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油價上漲,誰最受影響?

摘要

油氣漲價對各行業的影響

以原油為原材料的生產部門受油氣價上漲的影響最大, 其次是交運倉儲和化學產品, 大多數資本密集型行業受油氣漲價的影響係數在0.05-0.1之間, 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影響係數小於0.05。 各部門支出受影響順序為:消費>投資>政府支出>淨出口。

18年油價中樞上升, 但對國內CPI/PPI的貢獻有限

16年開始, 油價對CPI/PPI的貢獻明顯下降, 國際油價和國內交通通信的CPI發生分裂, 一種解釋是國內成品油調價機制的控制, 回歸結果也顯示2016年後油價對國內CPI影響較小, 所以由油價產生的通脹憂慮不必過大。

油價對18年四個季度CPI的分別貢獻

18年WTI的新中樞為$55-60, BRENT的新中樞為$60-65, 同比17年上漲10%-20%, 對CPI的貢獻約為0.085%-0.17%, 對PPI同比的貢獻約為0.65%-1.3%。

正文

一、油氣價上漲對各行業的影響

我們開門見山, 用投入產出表的完全消耗係數來觀察油氣價格上漲對各行業投入成本的影響。

顯然, 以原油為原材料的生產部門受油氣價上漲的影響最大, 比如石油、煉焦產品和核燃料加工行業受油氣價的影響係數是0.65, 燃氣生產和供應行業的係數是0.56, 假如油氣價格翻一倍, 這兩個部門的投入成本要漲65%和56%。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行業受油氣價的影響係數是0.13, 化學產品製造行業的影響係數是0.12。 大多數資本密集型行業, 比如冶金、發電、機械設備製造等, 受油氣價的影響係數在0.05-0.1之間。 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受油氣價的影響較小, 係數小於0.05。

有了這張表, 哪些行業受油氣漲價的影響較大, 哪些行業受影響較小, 一目了然。 至於行業利潤到底是受益還是受損, 取決於行業集中度和對上下游的議價能力。

一般來說(1)資本密集度越高的行業, 進入壁壘越高, 行業集中度也越高, 其對上下游的議價能力和成本轉嫁能力也就越強, 所以受油價上漲的衝擊就越小。 (2)集中度較低的行業會受到利潤擠佔, 行業經歷洗牌後, 效率較高的企業會佔有更高市占率。 (3)勞動密集型製造和技術密集型製造無論在產業鏈的上游還是下游, 受油價的影響相差不大。 (4)服務業比如交通運輸、物流、租賃等會受到一些影響。

從油氣價對GDP四部門支出的影響來看, 油氣價格上漲對消費的影響最大, 其次是投資, 然後是政府支出, 最後是淨出口。 打個比方, 假設油氣價上漲造成國內油氣支出多了100元, 其中本國消費者承擔63元, 投資部門承擔44.4元, 政府承擔4.7元,

淨出口承擔-12.1元(或者說進口商比出口商多承擔12.1元, 貿易淨虧損, 這個是由我國“進口能源-出口產成品”的貿易結構所決定的)。

二、油價對CPI/PPI的貢獻

油價對CPI/PPI的傳導路徑並不複雜。 (1)油價對PPI的傳導, 一是通過直接影響油氣產品的價格(汽油柴油等成品油、液化氣);二是通過間接影響以原油為原材料的化工品價格,

進而影響化纖、塑膠、塑膠等工業品價格。 (2)油價對CPI的傳導, 一是通過直接影響CPI中與原油緊密相關的分項, 如交通工具用燃料和水電燃料;二是通過上游-中游-下游的成本轉嫁路徑由PPI間接傳導到CPI(具體詳見《PPI能否傳導到CPI?從紙箱的故事說起》)。

從歷史油價和CPI/PPI的走勢上來看, 油價漲跌和CPI/PPI高度相關。 但自2016年開始, 油價對CPI/PPI的貢獻明顯下降, 或者說CPI/PPI對油價波動的彈性明顯下降。 2016年之後國際油價和國內交通和通信的CPI發生了分裂。 一個解釋是新的成品油價格調整機制增加了國際油價傳導到國內CPI的緩衝。 2016年1月國內開始實行新的成品油價格管理辦法, 設定價格調控下限為40美元/桶, 也就是說國際油價跌破40美元後,國內成品油可以暫停調價。

因此,我們測算CPI/PPI對油價的彈性時,需要以2016年1月為劃分分別計算。我們將歷史油價與CPI/PPI同比增速進行回歸分析,發現2016年之前,油價漲10%,CPI上升0.82%,PPI上升1.5%;而2016年之後,油價漲10%,CPI只上升0.085%,PPI上升0.65%。如此看來,即使2018年油價同比2017年翻倍,對國內CPI的貢獻也不至於太驚人。引用我們在《18年看不到通脹壓力》(2017年12月12日)中的結論:18年油價中樞上升,但對國內CPI的貢獻有限。

三、油價對18年四個季度CPI的分別貢獻

在最新的報告《葉岩油產量和18年原油價格中樞再判斷》(2018年1月25日)中,我們預測18年WTI的新中樞為$55-60,BRENT的新中樞為$60-65,BRENT-WTI的價差中樞為$5。18年WTI和BRENT油價中樞同比17年上漲10%-20%,對CPI的貢獻約為0.085%-0.17%,對PPI同比的貢獻約為0.65%-1.3%。如果BRENT中樞為65-70,70-75,75-80,油價對CPI的貢獻分別為0.17-0.25%,0.25-0.33%,0.33-0.41%。

我們測算了18年4個季度的不同油價中樞對CPI的貢獻。18年4季度油價上漲對CPI的貢獻最為顯著。在中性預測下(BRENT中樞60-65),油價四個季度對CPI的平均貢獻分別是0.104%,0.089%,0.071%和0.154%。

也就是說國際油價跌破40美元後,國內成品油可以暫停調價。

因此,我們測算CPI/PPI對油價的彈性時,需要以2016年1月為劃分分別計算。我們將歷史油價與CPI/PPI同比增速進行回歸分析,發現2016年之前,油價漲10%,CPI上升0.82%,PPI上升1.5%;而2016年之後,油價漲10%,CPI只上升0.085%,PPI上升0.65%。如此看來,即使2018年油價同比2017年翻倍,對國內CPI的貢獻也不至於太驚人。引用我們在《18年看不到通脹壓力》(2017年12月12日)中的結論:18年油價中樞上升,但對國內CPI的貢獻有限。

三、油價對18年四個季度CPI的分別貢獻

在最新的報告《葉岩油產量和18年原油價格中樞再判斷》(2018年1月25日)中,我們預測18年WTI的新中樞為$55-60,BRENT的新中樞為$60-65,BRENT-WTI的價差中樞為$5。18年WTI和BRENT油價中樞同比17年上漲10%-20%,對CPI的貢獻約為0.085%-0.17%,對PPI同比的貢獻約為0.65%-1.3%。如果BRENT中樞為65-70,70-75,75-80,油價對CPI的貢獻分別為0.17-0.25%,0.25-0.33%,0.33-0.41%。

我們測算了18年4個季度的不同油價中樞對CPI的貢獻。18年4季度油價上漲對CPI的貢獻最為顯著。在中性預測下(BRENT中樞60-65),油價四個季度對CPI的平均貢獻分別是0.104%,0.089%,0.071%和0.154%。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