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穿過千年歲月,解讀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1

北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 齊州(今濟南), 春風和煦, 萬物復蘇。

3月13日(陰曆二月初五), 齊州城章丘明水街道的李家宅院內。

李恪非的娘子王氏, 生下一位千金小姐, 名兒喚清照。

要說這李家, 也是家學淵源。

父李恪非受教于韓琦門下, 時為齊州鄆州縣教授(今山東東平縣教育局局長)。

母王氏系仁宗時翰林學士·吏部尚書·三司使(今國家人事部部長·財政部部長·商務部部長)王拱辰的孫女。

李清照生長在這樣的家庭, 自是不與尋常。

在那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社會, 大抵古之女子待字閨中, 三從四德逃脫不得。

李清照倒是很幸運。

父母親特別開明, 沒有像一般人家以封建禮俗約束。 反倒是諄諄教導, 發掘著清照的文學興趣與天賦。

大抵, 李清照的童年少女時代在齊洲度過。

即便李恪非任職京師, 也未曾鬆懈對李清照的教誨。

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 李清照3歲, 父李恪非任職太學錄;

哲宗元祐四年(1088年), 李清照5歲, 父李恪非任職大學正;

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 李清照8歲, 父李恪非任職博士, 以文章受知于蘇軾, 與廖正一、李禧、董榮並為蘇門後四學士。

時人有自少年便有詩名, 大抵不是虛妄。

李清照

2

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 東京汴梁(今開封), 正值初夏, 蟬聲陣陣, 綠蔭成行。

16歲的李清照第一次踏入京師。

彼時的李清照, 眼裡面是泛光的。 色彩斑斕、愉快輕鬆, 生機樂趣, 盡顯少年姿態。

許是剛來汴梁不大習慣, 李清照回想起了:

那齊州夏日的午後, 李清照和小夥伴們划船遊興, 經過溪亭玩醉, 急切回舟, 誤入藕花, 最後驚起鷗鷺的往事。

酒醉、花美, 清新別致.......李清照就這樣在東京汴梁城寫下了處女作《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 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真是青春年少時, 歡動靈快。 16歲的李清照, 聰慧穎悟, 才華過人倒也不負家人教誨。

父李恪非自1091年入蘇門以來, 多與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陳師道等結交親密, 不是師執就是同門契友。

1099年, 李清照入汴梁城, 自是大受裨益。

這不, 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李清照就結識了晁補之、張耒及同齡諸女友, 和他們成為了亦師亦友的關係。

1100年, 李清照17歲, 這年很不尋常。

李清照, 還是一如既往的愛喝酒。 這不, 市紡街的一棟公租房內, 一唱三歎間, 一首醉酒傷春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隨風入耳。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 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看似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 卻寫盡了對春天之愛。 篇幅雖短, 但意味深長。

一時間, 東京汴梁城大為轟動, 文人墨客士大夫無不稱讚。

李清照, 一個在後世看來十分醒目而又熟悉的名字, 也從那時嶄露頭角。

李家有女初長成, 雛鳳清於老鳳聲。 得恩師晁補之大加讚賞, 也非偶然。

京都的繁華, 家學的薰陶, 恩師的教導, 激發了清照的創作熱情。

時人有自少年便有詩名, 才力華贍, 逼近前輩之言, 大抵不是虛妄。

值得稱讚的是酬和張耒《讀中興頌碑》的七言古詩《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二首》。

深刻分析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和軍隊無能的原因, 借古喻今, 有女中丈夫之豪氣。

你很難想像, 竟是出自一個個17歲的姑娘。

3

17歲, 女大當嫁的年紀。

那麼是不是, 她只能夠恪守封建禮法的家庭, 等待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呢?

故事還須得從1100年的元宵節說起。

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 東京汴梁大相國寺, 花燈簇擁。

17歲的詞壇新將李清照與20歲的太學生趙明誠, 不期而遇。

于趙明誠而言, 李清照的詩詞, 見識在士大夫中間流傳很廣, 很有知名度, 也自然被圈了粉, 滿是傾慕;

于李清照而言, 太學生趙明誠是品行端正, 情趣高雅, 前途遠大, 非常優秀的夫君候選人, 李清照自然落不了俗。

才子佳人互有耳聞, 一個不錯的緣分, 也就拉開了兩人愛情的序幕。

李清照回去後, 寫下了對愛情憧憬之作《浣溪沙·繡面芙蓉一笑開》:

繡面芙蓉一笑開, 斜飛寶鴨襯香腮。 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女子與心上人幽會,寫信相約其再會情景。一首浪漫溫馨的《浣溪沙》,寫盡了李清照對未來愛情生活的無限憧憬......

是日又有趙明誠來找李清照,一首描寫少女的天真情態詞作《點絳唇·蹴罷秋千》也就出爐:

蹴罷秋千, 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 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 襪剗金釵溜。

和羞走, 倚門回首, 卻把青梅嗅。

趙明誠回去後,委婉的向父親趙挺之出了個字謎:“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意為“詞女之夫”,頗有志在必得的意味。

你覺著我的詞寫得不錯,是個才女;我覺著你這個金石字畫的收藏鑒別也是專家,是一個才郎。

李清照和趙明誠看來是兩情相悅。

4

所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兩人能夠順利結合倒是得感謝宋徽宗。

要說這事兒還得從李趙二人的父親說起。

李清照父李恪非,朝廷的六品禮部員外郎(國家禮賓司副司長);趙明誠父趙挺之,朝廷的四品吏部侍郎(國家人事部副部長。

要說這門戶倒也沒甚相差。關鍵的是,李恪非是蘇門後四學士之一,是舊黨·元祐黨人(反變法);趙挺之是新黨·熙風黨人(變法)。

他們在政治上,是死對頭。

也是李清照和趙明誠的相遇、相識、互相傾慕趕的巧。

宋徽宗即位,為調和新舊黨爭。他很調皮,新黨的人我也用一點,舊黨的人我也用一點。搞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你們不准再吵吵。

就是這麼個舉動,緩和了新黨和舊黨矛盾。李恪非和趙挺之並不是新黨和舊党的領袖,也就沒那麼大的劍拔弩張。

何況李恪非家世受韓琦、韓忠彥知遇之恩,可謂是朝中有人。

審時度勢下,向來權變、巧偽、冷酷無情、實用主義的趙挺之也就向政敵李恪非暗送秋波。

最終呢,趙挺之應了兒子的意,極力促成了李清照和趙明誠的婚姻。

5

北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東京汴梁城。草長鶯飛,春風乍暖。

時年18歲的李清照,與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成婚。

新婚燕爾,郎情妾意,自是幸福指數飆升。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

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一首《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把李清照買花、賞花、戴花、比花,自個兒天真、愛美情和好勝的脾性生動的表現的一覽無餘......

誰說不是一副赤裸裸的秀恩愛呢?

李清照:老公,花美還是我美?

趙明誠:(勾一下媳婦鼻子)明知故問,調皮!

你看,是不是表露了一副李清照放縱恣肆的獨特個性?

晚來一陣風兼雨,洗盡炎光。

理罷笙簧,卻對菱花淡淡妝。

絳綃縷薄冰肌瑩,雪膩酥香。

笑語檀郎,今夜紗廚枕簟涼。

《醜奴兒·晚來一陣風兼雨》,依舊寫盡了新婚燕爾夫妻二人的郎情妾意。

更是惹惱了程朱理學的“正人君子”,大罵:不知羞恥、荒淫放肆。

也難怪,新婚蜜月期,一個嬌媚無比的新娘子,和丈夫過著兩情相悅的幸福生活.....

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也忒兒正常。

可你要說,兩人就僅這樣沉浸在新婚幸福裡,那可就錯了。

趙明誠是太學生,每個月只有初一和十五的時候才能請假回家。

李清照能夠對自己的丈夫這麼滿意,一個很重要的深層的原因在於他們兩個志趣很相投———金石字畫文物收藏。

李趙兩家本是寒門,何況趙明誠還是太學生沒收入。搞金石字畫文物收藏,那需要錢,可他們夫婦二人是個窮人。

可對這愛好很喜愛,咋辦呢?嗯,典當衣服這主意很不錯。

這可了不得。

經常是趙明誠從太學回來後,兩人一起到當鋪當了衣服換錢,再選購書畫古董、金石碑帖,回到家後呢再一起歡天喜地的整理,鑒賞,考訂.....

在熙熙攘攘的汴京城裡,李清照與趙明誠就這樣過著他們充滿閨房情調和學術氛圍的愛情生活.......

李清照

6

山雨欲來風滿樓,幸福快樂的日子總是忒兒短暫。

朝廷的局勢風雲變幻,緩和的新舊黨爭,以新黨執政再起波瀾。

北宋徽宗崇甯元年(1102年),李清照結婚第二年,19歲。

新黨新任領袖蔡京大肆打壓元祐黨人,並造元祐黨人碑。

李趙兩家迎來了不一樣的巨變。

李清照的公公趙挺之,一路升遷至進尚書左丞、中書門下侍郎,東京汴梁城炙手可熱。

李清照的父親李恪非,卻因名列元祐黨人第26,被貶罷官,不得以攜家眷回到原籍齊州章丘明水。

為救父難,李清照曾寫詩給公公趙挺之:炙手可熱心可寒,何況人間父子情....

趙挺之到底沒有救親家公李恪非。

政治局勢,不是趙挺之和李格非之間的私人的鬥爭,而是兩個政治派別之間的鬥爭。

新黨領袖之一的趙挺之,只能夠選擇打擊報復舊黨。這事兒,讓李清照很寒心,也讓李清照感受到了政治的殘酷和冷血。

想那前一年還是新婚燕爾的甜蜜生活,後一年就是遭逢巨變的政治風雲,不得不說給了李清照猛烈的一棍子。

仿佛在告訴她,溫馨生活之外,還有那麼多的殘酷。

北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李清照20歲。

彼時的趙明誠,正負笈遠遊。家庭的巨變,深閨的寂寞,讓李清照無比思念著遠行的丈夫。

也就有了,李清照20歲重陽節前那首《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人逢佳節倍思親,何況又是彼時這樣的淒清寂寥。

朝廷新舊黨爭是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黨人”的罪名竟株連到李清照身上。

同年九月到次年四月,朝廷連下了三道詔令:

1.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

2.宗室不得與元祐奸黨子孫為婚姻

3.元佑黨人子弟,不問有官無官,並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闕下

自此,21歲的李清照與24歲的趙明誠這對原本恩愛的夫妻,不僅面臨被拆散的危險。

偌大的,繁華的東京汴梁城,沒有了李清照的立錐之地。就這樣,她赤條條一個人,隻身離京回到了齊州章丘明水,投奔父親。

如果說,此時有什麼能夠支撐李清照,大抵是丈夫趙明誠。

彼時的趙明誠不像他父親趙挺之一樣,以政治立場來論人優劣。

危難之間,依舊能夠不失初衷的,收集著金石文物字畫,其中不乏蘇軾、黃庭堅等元祐黨人的作品.....

恐怕是在那不堪屈辱的日子裡,李清照唯一的精神支柱。

7

被遣送回原籍齊州章丘明水的李清照,無比思念東京汴梁城的丈夫趙明誠。

政治漩渦的不堪屈辱與初婚少婦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純潔心靈夾雜纏繞。

讓22歲的李清照在思念丈夫的情懷下,寫下自己的典型相思之作——《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世事翻覆莫測,驚喜和意外永遠不知道哪個來到?

北宋崇寧五年(1106年),李清照23歲。

26歲的趙明誠,彼時已是鴻臚寺少卿(今外交部禮賓司司長)。

一切都得益于李清照公公趙挺之的拜相。與蔡京爭權,大權在握,趙家可謂是門庭若市,風光無限。

是時,朝廷毀《元祐黨人碑》,大赦了天下,黨人之禁解除。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被任命為吏部與監廟差遣的官職。

李清照呢,亦返回東京汴梁城與趙明誠團聚。

有道是山水輪流轉,今年到我家。

北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李清照24歲,趙明誠27歲。

是年蔡京複相,趙氏一家,迎來了無情的政治災難。

趙挺之短短三個月間病卒,家屬、親戚均被下獄。因無實據,不久便已獲釋。

經此一役,趙家蔭封之官丟失,不能夠繼續留居京師汴梁城。為此,趙家三兄弟不得已回到了青州(今山東濰坊青州)私第。

李清照,也隨趙明誠開始了他們屏居青州鄉里,10餘年最幸福愉快的生活。

8

居青州第2年,25歲的李清照感于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和晁補之歸去來園。為其室命名為“歸來堂”,自號“易安居士”。

青州十余年間,李清照夫婦二人,節衣縮食,為金石書畫醉心。

10餘年間,他們二人相互支持,研文治學搞創作、搜羅書畫彝鼎,亦或是摩玩舒卷,所得盡藏於10間大屋不止。

賭書潑茶,成為了夫婦二人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日月。

青州屏居第10個年頭(1117年),李清照襄助趙明誠大體上完成了《金石錄》的寫作。

十餘年以來,時局總歸是風雲變幻。

蔡京倒臺,趙明誠被朝廷啟用,官場得意,不在話下。

1118年-1120年三年間,趙明誠外任做官,李清照獨居青州城。

夫婦不二人開始了不得已的兩地分居生活。

相思苦,寂寞淚,冷清傷,恐慌擾,伴隨著已是三十五六的李清照。

期間她寫下了大量的,關於相思、離情別緒的詩詞。當中最為著名的有《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

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

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

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

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

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武陵人遠,煙鎖秦樓,兩個離別典故,把離懷別苦,倒是淒婉哀怨表露的淋漓盡致。

也暗示出他們夫婦二人感情的不再尋常。

相思之中盡顯悲苦,無奈,甚至是絲絲的埋怨,也實際屬正常。

李清照

9

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李清照38歲。

是年41歲的趙明誠知任萊州知州(今萊州市一把手)第2年。

李清照起身赴萊州與丈夫團聚。

半路上經昌樂,遇雨留宿於驛館。一想到難以一時見到分離已久的丈夫,又特別思念惜別青州姐妹,感慨萬千。

於是在雨夜寂寞淒苦中寫下《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

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到達萊州後,一見居所窗戶破敗,桌椅陳舊,無字畫書籍.....趙明誠亦或有尷尬的冷遇。

寒窗敗幾無書史,公路可憐合至此。

青州從事孔方兄,終日紛紛喜生事。

作詩謝絕聊閉門,燕寢凝香有佳思。

靜中吾乃得至交,烏有先生子虛子。

李清照感慨萬千,些許哀怨溢於言表。一首《感懷》寫盡彼時倍感冷落之後的抱怨。

和丈夫相聚本是高興事兒,可李清照說只有烏有與子虛是她的朋友。

為什麼?這事兒可能和趙明誠豢養家妓有關。

北宋士大夫們都以豢養家妓為風尚。彼時的趙明誠,高官貴人,納幾個侍妾,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更為關鍵的是李清照近二十年無後,已然中年。

那個有著共同志趣,共同情感的基礎的人,開始天天對你都是笑臉兒,對你態度挺好,對你挺尊重.....這很可怕。

聰明如李清照,怎能感受不到丈夫這微妙的變化。

所以李清照有著非常深切的孤獨和寂寞的感覺,她很傷感。

即便如此,也不足以使他們的婚姻產生破裂。

因為那共同的愛好與信任,足以讓他們感情上小問題不復存在。

話有說回來,不難猜想,或許在李清照心裡,留下縷縷傷痕也未曾可知……

10

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李清照42歲。

丈夫趙明誠改任淄州知州(今淄博市一把手)。除管理州郡政務外,對文物、金石、字畫可都沒落下。

那年,他訪到了大詩人白居易手書的佛教的經典著作《楞嚴經》。

到手後,快馬加鞭的拿回家和李清照通宵達旦的欣賞。

夫婦二人,喝酒飲茶賞大作,真真兒的是高興得都快發了狂。

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之間感情的裂痕,在這種能夠互相瞭解對方內心世界的愛情信物下,慢慢地彌合如初。

令人想不到的是,彼時的國家正面臨的滅掉之災。

李清照,也即將開始她一生中的風雨飄搖。

北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李清照44歲。

大抵二月間,金人鐵蹄南侵,東京汴梁城淪陷,徽欽二帝被虜。

消息傳至淄州,李清照夫婦二人深感時局微妙,深為文物去向所擔憂。

自知,這些東西遲早都不再是自己的了。

“聞金人犯京師,四顧茫然,盈箱溢篋,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為己物矣”——《金石錄後序》

三月間,趙明誠的母親在江甯府去世。遵古制,趙明誠免官南下奔喪。

他們夫婦二人知道,必須得有個通盤考慮,為文物的去留,為他們的將來。

也就是說南下江寧,不是一次一次單純的奔喪,是一場大遷移。

可東西實在是太多了,怎麼辦呢?刪減!

“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金石錄後序》

“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金石錄後序》

刪刪減減不像樣子,還能再裝15車。可見淄州收藏之多。

李清照沒有隨趙明誠南下江寧奔喪。她還有重要的任務——青州老家文物的處理。

“青州故第,尚鎖書冊什物,用屋十餘間,期明年春再具舟載之。”——《金石錄後序》

老家青州,還有文物在十幾間大屋子裡邊藏著,數量遠超淄州。

李清照計畫是等明年開春的時候再用船運到江寧去。

時間多變,很容易想像的到,是多麼危險的一件事。

楞是李清照計畫周祥,還是沒能夠保住這批文物。

是年十二月,還沒等到開春兒,青州城突然發生兵變,郡守被殺,青州城大亂,十餘間房屋裡面的文物,基本化為灰燼。

“凡所謂十餘屋者,已皆為煨燼矣。”——《金石錄後序》

面對如此境況,李清照也只能拼了命的搶出了一些比較珍稀的字帖和一些相關的文物。

可以想像的到,李清照以一弱女子,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做這些個事兒是有多麼的不易。

經鎮江,險些在兵荒馬亂中喪生。而她唯一能夠呵護的,只有當年丈夫趙明誠在東京汴梁城花20萬買的《神妙帖》。

歷經劫難後,李清照終於1128年趕到了江甯,與丈夫重新團聚。

11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李清照45歲。

彼時因南宋朝廷新立刻,急用用人,未守喪期滿的趙明誠被任明為江甯知府(今南京市一把手)。

雖然江甯一帶尚處於相對平靜的一段緩和期。但危難時局下,夫婦二人的感受則是不一樣的。

家變國仇帶給趙明誠的是無奈與困惑,給敏感而多才的女詞人李清照帶來的則是痛苦與煎熬。

到達江甯的李清照,遇雪日登城遠覽,屢屢寫詩。

時有思念親人,自憐身世,道出成千上萬想望恢復中原的人之心情《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常扃。

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

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又有對投降派一味言和苟安而不滿的諷刺之句:

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

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

對南宋朝廷的偏安一隅,拒絕主戰派北進中原。弱女子李清照,憤慨至極。

是時,丈夫趙明誠在江甯任上失察。王亦叛亂,身為一州知府卻棄城逃跑。

李清照對此頗感羞愧不恥,趙明誠的軟弱令她逐漸疏遠。

自王亦叛亂趙明誠被革職江寧,又被啟用為湖州知州時。局勢糟糕,兵禍不斷。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45歲的李清照隨丈夫趙明誠向江西方向逃亡。

一路上,夫婦二人沒有了往日的魚水和諧,氣氛無比尷尬。

行至烏江之時,面對江水浩浩,回想起霸王兵敗自刎的壯烈,李清照心潮澎湃,吟出了《夏日絕句》: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身後的趙明誠自是羞愧難當,深感自責外鬱鬱寡歡。沒多久便感染疾病,中秋節三日後病逝而亡。

12

李清照在趙明誠去世後大病一場。

是時國勢日急,為保護趙明誠所遺留文物書籍,李清照只能投奔時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任職的兵部侍郎李擢(趙明誠妹婿)。

天有不測風雲的是洪州城被金人攻陷,連艫渡江之書散為雲煙,李清照只得帶一些少量輕便的書帖典籍倉皇南逃。

之後,李清照一度依附于弟弟李迒。終究沒抵過流言是非。

朝廷議論她死去的丈夫趙明誠有“頒金”之語。為證清白,李清照被迫帶著所有銅器等物追隨彼時一路南逃的皇帝趙構——南宋朝廷。

也是這段顛沛流離中,趙明誠留下的文物,又再次散失大半。

李清照,自是難過的要緊,悲痛萬分。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46歲李清照隨皇帝趙構流徙浙東一帶。

盜賊、敲竹槓的房東,被勒索不成官員的誣告........一連串的打擊使作者嘗盡了顛沛流離的苦痛。

李清照的境況極為淒涼。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湧上心頭,甚難排遣,於她寫下了這首《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 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是年九月,南宋朝廷一路南逃,北面的劉豫在金人扶持下,建立了偽齊政權。

李清照嗤之以鼻,寫詩斥之。即所謂:

兩漢本繼紹,新室如贅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山河破碎風飄絮,李清照內心是鬱悶悲痛不已。

那些個字畫文物也在不斷經受著風霜雨雪。

南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47歲李清照從衢州到達了紹興,在鐘氏之家居住。

未曾料想,一夕書畫被盜,大部分圖書文物至此散失。

李清照夫婦二人傾盡一生的共同興趣,就這樣大部分付諸東流,可想對她的打擊之大。

又一年,48歲的李清照到達臨安(今杭州)。

彼時大部分圖書文物散失殆盡的巨大痛苦,給了顛沛流離的李清照無情的折磨。

萬般無奈,走投無路的絕境之下,李清照需要一個依靠。

正因如此,張汝舟走進了她的生活。

13

張汝舟覬覦李清照的珍貴收藏。在李清照孤苦無依之際,便巧言令色的使得李清照再嫁。

婚後張汝舟發現李清照家中已無甚財物,對李清照是拳腳相加,野蠻至極。

李清照知道自己所托非人後,便收集張汝舟營私舞弊、虛報舉數騙取官職的罪行,告到了官府,請獲離婚。

李清照終究如願以償的離了婚。

棘手的是,宋朝有個法律規定。說,妻告夫,要坐3年牢。

李清照,就這樣身陷囹圄。

也多虧翰林學士綦崇禮等親友的大力營救,說張汝舟是如何如何巧言令色,李清照如何有功勞云云.....

最終,李清照在關押9日後獲釋。

彼時的李清照明白,無盡的孤獨寂寞,甚至是世人的非議都不應該令她意志消沉。

再嫁匪人、離異系獄之後,李清照從個人痛苦中解脫出來,投身於對國家大事的關注上。

道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或許苦難總會成就藝術。

14

《上樞密韓肖胄詩》中,49歲的李清照一句:

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

把反擊金國侵略、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關念故國的情懷的表現的無比激昂。

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50歲的李清照完成《金石錄後序》寫作之後。

以打馬為引,于金華寫成《打馬圖經》並《序》,也作了一篇《打馬賦》。

看似是賭博似的遊戲文字,卻語涉時事。以桓溫、謝安忠臣良將的智勇,諷刺南宋統治者不識良才的庸碌無能。

彼時的李清照,是一個“烈士暮年”,對收復失地抱有強烈寄寓的女中丈夫。

但她畢竟是個孤苦無疑的老人,嫠婦生活與國破家亡交織。

想起自己個兒自青州以來十餘年的漂泊,無家可歸。她寫下

滿是沉甸甸的憂愁之作《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常言道,人生百態世事無常。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一首《題八詠樓》,把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庭諷刺的體無完膚。

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難守。或許是李清照那時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九年後(1143年),59歲的李清照,將丈夫趙明誠遺作《金石錄》校勘整理完畢後,表進于南宋朝庭。

李清照總歸是普通人,歲月不饒人。彼時的李清照,生活進入了夕陽時代。

要說人到了晚年,回憶追思是常有的事兒。

可李清照畢竟不一樣。

她自己個兒的性格決定了不可能老在回憶懷念中過日子,她還要關心國家時局。

剛強如她。正因如此,晚年的李清照是很痛苦的。

沒有親人,沒有子女,只得靠回憶來度日,她很孤獨;

又不願意這樣,對生活又是充滿著熱情,她很無奈。

很矛盾。

就是這種矛盾的心境,在李清照這個剛強而又柔弱多情的夕陽老人內心常年交織.....

李清照

彼時她的詞作中,也盡是這樣的矛盾——對年輕美好生活的痛苦回憶,對故土恢復和使者別離的情牽魂系......

最為著名的當數1150年的那首《永遇樂·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雲合壁,人在何處。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夕陽歲月,處處彌漫著李清照懷著對死去親人的綿綿思念和對故土難歸的無限失望.....

永遇樂,五年後。

是為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72歲的李清照,在極度孤苦、淒涼中悄然辭世。

她享受過最愜意的相聚,也經歷過最心酸的別離。

命運曾給予了她夏花似的幸福,也給了她像秋葉般的孤苦。

詞人、賭徒、酒鬼.......

她,從未低頭。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女子與心上人幽會,寫信相約其再會情景。一首浪漫溫馨的《浣溪沙》,寫盡了李清照對未來愛情生活的無限憧憬......

是日又有趙明誠來找李清照,一首描寫少女的天真情態詞作《點絳唇·蹴罷秋千》也就出爐:

蹴罷秋千, 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 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 襪剗金釵溜。

和羞走, 倚門回首, 卻把青梅嗅。

趙明誠回去後,委婉的向父親趙挺之出了個字謎:“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意為“詞女之夫”,頗有志在必得的意味。

你覺著我的詞寫得不錯,是個才女;我覺著你這個金石字畫的收藏鑒別也是專家,是一個才郎。

李清照和趙明誠看來是兩情相悅。

4

所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兩人能夠順利結合倒是得感謝宋徽宗。

要說這事兒還得從李趙二人的父親說起。

李清照父李恪非,朝廷的六品禮部員外郎(國家禮賓司副司長);趙明誠父趙挺之,朝廷的四品吏部侍郎(國家人事部副部長。

要說這門戶倒也沒甚相差。關鍵的是,李恪非是蘇門後四學士之一,是舊黨·元祐黨人(反變法);趙挺之是新黨·熙風黨人(變法)。

他們在政治上,是死對頭。

也是李清照和趙明誠的相遇、相識、互相傾慕趕的巧。

宋徽宗即位,為調和新舊黨爭。他很調皮,新黨的人我也用一點,舊黨的人我也用一點。搞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你們不准再吵吵。

就是這麼個舉動,緩和了新黨和舊黨矛盾。李恪非和趙挺之並不是新黨和舊党的領袖,也就沒那麼大的劍拔弩張。

何況李恪非家世受韓琦、韓忠彥知遇之恩,可謂是朝中有人。

審時度勢下,向來權變、巧偽、冷酷無情、實用主義的趙挺之也就向政敵李恪非暗送秋波。

最終呢,趙挺之應了兒子的意,極力促成了李清照和趙明誠的婚姻。

5

北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東京汴梁城。草長鶯飛,春風乍暖。

時年18歲的李清照,與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成婚。

新婚燕爾,郎情妾意,自是幸福指數飆升。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

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一首《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把李清照買花、賞花、戴花、比花,自個兒天真、愛美情和好勝的脾性生動的表現的一覽無餘......

誰說不是一副赤裸裸的秀恩愛呢?

李清照:老公,花美還是我美?

趙明誠:(勾一下媳婦鼻子)明知故問,調皮!

你看,是不是表露了一副李清照放縱恣肆的獨特個性?

晚來一陣風兼雨,洗盡炎光。

理罷笙簧,卻對菱花淡淡妝。

絳綃縷薄冰肌瑩,雪膩酥香。

笑語檀郎,今夜紗廚枕簟涼。

《醜奴兒·晚來一陣風兼雨》,依舊寫盡了新婚燕爾夫妻二人的郎情妾意。

更是惹惱了程朱理學的“正人君子”,大罵:不知羞恥、荒淫放肆。

也難怪,新婚蜜月期,一個嬌媚無比的新娘子,和丈夫過著兩情相悅的幸福生活.....

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也忒兒正常。

可你要說,兩人就僅這樣沉浸在新婚幸福裡,那可就錯了。

趙明誠是太學生,每個月只有初一和十五的時候才能請假回家。

李清照能夠對自己的丈夫這麼滿意,一個很重要的深層的原因在於他們兩個志趣很相投———金石字畫文物收藏。

李趙兩家本是寒門,何況趙明誠還是太學生沒收入。搞金石字畫文物收藏,那需要錢,可他們夫婦二人是個窮人。

可對這愛好很喜愛,咋辦呢?嗯,典當衣服這主意很不錯。

這可了不得。

經常是趙明誠從太學回來後,兩人一起到當鋪當了衣服換錢,再選購書畫古董、金石碑帖,回到家後呢再一起歡天喜地的整理,鑒賞,考訂.....

在熙熙攘攘的汴京城裡,李清照與趙明誠就這樣過著他們充滿閨房情調和學術氛圍的愛情生活.......

李清照

6

山雨欲來風滿樓,幸福快樂的日子總是忒兒短暫。

朝廷的局勢風雲變幻,緩和的新舊黨爭,以新黨執政再起波瀾。

北宋徽宗崇甯元年(1102年),李清照結婚第二年,19歲。

新黨新任領袖蔡京大肆打壓元祐黨人,並造元祐黨人碑。

李趙兩家迎來了不一樣的巨變。

李清照的公公趙挺之,一路升遷至進尚書左丞、中書門下侍郎,東京汴梁城炙手可熱。

李清照的父親李恪非,卻因名列元祐黨人第26,被貶罷官,不得以攜家眷回到原籍齊州章丘明水。

為救父難,李清照曾寫詩給公公趙挺之:炙手可熱心可寒,何況人間父子情....

趙挺之到底沒有救親家公李恪非。

政治局勢,不是趙挺之和李格非之間的私人的鬥爭,而是兩個政治派別之間的鬥爭。

新黨領袖之一的趙挺之,只能夠選擇打擊報復舊黨。這事兒,讓李清照很寒心,也讓李清照感受到了政治的殘酷和冷血。

想那前一年還是新婚燕爾的甜蜜生活,後一年就是遭逢巨變的政治風雲,不得不說給了李清照猛烈的一棍子。

仿佛在告訴她,溫馨生活之外,還有那麼多的殘酷。

北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李清照20歲。

彼時的趙明誠,正負笈遠遊。家庭的巨變,深閨的寂寞,讓李清照無比思念著遠行的丈夫。

也就有了,李清照20歲重陽節前那首《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人逢佳節倍思親,何況又是彼時這樣的淒清寂寥。

朝廷新舊黨爭是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黨人”的罪名竟株連到李清照身上。

同年九月到次年四月,朝廷連下了三道詔令:

1.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

2.宗室不得與元祐奸黨子孫為婚姻

3.元佑黨人子弟,不問有官無官,並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闕下

自此,21歲的李清照與24歲的趙明誠這對原本恩愛的夫妻,不僅面臨被拆散的危險。

偌大的,繁華的東京汴梁城,沒有了李清照的立錐之地。就這樣,她赤條條一個人,隻身離京回到了齊州章丘明水,投奔父親。

如果說,此時有什麼能夠支撐李清照,大抵是丈夫趙明誠。

彼時的趙明誠不像他父親趙挺之一樣,以政治立場來論人優劣。

危難之間,依舊能夠不失初衷的,收集著金石文物字畫,其中不乏蘇軾、黃庭堅等元祐黨人的作品.....

恐怕是在那不堪屈辱的日子裡,李清照唯一的精神支柱。

7

被遣送回原籍齊州章丘明水的李清照,無比思念東京汴梁城的丈夫趙明誠。

政治漩渦的不堪屈辱與初婚少婦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純潔心靈夾雜纏繞。

讓22歲的李清照在思念丈夫的情懷下,寫下自己的典型相思之作——《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世事翻覆莫測,驚喜和意外永遠不知道哪個來到?

北宋崇寧五年(1106年),李清照23歲。

26歲的趙明誠,彼時已是鴻臚寺少卿(今外交部禮賓司司長)。

一切都得益于李清照公公趙挺之的拜相。與蔡京爭權,大權在握,趙家可謂是門庭若市,風光無限。

是時,朝廷毀《元祐黨人碑》,大赦了天下,黨人之禁解除。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被任命為吏部與監廟差遣的官職。

李清照呢,亦返回東京汴梁城與趙明誠團聚。

有道是山水輪流轉,今年到我家。

北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李清照24歲,趙明誠27歲。

是年蔡京複相,趙氏一家,迎來了無情的政治災難。

趙挺之短短三個月間病卒,家屬、親戚均被下獄。因無實據,不久便已獲釋。

經此一役,趙家蔭封之官丟失,不能夠繼續留居京師汴梁城。為此,趙家三兄弟不得已回到了青州(今山東濰坊青州)私第。

李清照,也隨趙明誠開始了他們屏居青州鄉里,10餘年最幸福愉快的生活。

8

居青州第2年,25歲的李清照感于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和晁補之歸去來園。為其室命名為“歸來堂”,自號“易安居士”。

青州十余年間,李清照夫婦二人,節衣縮食,為金石書畫醉心。

10餘年間,他們二人相互支持,研文治學搞創作、搜羅書畫彝鼎,亦或是摩玩舒卷,所得盡藏於10間大屋不止。

賭書潑茶,成為了夫婦二人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日月。

青州屏居第10個年頭(1117年),李清照襄助趙明誠大體上完成了《金石錄》的寫作。

十餘年以來,時局總歸是風雲變幻。

蔡京倒臺,趙明誠被朝廷啟用,官場得意,不在話下。

1118年-1120年三年間,趙明誠外任做官,李清照獨居青州城。

夫婦不二人開始了不得已的兩地分居生活。

相思苦,寂寞淚,冷清傷,恐慌擾,伴隨著已是三十五六的李清照。

期間她寫下了大量的,關於相思、離情別緒的詩詞。當中最為著名的有《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

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

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

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

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

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武陵人遠,煙鎖秦樓,兩個離別典故,把離懷別苦,倒是淒婉哀怨表露的淋漓盡致。

也暗示出他們夫婦二人感情的不再尋常。

相思之中盡顯悲苦,無奈,甚至是絲絲的埋怨,也實際屬正常。

李清照

9

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李清照38歲。

是年41歲的趙明誠知任萊州知州(今萊州市一把手)第2年。

李清照起身赴萊州與丈夫團聚。

半路上經昌樂,遇雨留宿於驛館。一想到難以一時見到分離已久的丈夫,又特別思念惜別青州姐妹,感慨萬千。

於是在雨夜寂寞淒苦中寫下《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

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到達萊州後,一見居所窗戶破敗,桌椅陳舊,無字畫書籍.....趙明誠亦或有尷尬的冷遇。

寒窗敗幾無書史,公路可憐合至此。

青州從事孔方兄,終日紛紛喜生事。

作詩謝絕聊閉門,燕寢凝香有佳思。

靜中吾乃得至交,烏有先生子虛子。

李清照感慨萬千,些許哀怨溢於言表。一首《感懷》寫盡彼時倍感冷落之後的抱怨。

和丈夫相聚本是高興事兒,可李清照說只有烏有與子虛是她的朋友。

為什麼?這事兒可能和趙明誠豢養家妓有關。

北宋士大夫們都以豢養家妓為風尚。彼時的趙明誠,高官貴人,納幾個侍妾,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更為關鍵的是李清照近二十年無後,已然中年。

那個有著共同志趣,共同情感的基礎的人,開始天天對你都是笑臉兒,對你態度挺好,對你挺尊重.....這很可怕。

聰明如李清照,怎能感受不到丈夫這微妙的變化。

所以李清照有著非常深切的孤獨和寂寞的感覺,她很傷感。

即便如此,也不足以使他們的婚姻產生破裂。

因為那共同的愛好與信任,足以讓他們感情上小問題不復存在。

話有說回來,不難猜想,或許在李清照心裡,留下縷縷傷痕也未曾可知……

10

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李清照42歲。

丈夫趙明誠改任淄州知州(今淄博市一把手)。除管理州郡政務外,對文物、金石、字畫可都沒落下。

那年,他訪到了大詩人白居易手書的佛教的經典著作《楞嚴經》。

到手後,快馬加鞭的拿回家和李清照通宵達旦的欣賞。

夫婦二人,喝酒飲茶賞大作,真真兒的是高興得都快發了狂。

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之間感情的裂痕,在這種能夠互相瞭解對方內心世界的愛情信物下,慢慢地彌合如初。

令人想不到的是,彼時的國家正面臨的滅掉之災。

李清照,也即將開始她一生中的風雨飄搖。

北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李清照44歲。

大抵二月間,金人鐵蹄南侵,東京汴梁城淪陷,徽欽二帝被虜。

消息傳至淄州,李清照夫婦二人深感時局微妙,深為文物去向所擔憂。

自知,這些東西遲早都不再是自己的了。

“聞金人犯京師,四顧茫然,盈箱溢篋,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為己物矣”——《金石錄後序》

三月間,趙明誠的母親在江甯府去世。遵古制,趙明誠免官南下奔喪。

他們夫婦二人知道,必須得有個通盤考慮,為文物的去留,為他們的將來。

也就是說南下江寧,不是一次一次單純的奔喪,是一場大遷移。

可東西實在是太多了,怎麼辦呢?刪減!

“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金石錄後序》

“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金石錄後序》

刪刪減減不像樣子,還能再裝15車。可見淄州收藏之多。

李清照沒有隨趙明誠南下江寧奔喪。她還有重要的任務——青州老家文物的處理。

“青州故第,尚鎖書冊什物,用屋十餘間,期明年春再具舟載之。”——《金石錄後序》

老家青州,還有文物在十幾間大屋子裡邊藏著,數量遠超淄州。

李清照計畫是等明年開春的時候再用船運到江寧去。

時間多變,很容易想像的到,是多麼危險的一件事。

楞是李清照計畫周祥,還是沒能夠保住這批文物。

是年十二月,還沒等到開春兒,青州城突然發生兵變,郡守被殺,青州城大亂,十餘間房屋裡面的文物,基本化為灰燼。

“凡所謂十餘屋者,已皆為煨燼矣。”——《金石錄後序》

面對如此境況,李清照也只能拼了命的搶出了一些比較珍稀的字帖和一些相關的文物。

可以想像的到,李清照以一弱女子,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做這些個事兒是有多麼的不易。

經鎮江,險些在兵荒馬亂中喪生。而她唯一能夠呵護的,只有當年丈夫趙明誠在東京汴梁城花20萬買的《神妙帖》。

歷經劫難後,李清照終於1128年趕到了江甯,與丈夫重新團聚。

11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李清照45歲。

彼時因南宋朝廷新立刻,急用用人,未守喪期滿的趙明誠被任明為江甯知府(今南京市一把手)。

雖然江甯一帶尚處於相對平靜的一段緩和期。但危難時局下,夫婦二人的感受則是不一樣的。

家變國仇帶給趙明誠的是無奈與困惑,給敏感而多才的女詞人李清照帶來的則是痛苦與煎熬。

到達江甯的李清照,遇雪日登城遠覽,屢屢寫詩。

時有思念親人,自憐身世,道出成千上萬想望恢復中原的人之心情《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常扃。

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

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又有對投降派一味言和苟安而不滿的諷刺之句:

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

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

對南宋朝廷的偏安一隅,拒絕主戰派北進中原。弱女子李清照,憤慨至極。

是時,丈夫趙明誠在江甯任上失察。王亦叛亂,身為一州知府卻棄城逃跑。

李清照對此頗感羞愧不恥,趙明誠的軟弱令她逐漸疏遠。

自王亦叛亂趙明誠被革職江寧,又被啟用為湖州知州時。局勢糟糕,兵禍不斷。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45歲的李清照隨丈夫趙明誠向江西方向逃亡。

一路上,夫婦二人沒有了往日的魚水和諧,氣氛無比尷尬。

行至烏江之時,面對江水浩浩,回想起霸王兵敗自刎的壯烈,李清照心潮澎湃,吟出了《夏日絕句》: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身後的趙明誠自是羞愧難當,深感自責外鬱鬱寡歡。沒多久便感染疾病,中秋節三日後病逝而亡。

12

李清照在趙明誠去世後大病一場。

是時國勢日急,為保護趙明誠所遺留文物書籍,李清照只能投奔時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任職的兵部侍郎李擢(趙明誠妹婿)。

天有不測風雲的是洪州城被金人攻陷,連艫渡江之書散為雲煙,李清照只得帶一些少量輕便的書帖典籍倉皇南逃。

之後,李清照一度依附于弟弟李迒。終究沒抵過流言是非。

朝廷議論她死去的丈夫趙明誠有“頒金”之語。為證清白,李清照被迫帶著所有銅器等物追隨彼時一路南逃的皇帝趙構——南宋朝廷。

也是這段顛沛流離中,趙明誠留下的文物,又再次散失大半。

李清照,自是難過的要緊,悲痛萬分。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46歲李清照隨皇帝趙構流徙浙東一帶。

盜賊、敲竹槓的房東,被勒索不成官員的誣告........一連串的打擊使作者嘗盡了顛沛流離的苦痛。

李清照的境況極為淒涼。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湧上心頭,甚難排遣,於她寫下了這首《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 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是年九月,南宋朝廷一路南逃,北面的劉豫在金人扶持下,建立了偽齊政權。

李清照嗤之以鼻,寫詩斥之。即所謂:

兩漢本繼紹,新室如贅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山河破碎風飄絮,李清照內心是鬱悶悲痛不已。

那些個字畫文物也在不斷經受著風霜雨雪。

南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47歲李清照從衢州到達了紹興,在鐘氏之家居住。

未曾料想,一夕書畫被盜,大部分圖書文物至此散失。

李清照夫婦二人傾盡一生的共同興趣,就這樣大部分付諸東流,可想對她的打擊之大。

又一年,48歲的李清照到達臨安(今杭州)。

彼時大部分圖書文物散失殆盡的巨大痛苦,給了顛沛流離的李清照無情的折磨。

萬般無奈,走投無路的絕境之下,李清照需要一個依靠。

正因如此,張汝舟走進了她的生活。

13

張汝舟覬覦李清照的珍貴收藏。在李清照孤苦無依之際,便巧言令色的使得李清照再嫁。

婚後張汝舟發現李清照家中已無甚財物,對李清照是拳腳相加,野蠻至極。

李清照知道自己所托非人後,便收集張汝舟營私舞弊、虛報舉數騙取官職的罪行,告到了官府,請獲離婚。

李清照終究如願以償的離了婚。

棘手的是,宋朝有個法律規定。說,妻告夫,要坐3年牢。

李清照,就這樣身陷囹圄。

也多虧翰林學士綦崇禮等親友的大力營救,說張汝舟是如何如何巧言令色,李清照如何有功勞云云.....

最終,李清照在關押9日後獲釋。

彼時的李清照明白,無盡的孤獨寂寞,甚至是世人的非議都不應該令她意志消沉。

再嫁匪人、離異系獄之後,李清照從個人痛苦中解脫出來,投身於對國家大事的關注上。

道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或許苦難總會成就藝術。

14

《上樞密韓肖胄詩》中,49歲的李清照一句:

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

把反擊金國侵略、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關念故國的情懷的表現的無比激昂。

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50歲的李清照完成《金石錄後序》寫作之後。

以打馬為引,于金華寫成《打馬圖經》並《序》,也作了一篇《打馬賦》。

看似是賭博似的遊戲文字,卻語涉時事。以桓溫、謝安忠臣良將的智勇,諷刺南宋統治者不識良才的庸碌無能。

彼時的李清照,是一個“烈士暮年”,對收復失地抱有強烈寄寓的女中丈夫。

但她畢竟是個孤苦無疑的老人,嫠婦生活與國破家亡交織。

想起自己個兒自青州以來十餘年的漂泊,無家可歸。她寫下

滿是沉甸甸的憂愁之作《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常言道,人生百態世事無常。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一首《題八詠樓》,把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庭諷刺的體無完膚。

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難守。或許是李清照那時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九年後(1143年),59歲的李清照,將丈夫趙明誠遺作《金石錄》校勘整理完畢後,表進于南宋朝庭。

李清照總歸是普通人,歲月不饒人。彼時的李清照,生活進入了夕陽時代。

要說人到了晚年,回憶追思是常有的事兒。

可李清照畢竟不一樣。

她自己個兒的性格決定了不可能老在回憶懷念中過日子,她還要關心國家時局。

剛強如她。正因如此,晚年的李清照是很痛苦的。

沒有親人,沒有子女,只得靠回憶來度日,她很孤獨;

又不願意這樣,對生活又是充滿著熱情,她很無奈。

很矛盾。

就是這種矛盾的心境,在李清照這個剛強而又柔弱多情的夕陽老人內心常年交織.....

李清照

彼時她的詞作中,也盡是這樣的矛盾——對年輕美好生活的痛苦回憶,對故土恢復和使者別離的情牽魂系......

最為著名的當數1150年的那首《永遇樂·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雲合壁,人在何處。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夕陽歲月,處處彌漫著李清照懷著對死去親人的綿綿思念和對故土難歸的無限失望.....

永遇樂,五年後。

是為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72歲的李清照,在極度孤苦、淒涼中悄然辭世。

她享受過最愜意的相聚,也經歷過最心酸的別離。

命運曾給予了她夏花似的幸福,也給了她像秋葉般的孤苦。

詞人、賭徒、酒鬼.......

她,從未低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