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有這種頭腦的人,是如何改變世界的

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麼選擇獨處,要麼選擇庸俗;愚不可耐的人總害怕空閒, 害怕空閒帶給自己的無聊, 所以總找些低級趣味的遊戲,

給自己一點暫時的快感。

——叔本華

今天和朋友們聊一聊叔本華, 他是尼采青年時期的偶像, 莫泊桑稱他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夢想破壞者”, 當今很多讀者也表示, 看了他的書和思想後, 三觀都被顛覆了, 急需重建。

他那本後來成為傳世名著, 對世界影響深遠的書《作為意志和表像的世界》, 剛出版時卻沒多少人覺得它有價值, 幾乎賣不動, 直到40年後才發生令人意想不到的轉機~

——正反君

01

叔本華從小就喜歡深度閱讀, 他曾鄙視說:“讀者大眾的愚蠢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因為這些人把各個時代、各個民族保存下來的最為高貴和稀罕的各種思想作品放著不讀, 一門心思地偏要拿起每天都在湧現的、出自平庸頭腦的胡編亂造。

他認為在這個世界上, 愚蠢的嗓門叫喊得最響亮, 所以無論在哪個時候、哪個地方, 所有真正優秀的作品總是要與佔據上風的荒唐、拙劣的東西進行沒完沒了的惡鬥。

所以他堅持的觀點是, 要創作出優秀作品, 創作者就必須抵制和鄙視大眾及其代言人的評判, 不然只能寫出低劣的東西!

不光質疑普通大眾的眼光, 對公認的知識精英權威, 叔本華也照樣不買帳。 在他自己還只是一個無名小卒的時候, 他就對當時的哲學權威黑格爾提出質疑, 並公然叫板。

但他可不像當今的那些個網路噴手, 只會用一些“潑婦駡街式的”的文字, 成天在網上如同蚊蟲一樣“嗡嗡嗡的”秀著智商下限!作為一個有自己獨立思想的思考者,

叔本華質疑別人的前提是有自己的獨特觀點。 他專門寫了一本與黑格爾哲學體系截然相反的巨著——《作為意志和表像的世界》。

當時才30歲的叔本華, 他對自己的這本書極為自信, 聲稱書裡面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哲學方法, 會震撼整個歐洲思想界, 於是自掏腰包出版了這本書。 但反抗權威的代價是, 他的著作備受世人冷落, 出版了一年半才只售出100來本, 其餘大部分都作為廢紙處理了!

02

我們很多人也都有過叔本華這種遭遇:非常投入的做了一件事, 然後滿懷憧憬的期待著掌聲的到來, 沒想到卻被現實當頭一棒!這時候, 失落中的我們, 有不少人會不禁開始懷疑自己, 甚至懷疑人生!

200多年前的叔本華也很失望, 也產生了懷疑, 但他懷疑的對象可不是他自己, 也不是人生, 而是當時世人的欣賞水準。

他援引別人的話說, 他寫的這本書好比一面鏡子, 當一頭蠢驢來照這面鏡子時, 是不可能在鏡子裡看見天使的;他說這本書不是為了轉瞬即逝的當下時代, 而是為了後人,

是為了全人類寫的。 他還預言, 此書今後將會成為上百本書的源泉和根據。

叔本華這種想法, 擱現在一定會被眾人嘲笑為“自戀狂”。 但這種“迷之自我”的自信, 或許正是他這種思想天才所特有的非凡氣概。

歷史又一次證明, 有這種氣概和實力的人, 運氣終究不會太差。

後來憑著《作為意志和表像的世界》這部賣不動的巨著, 叔本華至少獲得了柏林大學編外教授的資格。 在任教期間, 他依舊雄心勃勃的繼續著對黑格爾的挑戰。 他特意選擇和黑格爾同時授課, 試圖與黑格爾在講臺上一決高下。

這一次, 當時正如日中天的黑格爾又一次輕輕鬆松碾壓了他, 他的班上很快就只剩下兩三個人, 最後一個也不剩, 他只能淒涼地離開了講臺!經過一番深入反思, 他終於想通了問題所在:真正智慧的人得不到讚賞。

03

雖然很多人都對叔本華這種極度自戀的說法嗤之以鼻,認為他是在自我狡辯,但他卻對之深信不疑。

在大學裡與黑格爾對決失敗後,叔本華移居到法蘭克福,在那裡度過了孤獨的27年。但他卻沒有想到,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40多年前他創作的那本著作《作為意志和表像的世界》突然引起轟動,他本人也隨之名聲大振。

這場意想不到的成功讓叔本華更加相信運氣的作用,他曾說:“與明智、力量相比,我相信運氣更為重要。我們的一生可比之於一條船的航程。運氣——順運或者倒運——扮演著風的角色,它可以迅速推進我們的航程,也可以把我們推回老遠的距離。對此,我們的努力和奮鬥都是徒勞無功的。我們的掙扎只是發揮著槳櫓的作用。我們竭盡全力揮舞槳櫓數小時,終於向前走了一程。這時,突如其來的一陣強風一下子就能使我們倒退同樣的距離。”

但若無先前的沉澱,就算運氣每天都光顧叔本華,也找不到發揮作用的地方。

和運氣這東西一樣,一個人的成功往往也很難說得清具體的成功原因,尤其是叔本華這樣的偉大哲學家。但從他的某些人生經歷和思想言論中,也許發現一些值得借鑒的地方。

在15到17歲的兩年裡,叔本華專門遊歷了歐洲國家,親身接受了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薰陶。對於這段經歷,他後來總結得出一個教育觀點。

他認為,在孩子從生活原型中瞭解到生活之前,孩子們不應該從生活的複製中去認識生活的任何方面,因此,不可匆匆忙忙只是把書本放到孩子手中,要讓他們永遠直接從現實世界裡提取概念;而哲學家則更應該永遠注視著事物本身,要讓大自然、世事和人生,而不是書本成為他思考的素材。

04

隨後在哥根廷念大學的前兩年裡,叔本華就非常清楚自己將來要走的路,並廣泛學習了物理學、礦物學、歷史、植物學,生理學、天文學、氣象學、人種學、法學等各種知識,他所留下來的筆記本密密麻麻寫滿了對學習內容的肯定、否定、質疑和感想,而且對每門知識都深有見地。

進人柏林大學後,叔本華聽了當時著名的德國哲學教授費希特、施賴爾馬赫的講課,深感失望。他發現,對大多數學者來說,他們的知識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他認為這正是這些人永遠不會在他們的知識領域裡取得非凡成就的原因。若想有所建樹,就應該純粹的為了做學問而做學問,而不是把做學問當成獲取名利等其他東西的手段。

在叔本華看來,能夠獲得新穎、偉大觀點的人,也只是那些“把求知視為自己學習的直接目的,對此外別的目的無動於衷的人”。這也是他畢生所堅持的求知理念。

最為重要,且近乎神奇之處,則是叔本華在進行思想創造時的心靈體驗。在他的筆記裡,他記載了《作為意欲和表像的世界》這本書的誕生過程。

他說:“這著作就像小孩在子官裡一樣慢慢地成形,我不知道在何時開始,在何時結束。我看見出現了某一肢體,然後又出現了某一血管。也就是說,我只是把頭腦裡的東西寫下來,而不管寫下的東西整體上是否聯貫,因為我知道這些東西都出自同一個源頭。這有機的整體就這樣形成了......”

另外,在一份文字記錄稿上,叔本華寫下了他的哲學思想的醞釀和寫作過程。

他寫道:“我的這些哲學論點,之所以是真實的,並因此是不朽的,就在於這些東西並不是我所創作的,而是它們自己成形的。這些東西完全用不著我的幫助而發生。在這種時候,我身上的所有一切就好像睡著了似的。只有在這種完全擺脫了我個人意欲的情況下,出現在我腦海中的東西,才通過我的筆記錄下來,成為我的著作。我純粹只是旁觀者和證人。這保證了這些思想的真實性,並且讓我在得不到同感和認可之時也不會懷疑自己。”

這使正反君想起了有次聽TED演講,一位作家說的“上帝之手”和“用生命創作”。像叔本華這般如此忘我的創作投入,正是在用生命進行創作,早已超越了成功與否這個世俗的層面。

END

他終於想通了問題所在:真正智慧的人得不到讚賞。

03

雖然很多人都對叔本華這種極度自戀的說法嗤之以鼻,認為他是在自我狡辯,但他卻對之深信不疑。

在大學裡與黑格爾對決失敗後,叔本華移居到法蘭克福,在那裡度過了孤獨的27年。但他卻沒有想到,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40多年前他創作的那本著作《作為意志和表像的世界》突然引起轟動,他本人也隨之名聲大振。

這場意想不到的成功讓叔本華更加相信運氣的作用,他曾說:“與明智、力量相比,我相信運氣更為重要。我們的一生可比之於一條船的航程。運氣——順運或者倒運——扮演著風的角色,它可以迅速推進我們的航程,也可以把我們推回老遠的距離。對此,我們的努力和奮鬥都是徒勞無功的。我們的掙扎只是發揮著槳櫓的作用。我們竭盡全力揮舞槳櫓數小時,終於向前走了一程。這時,突如其來的一陣強風一下子就能使我們倒退同樣的距離。”

但若無先前的沉澱,就算運氣每天都光顧叔本華,也找不到發揮作用的地方。

和運氣這東西一樣,一個人的成功往往也很難說得清具體的成功原因,尤其是叔本華這樣的偉大哲學家。但從他的某些人生經歷和思想言論中,也許發現一些值得借鑒的地方。

在15到17歲的兩年裡,叔本華專門遊歷了歐洲國家,親身接受了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薰陶。對於這段經歷,他後來總結得出一個教育觀點。

他認為,在孩子從生活原型中瞭解到生活之前,孩子們不應該從生活的複製中去認識生活的任何方面,因此,不可匆匆忙忙只是把書本放到孩子手中,要讓他們永遠直接從現實世界裡提取概念;而哲學家則更應該永遠注視著事物本身,要讓大自然、世事和人生,而不是書本成為他思考的素材。

04

隨後在哥根廷念大學的前兩年裡,叔本華就非常清楚自己將來要走的路,並廣泛學習了物理學、礦物學、歷史、植物學,生理學、天文學、氣象學、人種學、法學等各種知識,他所留下來的筆記本密密麻麻寫滿了對學習內容的肯定、否定、質疑和感想,而且對每門知識都深有見地。

進人柏林大學後,叔本華聽了當時著名的德國哲學教授費希特、施賴爾馬赫的講課,深感失望。他發現,對大多數學者來說,他們的知識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他認為這正是這些人永遠不會在他們的知識領域裡取得非凡成就的原因。若想有所建樹,就應該純粹的為了做學問而做學問,而不是把做學問當成獲取名利等其他東西的手段。

在叔本華看來,能夠獲得新穎、偉大觀點的人,也只是那些“把求知視為自己學習的直接目的,對此外別的目的無動於衷的人”。這也是他畢生所堅持的求知理念。

最為重要,且近乎神奇之處,則是叔本華在進行思想創造時的心靈體驗。在他的筆記裡,他記載了《作為意欲和表像的世界》這本書的誕生過程。

他說:“這著作就像小孩在子官裡一樣慢慢地成形,我不知道在何時開始,在何時結束。我看見出現了某一肢體,然後又出現了某一血管。也就是說,我只是把頭腦裡的東西寫下來,而不管寫下的東西整體上是否聯貫,因為我知道這些東西都出自同一個源頭。這有機的整體就這樣形成了......”

另外,在一份文字記錄稿上,叔本華寫下了他的哲學思想的醞釀和寫作過程。

他寫道:“我的這些哲學論點,之所以是真實的,並因此是不朽的,就在於這些東西並不是我所創作的,而是它們自己成形的。這些東西完全用不著我的幫助而發生。在這種時候,我身上的所有一切就好像睡著了似的。只有在這種完全擺脫了我個人意欲的情況下,出現在我腦海中的東西,才通過我的筆記錄下來,成為我的著作。我純粹只是旁觀者和證人。這保證了這些思想的真實性,並且讓我在得不到同感和認可之時也不會懷疑自己。”

這使正反君想起了有次聽TED演講,一位作家說的“上帝之手”和“用生命創作”。像叔本華這般如此忘我的創作投入,正是在用生命進行創作,早已超越了成功與否這個世俗的層面。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