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大事發聲》,讓音樂的美妙自然發生

《大事發聲》, 讓音樂的美妙自然發生

騰訊視頻與StreetVoice街聲聯合出品的超級版《大事發聲》, 本季節目正式完結, 由羅大佑老師進行收官演出。 正如羅大佑老師所講:在錄音室裡, 音樂人往往都處於最熟悉最自在的狀態。 所以將節目場景專門打造成“錄音棚現場”的《大事發聲》, 實質上就是為音樂人們提供最舒適的環境。

開場即刻奉上標準的情歌示範, 歌曲《夢》首句“城市晚風, 吹蕩我的心情”唱起, 充沛的深情瞬間撲面湧來, 羅大佑老師通過深沉語氣跟精巧咬字傳達出跨越時代而來到我們眼前的“愛情”。 此處必須為節目現場完美的錄音條件點贊, 羅大佑老師每枚咬字以及氣息運動都捕捉得清晰到位。 這種細膩真切打造出此情此景就發聲在眼前的觀賞體驗。 作為曾經引領過時代潮流的前輩, 羅大佑老師在這般精緻的環境裡盡情釋放著“匠氣”, 即, 匠人氣質。

節目裡, 羅大佑老師最高亮的標籤就是“匠人”, 他對音樂的詮釋充滿著工匠雕琢藝術品的精細跟巧妙。 比如在演唱歌曲《我所不能瞭解的事》時, 就將懵懂、渴望、彷徨、堅定、疑問等等諸多情緒元素細緻呈現。 並且, 此處還存在最標誌性的處理, 即將個體命運跟現實動向相關聯。 注意這句歌詞的表達, “一陣一陣地飄來是秋天惱人的雨, 刷掉多少我青春時期抱緊的真理。 如果沒有繽紛的色彩只有分明一片黑白, 這樣的事情它應該不應該。 ”前兩句唱出個體青春期的彷徨, 後兩句立刻進入到對現實的思考。 這種巧妙構造, 即是“匠氣”最典型的體現。

“匠氣”有細節的雕琢, 有講究的設計, 還有非凡的格局, 俗稱情懷。 本期節目情懷集中爆發的時刻來自終場前羅大佑老師跟李志的對唱。

《之乎者也》, 這首經典歌曲成為兩代音樂人構建承接關係的結點。 現場當貝斯跟鼓強勢進入, 代際交匯的大幕就正式拉開。 在民謠搖滾的語境裡, 兩位元特色鮮明的音樂人進行著切磋, 羅大佑老師屬於標準的經典範式, 情緒以及語氣裡散發著懷舊味道;李志則屬於當代氣質, 咬字更加強硬, 表達更為迫切。 這種發生在氣質對比明顯背景下的結合, 頗具衝擊力。 此刻, 羅大佑老師展示出的情懷具體講就是眼裡雲淡風輕, 心中熱血沸騰, 對於世事變遷隨時淡然接受, 但卻堅守住內心對於音樂的標準。 什麼叫的作品, 什麼是好的演繹, 都有明確的標準。

即便身邊合作的是氣場強大的李志,

羅大佑老師依舊保持著強勢的主導能量。 不知各位是否發現, 在前輩面, 李志居然顯露出“青澀”的拘謹。

我把這種“青澀”解讀作“敬畏”, 面對殿堂級偶像前輩出自本能的“敬畏”。 何止是李志, 看演出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其實, 不僅是對於前輩, 對於《大事發聲》這檔節目, 我們也應當表達足夠“敬畏”。 不為別的, 單純為提供純粹的音樂享受就該如此。

《大事發聲》可能是市面上最關注本質音樂的節目, 這裡沒有戲精觀眾, 沒有流量鮮肉, 沒有歡呼鮮花、沒有綜藝評委, 沒有狗血劇情, 這裡, 只有音樂。

作為騰訊視頻的音樂類超級自製IP, 超級版《大事發聲》用最貼合音樂人的態度呈現了最高規格的錄音棚節目, 節目至今累計點擊播放量已達兩億五千萬。 這種另類型節目, 能夠收穫大面積關注度, 只可能是因為音樂本身。 縱觀全季節目, 在我看來, 《大事發聲》最最核心的價值導向就是, 讓音樂的美妙自然發生。

“音樂的美妙”說的是由音樂產生的一切美的東西, 不局限於悅耳, 還包括審美、意識、詩意等等。“自然發生”指的是非人造,非預設的敘事行進。《大事發聲》真的可謂是全程即時直播,宗旨就是確保所有事情都呈現最本真的面貌。

具體解讀“讓音樂的美妙自然發生”,我想到的至少包括三方面:

首先是讓音樂裡的真性情自然發生。音樂的終極訴求就是真實表達,所以真性情屬於音樂所產生的美妙。這裡,要談到的就是樸樹那期節目。這幾乎已經是眾人皆知的事情,在演唱《送別》過程裡樸樹突然哽咽,直至抽泣。如果是在常規節目裡,這種狀況發生是必須喊“CUT”重新來過的。但是,在《大事發聲》裡,樸樹不僅抽泣,而且抽泣得很徹底,3分33秒時長的歌曲,這位歌手大部分時間都無法正常演唱。不要誤會,這不是在指責樸樹,相反,我內心非常理解樸樹。因為樸樹對於《送別》有種特別的情感,此前他曾坦言,如果《送別》的歌詞是他寫的,死而無憾。

這是種什麼情緒?就是作為音樂人對於這首作品強烈的認可。這種認可直接導致他在這首歌曲面前的敬畏甚至是卑微,在現場演唱《送別》時,就會有兩種情緒同步發生。

首先,感知到對於這首歌曲的強烈認可,並且確認自己此生無法創作出這樣的歌曲,由卑微而產生某種遺憾,由此落淚。其次,在演唱過程裡某時刻出現“我終於擁有這首歌曲的”錯覺,由此感覺自己願望達成,從而落淚。無論是哪種情緒,都是自然的發生。

朴樹這般真性情根本無法預先設計出來,這完全是在現場情緒充分發酵後的本能釋放。其實老江湖如李宗盛當時在《大事發聲》現場演出是也有些許哽咽。只能說是《大事發聲》打造出讓音樂人充分體驗到安全感以及神聖感的場景,此刻的真性情就是最純粹的外露,現場的各位見證並且保證這種真性情的自然發生,從而造就一段註定被記入史冊的演出。

此外,還是讓音樂裡的跨界交融自然發生。關於音樂,最美妙的在於無限可能性,而跨界恰好是實現可能性的措施。雖然《大事發聲》是相對傳統的音樂節目,但卻絲毫不保守,現場同樣鼓勵探索音樂的終極可能。比如在譚維維參與的那期節目裡,就實現搖滾樂跟昆曲的跨界融合。

譚維維配搭北京客樂隊跟越劇演員劉志霞共同演繹昆曲,你沒看錯,是搖滾音樂人譚維維以及越劇演員劉志霞共同演繹昆曲,這是標準的跨界,兩位藝人各自脫離舒適區,進入到全新領域。歌曲《幻·夢》成為跨界的重點,這版搖滾加昆曲的作品,充分展示出音樂進行各種對接的可能。這種對接是雙贏的,搖滾樂因為昆曲的介入而充滿層次跟戲劇感;昆曲因為搖滾的支撐而具備穿透力。

在具體表演方面,譚維維跟劉志霞也實現了經典的“Call and Response”效果,這是音樂創作裡非常經典的處理方式,即演唱層面以及樂器層面不同元素的“呼應”以及“互動”。

演唱層面,譚維維的搖滾范式跟劉志霞的昆曲範式構成對話式的呼應。樂器層面,搖滾樂的現代樂器跟古老民族樂器間同樣形成和諧互動。更重要的是,這種呼應互動完全是在現場即時發生,不經過任何後期調整,達到的效果是不可複製的完美。《大事發聲》所推崇的正是這種不可複製性,即,現場自然發生的內容都是獨特的,尤其當不同風格音樂人以及不同音樂元素完成跨界融合時,這種獨特性就更彰顯出可貴。

《大事發聲》的可貴就是即時發生,不可複製。

最後,也是讓音樂的換代自然發生。音樂不是靜態停滯狀態,而是持續處於動態發展,正是這種動態才造就各種美妙的東西,這其中就涉及到音樂人的換代。上文提到的羅大佑老師跟李志其實就構成某種形式上的換代。而在李宗盛跟李劍青的專場節目裡,這種換代就更為明顯。

節目現場老李注視著小李,對他講要Keep Low,低調。這句簡單的話語就突顯出前輩對後輩的指點。或許在那刻,老李在小李身上明確看到了曾經自己的樣子。

在音樂方面,李劍青確實跟李宗盛頗為相通,比如在歌詞創作方面講究對完整敘事的追求,這種追求達到為保證完整性而放棄押韻的地步;再比如在演唱方面側重訴說式的輸出,通常都是在進行保持旋律感的“說話”。這兩方面特質需要足夠的功底支撐,涉及對於文字的精准把控以及對於良好演唱語感的培養。所幸的是,李劍青確實具備這種潛能,在他身上看到完成換代的可能性。

儘管只是一場演出,但足夠證明換代的可能。因為,在這種即時發生的現場裡,不可能摻假,歌手所有素養均是真實呈現,經得住《大事發聲》現場考驗的歌手,實力不會錯。更重要的是,現場所呈現的換代跡象並非刻意營造的假像,而是自然發生的故事,看到老李跟小李的互動,確實會產生未來華語樂壇有戲的感覺。

李宗盛說:錄音棚就是一個讓歌手生長的地方。在騰訊視頻LiveMusic的鏡頭裡、在《大事發聲》的現場錄音棚裡,明確看到了前輩音樂人的持續醇厚以及後輩音樂人的快速崛起,這都是“生長”的具體表現。這檔專注呈現音樂本真形態的節目,最終讓各位音樂人找到最純粹最安全的地方,任憑自己自由生長以及確保音樂的美好自然發生。

還包括審美、意識、詩意等等。“自然發生”指的是非人造,非預設的敘事行進。《大事發聲》真的可謂是全程即時直播,宗旨就是確保所有事情都呈現最本真的面貌。

具體解讀“讓音樂的美妙自然發生”,我想到的至少包括三方面:

首先是讓音樂裡的真性情自然發生。音樂的終極訴求就是真實表達,所以真性情屬於音樂所產生的美妙。這裡,要談到的就是樸樹那期節目。這幾乎已經是眾人皆知的事情,在演唱《送別》過程裡樸樹突然哽咽,直至抽泣。如果是在常規節目裡,這種狀況發生是必須喊“CUT”重新來過的。但是,在《大事發聲》裡,樸樹不僅抽泣,而且抽泣得很徹底,3分33秒時長的歌曲,這位歌手大部分時間都無法正常演唱。不要誤會,這不是在指責樸樹,相反,我內心非常理解樸樹。因為樸樹對於《送別》有種特別的情感,此前他曾坦言,如果《送別》的歌詞是他寫的,死而無憾。

這是種什麼情緒?就是作為音樂人對於這首作品強烈的認可。這種認可直接導致他在這首歌曲面前的敬畏甚至是卑微,在現場演唱《送別》時,就會有兩種情緒同步發生。

首先,感知到對於這首歌曲的強烈認可,並且確認自己此生無法創作出這樣的歌曲,由卑微而產生某種遺憾,由此落淚。其次,在演唱過程裡某時刻出現“我終於擁有這首歌曲的”錯覺,由此感覺自己願望達成,從而落淚。無論是哪種情緒,都是自然的發生。

朴樹這般真性情根本無法預先設計出來,這完全是在現場情緒充分發酵後的本能釋放。其實老江湖如李宗盛當時在《大事發聲》現場演出是也有些許哽咽。只能說是《大事發聲》打造出讓音樂人充分體驗到安全感以及神聖感的場景,此刻的真性情就是最純粹的外露,現場的各位見證並且保證這種真性情的自然發生,從而造就一段註定被記入史冊的演出。

此外,還是讓音樂裡的跨界交融自然發生。關於音樂,最美妙的在於無限可能性,而跨界恰好是實現可能性的措施。雖然《大事發聲》是相對傳統的音樂節目,但卻絲毫不保守,現場同樣鼓勵探索音樂的終極可能。比如在譚維維參與的那期節目裡,就實現搖滾樂跟昆曲的跨界融合。

譚維維配搭北京客樂隊跟越劇演員劉志霞共同演繹昆曲,你沒看錯,是搖滾音樂人譚維維以及越劇演員劉志霞共同演繹昆曲,這是標準的跨界,兩位藝人各自脫離舒適區,進入到全新領域。歌曲《幻·夢》成為跨界的重點,這版搖滾加昆曲的作品,充分展示出音樂進行各種對接的可能。這種對接是雙贏的,搖滾樂因為昆曲的介入而充滿層次跟戲劇感;昆曲因為搖滾的支撐而具備穿透力。

在具體表演方面,譚維維跟劉志霞也實現了經典的“Call and Response”效果,這是音樂創作裡非常經典的處理方式,即演唱層面以及樂器層面不同元素的“呼應”以及“互動”。

演唱層面,譚維維的搖滾范式跟劉志霞的昆曲範式構成對話式的呼應。樂器層面,搖滾樂的現代樂器跟古老民族樂器間同樣形成和諧互動。更重要的是,這種呼應互動完全是在現場即時發生,不經過任何後期調整,達到的效果是不可複製的完美。《大事發聲》所推崇的正是這種不可複製性,即,現場自然發生的內容都是獨特的,尤其當不同風格音樂人以及不同音樂元素完成跨界融合時,這種獨特性就更彰顯出可貴。

《大事發聲》的可貴就是即時發生,不可複製。

最後,也是讓音樂的換代自然發生。音樂不是靜態停滯狀態,而是持續處於動態發展,正是這種動態才造就各種美妙的東西,這其中就涉及到音樂人的換代。上文提到的羅大佑老師跟李志其實就構成某種形式上的換代。而在李宗盛跟李劍青的專場節目裡,這種換代就更為明顯。

節目現場老李注視著小李,對他講要Keep Low,低調。這句簡單的話語就突顯出前輩對後輩的指點。或許在那刻,老李在小李身上明確看到了曾經自己的樣子。

在音樂方面,李劍青確實跟李宗盛頗為相通,比如在歌詞創作方面講究對完整敘事的追求,這種追求達到為保證完整性而放棄押韻的地步;再比如在演唱方面側重訴說式的輸出,通常都是在進行保持旋律感的“說話”。這兩方面特質需要足夠的功底支撐,涉及對於文字的精准把控以及對於良好演唱語感的培養。所幸的是,李劍青確實具備這種潛能,在他身上看到完成換代的可能性。

儘管只是一場演出,但足夠證明換代的可能。因為,在這種即時發生的現場裡,不可能摻假,歌手所有素養均是真實呈現,經得住《大事發聲》現場考驗的歌手,實力不會錯。更重要的是,現場所呈現的換代跡象並非刻意營造的假像,而是自然發生的故事,看到老李跟小李的互動,確實會產生未來華語樂壇有戲的感覺。

李宗盛說:錄音棚就是一個讓歌手生長的地方。在騰訊視頻LiveMusic的鏡頭裡、在《大事發聲》的現場錄音棚裡,明確看到了前輩音樂人的持續醇厚以及後輩音樂人的快速崛起,這都是“生長”的具體表現。這檔專注呈現音樂本真形態的節目,最終讓各位音樂人找到最純粹最安全的地方,任憑自己自由生長以及確保音樂的美好自然發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