的性的“債轉股”當然會給聰明的投資者帶來短期利潤,然而,這個腳底下踩空的投機市場總會有交出最後一棒的時候。

可以想見,中國的投資市場在近一兩年時間內,必將經歷從“喜劇”到“悲劇”的大喜大悲的轉變。投資者們,請拿好手中的速效救心丸,坐過山車的日子不遠了。

更多獨家見解就在匯友工程官網:aihygc.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