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科技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文化遺產數位化保護現狀觀察

2017年10月, “發現·養心殿——主題數位體驗展”在故宮端門數位館全新亮相, 觀眾可以走進虛擬世界中

文物通過數位化技術而更為大眾所認知。 通過手機, 公眾可以發現文物背後的故事。

中國文化遺產燦爛輝煌、彌足珍貴。 保護文化遺產, 是保護中國文化的生命力, 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 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 中國文化生態、人民的生活環境都正在發生巨大變化,

不少遭到破壞的歷史文化古跡風貌的保護刻不容緩。

在數位技術與文化遺產的跨界融合的支持下, 其保護與利用成為可能。 2017年歲尾, 騰訊和敦煌研究院宣佈簽訂戰略合作協定, 啟動“數位絲路”計畫。 從2018年起雙方將通過VR、雲等數位技術在遊戲、旅遊等領域多維度地展開合作, 深入推進敦煌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這是互聯網技術為傳統文化賦能的例證。 以科技賦能人文, 以人文點亮科技。 在新媒體傳播的作用下, 年輕群體對傳統文化的關注逐漸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與潮流。

1數位化帶來新思維新實踐

傳統文化與數位科技的完美融合, 為尋常百姓打開了一扇有趣的文化之門。

曾經古董文物與我們相距甚遠, 而今只需要佩戴一個VR頭盔, 便可以身臨其境地在虛擬養心殿批閱奏摺。 在數位多寶閣中觸摸把玩“數位文物”, 甚至可以“跨越時空”, 與穿著朝服奏事的“老臣”對話, 妙趣橫生, 令人忍俊不禁。 位於北京故宮端門數字館的“發現·養心殿——主題數位體驗展”利用數位技術讓文物“活起來”, 在普通人中也“火起來”。 故宮博物院的數字體驗能夠讓遊客走近文物, 這是故宮博物院進一步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融合的又一次創新呈現。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如是說。

除了故宮博物院, 各地政府和相關部門也在積極推進數位化科技助力傳統文化復興的新實踐。 國內文化遺產做數位化, 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主要包括對古建築為代表的物質文化遺產及民族風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位化複製和影像記錄。 近些年, 數位化文化遺產保護已成為越來越多的文化遺產負責部門的共識。 自2005年國務院發佈《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 數位化技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合就此成為潮流。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河姆渡文化遺址、圓明園遺址等文化遺產管理單位也都在大力推進數位化保護方案和技術策略。

在如今科技爆發的時代中, 數字科技與文化遺產的結合體現的是一種新的思維。 “科技將促進文化的繁榮, 文化將使得科技更有溫度。 ”關於科技與傳統文化的交融, 騰訊首席運營官任宇昕在“文化+科技國際論壇”上時談到。

一方面, 通過數位技術保留文物早期風貌, 以更加科學的形式為後代和未來留下歷史文脈;另一方面, 通過互聯網新興媒體, 歷史文化資產得以在年輕群體中更好的傳播和分享, 走進數字文物世界, 走近傳統文化。

2 數位化保護的喜與憂

不可否認, 不論我們如何保護, 隨著歲月的流逝, 文化遺產還是會被損壞或遺失, 但是數位化保護方式則為文化遺產的保存、傳播與傳承創造了新的可能。

文化遺產的數位化保護方式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突破傳統意義上的保護方式, 達到更好的展示要求與保真效果;在最短的時間裡, 通過快捷的傳播將文物輻射到世界各地, 達到傳播的最大化;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喚起公眾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自覺意識和行動力,文化遺產實現了大眾性,一切變得觸手可及。值得注意的是,數位化保護也是一種可持續的資源使用方式,也代表著人類社會未來資源利用發展的走向。

在如此優勢的背後,還應當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可能衍生出一系列亟待解決和破除的困難與困境。數位化之後,“不了了之”似乎成了大多數文物的結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侯衛東在描述當下文化遺產數位化時曾說,“中國擁有的三維掃描器可能是全世界最多的,升級太快,還沒吃透上一代,下一代就出來了。”但是,後續的保護工作並沒有跟上技術進步的速度。“沒有內容的手段是空泛的、沒有價值的。有內容,但是傳播手段單一,實現不了內容的效應最大化。”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說。

在文化遺產上,保護永遠是第一位的,但是今天我們還不太能夠追趕上新時代人們對文化產生的新需求。2017年是敦煌申遺30周年。時至今日,敦煌500多個壁畫、彩塑洞窟中的180多個已經實現了數位化,有30個洞窟的數位資源中英文版都已上線,實現了全球共用。“數位化後僅僅還是一個資源,沒有轉化成可以通過互聯網去傳播的產品,沒傳播出去就沒發揮作用。”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說。同時他還認為,在轉化的過程中,要用大家能夠看得懂、喜聞樂見的形式完整的傳遞,做到文化遺產的現代化“翻譯”。

3 數位化保護的延伸發展

據統計,近年來,以千萬元乃至億元計數的國家級項目紛紛落地,地方文保部門跟進。多位專家的估計是,每年僅投入到大遺址數位化項目上的各類資金就可能超十億元人民幣。

在數位科學的助力下,一個個實體數位文物場所具有很高的觀賞性,注重大眾的親身體驗。但是對於部分受眾而言仍具有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因此,構建完善的分享平臺和終端尤為重要,使大家真正能夠足不出戶便能夠觸碰到文化的溫度,獲取資訊和資料。

同時,要加強文化遺產數位化的延伸發展。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所副所長閻照以當前故宮進行數位化探索為例,她認為,故宮的創意系列就很好地把一些數位化遺產,與動畫、故事生動地結合了起來,提高了公眾的興趣度。“從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解讀、創意的結合、新技術的呈現等入手,使之與公眾的興趣點緊密結合起來。”她說。

除了通過數位掃描使大眾能夠近距離感受實體文物,數位技術可能還有更大作為。騰訊集團副總裁兼騰訊影業CEO程武認為,除了雲技術,或許還能探索出更多保護和傳承的可能性。在他設想的可能性中還包括文學、動漫甚至是影視等更多線上互動的娛樂方式。

數位化保護是以新的視角對文化遺產進行解讀並傳承。北京市文物局資訊中心主任祁慶國說:“最寶貴的其實不是那個實體,而是裡面的資訊。物質的東西終究要消亡,如果它的資訊和知識智慧可以一代代傳下去,所謂文保的目的就達到了。”

可以預見,以數位化促進文化遺產的傳播會向深處繼續開掘,助力中華文化的對內、對外傳播,提供有力保障。

喚起公眾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自覺意識和行動力,文化遺產實現了大眾性,一切變得觸手可及。值得注意的是,數位化保護也是一種可持續的資源使用方式,也代表著人類社會未來資源利用發展的走向。

在如此優勢的背後,還應當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可能衍生出一系列亟待解決和破除的困難與困境。數位化之後,“不了了之”似乎成了大多數文物的結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侯衛東在描述當下文化遺產數位化時曾說,“中國擁有的三維掃描器可能是全世界最多的,升級太快,還沒吃透上一代,下一代就出來了。”但是,後續的保護工作並沒有跟上技術進步的速度。“沒有內容的手段是空泛的、沒有價值的。有內容,但是傳播手段單一,實現不了內容的效應最大化。”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說。

在文化遺產上,保護永遠是第一位的,但是今天我們還不太能夠追趕上新時代人們對文化產生的新需求。2017年是敦煌申遺30周年。時至今日,敦煌500多個壁畫、彩塑洞窟中的180多個已經實現了數位化,有30個洞窟的數位資源中英文版都已上線,實現了全球共用。“數位化後僅僅還是一個資源,沒有轉化成可以通過互聯網去傳播的產品,沒傳播出去就沒發揮作用。”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說。同時他還認為,在轉化的過程中,要用大家能夠看得懂、喜聞樂見的形式完整的傳遞,做到文化遺產的現代化“翻譯”。

3 數位化保護的延伸發展

據統計,近年來,以千萬元乃至億元計數的國家級項目紛紛落地,地方文保部門跟進。多位專家的估計是,每年僅投入到大遺址數位化項目上的各類資金就可能超十億元人民幣。

在數位科學的助力下,一個個實體數位文物場所具有很高的觀賞性,注重大眾的親身體驗。但是對於部分受眾而言仍具有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因此,構建完善的分享平臺和終端尤為重要,使大家真正能夠足不出戶便能夠觸碰到文化的溫度,獲取資訊和資料。

同時,要加強文化遺產數位化的延伸發展。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所副所長閻照以當前故宮進行數位化探索為例,她認為,故宮的創意系列就很好地把一些數位化遺產,與動畫、故事生動地結合了起來,提高了公眾的興趣度。“從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解讀、創意的結合、新技術的呈現等入手,使之與公眾的興趣點緊密結合起來。”她說。

除了通過數位掃描使大眾能夠近距離感受實體文物,數位技術可能還有更大作為。騰訊集團副總裁兼騰訊影業CEO程武認為,除了雲技術,或許還能探索出更多保護和傳承的可能性。在他設想的可能性中還包括文學、動漫甚至是影視等更多線上互動的娛樂方式。

數位化保護是以新的視角對文化遺產進行解讀並傳承。北京市文物局資訊中心主任祁慶國說:“最寶貴的其實不是那個實體,而是裡面的資訊。物質的東西終究要消亡,如果它的資訊和知識智慧可以一代代傳下去,所謂文保的目的就達到了。”

可以預見,以數位化促進文化遺產的傳播會向深處繼續開掘,助力中華文化的對內、對外傳播,提供有力保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