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傅芸子:中國戲曲研究之新趨勢

小貼士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這篇《中國戲曲研究之新趨勢》刊載於1932年的《戲劇叢刊》。 作者傅芸子, 戲曲理論家傅惜華之兄。 1932年傅芸子赴日任京都帝國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講師,

本文是他出席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支那學會時的演講稿。 這篇文章回顧了中國戲曲的發展脈絡, 列舉了國內外戲曲史料的新發現, 介紹了對於戲曲研究和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諸位學者和學術團體, 看完後有種打通任督二脈的感覺呢, 所以也推薦給大家來讀一下哈~~

中國戲曲研究之新趨勢

傅芸子

左起:梅蘭芳、瑪律智、齊如山、傅芸子、傅惜華兄弟

余素喜研究中國文學, 少年時代, 居鄰劇場, 以此境環之關係, 故比較的對於戲劇為有興趣——尤其是南北曲。 近年以來, 國人研究戲曲, 已成一種新風尚, 餘有幾位最愛好戲曲之友人, 複時與戲界人往還, 漸養成一種癖嗜——研究戲曲。 近年余在北平, 又曾主編三四個戲劇刊物, 平日之生活, 幾有“戲劇化”之傾向了。

中國之戲曲, 自宋元明以降, 逐漸發達, 試觀明臧晉叔之《元曲選》, 及毛晉《六十種曲》等戲曲之總集, 可見中國戲曲發達之一般。 不過當時之學人, 對於戲曲, 向來視為小道末技, 在文學上極罕有人重視。

吾人試一觀《四庫全書》之詞曲類, 所收之曲, 乃不收曲文, 即可知前人對於戲曲之重視如何矣。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八, 集部詞曲類下雲:

“詞曲二體, 在文章技藝之間, 厥品頗卑, 作此弗貴。 特才華之士, 以綺語相高耳。 ……曲則惟錄品題論斷之詞及《中原音韻》, 而曲文則不錄焉。 王圻《續文獻通考》, 以《西廂記》《琵琶記》, 俱入經籍類中, 全失論撰之體裁, 不可訓也。 ”

觀此可見清代當時一般詞臣如紀曉嵐(昀)等, 對於戲曲之觀念。 王圻以《西廂》、《琵琶》二記, 列於經籍類中, 吾人觀之, 斯正為彼之卓識;其目光實高於紀曉嵐等之一籌。 今《四庫全書》中, 僅收《欽定曲譜》(此亦緣為欽定者, 故不得不收也)《中原音韻》等數部, 其分量之少如此, 殆亦不過聊備一格而已。

至詞曲類存目中, 亦僅列《朝野新聲太平樂府》《雍熙樂府》《張小山小令》幾部散曲而已。 存目中《張小山小令》(下)並注雲:

“自五代至宋詩, 降而為詞, 自宋至元降而為曲, 文人學士, 往往以是擅長, 如關漢卿、馬致遠、鄭德輝、宮大用之類, 皆籍以知名於是, 可謂敝精神於無用。 然其抒情寫景, 亦時能得樂府之遺, 小道可觀, 遂亦不能盡廢。 ……”

此亦為清代一般學人, 對於戲曲之批評;彼等謂關、馬、鄭、宮等, “敝精神於無用”, 其輕視這幾位元曲大作家可知。 同時又認為“樂府之遺, 小道可觀”, 蓋彼等亦知在《四庫》中雖未能收入一般作家之曲文, 然卻不能因此而失傳於世, 藉風轉舵, 說兩句風涼話也。

次觀明代之《永樂大典》, 其戲字中, 所收之南戲,

吾人雖未能盡睹, 今觀其存目, 尚可想其盛, 可惜多半已經散逸消失了!數年前葉遐庵(恭綽)曾於倫敦小書店, 發見《大典》中之戲字一本, 去年北平有人為之排印行世, 名為《永樂大典戲文三種》, 此洵為吾人研究南戲之一珍貴資料。 在清代光緒庚子以前, 大典尚存, 複有若干豐富研究之資料, 可惜當時一般學人, 上者趨重于研究經學、史學, 下者埋頭於寫作、試帖、制藝, 除去幾個作曲家如孔東堂、洪昉思、蔣心余、李笠翁之外, 再無多人, 致力研究戲曲。 此實為一極可惜之事。

自清末王靜庵(國維)先生, 獨具卓識, 于民國元年在《東方雜誌》, 發表《宋元戲曲史》巨著, 將宋元之院本、雜劇之組織與嬗變及作家, 為一系統的敘述, 世人始明瞭元曲在文學上之重要。 靜庵先生又有《戲曲考原》《古劇腳色考》《曲錄》等數種關於戲曲研究之著述,影響於文壇極巨。在昔與小說同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戲曲,於是始有人從新估量其價值,評定其在文學上之地位。至民六胡適之博士提倡國語文學運動,此種朴質少文的元曲,乃愈為一般新文學家所重視,同時對於明清人的傳奇,亦有人研究之,漸漸蔚成今日研究戲曲之盛;吾人追溯既往,當推王靜庵先生提倡之力矣!

最近十餘年以來,中外屢有極珍貴關於戲曲之圖藉,發見於世。如梅浣華博士,購藏明代臉譜、清初臉譜、清季升平署扮像譜。朱逖先(希祖)氏購藏升平署全部檔案。美國考古學家溥愛倫(Alan Pliest)氏在平發見乾隆時代之緙絲戲衣,購藏於紐約博物院。狩野君山(直喜)博士于俄國列寧格勒學士院發見世界孤本《劉知遠諸宮調》殘本。鹽谷溫博士在日本宮內省圖書寮發見元吳昌齡之《西遊記》雜劇而刊行於世。長澤規矩也學士發見明劉東生《嬌紅記》,許自昌《橘浦記》,影印流傳。齊如山氏之發見北平精忠廟梨園會所十二音神等畫壁。葉遐庵氏在倫敦發見永樂大典戲文。北平圖書館之購藏大批明版文林閣、世德堂、富春堂、繼志齋等罕覯之傳奇。衛聚賢君在山西萬泉縣發見元代之戲臺。以及南方藏書家中發見元人雜劇、明人傳奇。最近傅惜華在梅氏綴玉軒發見未著錄之明清人傳奇等等。以上所舉,此種戲曲上新發見之圖籍,均為研究者最珍貴最有價值之資料。不但引起本國人士之重視,並且已為世界學術界所注意。一般國人研究戲劇者,既得此種珍貴之材料,更增進彼等研究戲曲之興趣;彼等研究所取之途徑,故亦漸漸不同,乃分下列二派:

(一) 整理派

(二) 校勘派

此二派之研究方法,雖略有不同,(治校勘者,亦有兼為整理之工作者)。然其共同之目標,胥皆注重保存關於戲曲之文獻與圖樣。故現在中國之戲曲學人,正努力搜集文獻與圖籍之時期。據餘個人所知此,二派之幾位名家學人,紹介於諸君:

現在整理戲劇最努力者,當推齊如山氏。齊氏為同文館學生,自德法返國後,即致力於戲劇。梅浣華之新劇,多為齊氏之作品,同時於此新劇場子之安排,身段之形容,均能創一新的境界,而年來專注重于整理國劇,欲於中國劇作一整個的系統研究。齊氏著有《中國劇之組織》(波多野乾一曾譯為日文)、《國劇身段譜》、《戲劇腳色名詞考》。又將中國戲劇之行頭、冠巾、臉譜、須髯、切末、樂器,自元以來之舞臺劇場變遷等等,均繪成圖譜。又搜集中國現代戲劇臉譜,已有二百餘種,亦均為分類之排比,預備作一比較的研究。齊氏之研究方法,深合于現代之科學方法,故其整理國劇,貢獻極大。自齊氏之著作刊佈後,一般人對於舊劇,亦多換一目光視之。影響所及,亦有多人喜為整理之工作者。齊氏之提倡整理國劇,頗似胡適之等等提倡整理國故,蓋有相同之趨向。齊氏為此派之中心人物。

整理派中,尚有專在音樂方面致力者。現在戲曲音樂方面,資格最老,學力最深者,當推紅豆館主溥西園氏。溥氏於戲曲、音樂、古琴、書畫、佛學無不兼工,尤於戲曲,功力最深。現任清華大學之昆曲導師,並曾任女子文理學院、藝術學院之音樂系講師。近正提倡審定戲場上所用之樂器,在整理音樂方面,極有功績。此外則推二劉(劉澹雲與劉天華)二氏均於戲曲音樂方面深有研究。劉澹雲為最早研究《勸善金科》(清代內廷四大本戲)者;又為與傅惜華氏最早以《寶劍記》傳奇中“夜奔”一劇,譯為五線譜,向歐美方面宣傳者。劉天華氏為二胡、琵琶之專家,現任北大及女子學院講師。前歲梅蘭芳游美時,劉氏為之記其所唱歌劇之譜,有《梅蘭芳曲譜》巨冊行世。劉氏所記宮譜,中樂方面頗多新符號,在音樂上、歌曲上有新的創獲。又有王泊生氏,彼為山東實驗戲劇院主任,精于新舊劇,素主張整理舊劇,曾集元明清四五種關於昭君之劇本,另整理編一合於時代性之新歌劇,亦頗有價值。關於戲劇音韻方面之研究整理者,則有齊如山、張伯駒、杜穎陶三氏。齊著有《皮黃音韻》,張著有《亂彈音韻》,不日均將出版。

所謂校勘派者,即一般藏曲家,治戲曲版本目錄學及校勘工作之學人是也。茲所雲校勘,不過以別於專門為整理者而言。其實此派中,亦有多為整理之工作者,校勘不過研究手段之一耳。現在北平方面,所藏戲曲最富者,國立北平圖書館,孔德學校以外,私人方面,刻本則推馬隅卿、鄭振鐸、朱逖先諸氏。鈔本則推梅氏綴玉軒及家弟惜華。馬鄭諸君所藏,注重罕流傳及有精圖之刊本。梅氏綴玉軒所藏,多為未見著錄之明清人傳奇。家弟所藏,以有關升平署及梨園文獻之劇本為多。此外尚有周志輔、劉澹雲諸氏,亦均收藏有精品。以上諸君,對於戲曲,完全向學的方面努力,注重版本之異。同校勘研究之。同時于史的方面,亦有為整理之工作者。此派在學術方面,貢獻極大。

研究戲曲,已成為現代中國之新風尚,北平現在戲劇學術機關團體,盛極一時。茲將名稱及主者姓氏列下——

(一) 中華戲曲音樂學院 李石曾 齊如山

(二) 北平戲曲音樂學院 梅蘭芳 齊如山

(三) 南京戲曲音樂學院北平研究所 李石曾 金仲蓀 程豔秋

(四) 北平國劇學會 梅蘭芳 余叔岩

附屬國劇傳習所 王泊生

(五) 中國劇學會 溥西園

(六) 北平戲曲專科學校 焦菊隱

(七) 昆曲研究會 傅惜華 劉澹雲

其餘小組織尚有,多為藝的方面之研求者,茲不細述。至於戲劇刊物,以國劇學會之《戲劇叢刊》及《國劇畫報》為最著名。《戲劇叢刊》在學術界最占重要地位,而《國劇畫報》亦為中國首創之專門戲劇的畫報。此外尚有《劇學月刊》等。就以上之現象觀之,可見現代研究戲曲之風行及其一般之趨勢矣。

靜庵先生又有《戲曲考原》《古劇腳色考》《曲錄》等數種關於戲曲研究之著述,影響於文壇極巨。在昔與小說同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戲曲,於是始有人從新估量其價值,評定其在文學上之地位。至民六胡適之博士提倡國語文學運動,此種朴質少文的元曲,乃愈為一般新文學家所重視,同時對於明清人的傳奇,亦有人研究之,漸漸蔚成今日研究戲曲之盛;吾人追溯既往,當推王靜庵先生提倡之力矣!

最近十餘年以來,中外屢有極珍貴關於戲曲之圖藉,發見於世。如梅浣華博士,購藏明代臉譜、清初臉譜、清季升平署扮像譜。朱逖先(希祖)氏購藏升平署全部檔案。美國考古學家溥愛倫(Alan Pliest)氏在平發見乾隆時代之緙絲戲衣,購藏於紐約博物院。狩野君山(直喜)博士于俄國列寧格勒學士院發見世界孤本《劉知遠諸宮調》殘本。鹽谷溫博士在日本宮內省圖書寮發見元吳昌齡之《西遊記》雜劇而刊行於世。長澤規矩也學士發見明劉東生《嬌紅記》,許自昌《橘浦記》,影印流傳。齊如山氏之發見北平精忠廟梨園會所十二音神等畫壁。葉遐庵氏在倫敦發見永樂大典戲文。北平圖書館之購藏大批明版文林閣、世德堂、富春堂、繼志齋等罕覯之傳奇。衛聚賢君在山西萬泉縣發見元代之戲臺。以及南方藏書家中發見元人雜劇、明人傳奇。最近傅惜華在梅氏綴玉軒發見未著錄之明清人傳奇等等。以上所舉,此種戲曲上新發見之圖籍,均為研究者最珍貴最有價值之資料。不但引起本國人士之重視,並且已為世界學術界所注意。一般國人研究戲劇者,既得此種珍貴之材料,更增進彼等研究戲曲之興趣;彼等研究所取之途徑,故亦漸漸不同,乃分下列二派:

(一) 整理派

(二) 校勘派

此二派之研究方法,雖略有不同,(治校勘者,亦有兼為整理之工作者)。然其共同之目標,胥皆注重保存關於戲曲之文獻與圖樣。故現在中國之戲曲學人,正努力搜集文獻與圖籍之時期。據餘個人所知此,二派之幾位名家學人,紹介於諸君:

現在整理戲劇最努力者,當推齊如山氏。齊氏為同文館學生,自德法返國後,即致力於戲劇。梅浣華之新劇,多為齊氏之作品,同時於此新劇場子之安排,身段之形容,均能創一新的境界,而年來專注重于整理國劇,欲於中國劇作一整個的系統研究。齊氏著有《中國劇之組織》(波多野乾一曾譯為日文)、《國劇身段譜》、《戲劇腳色名詞考》。又將中國戲劇之行頭、冠巾、臉譜、須髯、切末、樂器,自元以來之舞臺劇場變遷等等,均繪成圖譜。又搜集中國現代戲劇臉譜,已有二百餘種,亦均為分類之排比,預備作一比較的研究。齊氏之研究方法,深合于現代之科學方法,故其整理國劇,貢獻極大。自齊氏之著作刊佈後,一般人對於舊劇,亦多換一目光視之。影響所及,亦有多人喜為整理之工作者。齊氏之提倡整理國劇,頗似胡適之等等提倡整理國故,蓋有相同之趨向。齊氏為此派之中心人物。

整理派中,尚有專在音樂方面致力者。現在戲曲音樂方面,資格最老,學力最深者,當推紅豆館主溥西園氏。溥氏於戲曲、音樂、古琴、書畫、佛學無不兼工,尤於戲曲,功力最深。現任清華大學之昆曲導師,並曾任女子文理學院、藝術學院之音樂系講師。近正提倡審定戲場上所用之樂器,在整理音樂方面,極有功績。此外則推二劉(劉澹雲與劉天華)二氏均於戲曲音樂方面深有研究。劉澹雲為最早研究《勸善金科》(清代內廷四大本戲)者;又為與傅惜華氏最早以《寶劍記》傳奇中“夜奔”一劇,譯為五線譜,向歐美方面宣傳者。劉天華氏為二胡、琵琶之專家,現任北大及女子學院講師。前歲梅蘭芳游美時,劉氏為之記其所唱歌劇之譜,有《梅蘭芳曲譜》巨冊行世。劉氏所記宮譜,中樂方面頗多新符號,在音樂上、歌曲上有新的創獲。又有王泊生氏,彼為山東實驗戲劇院主任,精于新舊劇,素主張整理舊劇,曾集元明清四五種關於昭君之劇本,另整理編一合於時代性之新歌劇,亦頗有價值。關於戲劇音韻方面之研究整理者,則有齊如山、張伯駒、杜穎陶三氏。齊著有《皮黃音韻》,張著有《亂彈音韻》,不日均將出版。

所謂校勘派者,即一般藏曲家,治戲曲版本目錄學及校勘工作之學人是也。茲所雲校勘,不過以別於專門為整理者而言。其實此派中,亦有多為整理之工作者,校勘不過研究手段之一耳。現在北平方面,所藏戲曲最富者,國立北平圖書館,孔德學校以外,私人方面,刻本則推馬隅卿、鄭振鐸、朱逖先諸氏。鈔本則推梅氏綴玉軒及家弟惜華。馬鄭諸君所藏,注重罕流傳及有精圖之刊本。梅氏綴玉軒所藏,多為未見著錄之明清人傳奇。家弟所藏,以有關升平署及梨園文獻之劇本為多。此外尚有周志輔、劉澹雲諸氏,亦均收藏有精品。以上諸君,對於戲曲,完全向學的方面努力,注重版本之異。同校勘研究之。同時于史的方面,亦有為整理之工作者。此派在學術方面,貢獻極大。

研究戲曲,已成為現代中國之新風尚,北平現在戲劇學術機關團體,盛極一時。茲將名稱及主者姓氏列下——

(一) 中華戲曲音樂學院 李石曾 齊如山

(二) 北平戲曲音樂學院 梅蘭芳 齊如山

(三) 南京戲曲音樂學院北平研究所 李石曾 金仲蓀 程豔秋

(四) 北平國劇學會 梅蘭芳 余叔岩

附屬國劇傳習所 王泊生

(五) 中國劇學會 溥西園

(六) 北平戲曲專科學校 焦菊隱

(七) 昆曲研究會 傅惜華 劉澹雲

其餘小組織尚有,多為藝的方面之研求者,茲不細述。至於戲劇刊物,以國劇學會之《戲劇叢刊》及《國劇畫報》為最著名。《戲劇叢刊》在學術界最占重要地位,而《國劇畫報》亦為中國首創之專門戲劇的畫報。此外尚有《劇學月刊》等。就以上之現象觀之,可見現代研究戲曲之風行及其一般之趨勢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