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股市處置效應的幾個解釋:散戶為何“賣盈持虧”?

作者:鄭磊

“處置效應”是行為金融學上的一個重要發現。 當投資者處於盈利狀態時, 往往願意賣出股票以鎖定利潤, 而處於虧損時, 更願意繼續持有股票, 而不是認賠出局。 另一方面, 投資者又表現為追漲殺跌, 如果已出手的股票繼續上漲時, 傾向于重新買入這個股票, 而當這檔股票下跌時, 急於出手。 總之, 投資者希望通過投資收益得到滿足, 而對損失則不願意承認錯誤。 如果可以將損失歸咎於別人的話, 有助於投資者及時確認損失。

這是一種投資者心理現象, 主要表現為投資者對投資盈利的“確定性心理”和對虧損的“厭惡回避心理”。

也有專家從“沉沒成本”角度解釋這個問題, 認為投資者之所以不願意儘快止損, 是因為不願意承認沉沒成本已經發生, 無法重新獲得補償, 而情緒仍不能從已有損失之解脫出來, 而表現出這種非理性的“賣盈持虧”現象。 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這個問題。

人類具有心理平衡能力

人類經過漫長的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進化的過程, 已經養成了心態平衡的潛意識。 作為個體, 人會在順利的時候擔心出現不幸的意外變故, 而在逆境時, 會用希望鼓勵自己堅持下去。 只有這樣, 人才能生存下去, 而不會因為過度樂觀而突然被擊倒, 也不會因為身處困境而失去求生的欲望。

散戶在沒有外界資訊的情況下,

憑著這種潛意識, 會持有帳目虧損的股票, 甚至虧得越多, 他對回本的希望也會越發強烈;而在股票上漲了一定幅度之後, 他會本能地擔心是否會有突發變故, 而讓即將到手的鴨子飛了, 所以在疑慮之下, 更可能採取賣出盈利股, 鎖定利潤的方式防患於未然。

人在遭遇打擊時會保持希望, 處於順境時可能會出現恐懼和警惕心理, 這是指個人在未受到外界影響下的選擇。 人還有從眾傾向, 如果牛市氣氛火熱, 那麼持有盈利股的時間應該會延長, 恐高心理會由於受到外界激勵而降低。 同時, 對於手中仍未盈利的股票, 翻本甚至由虧轉盈的期待心理也會變得更強。 相反, 在熊市里, 警惕心理會更強,

而希望虧損能夠翻本的心理並沒有徹底破滅, 會更快賣出盈利股, 而繼續持有虧損股, 這就解釋了無論是個人獨處還是處在群體之中, 處置效應是一種人類本能的反應。

沉沒成本VS不確定性

如果未來是確定的, 討論沉沒成本可能不會有太多現實意義。 換言之, 如果你知道自己手中虧損的股票以後在一段時間裡是翻不回本的, 如果你不願意等待這段時間, 自然會考慮賣出虧損股, 回收部分資金用於做其他事情。 同樣, 如果你知道手裡已經盈利的股票, 未來一段時間還會繼續上漲, 自然也會繼續持有而在不是特別急於用錢的情況下, 不會急於賣出套現。 這是任何一個理智健全的人都會做出的選擇。

然而, 不幸的是,

我們幾乎時刻都生活在一個高度不確定的世界裡。 是不確定性為沉沒成本提供了翻本的機會和可能性。 我們知道股價波動具有一定的隨機性, 在特定情況下, 股價下跌是其他原因造成的, 與股票基本面無關。 而且理論上也能證明, 長期而言, 這種下跌不會持久, 一定會出現向均值回歸的現象。 也就是在基本面不發生明顯轉變的情況下, 下跌的股票有很大機會恢復到原來的價格水準。 所以投資者繼續持有虧損的股票, 部分原因可能是基於這個原理, 而不一定是非理性的。 除非是那些明知錯了仍然繼續堅持並希望出現奇跡的人, 這些人不在我們討論範圍之內。

所以, 我們理清藏在處置效應背後的原因之後,

散戶投資者應該調整自己的做法。 無論是繼續持有虧損股還是賣出盈利股兌現, 都應該有充分的邏輯自洽的理由。 在發現自己之前的選擇確實出錯時, 要勇於承認錯誤, 承擔已經出現的損失(沉沒成本), 及時止損。 而在並非因為股票基本面而出現帳面損失時, 可以根據個人需要和市場情況進行靈活處理。

對於盈利股是否及時鎖定盈利, 我的建議是要有清醒的認識, 特別是對股票的價值上限要心中有數, 當接近或超過這個價格時, 可以根據市場情況及時作出止盈的賣出。 我們永遠都不知道這個世界會有多瘋狂, 但人類自身卻仍有一定的自我掌控能力。 身處逆境而與恐懼保持一定距離, 永遠心懷希望;處於順境而知戒懼, 不要陷入貪婪,才能在這個動盪不定的市場中長久生存下去。

不要陷入貪婪,才能在這個動盪不定的市場中長久生存下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