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文博愛好者眼中的《國家寶藏》之三

作者:于奇赫 /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786篇原創首發文章

《文博愛好者眼中的《國家寶藏》之二》中我例舉了一些第二集的問題。

湖北博物館推薦的第三件鎮館之寶是曾侯乙編鐘, 我一開始看了覺得挺好的, 演員王剛在博物館觀看編鐘時用手遮住口鼻的動作, 讓人們看到了他對國寶的敬畏之心。 回到舞臺後王剛飾演曾侯乙與楚惠王交鋒, 楚惠王以向曾侯乙討教編鐘為由, 試探曾侯乙是否真心結盟, 曾侯乙則以編鐘一鐘雙音表達曾、楚兩國可以和諧相處, 他還飽含深情地說:“若這六十多枚編鐘齊奏, 定是磅礴的盛世樂章。 ”但是我回頭又仔細地看了一看, 還是從兩位演員的服飾和道具上發現了一些問題。

| 圖1:王剛飾演曾侯乙腰部特寫、圖2:江川李家山出土嵌瑪瑙孔雀石圓形銅扣飾

| 圖3:石寨山出土鎏金四人舞俑銅扣飾、圖4:隨州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玉鉤

首先, 王剛飾演曾侯乙時身上的腰帶是由一個圓形的青銅飾品作為卡扣(圖1), 這件物品似乎不應該出現在戰國時期的曾國, 而應該出現在雲南。 類似的器物見於江川李家山M68X1號墓出土的嵌瑪瑙孔雀石圓形銅扣飾(圖2)。 這個物品應該是不晚於漢代的雲南人的腰飾,

佩戴方法可見于雲南晉甯石寨山出土的鎏金四人舞俑銅扣飾。 在這個微型滇國巫師祭祀儀式場景中, 我們可以看到這四個人的腰帶上都佩有圓形扣飾(圖3), 是滇文化中社會地位的象徵。

王剛飾演曾侯乙的圓形扣飾相比要略小一些, 但是樣式與佩戴方法很像。 歷史上楚文化確實與滇文化有過接觸。 《史記•西南夷列傳》說:“始楚威王時, 使將軍莊橋將兵循江上, 略巴、黔中以西。 ……蹻至滇, 池方三百里, 旁平地, 肥饒數千里, 以兵威定屬楚。 欲歸報, 會秦擊奪楚巴、黔中郡。 道塞不通, 因還, 以其眾王滇, 變服從其俗以長之。 ”但是這種接觸也不會導致楚地的圓形扣飾傳入雲南, 因為當時楚人將帶鉤裝在革帶的頂端用來束系腰帶。

| 圖5:戰國包金嵌玉獸首銀帶鉤、圖6:河南三門峽上村嶺戰國墓的跽坐人形燈局部

隨州戰國曾侯乙墓就出土了7件玉質帶鉤(圖4), 其中6件出自于曾侯乙主棺內棺, 另一件放置在主棺的東室內。 另外曾侯乙墓還出土了金帶鉤與銅帶鉤,

均保存完好。 春秋戰國之際的帶鉤體型較小, 以水禽形、曲棒形和琵琶形帶鉤較多。 戰國時期的帶鉤製作工藝精美, 金銀寶石鑲嵌技術也應用到了帶鉤的裝飾上。

《莊子•知北遊》載:“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鉤, 予物無視也, 無鉤無察也。 ”講述的就是那時在大司馬家鍛制了六十年帶鉤的人製作帶鉤專心致志的狀態。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1951年河南輝縣固圍村5號戰國墓出土的包金嵌琉璃銀帶鉤(圖5), 長18.4釐米, 包禽首玉鉤金獸首, 琵琶形鉤身嵌玉玦與蜻蜓眼琉璃珠就充分說明了這點。 而通過河南三門峽上村嶺戰國墓的跽坐人形燈的腰部(圖6), 我們可以瞭解戰國時期中原地區的人使用帶鉤的方式。 我們看到當時的人們將鉤紐嵌入革帶一端, 鉤弦向外與腰腹弧度貼合,鉤首勾掛在革帶另一端的穿孔中。除了束腰和裝飾功能以外,帶鉤還可以裝在腰側,用以懸掛寶劍、印章或其它物件。

| 圖7:曾侯乙跽坐調音情節、圖8:戰國浮雕獸面紋漆木案

其次,節目中曾侯乙跽坐調音時放置青銅鐘與調音器的素面木案(圖7),也是近幾十年木材廠製作的傢俱,並不符合戰國時代尤其是曾國的傢俱風格。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個戰國浮雕獸面紋漆木案(圖8),木案長137.5釐米,寬度53.8釐米,高度44.5釐米。

木案表面分為兩個區域,浮雕為細膩的獸面紋,案腿為背向的鳥形。顏色則以黑漆為地,朱繪花紋,彰顯了曾侯乙華貴奢侈的生活與特殊的身份。從發掘報告來看這個漆木案出土的時候狀態比較好,但是放到現在木案表面就開始出現變形、漆皮脫落的現象。雖然木案脫水難以保存,但是我們現在還是可以結合原始的照片複製這件器物。節目組可以複製墓中出土的木均鐘與高92.5釐米的楚王熊章鎛鐘,為什麼不複製漆木案放在舞臺上呢?

| 圖9:節目中楚惠王蔽膝局部、圖10:故宮琉璃纏枝寶相花紋壁飾件

最後,節目中楚惠王蔽膝上的一個紋飾看起來比較奇怪(圖9),與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的一些影壁上中部寶相花琉璃飾件較為相似(圖10)。楚文化的紋飾大量出現在楚墓隨葬漆木器和絲綢中,樣式獨特並且已經有專門的紋飾研究著作問世。節目中楚惠王蔽膝局部紋飾是一種漢服設計師常用的中國傳統紋飾,搜索“回紋寶相花”可以得到很多類似的紋樣。

節目中楚惠王蔽膝上的寶相花大約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它隨著佛教文化的傳播而萌發。唐、宋、元、明、清的寶相花紋樣都有不同的變化。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明永樂影青暗花纏枝寶相花紋碗與明成化青花寶相花紋碗等,就是故宮琉璃纏枝寶相花紋壁飾件的雛形,楚國當時不可能用寶相花來裝飾諸侯服飾。所以節目中出現的宋徽宗服飾、司馬光服飾與楚惠王服飾出錯的原因基本一致,即節目組服飾負責人用固定的一套服裝搭配套入中國不同朝代、不同人物身上,才導致了社會上專家學者如此多的議論。

第三集河南省博物院選擇了安陽殷墟婦好鴞尊、舞陽縣賈湖遺址與雲紋銅禁亮相。並且這三個守護人的演技也十分了得,讓人印象深刻。商人穿的什麼衣服因為時間過於久遠我們不得而知,並且從婦好墓中出土的玉人也十分神奇,其背後的物件是做什麼用的依然存在討論空間(圖11)。但是我們看到節目中劉濤穿的衣服右衽、衣長蓋臀,衣服上有回紋、方勝紋等。衣的領口、袖口都有似刺繡之花邊(圖12),就能看出劇組還是看了沈從文編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沈從文先生將商朝服飾特點總結為:

袖子小而衣長不及踝,頭髮剪齊到頸後,又像是編發成辮子再盤旋於頭頂;

後裾下垂齊足,前衣較短附一斧式裝飾物,頭上如不是尖頂帽,就是裹巾子;

短衣齊膝,全身衣著不同花紋,領袖間、平箍帽子及寬腰帶都可能是提花織物做成。腹前也若有獸頭紋樣精美蔽膝做裝飾。

| 圖11:婦好墓玉人、圖12:劉濤飾演婦好、圖13:商人服飾復原圖

蔡國慶飾演的原始人也沒有出現什麼史實錯誤,畢竟是更久遠的事情了,我們也不知道真實的情況。作為國寶雲紋銅禁的守護人雷佳音現場演繹了一段楚國禁酒的故事。他飾演楚國令尹子庚,當酗酒的秀才醉後說出楚國已滅亡的事情後,他跪倒在地、潸然淚下,感人至深。但不幸的是,他穿的是第二季節目中楚惠王的蔽膝,所以看起來怪怪的。

第四集出場的是陝西歷史博物館,這是我擔任了近三年志願者講解員的博物館。不謙虛地說,對館裡展示的文物,每一件我都知道具體的位置,算不上深入的研究但也稱得上是“瞭若指掌”,所以心情都激動得難以平靜。

陝博給我們帶來了花鳥紋銀香囊、杜虎符與懿德太子墓壁畫《闕樓儀仗圖》。國寶守護人馬蘇在讀葡萄花鳥紋銀香囊時會不自覺地按照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來斷句,聽起來很不舒服。

| 圖14:一個想要無符調兵被拒卻想暗害縣尉的縣令

| 圖15:下級軍吏俑

劉奕君以為自己守護的是兵馬俑,結果卻是杜虎符。但是節目中我們依然能夠看到兵馬俑的影子。劇中的蒙是一個下級軍吏,但是他穿的衣服還是太過繁瑣,而秦始皇陵一號俑坑T19方九過洞出土了一件下級軍吏俑(圖15),這件俑通高1.85米。身穿齊膝長衣,外披銷甲,下穿短褲,腿縛裹腿,足登短靴,頭戴長冠。右臂前曲作持戈、矛等兵器狀;左手半握拳,手腕扭曲拳心向下,持物不明。而兵馬俑都是有顏色的,應該借著節目宣傳一下科學的研究成果。秦朝時的陶俑大軍並非今日這般色彩暗啞,而是披著各種超自然的濃烈色彩,紅、綠、紫、黃等等。遺憾的是由於考古發掘現場濕度突變,使陶器含水率也隨之快速降低,兵馬俑彩繪有一生漆底層,出土後濕度突降,漆皮起翹,顏料的膠結材料就會起翹,乾裂,脫落,所以大多數色彩都沒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考古學家和藝術工匠們利用最新工具與技術,正逐步重現古代奇景。圖16是國家地理製作的兵馬俑顏色復原圖,比較有說服力。兵馬俑製作得相當精細,就連戰袍的紮帶、紐扣以及鞋底的針線,都刻畫得十分逼真,栩栩如生。所以對比節目中演員穿的鎧甲,我們發現(圖17),道具組的鎧甲沒有注意到鎧片的重疊狀況(圖18),並且腰中裝飾的獸面腰帶也很多餘。

最後一個登場的郭濤扮演的是一個長安通,幽默風趣地給觀眾展示了當時唐代的中外交流。由於存世的唐代壁畫、文物、文獻較多,所以節目組對於人物的服飾、物品與故事情節把控較好。今生故事中,講述的是陝西歷史博物館壁畫修復團隊對此壁畫的修護工作,我們要向文物保護人員辛勤的工作致敬。

大家推薦《國家寶藏》節目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是這檔節目在豆瓣上得到了9.3的評分。豆瓣評分可以說是目前為止國內比較可靠的一種大眾電影評分系統,評分的高低與評分物件的水準是正相關的。所有人都可以在豆瓣網站上參與評分,雖然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喜好,但是在大量的樣本下極端的個體差異就被消除了。當然我們不排除一些水分的因素,但畢竟連實體的網紅奶茶店都雇一大堆人排隊反反復複地刷存在感,相比之下豆瓣評分還是能夠體現大眾審美的。我們將《國家寶藏》與很多國內外的鑒寶類節目進行了比較,由於《國家寶藏》製片人於蕾將它定義為“紀錄式綜藝”,所以我們還要與國外成功的娛樂綜藝節目相比才能知道這個節目的改進空間是什麼。

豆瓣評分上有一檔高達9.5分的綜藝節目,是2017年12月5日在韓國tvN電視臺播出的薑食堂(강식당)。《薑食堂》在有線電視臺、衛星電視臺和IPTV的綜合付費平臺上的家庭平均收視率達到了8.2%,最高收視率達到了9%,一直在更新自身的最高收視。特別是目標收視人群(男女20-49歲)平均收視率6.5%,最高7.2%。創造了這一年齡層收視第一位 。這檔綜藝節目講述的是社長姜虎東帶領四個綜藝明星跟隨大廚白鐘元學習秘密料理並經營餐廳的故事。節目中的演員都以最真實的模樣投入其中,節目的每秒鐘都有豐富的細節與演員的情緒。例如節目中明星們會關於“豬排醬汁是蘸著吃還是倒著吃”的話題爭論半個多小時,每天都會準備幾十塊豬排並且每塊豬排需要明星們敲打三十分鐘。節目中的明星們真實地註冊了營業執照與辦理了健康證,每一個關於餐廳服務的細節都不肯放過。如果我們跳出狹隘的愛國主義情懷,就會發現韓國的綜藝節目水準超過了絕大多數的國產綜藝。我想這其中的一個原因就在於它對於每一個細節的把握。豆瓣上有網友在《國家寶藏》的互動區留言“這就是一檔綜藝節目,大家喜歡看它就好,為什麼突然變成了痛批節目服裝的辯論會?”對於網友的疑問,我還是想說:細節決定成敗。

寫了這麼多篇文章糾結細節還是因為節目組稱這檔節目是“大型文博探索節目”,所以我想歷史細節應該是這檔節目的底線了,否則徹底就淪為娛樂節目了。觀複博物館館長、著名收藏家馬未都認為“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他以司馬光砸缸的這個故事為例說:《司馬光傳》中記載“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中國文字洗練清晰,這段話中提及的缸與甕的區別明顯。

歷史的溫度在於細節,節目的態度也在於細節。先秦時代的思想家老子曾說“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西方經典《聖經》中也提及“the devil's in the detail(細節之處最容易出問題)”。《國家寶藏》節目只有尊重歷史的細節,才會贏得更多人的支持,才會感動看過節目的每一名觀眾。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齊東方教授說“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兢兢業業獲得的細節會消除荒涼。

作者93年生,中國古代美術史與考古學研究者,博物館狂熱愛好者和挑刺型觀眾,民間手工藝收集者。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鉤弦向外與腰腹弧度貼合,鉤首勾掛在革帶另一端的穿孔中。除了束腰和裝飾功能以外,帶鉤還可以裝在腰側,用以懸掛寶劍、印章或其它物件。

| 圖7:曾侯乙跽坐調音情節、圖8:戰國浮雕獸面紋漆木案

其次,節目中曾侯乙跽坐調音時放置青銅鐘與調音器的素面木案(圖7),也是近幾十年木材廠製作的傢俱,並不符合戰國時代尤其是曾國的傢俱風格。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個戰國浮雕獸面紋漆木案(圖8),木案長137.5釐米,寬度53.8釐米,高度44.5釐米。

木案表面分為兩個區域,浮雕為細膩的獸面紋,案腿為背向的鳥形。顏色則以黑漆為地,朱繪花紋,彰顯了曾侯乙華貴奢侈的生活與特殊的身份。從發掘報告來看這個漆木案出土的時候狀態比較好,但是放到現在木案表面就開始出現變形、漆皮脫落的現象。雖然木案脫水難以保存,但是我們現在還是可以結合原始的照片複製這件器物。節目組可以複製墓中出土的木均鐘與高92.5釐米的楚王熊章鎛鐘,為什麼不複製漆木案放在舞臺上呢?

| 圖9:節目中楚惠王蔽膝局部、圖10:故宮琉璃纏枝寶相花紋壁飾件

最後,節目中楚惠王蔽膝上的一個紋飾看起來比較奇怪(圖9),與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的一些影壁上中部寶相花琉璃飾件較為相似(圖10)。楚文化的紋飾大量出現在楚墓隨葬漆木器和絲綢中,樣式獨特並且已經有專門的紋飾研究著作問世。節目中楚惠王蔽膝局部紋飾是一種漢服設計師常用的中國傳統紋飾,搜索“回紋寶相花”可以得到很多類似的紋樣。

節目中楚惠王蔽膝上的寶相花大約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它隨著佛教文化的傳播而萌發。唐、宋、元、明、清的寶相花紋樣都有不同的變化。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明永樂影青暗花纏枝寶相花紋碗與明成化青花寶相花紋碗等,就是故宮琉璃纏枝寶相花紋壁飾件的雛形,楚國當時不可能用寶相花來裝飾諸侯服飾。所以節目中出現的宋徽宗服飾、司馬光服飾與楚惠王服飾出錯的原因基本一致,即節目組服飾負責人用固定的一套服裝搭配套入中國不同朝代、不同人物身上,才導致了社會上專家學者如此多的議論。

第三集河南省博物院選擇了安陽殷墟婦好鴞尊、舞陽縣賈湖遺址與雲紋銅禁亮相。並且這三個守護人的演技也十分了得,讓人印象深刻。商人穿的什麼衣服因為時間過於久遠我們不得而知,並且從婦好墓中出土的玉人也十分神奇,其背後的物件是做什麼用的依然存在討論空間(圖11)。但是我們看到節目中劉濤穿的衣服右衽、衣長蓋臀,衣服上有回紋、方勝紋等。衣的領口、袖口都有似刺繡之花邊(圖12),就能看出劇組還是看了沈從文編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沈從文先生將商朝服飾特點總結為:

袖子小而衣長不及踝,頭髮剪齊到頸後,又像是編發成辮子再盤旋於頭頂;

後裾下垂齊足,前衣較短附一斧式裝飾物,頭上如不是尖頂帽,就是裹巾子;

短衣齊膝,全身衣著不同花紋,領袖間、平箍帽子及寬腰帶都可能是提花織物做成。腹前也若有獸頭紋樣精美蔽膝做裝飾。

| 圖11:婦好墓玉人、圖12:劉濤飾演婦好、圖13:商人服飾復原圖

蔡國慶飾演的原始人也沒有出現什麼史實錯誤,畢竟是更久遠的事情了,我們也不知道真實的情況。作為國寶雲紋銅禁的守護人雷佳音現場演繹了一段楚國禁酒的故事。他飾演楚國令尹子庚,當酗酒的秀才醉後說出楚國已滅亡的事情後,他跪倒在地、潸然淚下,感人至深。但不幸的是,他穿的是第二季節目中楚惠王的蔽膝,所以看起來怪怪的。

第四集出場的是陝西歷史博物館,這是我擔任了近三年志願者講解員的博物館。不謙虛地說,對館裡展示的文物,每一件我都知道具體的位置,算不上深入的研究但也稱得上是“瞭若指掌”,所以心情都激動得難以平靜。

陝博給我們帶來了花鳥紋銀香囊、杜虎符與懿德太子墓壁畫《闕樓儀仗圖》。國寶守護人馬蘇在讀葡萄花鳥紋銀香囊時會不自覺地按照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來斷句,聽起來很不舒服。

| 圖14:一個想要無符調兵被拒卻想暗害縣尉的縣令

| 圖15:下級軍吏俑

劉奕君以為自己守護的是兵馬俑,結果卻是杜虎符。但是節目中我們依然能夠看到兵馬俑的影子。劇中的蒙是一個下級軍吏,但是他穿的衣服還是太過繁瑣,而秦始皇陵一號俑坑T19方九過洞出土了一件下級軍吏俑(圖15),這件俑通高1.85米。身穿齊膝長衣,外披銷甲,下穿短褲,腿縛裹腿,足登短靴,頭戴長冠。右臂前曲作持戈、矛等兵器狀;左手半握拳,手腕扭曲拳心向下,持物不明。而兵馬俑都是有顏色的,應該借著節目宣傳一下科學的研究成果。秦朝時的陶俑大軍並非今日這般色彩暗啞,而是披著各種超自然的濃烈色彩,紅、綠、紫、黃等等。遺憾的是由於考古發掘現場濕度突變,使陶器含水率也隨之快速降低,兵馬俑彩繪有一生漆底層,出土後濕度突降,漆皮起翹,顏料的膠結材料就會起翹,乾裂,脫落,所以大多數色彩都沒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考古學家和藝術工匠們利用最新工具與技術,正逐步重現古代奇景。圖16是國家地理製作的兵馬俑顏色復原圖,比較有說服力。兵馬俑製作得相當精細,就連戰袍的紮帶、紐扣以及鞋底的針線,都刻畫得十分逼真,栩栩如生。所以對比節目中演員穿的鎧甲,我們發現(圖17),道具組的鎧甲沒有注意到鎧片的重疊狀況(圖18),並且腰中裝飾的獸面腰帶也很多餘。

最後一個登場的郭濤扮演的是一個長安通,幽默風趣地給觀眾展示了當時唐代的中外交流。由於存世的唐代壁畫、文物、文獻較多,所以節目組對於人物的服飾、物品與故事情節把控較好。今生故事中,講述的是陝西歷史博物館壁畫修復團隊對此壁畫的修護工作,我們要向文物保護人員辛勤的工作致敬。

大家推薦《國家寶藏》節目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是這檔節目在豆瓣上得到了9.3的評分。豆瓣評分可以說是目前為止國內比較可靠的一種大眾電影評分系統,評分的高低與評分物件的水準是正相關的。所有人都可以在豆瓣網站上參與評分,雖然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喜好,但是在大量的樣本下極端的個體差異就被消除了。當然我們不排除一些水分的因素,但畢竟連實體的網紅奶茶店都雇一大堆人排隊反反復複地刷存在感,相比之下豆瓣評分還是能夠體現大眾審美的。我們將《國家寶藏》與很多國內外的鑒寶類節目進行了比較,由於《國家寶藏》製片人於蕾將它定義為“紀錄式綜藝”,所以我們還要與國外成功的娛樂綜藝節目相比才能知道這個節目的改進空間是什麼。

豆瓣評分上有一檔高達9.5分的綜藝節目,是2017年12月5日在韓國tvN電視臺播出的薑食堂(강식당)。《薑食堂》在有線電視臺、衛星電視臺和IPTV的綜合付費平臺上的家庭平均收視率達到了8.2%,最高收視率達到了9%,一直在更新自身的最高收視。特別是目標收視人群(男女20-49歲)平均收視率6.5%,最高7.2%。創造了這一年齡層收視第一位 。這檔綜藝節目講述的是社長姜虎東帶領四個綜藝明星跟隨大廚白鐘元學習秘密料理並經營餐廳的故事。節目中的演員都以最真實的模樣投入其中,節目的每秒鐘都有豐富的細節與演員的情緒。例如節目中明星們會關於“豬排醬汁是蘸著吃還是倒著吃”的話題爭論半個多小時,每天都會準備幾十塊豬排並且每塊豬排需要明星們敲打三十分鐘。節目中的明星們真實地註冊了營業執照與辦理了健康證,每一個關於餐廳服務的細節都不肯放過。如果我們跳出狹隘的愛國主義情懷,就會發現韓國的綜藝節目水準超過了絕大多數的國產綜藝。我想這其中的一個原因就在於它對於每一個細節的把握。豆瓣上有網友在《國家寶藏》的互動區留言“這就是一檔綜藝節目,大家喜歡看它就好,為什麼突然變成了痛批節目服裝的辯論會?”對於網友的疑問,我還是想說:細節決定成敗。

寫了這麼多篇文章糾結細節還是因為節目組稱這檔節目是“大型文博探索節目”,所以我想歷史細節應該是這檔節目的底線了,否則徹底就淪為娛樂節目了。觀複博物館館長、著名收藏家馬未都認為“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他以司馬光砸缸的這個故事為例說:《司馬光傳》中記載“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中國文字洗練清晰,這段話中提及的缸與甕的區別明顯。

歷史的溫度在於細節,節目的態度也在於細節。先秦時代的思想家老子曾說“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西方經典《聖經》中也提及“the devil's in the detail(細節之處最容易出問題)”。《國家寶藏》節目只有尊重歷史的細節,才會贏得更多人的支持,才會感動看過節目的每一名觀眾。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齊東方教授說“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兢兢業業獲得的細節會消除荒涼。

作者93年生,中國古代美術史與考古學研究者,博物館狂熱愛好者和挑刺型觀眾,民間手工藝收集者。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