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86年歷史的老書店來成都了,週末24小時營業,睡一晚上都可以

三聯書店的使命在於, 借了書籍的出版與傳播使中國人對各自生活的零碎的思考得以匯合交流, 從而相互理解。 三聯的精神, 是基於現實生活的大眾啟蒙, 這精神的現代意義, 就是基於生活、讀書和新知的思想自由。

——汪丁丁

成都的三聯韜奮書店一進門的玻璃走廊上, 寫著經濟學家汪丁丁眼中的三聯。 作為一個有著86年歷史的書店品牌。 三聯帶給我們早已不僅僅是一家書店, 一間出版社那麼簡單, 油墨和紙張構築的是一座包含著現實與想像、遊走在普羅大眾與智識精英之間的文化家園。

上個週末, 窄巷子30號迎來了新住客, 被遊人熙攘所包圍之下的, 是嶄新的成都三聯韜奮書店。 86年歷史的三聯韜奮書店開進寬窄巷子, 北京之外這還是全國第一家。 對於剛剛加冕“2017中國書店之都”的成都, 有著特別的意義。

青磚灰瓦黛藍窗格, 書店由三進院落組成,

在不足500平米的空間裡, 設計師王亥運用了大量空間上的減法, 在保留大量木窗、屋頂、柱子原有結構的基礎上, 同樣留有大量桌椅占地用於閱讀。

老四合院的門內修砌了時新的玻璃走廊, 兩側是陳寅恪、錢鐘書、楊絳、傅雷、張隆溪、葛兆光、茅海建這些與三聯淵源頗深的人文大家的圖像,

而走廊的盡頭, 便是書店的“閱讀空間”, 這裡除了有全成都最全的三聯出版物, 也將吸引全成都最在意閱讀的人群吧。

院落兩廂作為“生活空間”, 是三聯書店組建一個全新的文創旅遊產品, 以紙質為媒介, 以歷史為載體,

以知識為基礎, 讓書店和構建圖書的原點相生相連;而在場域最深處、繞香樟樹而生的“活動空間”之中, 還將不定期組織各類文化聚會, 包括學術論壇、文化講座、座談、小範圍研討會、設計文創課堂等形式, 以及策劃以三聯書店為核心內容的文化事件。

書店裡的一間, 完全由紙張和印刷品構築的空間。 設計師王亥的用意則在於依靠組成書籍最基本的兩種元素, 讓書店回歸原點, 然後從原點出發, 蔓延映射, 營造出整個書店。 所謂道生一, 那這裡便是書店之道。

看似簡單, 卻足以變化萬千, 並且還請注意王老師藏在這間屋子裡面的種種彩蛋, 比如其中一套成都元素的衍生品設計, 除了天府塔, 是誰在天府廣場揮手, 成都的拼音為啥子要寫成chengdo, 還不是那些成都人說話要夾舌頭兒。 把生活中的細節, 凝結固化, 正是來自實體閱讀的奇妙魔法。

落地成都的三聯韜奮書店, 將“讀、寫、說”作為書店的本質與主題。 實體書店作為圖書經營的職能日益難以為繼, 人們越來越喜歡稱書店為一種公共空間, 成都人所熟悉的書店似乎越來越像個安放書籍的咖啡廳或是集合店。在書店的轉型當中,被認為是相當成功的案例。

誠然如此吧,當一切回歸原點,書店或者說書籍帶給人的終極啟發,不僅僅只能是消磨光陰這麼簡單,讀書之後,或寫或說,才是知識傳播的日常路徑。

據說,成都的三聯韜奮書店,將不再以單向的出版物為經營主線, 在多元集成的經營思路下把傳統單一書店角色, 從被動的經營者轉換為一個主動的創意者和組織者。多元集成,讓知識分享落地寬窄,書店逢週五、週六實行24小時營業,可以在週末晚上的川西老院壩裡讀書,爭論,或者單純的發發呆。別說,還真是有點小期待呢。

成都的書店一年比一年多,高冷的、活潑的、溫馨的,不睡覺的,什麼樣的都有,你常去書店嗎?什麼樣的書店更對你的胃口,可以來說說看。

李二婷︳撰文

攝影 方正@一見

成都人所熟悉的書店似乎越來越像個安放書籍的咖啡廳或是集合店。在書店的轉型當中,被認為是相當成功的案例。

誠然如此吧,當一切回歸原點,書店或者說書籍帶給人的終極啟發,不僅僅只能是消磨光陰這麼簡單,讀書之後,或寫或說,才是知識傳播的日常路徑。

據說,成都的三聯韜奮書店,將不再以單向的出版物為經營主線, 在多元集成的經營思路下把傳統單一書店角色, 從被動的經營者轉換為一個主動的創意者和組織者。多元集成,讓知識分享落地寬窄,書店逢週五、週六實行24小時營業,可以在週末晚上的川西老院壩裡讀書,爭論,或者單純的發發呆。別說,還真是有點小期待呢。

成都的書店一年比一年多,高冷的、活潑的、溫馨的,不睡覺的,什麼樣的都有,你常去書店嗎?什麼樣的書店更對你的胃口,可以來說說看。

李二婷︳撰文

攝影 方正@一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