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雅昌專稿|中國版畫家生對時候了?

2018年1月19日至3月11日,

“浮水印千年—中國浮水印版畫大展”亮相浙江美術館。

圖為其1月20日舉辦的主題演講現場

左起:深圳大學教授、西安美術學院客座教授應天齊,

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方利民,

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陳琦

2018年1月19日至3月11日, “浮水印千年—中國浮水印版畫大展”亮相浙江美術館。 “這個展覽, 把浮水印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公諸於世, 奉獻給所有這個時代的人。 ”深圳大學教授、西安美術學院客座教授應天齊說。 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陳琦教授直言此展對中國文化界非常重要, 因為“宣示了我們對自己文化傳統的重新認識, 從而確立我們的文化自信。

”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方利民則表示這個展覽“實際上是關注我們文化的根, 是從最深層裡尋找中國藝術的本源。 ”

本文因此展而起, 內容源自大展舉行的主題演講, 並根據內容需要做了部分調整。 特別感謝浙江美術館的大力支持。 但需提示:雖從個人出發, 卻不限於此, 擬通過若干藝術故事, 再次審視藝術這件事。

藝術創作真實又具體, 正是一些看似平凡卻反復較真的無數細節方能誕生美好。

始于初心, 終於匠心。 技術, 是穿越自身的通道, 但藝乃心聲,惟心不孤起, 仗境方生耳。

浮水印千年——中國浮水印版畫大展

主辦單位:浙江美術館、中國美術學院

協辦單位:浙江圖書館、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

中國美術學院影視與動畫藝術學院、朵雲軒、

春秋版畫博物館、虛苑e術、

中國美術學院版畫東方學視覺文化研究所

展覽地點:4、5、6、7、8、9、10號展廳、

中央大廳、天光長廳

雖技藝出眾, 但應天齊從不是唯技術論者:“版畫單純性的技術如果不承載觀念,

我認為是有問題的。 ”

1949年, 應天齊出生於安徽蕪湖, 受父親影響, 很早在潛意識中已鎖定將從事繪畫藝術作為終身目標。

《課後》是他創作的第一張浮水印版畫, 那是一幅充滿時代趣味的作品。 它的誕生頗具戲劇性:當時手抄本流行, 應天齊得到了一本從南京傳到蕪湖的小說, 他玩著命抄, 抄完後便試著做浮水印版畫。 當時有位知名浮水印畫家每天中午到他宿舍睡覺, 應天齊很渴望他能印一遍給自己看, 但他就是不願意, 只說:“你自己印。 ”火了的應天齊吃過晚飯就埋頭印, 一夜到天亮, 最終印好。 不過那時他對浮水印版畫的認知頗簡單:凸印, 手工上色, 可以有濃淡深淺的自由。

深圳大學教授、西安美術學院客座教授應天齊演講中

他創作的第二張浮水印作品是《魚汛》,在江蘇太湖體驗生活後完成,獲得安徽省青年美展一等獎,參加了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1979年,《春雨》完成。那時四人幫被粉碎,父母平反,應天齊心情舒暢,作品中洋溢的歡快是真正的藝乃心聲。

1986年,他就讀央美。正值“85新潮”,沉浸期間的應天齊敏感地認識到了藝術的功能:藝術作品是交際工具,藝術家應顛覆高高在上的精英意識,認真研究被傳遞的物件,文化思考才是藝術家的永動機。

浮水印版畫在我國歷史悠久,應天齊想做的是如何再進一步:如果將銅版中的凹印、石版中的平印和木版的凹印融合其中,將那些需機械完成的拓印工作改用人工,更主動地駕馭多種拓印技術用於創作環節,注重人為拓印的細微末節,做到既注重汲取西方版畫製版的繁複和創造,又注重浮水印版畫拓印過程的自由及可控,那麼,是否能抵抗本雅明所言“機械複製時代凋萎的東西正是藝術品的氣息”?

這是他日後實施綜合版畫技法的起因。此技法將版畫凹凸平三種製版手段和三種印法在同塊版上呈現,達到一版多次手工印製,幹濕並用,多層渲染,拓寬了版畫的創造空間,特別是對印製空間的拓展。此類作品的最早嘗試是《冬夜》,畫面中牆面全由木紋拼貼後凹印。《冷香》入選全國美展,作品中融合了凸印、漸變印、凹印,甚至還有拱花。

應天齊 重複的西遞村系列之二 1991

應天齊 徽州之夢之十 80×90cm 2000

應天齊 破碎的黑色之四 2001

在此期間,應天齊偶然遭遇了黃山腳下的古村落西遞,敏銳感受到它與現代氣息的強烈關聯。從此,他將人生體驗和思考感悟完全融化到這個載體。《西遞村》系列一面世便引發巨大反響。它站在當代觀照傳統,用具象與抽象、黑與白、陰與陽等構築出充滿神秘與暗示的氣息。

在他心裡,藝術須對人性有審視,而人性又須融入生活。藝術家要將個人心理體察放到更大文化背景和時代語境中,所以應天齊一直思考的是傳統文化遺存與現代文明的對話,及個人創作在這種對話中的作用,故他有意探索和發掘手工拓印空間的多種可能,從實質上將傳統藝術概念極度地擴容。由此,他的作品由版畫到架上到裝置到行為,再到“萬人撿磚計畫”,直至今日的不斷嘗試與突破。“很多人看到我的材料繪畫,不知道我的材料繪畫用的什麼技法,我覺得可能不懂中國浮水印版畫的原理和技法,也很難摸索到我的技法。”

應天齊 磚魂 310x96x322cm 混合材料 2012

2014年在現場引導市民進入蕪湖古城撿磚的應天齊

現場裝置作品《磚問》

1990年,應天齊應邀去香港辦展。為按時交稿,他印得昏天黑地,但三個月才印了60張,雖穩定性不夠,可也沒辦法。開幕後,兩位香港人買了兩套畫。2000年,應天齊再次赴港辦展,其中一位買家拿著畫找到他,希望幫忙除掉畫上的一點黴(香港天氣潮濕)。應天齊一看,覺得有些地方印得不到位,提出能否免費換批新作。買家認為這是第一版,不同意。但當應天齊拿出新印之作比較時,買家就同意了。“這種印製技術是我發明出來的,但也需要積累很多年(才成熟),這是浮水印版畫和其他版種最大的不同。”

從2013年的《韻》系列;2015年的《遭遇蒙德里安之二十三》、《磚魂》;2017年的《砥柱》等作,明晰可見應天齊求變之心,“很多人說你不搞版畫嗎?我不認為我沒有搞版畫,只是我換了一種方法來認識版畫,來拓展版畫。”在他的觀念中,版畫只是繪畫的某一種類:“無論是油畫、水墨畫、版畫,其表現技法的無限可能在畫種之間完全可以滲透、借鑒、延伸。這樣的認識可以拓寬繪畫的創新和發展,並且推動藝術的進步。”

應天齊在“浮水印千年”展覽現場與觀眾深入交流

“如果有可能,我想一生致力於浮水印木刻藝術的研究和創作。”1987年,陳琦大學畢業,隨即全身心投入浮水印版畫。30年時間裡,創作了約20個系列、近200件作品。

“所有版畫版種中,只有浮水印木刻是中國的。”陳琦身材挺拔,不開口如僧,開口似佛。在他看來,互聯網時代世界已經緊密聯繫在一起,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價值觀呈現出令人擔憂的同質化傾向。這種情形下,如何保持文化的獨特性和多樣性,既是全球的話題,也是中國目前特別需要解決的問題。再具體而言,他思慮的是全球版畫藝術語境裡,中國能貢獻什麼樣的版畫藝術,建立什麼樣的視覺文化形象,表達什麼樣的哲學觀念。“要在國際文化語境中樹立中國版畫的藝術形象,傳播中國的文化價值觀,非浮水印版畫莫屬。”

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

博士生導師陳琦演講中

他19歲就上大學了。當時是改革開放初期,西方藝術狂飆湧入,因為資訊完全不對稱,他非常不適應,“那時候真的覺得很絕望,甚至覺得走投無路。”怎麼面對?先是放棄國畫改學油畫,但申請被拒,由此隨緣進入版畫專業。“也不錯,因為我知道那個時候版畫有表現主義木刻,那我至少還能在此有所作為。”

讀書期間他非常勤奮,做了很多作品。但就在大學畢業前一年,他突然自醒:為什麼要做這些在文化上跟自己沒有任何關係的作品?沒有深入思考文化層面的問題而陷入具體的技術情境中的他選擇從一片向西看的滾滾洪流裡毅然回頭,面向中國傳統。畢業創作《佛光》依然留有西方影響的痕跡,但到《庭院的窗》時,文化自醒的意識已經明確。但自己的藝術如何和中國的藝術有關?“我用了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借助一個中國文化視覺符號將自己硬生生拉回中國文化體系。因此有了《明式》系列。”之所以從中國的器物入手,“是因為這些器物本身就很完美,本身就是高度精緻的藝術形成,我只是用浮水印版畫的語言把它表現出來。”

陳琦 2012 380×1400cm 2012

陳琦 又見梨花 108x85cm 浮水印版畫 2014

1989年的《桌之一》是其有較鮮明個人藝術樣式的第一件作品,在臺灣獲了大獎,《桌之二》更是一舉斬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銅獎。這兩次獲獎,極大鼓舞了他自西向東的信心。“每個藝術家因自己藝術觀念的表達訴求,會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技術系統。訴求一旦形成,就會形成個人獨特的樣式,這個樣式就會成為他的符號和文化基因。”由此,在陳琦的技術系統中:精微表達、分版設計、餖版、質感、大尺幅、數位技術、獨幅版實驗等關鍵字逐漸浮現。

如《琴》系列,多版套印中不僅要精微對準琴弦,還要表現琴面弧度、垂直與水準層面的不同灰度過渡等,拷貝階段也非常難,南方天氣濕度變化大,當時他還用硫酸紙,它會在幾小時內因濕度而產生尺度變化,如果不一次性拷貝完,就很可能對不准版。

在他看來,餖版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把大千世界分解再完美復活,這種智慧非常了不起。做《闡釋存在》時,他希望表現水晶煙缸通體晶瑩的質感。起稿非常精細,但所有的分版都不起作用,最後通過餖版解決了問題。

陳琦 琵琶 57.4x124.6cm 浮水印版畫 2016

陳琦 笛的奏鳴 60x99.6cm 浮水印版畫 2016

90年代初,陳琦就接觸了電腦,有差不多近五六年的時間,他在學校裡除了教學,還負責學校整個局域網規劃和網站建設,也做了很多設計工作,這打開了他的另一扇窗。“藝術家可以完全自我,但設計師要服務社會,所以必須面對不同需求找到解決方案。”但真正將電腦用於創作是在2010年的《1963》,7.8米寬。“結構如此複雜,後面還要面對非常繁多的餖版套印,沒有電腦的輔助介入,我認為是完全做不到的。”他開始借助電腦,用軟體畫出每個節點,印版是96塊,後來在798做展時,這批印版還單獨被展示過。

《不確定的真實》則是將對純粹技術性的探討上升到一定的哲學高度。30年的實踐,陳琦一直在思索版畫本身。他重新印製了近三十年前的印版,但版不再服務于圖像再現,而在畫面中佔據主導。在他後期作品裡,能明確感受到版的存在及版在畫面裡構成的視覺。這背後是他對“版”這一媒介的思考:“我希望版畫獨一無二,是直接繪畫達不到的。”

藝術與每個人的意義不同。“我們生在這個偉大的時代就應該把手上自己的事情做好,才不辜負這個時代,才不辜負自己短短幾十年的生命。”在陳琦心裡,中國的版畫家生在這個時候真是生對了。“在這個時候,我一天都不想浪費,必須要把它用盡用足。我們現在做的每一步,我認為都是在版畫史上創造歷史,我們一定能夠為版畫後學提供我們所探索的可能。”

浙江美術館主持副館長應金飛(左)

與陳琦在“浮水印千年”展覽現場

左起:劉穎、應天齊、陳琦、應金飛、張曉鋒

(背後為陳琦作品)

出生于浙江的方利民視浮水印版畫若情人,並深陷而不自拔。

1996年秋天,方利民一腳跨進了老國美校園北面的一幢青磚平房裡,兩位老先生(王剛和陳品超先生)正在那裡等著他。只見方正印臺上夾著厚厚的一疊紅星淨皮,老先生叼著煙,在硯臺裡悠悠地磨著墨,墨磨得稠稠的,用清水調在碗裡;咬著老式噴壺的銅嘴,對著印臺上的宣紙“噗”地噴上一口水,一疊紙噴完,壓上玻璃板。待抽完煙,喝口濃茶,捏起一張宣紙,拉過來,覆在刷好墨色的版上,用靶子隔著白板紙輕輕地一刷,攤開紙,一抹高雅透明的淡墨在宣紙上洇化開…方利民看呆了,素雅的宣紙和淡淡的水墨,讓他感到一種無法抗拒的引力。

此次初見便誤了終身,“特別喜歡,停不下來。”當時他還在讀研,老師讓他再學一個版種,糾結半天,還是選擇獨寵,至此便一直在宣紙、水墨和丹青之間沉迷。

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

方利民演講中

近兩年,他負責編寫浙江志版畫卷,不僅加深了對浮水印版畫的瞭解,並深刻認識到其與杭州密切的關係: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的發明者畢昇是杭州人;目前中國繪畫史上發現的第一件餖版拱花作品《籮軒變箋譜》1963年發現於浙江嘉興;古代版畫史上有兩名重要人物和浙江有關,一是陳洪綬(浙江諸暨人),二是任熊(浙江蕭山人);現代版畫中,浙江紹興人魯迅意義深遠;弘一法師李叔同回到杭州後,在當時的浙江第一師範學校(現在的杭州高級中學)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版畫社團…

“但很多人把版畫當做印刷和複製,而不是藝術品。”身為當代藝術生態的一員,方利民希望呈現版畫作為藝術品的價值,“最重要的是作者要有觀念和思想,並具備最好的技法體現出這個觀念和思想。”因此創作中,他在繼續吸收和利用民族特色語言的同時,持續嘗試與更具現代造型意識的表述方式結合,以自己的時間驗證本土藝術傳統展現于新歷史時空鮮活而誘人的生機。

方利民 回家過年 139.5×121cm 2014

方利民 手機時代 138×270cm 2017

(文中圖片由浙江美術館提供 攝影:徐偉傑)

深圳大學教授、西安美術學院客座教授應天齊演講中

他創作的第二張浮水印作品是《魚汛》,在江蘇太湖體驗生活後完成,獲得安徽省青年美展一等獎,參加了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1979年,《春雨》完成。那時四人幫被粉碎,父母平反,應天齊心情舒暢,作品中洋溢的歡快是真正的藝乃心聲。

1986年,他就讀央美。正值“85新潮”,沉浸期間的應天齊敏感地認識到了藝術的功能:藝術作品是交際工具,藝術家應顛覆高高在上的精英意識,認真研究被傳遞的物件,文化思考才是藝術家的永動機。

浮水印版畫在我國歷史悠久,應天齊想做的是如何再進一步:如果將銅版中的凹印、石版中的平印和木版的凹印融合其中,將那些需機械完成的拓印工作改用人工,更主動地駕馭多種拓印技術用於創作環節,注重人為拓印的細微末節,做到既注重汲取西方版畫製版的繁複和創造,又注重浮水印版畫拓印過程的自由及可控,那麼,是否能抵抗本雅明所言“機械複製時代凋萎的東西正是藝術品的氣息”?

這是他日後實施綜合版畫技法的起因。此技法將版畫凹凸平三種製版手段和三種印法在同塊版上呈現,達到一版多次手工印製,幹濕並用,多層渲染,拓寬了版畫的創造空間,特別是對印製空間的拓展。此類作品的最早嘗試是《冬夜》,畫面中牆面全由木紋拼貼後凹印。《冷香》入選全國美展,作品中融合了凸印、漸變印、凹印,甚至還有拱花。

應天齊 重複的西遞村系列之二 1991

應天齊 徽州之夢之十 80×90cm 2000

應天齊 破碎的黑色之四 2001

在此期間,應天齊偶然遭遇了黃山腳下的古村落西遞,敏銳感受到它與現代氣息的強烈關聯。從此,他將人生體驗和思考感悟完全融化到這個載體。《西遞村》系列一面世便引發巨大反響。它站在當代觀照傳統,用具象與抽象、黑與白、陰與陽等構築出充滿神秘與暗示的氣息。

在他心裡,藝術須對人性有審視,而人性又須融入生活。藝術家要將個人心理體察放到更大文化背景和時代語境中,所以應天齊一直思考的是傳統文化遺存與現代文明的對話,及個人創作在這種對話中的作用,故他有意探索和發掘手工拓印空間的多種可能,從實質上將傳統藝術概念極度地擴容。由此,他的作品由版畫到架上到裝置到行為,再到“萬人撿磚計畫”,直至今日的不斷嘗試與突破。“很多人看到我的材料繪畫,不知道我的材料繪畫用的什麼技法,我覺得可能不懂中國浮水印版畫的原理和技法,也很難摸索到我的技法。”

應天齊 磚魂 310x96x322cm 混合材料 2012

2014年在現場引導市民進入蕪湖古城撿磚的應天齊

現場裝置作品《磚問》

1990年,應天齊應邀去香港辦展。為按時交稿,他印得昏天黑地,但三個月才印了60張,雖穩定性不夠,可也沒辦法。開幕後,兩位香港人買了兩套畫。2000年,應天齊再次赴港辦展,其中一位買家拿著畫找到他,希望幫忙除掉畫上的一點黴(香港天氣潮濕)。應天齊一看,覺得有些地方印得不到位,提出能否免費換批新作。買家認為這是第一版,不同意。但當應天齊拿出新印之作比較時,買家就同意了。“這種印製技術是我發明出來的,但也需要積累很多年(才成熟),這是浮水印版畫和其他版種最大的不同。”

從2013年的《韻》系列;2015年的《遭遇蒙德里安之二十三》、《磚魂》;2017年的《砥柱》等作,明晰可見應天齊求變之心,“很多人說你不搞版畫嗎?我不認為我沒有搞版畫,只是我換了一種方法來認識版畫,來拓展版畫。”在他的觀念中,版畫只是繪畫的某一種類:“無論是油畫、水墨畫、版畫,其表現技法的無限可能在畫種之間完全可以滲透、借鑒、延伸。這樣的認識可以拓寬繪畫的創新和發展,並且推動藝術的進步。”

應天齊在“浮水印千年”展覽現場與觀眾深入交流

“如果有可能,我想一生致力於浮水印木刻藝術的研究和創作。”1987年,陳琦大學畢業,隨即全身心投入浮水印版畫。30年時間裡,創作了約20個系列、近200件作品。

“所有版畫版種中,只有浮水印木刻是中國的。”陳琦身材挺拔,不開口如僧,開口似佛。在他看來,互聯網時代世界已經緊密聯繫在一起,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價值觀呈現出令人擔憂的同質化傾向。這種情形下,如何保持文化的獨特性和多樣性,既是全球的話題,也是中國目前特別需要解決的問題。再具體而言,他思慮的是全球版畫藝術語境裡,中國能貢獻什麼樣的版畫藝術,建立什麼樣的視覺文化形象,表達什麼樣的哲學觀念。“要在國際文化語境中樹立中國版畫的藝術形象,傳播中國的文化價值觀,非浮水印版畫莫屬。”

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

博士生導師陳琦演講中

他19歲就上大學了。當時是改革開放初期,西方藝術狂飆湧入,因為資訊完全不對稱,他非常不適應,“那時候真的覺得很絕望,甚至覺得走投無路。”怎麼面對?先是放棄國畫改學油畫,但申請被拒,由此隨緣進入版畫專業。“也不錯,因為我知道那個時候版畫有表現主義木刻,那我至少還能在此有所作為。”

讀書期間他非常勤奮,做了很多作品。但就在大學畢業前一年,他突然自醒:為什麼要做這些在文化上跟自己沒有任何關係的作品?沒有深入思考文化層面的問題而陷入具體的技術情境中的他選擇從一片向西看的滾滾洪流裡毅然回頭,面向中國傳統。畢業創作《佛光》依然留有西方影響的痕跡,但到《庭院的窗》時,文化自醒的意識已經明確。但自己的藝術如何和中國的藝術有關?“我用了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借助一個中國文化視覺符號將自己硬生生拉回中國文化體系。因此有了《明式》系列。”之所以從中國的器物入手,“是因為這些器物本身就很完美,本身就是高度精緻的藝術形成,我只是用浮水印版畫的語言把它表現出來。”

陳琦 2012 380×1400cm 2012

陳琦 又見梨花 108x85cm 浮水印版畫 2014

1989年的《桌之一》是其有較鮮明個人藝術樣式的第一件作品,在臺灣獲了大獎,《桌之二》更是一舉斬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銅獎。這兩次獲獎,極大鼓舞了他自西向東的信心。“每個藝術家因自己藝術觀念的表達訴求,會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技術系統。訴求一旦形成,就會形成個人獨特的樣式,這個樣式就會成為他的符號和文化基因。”由此,在陳琦的技術系統中:精微表達、分版設計、餖版、質感、大尺幅、數位技術、獨幅版實驗等關鍵字逐漸浮現。

如《琴》系列,多版套印中不僅要精微對準琴弦,還要表現琴面弧度、垂直與水準層面的不同灰度過渡等,拷貝階段也非常難,南方天氣濕度變化大,當時他還用硫酸紙,它會在幾小時內因濕度而產生尺度變化,如果不一次性拷貝完,就很可能對不准版。

在他看來,餖版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把大千世界分解再完美復活,這種智慧非常了不起。做《闡釋存在》時,他希望表現水晶煙缸通體晶瑩的質感。起稿非常精細,但所有的分版都不起作用,最後通過餖版解決了問題。

陳琦 琵琶 57.4x124.6cm 浮水印版畫 2016

陳琦 笛的奏鳴 60x99.6cm 浮水印版畫 2016

90年代初,陳琦就接觸了電腦,有差不多近五六年的時間,他在學校裡除了教學,還負責學校整個局域網規劃和網站建設,也做了很多設計工作,這打開了他的另一扇窗。“藝術家可以完全自我,但設計師要服務社會,所以必須面對不同需求找到解決方案。”但真正將電腦用於創作是在2010年的《1963》,7.8米寬。“結構如此複雜,後面還要面對非常繁多的餖版套印,沒有電腦的輔助介入,我認為是完全做不到的。”他開始借助電腦,用軟體畫出每個節點,印版是96塊,後來在798做展時,這批印版還單獨被展示過。

《不確定的真實》則是將對純粹技術性的探討上升到一定的哲學高度。30年的實踐,陳琦一直在思索版畫本身。他重新印製了近三十年前的印版,但版不再服務于圖像再現,而在畫面中佔據主導。在他後期作品裡,能明確感受到版的存在及版在畫面裡構成的視覺。這背後是他對“版”這一媒介的思考:“我希望版畫獨一無二,是直接繪畫達不到的。”

藝術與每個人的意義不同。“我們生在這個偉大的時代就應該把手上自己的事情做好,才不辜負這個時代,才不辜負自己短短幾十年的生命。”在陳琦心裡,中國的版畫家生在這個時候真是生對了。“在這個時候,我一天都不想浪費,必須要把它用盡用足。我們現在做的每一步,我認為都是在版畫史上創造歷史,我們一定能夠為版畫後學提供我們所探索的可能。”

浙江美術館主持副館長應金飛(左)

與陳琦在“浮水印千年”展覽現場

左起:劉穎、應天齊、陳琦、應金飛、張曉鋒

(背後為陳琦作品)

出生于浙江的方利民視浮水印版畫若情人,並深陷而不自拔。

1996年秋天,方利民一腳跨進了老國美校園北面的一幢青磚平房裡,兩位老先生(王剛和陳品超先生)正在那裡等著他。只見方正印臺上夾著厚厚的一疊紅星淨皮,老先生叼著煙,在硯臺裡悠悠地磨著墨,墨磨得稠稠的,用清水調在碗裡;咬著老式噴壺的銅嘴,對著印臺上的宣紙“噗”地噴上一口水,一疊紙噴完,壓上玻璃板。待抽完煙,喝口濃茶,捏起一張宣紙,拉過來,覆在刷好墨色的版上,用靶子隔著白板紙輕輕地一刷,攤開紙,一抹高雅透明的淡墨在宣紙上洇化開…方利民看呆了,素雅的宣紙和淡淡的水墨,讓他感到一種無法抗拒的引力。

此次初見便誤了終身,“特別喜歡,停不下來。”當時他還在讀研,老師讓他再學一個版種,糾結半天,還是選擇獨寵,至此便一直在宣紙、水墨和丹青之間沉迷。

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

方利民演講中

近兩年,他負責編寫浙江志版畫卷,不僅加深了對浮水印版畫的瞭解,並深刻認識到其與杭州密切的關係: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的發明者畢昇是杭州人;目前中國繪畫史上發現的第一件餖版拱花作品《籮軒變箋譜》1963年發現於浙江嘉興;古代版畫史上有兩名重要人物和浙江有關,一是陳洪綬(浙江諸暨人),二是任熊(浙江蕭山人);現代版畫中,浙江紹興人魯迅意義深遠;弘一法師李叔同回到杭州後,在當時的浙江第一師範學校(現在的杭州高級中學)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版畫社團…

“但很多人把版畫當做印刷和複製,而不是藝術品。”身為當代藝術生態的一員,方利民希望呈現版畫作為藝術品的價值,“最重要的是作者要有觀念和思想,並具備最好的技法體現出這個觀念和思想。”因此創作中,他在繼續吸收和利用民族特色語言的同時,持續嘗試與更具現代造型意識的表述方式結合,以自己的時間驗證本土藝術傳統展現于新歷史時空鮮活而誘人的生機。

方利民 回家過年 139.5×121cm 2014

方利民 手機時代 138×270cm 2017

(文中圖片由浙江美術館提供 攝影:徐偉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