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今天是世界防治麻風病日,我們談談文學作品裡的麻風病人

每年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 是世界防治麻風病日。 雖然隨著醫療水準的不斷提高, 麻風病已經不再是可怕的不治之症, 麻風病的發病率也已經十分低, 但它並沒有完全被消除, 而說起麻風病, 這三個字眼還是會讓人談麻色變。

人們大多是在一些文學影視作品中瞭解到麻風病的, 諸如毛髮脫落、周身潰爛, 或如影視作品中呈現的有著無力下垂、乾枯萎縮的爪手, 潰瘍起泡的皮膚, 眼白突出如兔眼的恐怖外形。 今天, 我們就來談談文學作品中的麻風病。

莫言的小說《紅高粱》中, “我”奶奶戴鳳蓮被迫嫁給了高粱酒作坊的財主單廷秀的獨生兒子單扁郎,

單扁郎就得了麻風病。 當戴鳳蓮看到單扁郎那張開花綻彩的麻風病人面容, 她感到恐怖, 生不如死。 感染麻風病的人外形可怖, 麻風病也有著極強的傳染性, 因此很多小說, 特別是驚悚恐怖小說, 尤其喜歡以麻風病肆虐而一切生命最終都被吞噬的荒無人煙的村落、島嶼為故事背景。 恐怖電影也熱衷於借麻風病來渲染恐怖氣氛, 例如前一陣子席捲北美票房的超人氣恐怖電影《小丑回魂》, 改編自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說, 一名小男孩闖入駭人小丑的家門前庭院, 就被小丑幻化成的麻風病人嚇得四下逃竄。

英國女作家維多利亞·希斯洛普所著的長篇小說《島》(The Island)講述了希臘克里特島上以佩特基斯家族四代為代表與麻風病抗爭的故事。

小說以位於地中海之中的兩個希臘島嶼——克裡特和斯皮納龍格為背景, 這兩座並非虛構的、隔海相望的島嶼, 如同愛琴海上的兩顆明珠, 都被湛藍溫暖的海水所環繞, 然而在20世紀上半葉,

斯皮納龍格島卻讓人聞風喪膽, 原因正是因為1903年後這裡成為麻風病隔離區。 生活在克里特島以及周圍其它島嶼的人, 一旦被確診為感染麻風病, 就要被迫遣送到斯皮納龍格島接受隔離, 幾乎再也出不來。 而在醫療水準相對落後的那時, 一個家族中一旦有人感染麻風病, 那麼整個家族往往都會陷入絕望。 文學作品中, 作者慣用一組或者幾組相對立的思想來構建故事, 維多利亞·希斯洛普看到了麻風病背景下帶來的痛苦和絕望, 便以愛與希望來構建小說的主線。 正如《衛報》對該小說的評價———這部哀婉小說的最大魅力在於:在最悲涼的情節裡, 也始終能看到希望。

《島》所構建的故事或是真實的, 也有可能是虛構的,

那麼另外一部關於麻風病的文學作品, 記錄的就是真真實實的人事。 《生命的力量:一個麻風病人的紀實》是一本文字不多卻有豐厚內涵和震撼力的非虛構紀實作品, 作者林強既是國內知名的攝影家, 也是四川省資深的教育工作者。

過去的十多年裡,

林強曾無數次走進四川西部的大涼山進行攝影采風, 也因此結識了本書的主人公——普格縣的麻風病康復者錢智昌, 並與他成為知己。 錢智昌12歲被發現身患麻風病, 為了不傳染別人, 他選擇進入大山深處與世隔絕獨自生活, 後來得到國家救治來到麻風病人聚居區麻風村, 靠著自己的努力, 種地生活, 還幫助了不少身邊的人們。 本書作為一部紀實文學, 具有素材真實、感情真摯、攝影圖片震撼、思考深入等特點, 向讀者展示了祖國西部這塊廣袤土地上人們的生活和扶貧路上的問題, 展示了麻風病人這一特殊群體在殘酷的命運面前表現出的堅韌, 這一切都是生命本身賦予人的力量, 絕不放棄的力量。

《生命的力量》中,林強所拍攝記錄的麻風村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批麻風病人為了家裡人、村裡人甚至陌生人離開家,獨自前往山林中生活,主動隔絕了人世。而今,他們已年邁,喪失了勞動能力,他們又該何去何從呢?也許這本書可以讓你認識一點關於麻風病人的現實。該書的封面引用了詩人紀伯倫的一句話:“悲哀的創痕在你身上刻得越深,你越能容納更多的快樂。”這句話十分貼切地表達了本書所要傳遞的一種意義。林強創作本書的初衷,是為了讓人們能更瞭解那些麻風病人的故事,更是為了紀念那批已經老去、充滿堅韌、充滿愛的麻風病人,為了紀念那片快被飛速發展的時代所遺忘的土地。

林志明所著的自傳《苦難不在人間》,與《生命的力量》類似,是中國第一部反映麻風病人的苦難與新生的紀實文學作品。

林志明八歲時感染麻風病,因此對於麻風病人的生活艱難更加感同身受。這部作品著重描述了一個時代背景下,感染麻風病是一件多麼殘酷的事情,但它也熱情謳歌了新中國在麻風病防治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白衣戰士的無私奉獻、國際友人的熱誠援助。

麻風病可能離我們很遠,但其實也很近,也許從我們身邊路過的某個路人甲,他們身上就隱藏著關於麻風病的故事。其實不僅是麻風病,任何一種疾病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會懼怕的。然而,疾病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當你遭受疾病,當人生處於困頓時,陷入絕望消極的狀態。生活沒有了陽光,沒有了希望,一切美好都會失去色彩,上述提及到的文學作品都想傳達給讀者這個道理。在世界防治麻風病日,我們呼籲大家去關注麻風病的預防和治療,關注麻風病人的現狀,用愛來守護那片麻風禁地。

《生命的力量》中,林強所拍攝記錄的麻風村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批麻風病人為了家裡人、村裡人甚至陌生人離開家,獨自前往山林中生活,主動隔絕了人世。而今,他們已年邁,喪失了勞動能力,他們又該何去何從呢?也許這本書可以讓你認識一點關於麻風病人的現實。該書的封面引用了詩人紀伯倫的一句話:“悲哀的創痕在你身上刻得越深,你越能容納更多的快樂。”這句話十分貼切地表達了本書所要傳遞的一種意義。林強創作本書的初衷,是為了讓人們能更瞭解那些麻風病人的故事,更是為了紀念那批已經老去、充滿堅韌、充滿愛的麻風病人,為了紀念那片快被飛速發展的時代所遺忘的土地。

林志明所著的自傳《苦難不在人間》,與《生命的力量》類似,是中國第一部反映麻風病人的苦難與新生的紀實文學作品。

林志明八歲時感染麻風病,因此對於麻風病人的生活艱難更加感同身受。這部作品著重描述了一個時代背景下,感染麻風病是一件多麼殘酷的事情,但它也熱情謳歌了新中國在麻風病防治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白衣戰士的無私奉獻、國際友人的熱誠援助。

麻風病可能離我們很遠,但其實也很近,也許從我們身邊路過的某個路人甲,他們身上就隱藏著關於麻風病的故事。其實不僅是麻風病,任何一種疾病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會懼怕的。然而,疾病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當你遭受疾病,當人生處於困頓時,陷入絕望消極的狀態。生活沒有了陽光,沒有了希望,一切美好都會失去色彩,上述提及到的文學作品都想傳達給讀者這個道理。在世界防治麻風病日,我們呼籲大家去關注麻風病的預防和治療,關注麻風病人的現狀,用愛來守護那片麻風禁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