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不瞭解筆性就談不上懂得筆法,五分鐘讓你豁然開朗!

古人沒有提過“筆性”的概念, 但他們十分精熟筆性是可以肯定的, 他們深知要善假於物, 才能得自然之妙理, 晉唐的許多書家, 同時也是毛筆的研究者和改良者, 從他們的遺墨中可以看出他們對毛筆性能的無比諳熟和科學運用。

書法的線條點畫, 無論形狀、質感、力度, 都與能否正確掌握筆性有關, 不瞭解筆性就談不上懂得筆法。 掌握筆性, 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控制筆毫的能力

點畫和造型, 取決於:

(1)筆起落的角度, 運行方向;

(2)筆入紙深淺(輕重);

(3)筆頭形狀。

第(3)條筆頭狀態變化, 指運筆中, 筆毫鋒穎因受力產生的各種變形,

如聚、散、扁(方)、圓等, 包括筆頭觸紙方式, 是用鋒端觸紙, 還是筆腹著紙;是作勢欲彈, 還是腰軟無力;是整齊鋪展, 萬毫齊力, 還是絞紐破敗, 聲嘶力竭。

(1)和(2)的作用為大多數書法教材所論及, 也容易在紙面上畫出示意圖, 所以為大多數學書者所知, 也較易於掌握, 但最關健的因素——筆毫的組織狀態——卻往往給忽略了, 結果造成運筆似的而非, 點畫外貌相近而質感意味相去甚遠。

如圖一些書法教材介紹寫魏碑或歐體的方筆

挑點, 為追求三角方棱的形態特徵, 逐個角

地依次填填滿, 特別是專門去填b處第二個

角, 類於畫字而不是寫字, 筆劃形象呆滯造

作, 極不自然。 這種運筆是不足取的。 理由

是:①畫字不是寫字, 筆劃造作不自然;②

速度太慢, 沒有筆勢可言;③古人運筆絕不

是這樣的。

正確的運筆法是:

(1)筆由左上向右下頓落, 筆鋒落處形

成a角。

(2)筆剛頓即反挫撐起, 筆腹離紙, 筆

毫沿上下方向平整展開(下展溢出的筆鋒自然

的形成b處勁利的棱角, 絕不需刻意描畫)。

(3)向上勁健提筆出鋒(得c角,

展開的筆鋒由兩向中間收聚, 自然留下勁挺有力的三角點造型)。

以上運筆熟練之後, 只需一按一提即成, 不過這提按的刹那之間, 暗藏了個挫鋒動作, 使筆鋒能一按提起, 由聚而鋪, 再由鋪而聚, 這面需要有極其良好的控制筆毫的能力。

不僅方點這樣用筆,

橫豎的起筆收筆, 撇、挑的寫法, 鉤的出鋒等均這樣運筆。 這一點, 歐陽詢《九成宮》等碑版經過刻拓失真, 很難看得出來, 要看歐的行書墨蹟《張翰帖》、《卜商帖》、《夢奠帖》, 辨其鋒芒細微處, 方可明瞭。

以上例子說明運筆僅考慮行筆線路、提按輕重, 雖也可寫出筆劃的樣子,

但往往不得要旨, 距古人的精髓相去甚遠。 古人運筆的玄奧之處, 在於對筆鋒的控制, 控制筆鋒的聚散、扁圓、臥挺等狀態以塑造筆劃形象, 利用筆頭的圓錐狀, 可成圓筆, 利用好它的齊(扁平展開)可成方筆, 順轉著走, 筆劃圓潤,側逆著用, 則出現方棱。 所謂“方筆用鋪, 圓筆用裹”, “轉便圓, 側成方”。 一支筆在你手中筆毫要鋪就鋪, 要裹就裹, 要倒就倒, 要起就起, 要扁就扁, 要圓就圓, 要開就開, 要收就收, 則無論什麼筆劃, 均可下筆成形, 筆勢自然, 絕無多餘來回動作。 所謂“用筆千古不易”, 正是在這個層面上說的。

優秀的書法, 不論是行草書, 還是體態端靜的篆、隸、楷, 都可體現出筆劃流動徜徉的時序意味, 筆一按下提起就應取得需要的造型, 試觀晉唐及宋人書法墨蹟,用筆簡練自然而然,依據筆性而為,所以下筆自然得法。後人越搞越玄,比如明清,論著逾豐而去筆法逾遠。清蔣和《書法正宗》中,一個豎鉤可以為12個動作,繁複精微,煞有介事,令人感慨。

趙子昂號稱快筆,據說能日書萬字,哪怕寫正楷,用筆法也極其快速簡煉,表現了對毛筆極強的控制能力。

二、選擇最有效的傳力點——鋒

筆毫的末梢——鋒,是筆力集中到達,墨水集中流注的地方。善用筆者,能使筆站起來以鋒芒運使,這叫“立峰”,筆鋒挺而健,有效得傳達指腕的力量。在曲張之間“殺”入紙中,獲得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的效果,如不能發揮鋒的用場,單以筆腹掃頓按,筆劃必質感薄弱,墨象虛浮。

古人強調“用筆在用鋒”,包含兩個要求:

1、“立鋒”行筆。作書是否有“筆力”全看一支筆在你手中能否提得起來,“立”著運使。清代蔣和說:“(用筆)如善舞竿者,神泛竿頭,善用槍者,力在槍尖也。”筆鋒立得起來而不是偃臥平拖,才殺得入紙,才有“澀勢”,寫出來的線條如鑄如刻,凝重,沉著。古人所謂“錐畫沙”,“印印泥”,“屋漏痕”的比喻不外此理。“如利鏤金,長錐界石,仿茲用筆,坐進千里”(唐·張懷瑾)。明董其昌說:“予學書三十年,悟得書法,而不能實證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倒,自處自束處耳”,又說:“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這些都是甘苦之言。

立鋒用筆示意圖

“立鋒”關健在善於利用筆毫的彈性,因勢利導,更關係到功力,功力到時,雖極柔長鋒羊毫亦錚錚作彈。

初學者可能開始時體會不到鋒端的彈力,鋒立不起來,可用薄長如竹蔑一類柔而有彈性

之物,做用力壓下又竭力撐起的動作,注意力放在尖端上,領會其運動的技巧,再運用到毛

筆上,相信不難掌握。

2、“筆鋒無處不到”。任何一點一畫,從始至終,四面八方,都應是筆鋒運走形成的。如寫一點頓下後,須頓中有提,使筆鋒走至原筆腹按下的位置,使筆力充分作用於紙面,如此方得收筆處堅實凝重的筆觸。

劉熙載《書概》說:“張文史(張旭)書,微有點畫處,意態自足,當知微有點畫處,皆是筆鋒實實到了。不然雖大有點畫,筆心反而不到,何足之可雲!”“大有點畫”指簡單的筆腹按下,能按不能提,提而鋒不立,筆劃再大,也是筆腹形成的虛浮呆滯形象,而非鋒端真力貫注的堅實筆質,細審王羲之行書諸帖,歐陽詢行書,褚遂良《陰符經》,趙孟頫、文征明行楷書墨蹟,無不如此。

筆鋒無處不到

理論上所說的筆鋒的頂端,實際運用上,鋒指的是鋒端及筆毫近的那一段,再遠些就是筆腰,筆腰是筆毫產生彈性的部位,也有不少書家慣用筆腰,如顏真卿等,“力點”常不在鋒而在筆腰,腰一觸紙即能彈走,所以頓重而能清勁。可惜很多學他的人,一頓即倒腰軟無力,外形相似而神情大異。近代康有為,筆腹腰也運用得很精彩。

從學書的進程來說,初學者一開始就應努力練習立鋒的本領,儘量以鋒端運使。練到筆鋒什麼情況下都能彈起來的程度,則無論筆鋒,筆腰、筆根、筆側,無不能力透紙背,就如武功高強之人,無論拳、肘、肩、臂,全身各處,無一不能發力傷敵。

三、保持和恢復筆毫的彈性

彈性物體都有個彈性限度的問題,在一定力的範圍內,彈性物體可迅速恢復原狀,超過限度。彈性破壞難以復原。毛筆性柔,彈性是很有限的,這要求我們:

三分筆示意圖

1、控制毛筆下按的程度:一般要在筆頭一半以內,

向來有一分筆,二分筆,三分筆的說法,用意即在使用

近前端的筆鋒,筆鋒變形程度小,易於恢復。選擇毛筆

時,要選“大筆寫小字”也是這個道理。

2、運行過程中,要不時將散臥軟弱的筆毫扶立起來。

筆往前運走,就免不了要倒下來,彈性就會慚弱下去,需做個 “回頂”的動作立起筆鋒,如折角處的挫鋒,挑鉤處的蹲鋒,捺底出鋒前的微微回縮(所謂挫、蹲、回,都是回頂用勁的一種),均使散敗的毛筆在一定的程度得以復原立起,甚至使筆處於特殊的強勁狀態,錚錚欲彈走,大大增強了“筆力”。

3、一筆完成之後,用收筆動作使筆頭恢復成挺直齊順的原狀,如同掭過一般,可直接書寫下筆,保持了行筆的前後連貫性。

關健是利用反作用力彈直筆鋒,反作用力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回鋒反彈,回鋒時正好逆著行筆方向提筆,將筆鋒回頂彈直,所以回鋒動作正確與否,應看筆鋒是最有效地彈直順利齊。

二是用在出鋒的地方,先以迅疾之筆作按勢,借急按的反彈之力彈起筆鋒。如懸針,長撇就應這樣用筆,懸針和撇的中後段常常顯出豐腴之態,就是借勢出鋒用筆的自然結果,其它捺、挑鉤也是這樣重按而提出的。

所以運筆的時候,筆毫總是一曲一挺,時展時聚地運行著,尤如鐘錶的發條,錚錚欲彈走,筆一提紙,筆頭就能恢復挺直齊順,這就是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其所說的:“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宋代蘇軾說“方其運也,左右前後,卻不免欹倒,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繩,此之謂筆正。”筆鋒收起時象懸著重物的繩子一樣挺直,古人是何等自如地運用毛筆啊!

試觀晉唐及宋人書法墨蹟,用筆簡練自然而然,依據筆性而為,所以下筆自然得法。後人越搞越玄,比如明清,論著逾豐而去筆法逾遠。清蔣和《書法正宗》中,一個豎鉤可以為12個動作,繁複精微,煞有介事,令人感慨。

趙子昂號稱快筆,據說能日書萬字,哪怕寫正楷,用筆法也極其快速簡煉,表現了對毛筆極強的控制能力。

二、選擇最有效的傳力點——鋒

筆毫的末梢——鋒,是筆力集中到達,墨水集中流注的地方。善用筆者,能使筆站起來以鋒芒運使,這叫“立峰”,筆鋒挺而健,有效得傳達指腕的力量。在曲張之間“殺”入紙中,獲得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的效果,如不能發揮鋒的用場,單以筆腹掃頓按,筆劃必質感薄弱,墨象虛浮。

古人強調“用筆在用鋒”,包含兩個要求:

1、“立鋒”行筆。作書是否有“筆力”全看一支筆在你手中能否提得起來,“立”著運使。清代蔣和說:“(用筆)如善舞竿者,神泛竿頭,善用槍者,力在槍尖也。”筆鋒立得起來而不是偃臥平拖,才殺得入紙,才有“澀勢”,寫出來的線條如鑄如刻,凝重,沉著。古人所謂“錐畫沙”,“印印泥”,“屋漏痕”的比喻不外此理。“如利鏤金,長錐界石,仿茲用筆,坐進千里”(唐·張懷瑾)。明董其昌說:“予學書三十年,悟得書法,而不能實證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倒,自處自束處耳”,又說:“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這些都是甘苦之言。

立鋒用筆示意圖

“立鋒”關健在善於利用筆毫的彈性,因勢利導,更關係到功力,功力到時,雖極柔長鋒羊毫亦錚錚作彈。

初學者可能開始時體會不到鋒端的彈力,鋒立不起來,可用薄長如竹蔑一類柔而有彈性

之物,做用力壓下又竭力撐起的動作,注意力放在尖端上,領會其運動的技巧,再運用到毛

筆上,相信不難掌握。

2、“筆鋒無處不到”。任何一點一畫,從始至終,四面八方,都應是筆鋒運走形成的。如寫一點頓下後,須頓中有提,使筆鋒走至原筆腹按下的位置,使筆力充分作用於紙面,如此方得收筆處堅實凝重的筆觸。

劉熙載《書概》說:“張文史(張旭)書,微有點畫處,意態自足,當知微有點畫處,皆是筆鋒實實到了。不然雖大有點畫,筆心反而不到,何足之可雲!”“大有點畫”指簡單的筆腹按下,能按不能提,提而鋒不立,筆劃再大,也是筆腹形成的虛浮呆滯形象,而非鋒端真力貫注的堅實筆質,細審王羲之行書諸帖,歐陽詢行書,褚遂良《陰符經》,趙孟頫、文征明行楷書墨蹟,無不如此。

筆鋒無處不到

理論上所說的筆鋒的頂端,實際運用上,鋒指的是鋒端及筆毫近的那一段,再遠些就是筆腰,筆腰是筆毫產生彈性的部位,也有不少書家慣用筆腰,如顏真卿等,“力點”常不在鋒而在筆腰,腰一觸紙即能彈走,所以頓重而能清勁。可惜很多學他的人,一頓即倒腰軟無力,外形相似而神情大異。近代康有為,筆腹腰也運用得很精彩。

從學書的進程來說,初學者一開始就應努力練習立鋒的本領,儘量以鋒端運使。練到筆鋒什麼情況下都能彈起來的程度,則無論筆鋒,筆腰、筆根、筆側,無不能力透紙背,就如武功高強之人,無論拳、肘、肩、臂,全身各處,無一不能發力傷敵。

三、保持和恢復筆毫的彈性

彈性物體都有個彈性限度的問題,在一定力的範圍內,彈性物體可迅速恢復原狀,超過限度。彈性破壞難以復原。毛筆性柔,彈性是很有限的,這要求我們:

三分筆示意圖

1、控制毛筆下按的程度:一般要在筆頭一半以內,

向來有一分筆,二分筆,三分筆的說法,用意即在使用

近前端的筆鋒,筆鋒變形程度小,易於恢復。選擇毛筆

時,要選“大筆寫小字”也是這個道理。

2、運行過程中,要不時將散臥軟弱的筆毫扶立起來。

筆往前運走,就免不了要倒下來,彈性就會慚弱下去,需做個 “回頂”的動作立起筆鋒,如折角處的挫鋒,挑鉤處的蹲鋒,捺底出鋒前的微微回縮(所謂挫、蹲、回,都是回頂用勁的一種),均使散敗的毛筆在一定的程度得以復原立起,甚至使筆處於特殊的強勁狀態,錚錚欲彈走,大大增強了“筆力”。

3、一筆完成之後,用收筆動作使筆頭恢復成挺直齊順的原狀,如同掭過一般,可直接書寫下筆,保持了行筆的前後連貫性。

關健是利用反作用力彈直筆鋒,反作用力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回鋒反彈,回鋒時正好逆著行筆方向提筆,將筆鋒回頂彈直,所以回鋒動作正確與否,應看筆鋒是最有效地彈直順利齊。

二是用在出鋒的地方,先以迅疾之筆作按勢,借急按的反彈之力彈起筆鋒。如懸針,長撇就應這樣用筆,懸針和撇的中後段常常顯出豐腴之態,就是借勢出鋒用筆的自然結果,其它捺、挑鉤也是這樣重按而提出的。

所以運筆的時候,筆毫總是一曲一挺,時展時聚地運行著,尤如鐘錶的發條,錚錚欲彈走,筆一提紙,筆頭就能恢復挺直齊順,這就是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其所說的:“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宋代蘇軾說“方其運也,左右前後,卻不免欹倒,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繩,此之謂筆正。”筆鋒收起時象懸著重物的繩子一樣挺直,古人是何等自如地運用毛筆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