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演員的誕生》表彰了幾個好演員,也暴露了影視圈業務不精的現實

文 | 左左

《演員的誕生》昨晚決出了總冠軍, 週一圍斬獲了這一頭銜。

我絲毫不對這個結果感到吃驚, 反倒是週一圍在演技上的再次突破讓我驚訝。 在不到24小時的時間裡, 週一圍能夠拿下《趙氏孤兒》裡文言文式的臺詞, 並在決賽三強角逐裡讓自己飾演的程嬰, 既寄情於私人小我, 也放愛至家國天下。

他顫抖的嘴唇、抓緊藥箱的手、從怕事到堅決的轉變, 把程嬰看似懦弱中的那股堅韌, 演繹得淋漓盡致。

不止週一圍, 其他的幾位六強, 在這一期節目中都奉獻了相當精彩的演出。

這一期堪稱完美的收官戰裡, 全都是「好」演員。

所以宋丹丹才會說, 我們現在沒有任何權利, 再去批評你們哪不好。 換用章子怡的話, 這個舞臺已經不屬於我們再去說哪個演員更好, 哪一個演員有一點瑕疵。

我不否認導師們對這些演員的認可, 我也完全同意這些演員們都拿出了行業內水準極高的演出。

這些「好」讓人看到中國電影和演員群體充滿希望的未來, 它是演員的榮耀, 但是, 這種「好」, 並不能掩蓋表演行業整體糟糕的現狀。

一直關注這檔節目的人應該對這種「不好」深有感觸, 從第一期走到現在, 具體的名字就不提了,

嚎叫式的演出、喘氣式的表達情感、車禍現場一般的舞臺走位, 都讓很多人咋舌, 這些熱度和人氣都還不錯的演員, 表演竟然能夠差到如此地步?

當然, 造成這種差效果的原因, 並不僅僅在於演技, 還會有表演方式、表演載體、劇本熟練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

但所有的小現象都是大環境的映射, 我們在節目中看到的「不好」的演員, 只不過是當今影視行業中佔據著資源的大流量演員中的很小一部分。

不可否認, 如今的影視圈, 流量小花小生太多;好的演員, 尤其是好的電影演員太少。

還記得馮小剛導演炮轟小鮮肉嗎?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導演有話說論壇」上, 他說到, 電影演員、電視劇演員和綜藝明星應該是三類人, 但現在變成了三合一。

「對綜藝的傷害小, 對電視劇有傷害, 對電影的傷害就太大了。 」

擔任了決戰參謀官的陸川在論壇上也說過, 在好萊塢, 明星不會輕易去真人秀。 五六十年代電視行業興盛的時候有過, 但是演員們去過秀場體系以後, 表演和票房都會往下走。

「好萊塢的明星知道, 他們要保護這個產業。 」

陸川說這個話的時候, 其實是在惋惜當下的產業現狀, 沒有得到足夠多的保護和尊重。

五十年代美國的真人秀《一日女王》

當下的華語影視市場沒能建立起這種保護意識的原因, 其實和五六十年代美國電視業興盛的時候明星去參加真人秀有些類似。 我們現在的影視行業發展得實在太快,光是2017年,就產出了295部網劇,970部電影,看看這些數字,你就能感受這種快的可怕。

在這種快之下,原本衡量電視劇、電影等不同領域的衡量標準開始紊亂,變成了唯一而粗暴的,最迅捷直白的標準——流量。

所以,我們看到導演不得不被流量捆綁著創作,也看到大量在表演上沒有經過足夠訓練的流量新人、綜藝明星進入電影行業。

《演員的誕生》只不過是擇了幾個樣本,就引發了輿論熱議,就這一點來說,它目的達到了,它讓我們重新開始關注表演的專業度。

演戲就是講故事,並通過這個故事讓觀眾看到自己,一個人不可能完成這個故事,它需要導演、編劇和演員的共同合力。前兩者在幕後,演員在台前。

在台前,演員需要完全進入到故事中,這不僅僅意味著在臺上的那段時間生活在故事中,還意味著在無數台下的時間裡,也生活在故事中。

方法派演技不就強調了在台前幕後演員都要保持和角色一樣的精神狀態嗎?好萊塢這樣的例子很多,不少演員為了角色忽胖忽瘦,完全處在和角色一樣的狀態裡。在拿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的《女魔頭》中,你根本看不出來裡面癡肥癲狂的沃諾斯是模特出身的查理茲·塞隆,她為此增重了30磅,為了吻合角色形象,甚至一直不洗頭。

《女魔頭》裡的查理茲·塞隆

收官戰裡,陸川對《趙氏孤兒》的點評,恰好可以作為對「演員」這個詞分量的註腳。

「對表演的這種信仰,還有對於表演的熱愛,就像犧牲了很多人送出去的這個孤兒一樣,就像《演員的誕生》,演員不是一部戲讓你紅了就誕生了一個演員,演員可能是用一生去修煉。」

陸川作為導演,會從更加整體的高度來評判表演,他更能看到劇本之外,對於表演、對於「戲」的本身和整體意義上的元素。所以彈幕會一直在誇陸川專業。

在對舒暢和週一圍《孝莊秘史》的點評中,他說,「一圍有一個很好的處理就是他一直在看椅子,這舞臺上在我看來有三個人,除了你們倆還有那個死去的皇太極,這是擋在舒暢你面前,去看到多爾袞的那座山。」

「舞臺上有三個人」這段評價,是陸川看到了舞臺上已有的全部,甚至看到了那段歷史的表現。他意思是,在表演這個第一層次下面,還埋藏著第二層次、第三層次的人物矛盾和心理成因,甚至更深層次的歷史和時代。演員既要演出觀眾能看到的部分,也還要演出觀眾看不到的部分。

這不僅需要對角色的完全奉獻,還需要對整個戲劇情境,對整個故事的奉獻。這種奉獻不僅針對演員,對於電影行業裡的其他人來說也是如此。

李安在找到製片人特德·霍普的時候,第一句話是,「打擾了,我是李安。再不拍電影我就要死了。」

然後他們花了18天時間和35萬美元拍出了《推手》,李安的第一部電影。然後也才有了讓章子怡攢了那麼多年勁兒的玉嬌龍,才有了奧斯卡金像獎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推手》

李安幾乎是為電影而活著。「我這個電影怎麼在他們的身上生根,怎麼產生,他們蒙然不覺,我會有一種靈感的……我這一輩子最好的東西都給演員了……當一個導演設計這個情境、設計一個角色,跟一個演員投入那個角色的時候,對我來講是非常神聖的。」

李安用「神聖」來稱呼設計電影的過程。

這種神聖感,我們現在的電影市場實在太缺乏。

演什麼像什麼的梅麗爾·斯特裡普,耶魯大學戲劇碩士畢業,卻直到28歲才演自己的第一部電影,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但對於演戲來說還真不是絕對。在此前,梅姨都是靠著戲劇表演在不斷錘煉自己。你很難想像類似的狀況在國內發生。

接近三十歲才出道?毫無耐心的、看重時間成本市場根本不會給你多大空間。

《穿普拉達的女王》裡的梅麗爾·斯特裡普

在這裡存在著一個很不合理的悖論,我們整體的市場和生態,一方面在大肆歡迎著在綜藝節目、唱歌、演戲之間連軸轉的流量新星;一方面在批判他們演技的時候,又毫不留情。這些新晉的年輕人非常努力,但這並不能和演技上的專業度畫上等號。

這便是流量選擇和審美選擇之間脫節和斷裂的證明。

這不單是年輕演員的問題,更是市場的問題。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去淬煉新一代演員的演技,而不是放任流量的寵溺。

《演員的誕生》這檔節目從播出開始就備受爭議,這是必然的,因為它既展示了好的一面,更暴露了這個行業存在的巨大問題,這兩者之間的對沖就已經構成了批評的力量。

在今天這個自媒體時代,讚美一個人太容易,黑掉一個人也一點不難,難的是說一點有分量的真話。《演員的誕生》這檔節目,能讓章子怡、陸川等評委的金玉良言被整個行業聽到,這個功勞仍然是不小的。

我們現在的影視行業發展得實在太快,光是2017年,就產出了295部網劇,970部電影,看看這些數字,你就能感受這種快的可怕。

在這種快之下,原本衡量電視劇、電影等不同領域的衡量標準開始紊亂,變成了唯一而粗暴的,最迅捷直白的標準——流量。

所以,我們看到導演不得不被流量捆綁著創作,也看到大量在表演上沒有經過足夠訓練的流量新人、綜藝明星進入電影行業。

《演員的誕生》只不過是擇了幾個樣本,就引發了輿論熱議,就這一點來說,它目的達到了,它讓我們重新開始關注表演的專業度。

演戲就是講故事,並通過這個故事讓觀眾看到自己,一個人不可能完成這個故事,它需要導演、編劇和演員的共同合力。前兩者在幕後,演員在台前。

在台前,演員需要完全進入到故事中,這不僅僅意味著在臺上的那段時間生活在故事中,還意味著在無數台下的時間裡,也生活在故事中。

方法派演技不就強調了在台前幕後演員都要保持和角色一樣的精神狀態嗎?好萊塢這樣的例子很多,不少演員為了角色忽胖忽瘦,完全處在和角色一樣的狀態裡。在拿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的《女魔頭》中,你根本看不出來裡面癡肥癲狂的沃諾斯是模特出身的查理茲·塞隆,她為此增重了30磅,為了吻合角色形象,甚至一直不洗頭。

《女魔頭》裡的查理茲·塞隆

收官戰裡,陸川對《趙氏孤兒》的點評,恰好可以作為對「演員」這個詞分量的註腳。

「對表演的這種信仰,還有對於表演的熱愛,就像犧牲了很多人送出去的這個孤兒一樣,就像《演員的誕生》,演員不是一部戲讓你紅了就誕生了一個演員,演員可能是用一生去修煉。」

陸川作為導演,會從更加整體的高度來評判表演,他更能看到劇本之外,對於表演、對於「戲」的本身和整體意義上的元素。所以彈幕會一直在誇陸川專業。

在對舒暢和週一圍《孝莊秘史》的點評中,他說,「一圍有一個很好的處理就是他一直在看椅子,這舞臺上在我看來有三個人,除了你們倆還有那個死去的皇太極,這是擋在舒暢你面前,去看到多爾袞的那座山。」

「舞臺上有三個人」這段評價,是陸川看到了舞臺上已有的全部,甚至看到了那段歷史的表現。他意思是,在表演這個第一層次下面,還埋藏著第二層次、第三層次的人物矛盾和心理成因,甚至更深層次的歷史和時代。演員既要演出觀眾能看到的部分,也還要演出觀眾看不到的部分。

這不僅需要對角色的完全奉獻,還需要對整個戲劇情境,對整個故事的奉獻。這種奉獻不僅針對演員,對於電影行業裡的其他人來說也是如此。

李安在找到製片人特德·霍普的時候,第一句話是,「打擾了,我是李安。再不拍電影我就要死了。」

然後他們花了18天時間和35萬美元拍出了《推手》,李安的第一部電影。然後也才有了讓章子怡攢了那麼多年勁兒的玉嬌龍,才有了奧斯卡金像獎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推手》

李安幾乎是為電影而活著。「我這個電影怎麼在他們的身上生根,怎麼產生,他們蒙然不覺,我會有一種靈感的……我這一輩子最好的東西都給演員了……當一個導演設計這個情境、設計一個角色,跟一個演員投入那個角色的時候,對我來講是非常神聖的。」

李安用「神聖」來稱呼設計電影的過程。

這種神聖感,我們現在的電影市場實在太缺乏。

演什麼像什麼的梅麗爾·斯特裡普,耶魯大學戲劇碩士畢業,卻直到28歲才演自己的第一部電影,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但對於演戲來說還真不是絕對。在此前,梅姨都是靠著戲劇表演在不斷錘煉自己。你很難想像類似的狀況在國內發生。

接近三十歲才出道?毫無耐心的、看重時間成本市場根本不會給你多大空間。

《穿普拉達的女王》裡的梅麗爾·斯特裡普

在這裡存在著一個很不合理的悖論,我們整體的市場和生態,一方面在大肆歡迎著在綜藝節目、唱歌、演戲之間連軸轉的流量新星;一方面在批判他們演技的時候,又毫不留情。這些新晉的年輕人非常努力,但這並不能和演技上的專業度畫上等號。

這便是流量選擇和審美選擇之間脫節和斷裂的證明。

這不單是年輕演員的問題,更是市場的問題。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去淬煉新一代演員的演技,而不是放任流量的寵溺。

《演員的誕生》這檔節目從播出開始就備受爭議,這是必然的,因為它既展示了好的一面,更暴露了這個行業存在的巨大問題,這兩者之間的對沖就已經構成了批評的力量。

在今天這個自媒體時代,讚美一個人太容易,黑掉一個人也一點不難,難的是說一點有分量的真話。《演員的誕生》這檔節目,能讓章子怡、陸川等評委的金玉良言被整個行業聽到,這個功勞仍然是不小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