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張歆藝:只見過《二十二》導演郭柯一面就準備借錢

《人物》和每日人物主辦的“她面孔·年度女性力量盛典活動”, 為9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女性講述自己的故事提供了契機。 她們是《演員的誕生》中重塑演員尊嚴的中戲表演老師劉天池,

致力於推動兒童性教育進程的北師大教授劉文利, 聯合社會各界共同打擊網路假貨的阿裡合夥人鄭俊芳等。

面孔是我們系列演講的名字, 我們相信每一個鮮活的面孔都值得被傾聽。

作為這個時代的女性樣本, 這些講述者共通的是:如何將女性特質發揮到極致, 找到自己的路。

鄭俊芳的話也許能概括我們對這種奇妙特質的描述:“女人和男人相比, 最終可能都會成功, 但出發點是非常不一樣的。 女人是更用心在感受。 男人會說, 因為我想成功所以努力, 但女人通常會說, 因為我愛所以才要去做。 ”

我們特別希望這種共情能被更廣的傳達。 那些鮮活的面孔, 他們應該自己發聲,

去講述自己的故事。

文 | 陳墨

編輯 | 金匝

年度女性面孔·她們的故事

視頻連結:https://v.qq.com/x/page/q05410j285f.html

藍盈瑩:我主動選擇戲比人紅

把自己包裹在一身黑色套裝下, 身為90後的藍盈瑩試圖讓自己看起來成熟一些。 但演講一開始, 小女孩兒的天性就顯現出來。 她講冷笑話,

說自己兒時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超人, 說上學時的猶豫和不自信, 還吐槽飾演的角色一度把自己限定為“壞女人”。

但說起《演員的誕生》帶給自己的影響, 藍盈瑩兩手交握, 聲音有些激動:“從此以後, 大家看到我, 不會再說她是浣碧, 我看到好多人說, 她是演員藍盈瑩。 這句話, 我已經等了很久很久的時間。 ”

這個27歲的“老戲骨”擁有超出同年齡女演員的起點, 第一部作品是電影《畫壁》。 彼時她正在中戲讀大二, 緊接著被選中出演《甄嬛傳》, 隨著這部大熱劇集播出, 大量的同類劇本被送到藍盈瑩手中。

很多人勸她趁熱打鐵, 多演多刷存在感, 把自己的流量提上去, 藍盈瑩不願意, 因為大多數同類劇本和班底達不到《甄嬛傳》劇組的專業程度,

她不願意用3個月的時間去塑造自己認為不值得的角色。

從2012到2015年, 藍盈瑩基本沒有接戲, 反而做了另一個和名利無關甚至相反的選擇。 《甄嬛傳》熱播的2012年, 中戲應屆畢業生藍盈瑩, 以第一名的成績考進了北京人藝。

藍盈瑩在多個場合講起初入人藝的震撼和幸運, 60周年院慶上, 很多退休的老戲骨回到人藝, “有的即使坐在輪椅上, 已經雙鬢斑白了, 眼神都是熠熠發光的, 他們永遠有著熾熱的心, 我好像看到我以後也會是那樣的。 ”彼時, 22歲的藍盈瑩立下了做一輩子話劇演員的決心, 接下來幾年都可以不出去演戲, 如果劇院要求, 一輩子不出去演戲都行。

藍盈瑩把在人藝的生活視為一種滋養, 與拍攝影視劇“掏空”自己相反,

在劇院沉下來觀察生活、揣摩人物, 是吸收的過程, 也是她能夠建立很強信念感的原因。

在這之前, 她也經歷過抗爭和懷疑, 進人藝不久, 她獲得了在話劇《甲子園》中出演一個女護士的機會。 在被戲劇浸淫的北京人藝, 藍盈瑩一時間連走路都不會了。 “我走一步路, 都會有好多老師上來和我說, 90後小姑娘不應該這麼走路, 應該這樣應該那樣。 大家說得都很對, 聽來聽去我下了排練場都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走路了。 ”

一直排練了兩個月, 藍盈瑩才逐漸放鬆下來, 她意識到, 演員詮釋角色的方式有很多種, 她要做的不是模仿任何人, 而是要呈現屬於自己的版本。

在《演員的誕生》中與淩瀟肅合作《最愛》片段, 原本沒按劇本走的小意外, 被藍盈瑩即興處理成了亮點,她總結經驗——上了台只有真聽、真看、真感受才能活下去。

藍盈瑩保持著學習的狀態,卻從不會用力過猛。事實上,作為演員,她內心有一種可貴的鬆弛。

“我特別不贊成演員一年到頭一直工作,不管有多忙,我每年都會拿出三個月,去國外進修或是放空自己。近兩年,我會固定去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旁聽表演和影視製作課。我不當特別拼命地幹活的那種勞模,一個演員如果沒有在生活當中,怎麼能演好現實中的人?”藍盈瑩說。

李靜:就算被叫傻瓜,也不能留在舒適區

如果只能選擇一個標籤,現階段的李靜更願意用星創投創始人的身份來介紹自己。

這是李靜在2015年成立的基金,除了那英、蔣雯麗等明星,還有一些知名企業家也是基金的有限合夥人,此外星創投還獲得了一些投資機構的支持。

李靜毫不避諱對女性創業者的偏愛,在她看來,這群人有責任感、有韌性,也有恰到好處的野心。

在李靜開始創業的2000年,市場對創業、尤其是女性創業者遠沒有現在認可。與不確定的創業環境相對的,是彼時李靜在央視的穩定工作。

作為編導和主持人,李靜時常苦惱于不能自由表達。在習慣於正襟危坐的年代,李靜對於多種鏡頭效果的嘗試常被視為異類。突然有一天,她發現自己不再對生活充滿期待,非常痛苦,“每天起來的時候都會哭。我特別不明白,我說我過得不錯啊,在北京也租了房子,就是覺得不開心,甚至要得抑鬱症了。今天我得到答案了,我就是那種胸懷大志的人,我內心有使不完的勁兒,怎麼沒有人發現我的才華呢?”

30歲的李靜辭掉了央視的工作,和幾個同學擠在小破房子裡琢磨創業點子,去麥當勞蹭免費續杯的咖啡,手寫PPT。多方尋求投資失敗以後,李靜向媽媽要了自己的嫁妝——3萬塊錢,做起了《超級訪問》。李靜說,那時候都不敢叫創業,只說成立工作室,成了就組建公司,不成就當“玩玩兒”。

創業的日子辛苦,李靜卻欣喜地發現自己變得開心了。她本就是不甘於平庸的人,畢業後在張家口電視臺工作時,有導演發現了李靜的不安分,對她說:“我覺得你不適合這裡。”李靜受到觸動,當天晚上買票去了北京。演講的時候,李靜對台下打趣:“那天導演好像跟5個姑娘都說了同一句話,但是只有我相信了。”

這種自信貫穿了李靜創業的全過程,作為大陸首創雙主持形式的訪談節目,《超級訪問》迅速走紅,李靜成功地“捧紅”了自己。此後,李靜的東方風行傳媒集團又製作了《美麗俏佳人》、《非常靜距離》等熱門節目,李靜也尋求跨界,創辦美妝電商樂蜂網,並開創了自有品牌。

好友戴軍時常吐槽李靜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開著破車上路,一轉彎,方向盤拔了下來,淡定地摁上繼續開。李靜的創業之路也是一樣,勇敢地走出去,看著新的圖景和領域一點點在眼前鋪開。

在李靜看來,真正的跨界並不是人脈的拓展,而是內心的跨界,不把自己定位成某類人,始終保持著無限的可能。

李靜從不忌諱、也不掩飾自己對一些新領域的無知,她和騰訊雲的總裁探討AI,和投資人、一撥又一撥創業者探討商業邏輯。“我寧可冒著被別人叫成傻瓜的風險,也要去學習,我要放棄一些我駕輕就熟的東西。”

柳紅:哀傷不只是黑白,也可以是彩色的

學者柳紅分享的主題是“哀傷的顏色”。

2004年3月,柳紅的獨生子、被稱為天才少年的子尤被診斷為“縱隔非精原生殖細胞腫瘤”,從那時起,柳紅開始學習面對哀傷。6月,在進手術室之前,子尤告訴她,“媽媽,你要是端莊的、典雅的、井井有條的、忙而不亂的,你每次歪著脖子駝著背從外面跑進來,都給我丟臉。”這也讓柳紅對哀傷有了不同的理解與思考。

2006年10月22日,子尤去世。“那一年,他16歲,我46歲。從那時到現在已經過去了11年,哀傷已經成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但柳紅也從那時開始重新定義哀傷。

她做的第一件事,是給子尤一個溫暖的告別。在復興醫院原本陰暗的告別式裡,柳紅把燈包上紅布,給來賓們準備了紅色的玫瑰花,她自己換了髮型,穿著紅色的旗袍,和來賓們一起吟誦著子尤的詩,用最新、最好的樣子與兒子告別。

這種特別的告別方式也令柳紅遭受到一些非議,有人認為她的樣子看上去一點也不悲傷,她甚至沒有在葬禮上嚎啕大哭。在演講中,柳紅談起這些非議,“他們不是我,他們又怎麼能評判我的哀傷。”但也有同樣罹患絕症的年輕人看到子尤的告別儀式,在博客上寫下:“我希望離開的時候,我的媽媽能夠像子尤的媽媽一樣穿上漂亮的衣服為我送行。”

這都促使柳紅思考,“哀傷的隱喻是傷心的、單調的、衰弱的、陰暗的,彩色在這裡顯得違反習俗,甚至違反道德。而隱喻的存在是對人有壓迫的。我接觸了很多喪子的爸爸媽媽,他們受到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使得他們的內心在痛苦之上又增添了傷痕,從而又封閉自己,和這個社會隔膜起來。”

在失去子尤的十幾年間,柳紅一直在試圖用自己的所作超越哀傷,賦予這個詞不同的色彩,讓忌諱談死、缺乏生命教育的中國人用另一種不同的方式去理解哀傷。“我選擇了接納和與它共存,並且尋找另外的人生道路,我發現我挑戰了生命的極限,這是遠遠想不到的事情。”

她進行了一系列紀念子尤的活動,去子尤去世百日時出了詩集、周年時出了文集、五周年時出版遺作等等;她更加愛惜自己的身體,50歲開始第一次跑半程馬拉松,之後開始跑全馬,此後連續3年參加了香港樂施會的百公里毅行。作為一名獨立學者,她在2016年選擇去維也納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這一年,她56歲,也是子尤離去的第10年。

用另一種方式走出哀傷的過程讓柳紅發現,哀傷已經昇華、轉化成了一種生命力,不再是單純的哀傷,而是一種無形的能量。

子尤去世當晚,柳紅曾在祭文中寫下承諾:“一定要活成你想要的那個樣子”;11年過去,她笑著面對著全場觀眾,以兒子的詩作為演講的結尾:“別人讓天空主宰自己的顏色,我用自己的顏色畫天。”

張歆藝:幫人做正確的事,自己也不會錯

穿一身毛茸茸的黑衣裳,張歆藝出現了。和螢幕上大大咧咧的樣子不同,她緊張地說,就算是之前在學校,她也從沒參加過演講。可一旦進入到講述之中,她立即放鬆了。

故事從22位女性開始,2017年,導演郭柯拍攝的紀錄片《二十二》上映,片名代表的是22位在國內公開身份的“慰安婦”倖存者。從2014年起,導演郭柯陸續在5個省、29個地區記錄了她們的故事。籌備拍片時,苦於沒有資金,郭柯的母親打算賣掉老家的房子資助他。

郭柯在朋友圈上發佈此條資訊,之前只和郭柯在劇組見過一面的老鄉張歆藝坐不住了,當即在朋友圈下給郭柯留言:“不行就跟我說,我有。”

說起這件事時,張歆藝表達的情感很質樸:“我覺得這不行,什麼時候都不能讓自己的母親風餐露宿,於是我好奇他到底要做什麼,還差多少錢。”

張歆藝是有名的熱心腸,朋友有事找她幫忙,她覺得值得,就立馬著手去做,放出去的外債一大堆,她也不急著要。

郭柯無疑這些人裡極其真誠的一個。在化妝間見到張歆藝時,他拿出了自己準備好的資料,還有之前拍攝的素材。“郭柯坐在那,一雙水汪汪的眼睛看著我,我就覺得這個人不會騙我。”張歆藝動情地說,當郭柯說“來不及了,上上個月又有老人去世了”的時候,兩個人眼圈都紅了。

張歆藝一拍大腿,“那還等什麼,趕快出發吧!”她給郭柯轉了100萬,沒有拍攝許可證、甚至沒有行李的郭柯連夜出發了。他很認真地給張歆藝寫了一張借條,張歆藝說好收著,結果借條搬家搬沒了,她也不在意。

事實上,張歆藝從沒想過從這部電影中得到任何回報。100萬是作為資助,既不作為投資比例,事後也不參與票房分賬。“我知道《二十二》是個奇跡,我早已經做好了準備,可能這一輩子郭柯都還不了這100萬了,而且這麼多年過去,我也從來沒有催過他,我永遠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打消他的顧慮。”

電影籌備過程中,檔期一改再改,懂得感恩的郭柯甚至曾經想要賣掉電影償還張歆藝的投資,但張歆藝一直鼓勵他堅持。“我當然知道什麼樣的電影是可以掙錢的,我之所以支持他拍《二十二》,是因為我想支持他做正確的事情,人的一生總需要信念的堅守。這一點郭柯導演做到了,我也做到了。”

“後來的票房增長就更像是一種善意的傳遞,每個買票的觀眾都是在展示對這段歷史的尊重。我真的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這部電影,它溫暖包容又強韌,生動客觀又隱忍。”張歆藝感慨自己做了對的事,也欣慰于中國市場觀眾的審美提升。

張歆藝很少提起的是,《二十二》的上映時間原本與她自己執導的電影《泡芙小姐》檔期接近,這個對電影品質要求嚴格的新人導演很“軸”地決定,把《泡芙小姐》檔期延後,全力助推《二十二》,同時把《泡芙小姐》的特效全部重做,達到自己完全滿意才能上映。

這個外號叫“二姐”的四川姑娘似乎不太符合公眾對女明星的慣常認知,她簡單、直接,有一腔熱血,做事憑藉的也是一種樸素的價值觀——幫助別人做正確的事,自己肯定也不會錯。

想看更多,請移步每日人物微信(ID:meirirenwu)。

被藍盈瑩即興處理成了亮點,她總結經驗——上了台只有真聽、真看、真感受才能活下去。

藍盈瑩保持著學習的狀態,卻從不會用力過猛。事實上,作為演員,她內心有一種可貴的鬆弛。

“我特別不贊成演員一年到頭一直工作,不管有多忙,我每年都會拿出三個月,去國外進修或是放空自己。近兩年,我會固定去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旁聽表演和影視製作課。我不當特別拼命地幹活的那種勞模,一個演員如果沒有在生活當中,怎麼能演好現實中的人?”藍盈瑩說。

李靜:就算被叫傻瓜,也不能留在舒適區

如果只能選擇一個標籤,現階段的李靜更願意用星創投創始人的身份來介紹自己。

這是李靜在2015年成立的基金,除了那英、蔣雯麗等明星,還有一些知名企業家也是基金的有限合夥人,此外星創投還獲得了一些投資機構的支持。

李靜毫不避諱對女性創業者的偏愛,在她看來,這群人有責任感、有韌性,也有恰到好處的野心。

在李靜開始創業的2000年,市場對創業、尤其是女性創業者遠沒有現在認可。與不確定的創業環境相對的,是彼時李靜在央視的穩定工作。

作為編導和主持人,李靜時常苦惱于不能自由表達。在習慣於正襟危坐的年代,李靜對於多種鏡頭效果的嘗試常被視為異類。突然有一天,她發現自己不再對生活充滿期待,非常痛苦,“每天起來的時候都會哭。我特別不明白,我說我過得不錯啊,在北京也租了房子,就是覺得不開心,甚至要得抑鬱症了。今天我得到答案了,我就是那種胸懷大志的人,我內心有使不完的勁兒,怎麼沒有人發現我的才華呢?”

30歲的李靜辭掉了央視的工作,和幾個同學擠在小破房子裡琢磨創業點子,去麥當勞蹭免費續杯的咖啡,手寫PPT。多方尋求投資失敗以後,李靜向媽媽要了自己的嫁妝——3萬塊錢,做起了《超級訪問》。李靜說,那時候都不敢叫創業,只說成立工作室,成了就組建公司,不成就當“玩玩兒”。

創業的日子辛苦,李靜卻欣喜地發現自己變得開心了。她本就是不甘於平庸的人,畢業後在張家口電視臺工作時,有導演發現了李靜的不安分,對她說:“我覺得你不適合這裡。”李靜受到觸動,當天晚上買票去了北京。演講的時候,李靜對台下打趣:“那天導演好像跟5個姑娘都說了同一句話,但是只有我相信了。”

這種自信貫穿了李靜創業的全過程,作為大陸首創雙主持形式的訪談節目,《超級訪問》迅速走紅,李靜成功地“捧紅”了自己。此後,李靜的東方風行傳媒集團又製作了《美麗俏佳人》、《非常靜距離》等熱門節目,李靜也尋求跨界,創辦美妝電商樂蜂網,並開創了自有品牌。

好友戴軍時常吐槽李靜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開著破車上路,一轉彎,方向盤拔了下來,淡定地摁上繼續開。李靜的創業之路也是一樣,勇敢地走出去,看著新的圖景和領域一點點在眼前鋪開。

在李靜看來,真正的跨界並不是人脈的拓展,而是內心的跨界,不把自己定位成某類人,始終保持著無限的可能。

李靜從不忌諱、也不掩飾自己對一些新領域的無知,她和騰訊雲的總裁探討AI,和投資人、一撥又一撥創業者探討商業邏輯。“我寧可冒著被別人叫成傻瓜的風險,也要去學習,我要放棄一些我駕輕就熟的東西。”

柳紅:哀傷不只是黑白,也可以是彩色的

學者柳紅分享的主題是“哀傷的顏色”。

2004年3月,柳紅的獨生子、被稱為天才少年的子尤被診斷為“縱隔非精原生殖細胞腫瘤”,從那時起,柳紅開始學習面對哀傷。6月,在進手術室之前,子尤告訴她,“媽媽,你要是端莊的、典雅的、井井有條的、忙而不亂的,你每次歪著脖子駝著背從外面跑進來,都給我丟臉。”這也讓柳紅對哀傷有了不同的理解與思考。

2006年10月22日,子尤去世。“那一年,他16歲,我46歲。從那時到現在已經過去了11年,哀傷已經成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但柳紅也從那時開始重新定義哀傷。

她做的第一件事,是給子尤一個溫暖的告別。在復興醫院原本陰暗的告別式裡,柳紅把燈包上紅布,給來賓們準備了紅色的玫瑰花,她自己換了髮型,穿著紅色的旗袍,和來賓們一起吟誦著子尤的詩,用最新、最好的樣子與兒子告別。

這種特別的告別方式也令柳紅遭受到一些非議,有人認為她的樣子看上去一點也不悲傷,她甚至沒有在葬禮上嚎啕大哭。在演講中,柳紅談起這些非議,“他們不是我,他們又怎麼能評判我的哀傷。”但也有同樣罹患絕症的年輕人看到子尤的告別儀式,在博客上寫下:“我希望離開的時候,我的媽媽能夠像子尤的媽媽一樣穿上漂亮的衣服為我送行。”

這都促使柳紅思考,“哀傷的隱喻是傷心的、單調的、衰弱的、陰暗的,彩色在這裡顯得違反習俗,甚至違反道德。而隱喻的存在是對人有壓迫的。我接觸了很多喪子的爸爸媽媽,他們受到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使得他們的內心在痛苦之上又增添了傷痕,從而又封閉自己,和這個社會隔膜起來。”

在失去子尤的十幾年間,柳紅一直在試圖用自己的所作超越哀傷,賦予這個詞不同的色彩,讓忌諱談死、缺乏生命教育的中國人用另一種不同的方式去理解哀傷。“我選擇了接納和與它共存,並且尋找另外的人生道路,我發現我挑戰了生命的極限,這是遠遠想不到的事情。”

她進行了一系列紀念子尤的活動,去子尤去世百日時出了詩集、周年時出了文集、五周年時出版遺作等等;她更加愛惜自己的身體,50歲開始第一次跑半程馬拉松,之後開始跑全馬,此後連續3年參加了香港樂施會的百公里毅行。作為一名獨立學者,她在2016年選擇去維也納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這一年,她56歲,也是子尤離去的第10年。

用另一種方式走出哀傷的過程讓柳紅發現,哀傷已經昇華、轉化成了一種生命力,不再是單純的哀傷,而是一種無形的能量。

子尤去世當晚,柳紅曾在祭文中寫下承諾:“一定要活成你想要的那個樣子”;11年過去,她笑著面對著全場觀眾,以兒子的詩作為演講的結尾:“別人讓天空主宰自己的顏色,我用自己的顏色畫天。”

張歆藝:幫人做正確的事,自己也不會錯

穿一身毛茸茸的黑衣裳,張歆藝出現了。和螢幕上大大咧咧的樣子不同,她緊張地說,就算是之前在學校,她也從沒參加過演講。可一旦進入到講述之中,她立即放鬆了。

故事從22位女性開始,2017年,導演郭柯拍攝的紀錄片《二十二》上映,片名代表的是22位在國內公開身份的“慰安婦”倖存者。從2014年起,導演郭柯陸續在5個省、29個地區記錄了她們的故事。籌備拍片時,苦於沒有資金,郭柯的母親打算賣掉老家的房子資助他。

郭柯在朋友圈上發佈此條資訊,之前只和郭柯在劇組見過一面的老鄉張歆藝坐不住了,當即在朋友圈下給郭柯留言:“不行就跟我說,我有。”

說起這件事時,張歆藝表達的情感很質樸:“我覺得這不行,什麼時候都不能讓自己的母親風餐露宿,於是我好奇他到底要做什麼,還差多少錢。”

張歆藝是有名的熱心腸,朋友有事找她幫忙,她覺得值得,就立馬著手去做,放出去的外債一大堆,她也不急著要。

郭柯無疑這些人裡極其真誠的一個。在化妝間見到張歆藝時,他拿出了自己準備好的資料,還有之前拍攝的素材。“郭柯坐在那,一雙水汪汪的眼睛看著我,我就覺得這個人不會騙我。”張歆藝動情地說,當郭柯說“來不及了,上上個月又有老人去世了”的時候,兩個人眼圈都紅了。

張歆藝一拍大腿,“那還等什麼,趕快出發吧!”她給郭柯轉了100萬,沒有拍攝許可證、甚至沒有行李的郭柯連夜出發了。他很認真地給張歆藝寫了一張借條,張歆藝說好收著,結果借條搬家搬沒了,她也不在意。

事實上,張歆藝從沒想過從這部電影中得到任何回報。100萬是作為資助,既不作為投資比例,事後也不參與票房分賬。“我知道《二十二》是個奇跡,我早已經做好了準備,可能這一輩子郭柯都還不了這100萬了,而且這麼多年過去,我也從來沒有催過他,我永遠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打消他的顧慮。”

電影籌備過程中,檔期一改再改,懂得感恩的郭柯甚至曾經想要賣掉電影償還張歆藝的投資,但張歆藝一直鼓勵他堅持。“我當然知道什麼樣的電影是可以掙錢的,我之所以支持他拍《二十二》,是因為我想支持他做正確的事情,人的一生總需要信念的堅守。這一點郭柯導演做到了,我也做到了。”

“後來的票房增長就更像是一種善意的傳遞,每個買票的觀眾都是在展示對這段歷史的尊重。我真的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這部電影,它溫暖包容又強韌,生動客觀又隱忍。”張歆藝感慨自己做了對的事,也欣慰于中國市場觀眾的審美提升。

張歆藝很少提起的是,《二十二》的上映時間原本與她自己執導的電影《泡芙小姐》檔期接近,這個對電影品質要求嚴格的新人導演很“軸”地決定,把《泡芙小姐》檔期延後,全力助推《二十二》,同時把《泡芙小姐》的特效全部重做,達到自己完全滿意才能上映。

這個外號叫“二姐”的四川姑娘似乎不太符合公眾對女明星的慣常認知,她簡單、直接,有一腔熱血,做事憑藉的也是一種樸素的價值觀——幫助別人做正確的事,自己肯定也不會錯。

想看更多,請移步每日人物微信(ID:meirirenwu)。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