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紫牛故事】茶道、昆曲、書畫驚豔英倫的無錫女博士,竟還是奪冠女水手

女博士不少, 身為學霸又多才多藝的女博士可能也不少, 但是像無錫女孩徐玉雋這樣的女博士可能不多。

誰能想到這位秀麗的江南女子,

不僅以昆曲、茶藝、書畫等中國傳統文化折服國外友人, 登上當地娛樂報的頭條, 成為一名優秀的傳播中華文化的國際使者, 還是一名揚帆於萬里海域, 乘風破浪的女水手?

2012年從南京財經大學走出去的她, 現為英國愛丁堡大學跨文化體驗式教育學在讀博士。

她2013年參加“國際高桅帆船航海賽”並獲得冠軍;

2014年協力組建第一支中國代表隊參加國際高桅帆船航海賽舟會;

2016年作為航海培訓國際交換項目導師之一, 參加2016國際高桅帆船航海賽北海賽程, 並獲得歐盟伊拉斯莫斯頒發的證書;

如今, 她參與協助策劃國際航海協會,航海培訓(sail training)是其中一個小方向, 作為經典案例來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輕人, 通過一周到一個月不等的帆船航海培訓,

在團隊協作和全封閉無信號環境中來如何提升他們的跨文化能力。 ”徐玉雋對紫牛新聞記者說, 她當初參加航海訓練時, 為避免爸媽擔心, 選擇了“先斬後奏”。

直到比賽結束回到愛丁堡才向父母坦白。 徐玉雋說, 首航費用大約在6000~10000元人民幣, 她申請了航海助學金。 因為成績突出, 後來參加的航海比賽都是利用自己攢下的冠軍獎學金完成的。 到2016年作為跨文化項目導師上船, 她已經無需支付航海費用。

回憶起自己的首航, 徐玉雋對紫牛新聞記者說, 前期的培訓缺乏實戰, 真正登船又是另外一種感覺, 自己又曾看到有新聞報導說一艘船在航海過程中出了危險, 自己心裡真的沒有底。 大海中的形勢複雜,

連續兩三個星期不著陸地, 也沒有信號, 無法和外界聯繫, 要是真出了意外, 只能通過無線電波和雷達發送信號, 光是心理的煎熬就夠人受的。

想起第一次在船上爬桅杆的經歷, 徐玉雋笑言:“怕怕的。 ”因為船上常有一些桅杆上作業, 需要船員爬到很高的桅上去把帆放下去或者收上來。 此前雖經過多次訓練, 但真正到了海上, 在比賽中你追我趕, 情形完全不同。 不過, 徐玉雋經常主動要求上桅操作, 久而久之也就不怕了, 甚至在之後再次參與航海比賽時, 徐玉雋表示自己已愛上了爬桅杆這個工作。

徐玉雋說, 跟電影上的一些橋段不同, 他們上桅時會有安全措施, 但一般是針對有大風的天氣, 船在海上不太穩之時。

可不同的船有不同的要求, 有的船員即使在扣安全扣時也會存在一定危險, 因為在爬桅杆過程中需要中途多次停下, 解開安全扣再重新扣, 這期間風浪與顛簸可不等人, 危險隨時存在。

【徐玉雋在收帆作業】

帆船上的作息時間也不正常, 徐玉雋被安排在每天4點到8點工作,

包括淩晨4點到8點以及下午的同一時段。 她每天淩晨3點半就要起床準備。 事實上, 並不是每個學員都能像徐玉雋一樣能很快就適應船上的生活, 有人因暈船而持續性嘔吐, 有人因為身體原因無法繼續工作, 而船上的人員是固定的, 這就意味著其他人必須承擔更多的任務, 也會更加辛苦。 作為女生的徐玉雋, 同男生一樣, 都需要輪崗, 船上所有的工作都必須熟練掌握;也一樣需要承擔拉繩揚帆、掌舵、守望這種體力活。

【拉繩揚帆可是個體力活】

“海上天氣多變,時不時會下雨,工作時為了方便也不能打傘。”徐玉雋直言,這個過程對於像她一樣第一次經歷這樣危險運動的學員來說,很辛苦。能否堅持下去,就得靠毅力。

“我就是這樣,從一無所知到充滿自信,就是在這樣的歷練中得到的。這得益于我從小父母的培訓和教育,中國孩子吃苦耐勞的本性使然。”徐玉雋告訴紫牛新聞記者,航海比賽正是一個體驗式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員邊學邊動手操作。航海中還考驗船員之間的合作,即使一無所知,只要能不斷學習、不斷磨合,就會成熟起來。

她是一名留學生,

也是中華文化的傳播者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查詢發現,徐玉雋其實早就被媒體關注過,2013年她取得高桅帆船賽第一名時,新華社曾對她有過採訪,她的這段傳奇經歷也被刊登在當地的《華人週刊》上;2017年《China Daily》(中國日報)也對她有過報導。不僅如此,她還因為演出中國傳統的《遊園驚夢》、《牡丹亭》等昆曲劇碼而上了英國愛丁堡當地娛樂報的頭條。

原來,徐玉雋竟是個不折不扣的江南才女。她的書畫功底從小就練就,國畫一出手就能迷倒外國友人;中國傳統的茶藝更是令異域夥伴大開眼界,更不要說那方方正正的中國字,讓多少外國小朋友著迷;不僅如此,愛學習的徐玉雋還擅長演唱昆曲及化妝,粗通越劇,有板有眼的腔調與裝扮,傾倒許多英國紳士……

【徐玉雋在慈善演出中表演了昆曲牡丹亭選段】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採訪得知,在留學時,徐玉雋多次參與蘇格蘭孔子學院組織的活動,教當地小學生學習中國書法和折紙,並在孔子學院承辦的國際論壇中接待了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多次參與愛丁堡國際藝術節以及多場舞臺劇、昆曲的演出;連續兩年參加愛丁堡、格拉斯哥等多地的春節聯歡晚會,並應邀於愛丁堡市政廳及格拉斯哥市政廳等場合演出。

“多次參與大型的賽事,讓我不斷拓展視野,也鍛煉了與人溝通的方式與能力。”徐玉雋說,她去年去航海時遇到了一個法國朋友,兩人語言交流有些困難,但都愛繪畫和記日記,於是兩個人通過畫畫及肢體語言交流,互相學習對方的語言,融洽相處。在漫長的航海途中,面對很多外國同伴,徐玉雋會把他們的名字寫成中文。她告訴紫牛新聞記者,這些外國朋友覺得漢字非常有趣,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還主動詢問自己名字在中文裡的意思。

“有一次出海,船上一名外國男士從未來過中國,他學會了唱《北京歡迎你》,每次他見到我都會唱:‘北京歡迎你’。”徐玉雋說,可見中國文化的魅力是如何之大。在徐玉雋的記憶裡,她和一個同伴在船上第一次為大家做了三大鍋揚州炒飯,還有糖醋排骨和番茄雞蛋湯,得到了50余名船員的一致讚揚——那是作為一個展示自己家鄉特色的項目推出的,中國美食如同中華文化一樣,迷倒了這些外國同伴。

【外國同伴津津有味地吃著徐玉雋做的揚州炒飯】

會十八般“武藝”的才女, 是如何練成的?

玩起帆船來豪邁,寫作書法來秀麗;秀出茶藝來端莊,表演戲曲來在行……那麼,能文能武的徐玉雋又是如何練成的呢?

“小時候,我爸爸媽媽覺得學習書法、畫畫可以培養女孩子的氣質,所以我就學了。覺得學習茶道能培訓女孩子的靈氣,我也學了。”徐玉雋說,自己的叔公在書法繪畫方面挺有造詣的,從小就耳濡目染,再又遇上了好老師耳提面命,提高了很多。她坦言,從小就學習這些,要花費很多精力和時間,也很辛苦,但貴在堅持,到南京上大學後也仍然是堅持,這才有了展示的機會。

2015年,徐玉雋在蘇格蘭碰到了一個昆曲老師,開始接觸到了昆曲,很快就被其優美的詞句及唱腔迷住了,開始學習這一被稱為“百戲之祖”的戲曲,進而學習專業的化妝技藝。幸運的是,在國外期間,她又得到了蘇州大學昆曲專業畢業的老師、上海戲劇學院的老師對她唱腔和身段的專業指導,以及國內專業研究昆曲的專家對她教授的化妝及綁頭飾的技巧,更是技藝精進。

興趣和熱忱是指導我學習和進步最好的老師。徐玉雋告訴紫牛新聞記者,“臺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其實很多事情就是這一道理,堅持下來後,略有小成,在展示的過程中得到回饋繼而得到進步成為前進的動力。“正是中國文化的精彩,讓我有了展示的優勢,也吸引了國外友人的目光,我也樂意當這個使者,讓更多的外國朋友瞭解中國,瞭解中國文化。”徐玉雋說。

展現自己,展示祖國的優秀文化,這也是徐玉雋在英國不遺餘力推介中華文化的動力和源泉。

紫牛新聞記者|梅建明

紫牛新聞實習生|艾陸琦

編輯|張冰晶 陳迪晨

【拉繩揚帆可是個體力活】

“海上天氣多變,時不時會下雨,工作時為了方便也不能打傘。”徐玉雋直言,這個過程對於像她一樣第一次經歷這樣危險運動的學員來說,很辛苦。能否堅持下去,就得靠毅力。

“我就是這樣,從一無所知到充滿自信,就是在這樣的歷練中得到的。這得益于我從小父母的培訓和教育,中國孩子吃苦耐勞的本性使然。”徐玉雋告訴紫牛新聞記者,航海比賽正是一個體驗式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員邊學邊動手操作。航海中還考驗船員之間的合作,即使一無所知,只要能不斷學習、不斷磨合,就會成熟起來。

她是一名留學生,

也是中華文化的傳播者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查詢發現,徐玉雋其實早就被媒體關注過,2013年她取得高桅帆船賽第一名時,新華社曾對她有過採訪,她的這段傳奇經歷也被刊登在當地的《華人週刊》上;2017年《China Daily》(中國日報)也對她有過報導。不僅如此,她還因為演出中國傳統的《遊園驚夢》、《牡丹亭》等昆曲劇碼而上了英國愛丁堡當地娛樂報的頭條。

原來,徐玉雋竟是個不折不扣的江南才女。她的書畫功底從小就練就,國畫一出手就能迷倒外國友人;中國傳統的茶藝更是令異域夥伴大開眼界,更不要說那方方正正的中國字,讓多少外國小朋友著迷;不僅如此,愛學習的徐玉雋還擅長演唱昆曲及化妝,粗通越劇,有板有眼的腔調與裝扮,傾倒許多英國紳士……

【徐玉雋在慈善演出中表演了昆曲牡丹亭選段】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採訪得知,在留學時,徐玉雋多次參與蘇格蘭孔子學院組織的活動,教當地小學生學習中國書法和折紙,並在孔子學院承辦的國際論壇中接待了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多次參與愛丁堡國際藝術節以及多場舞臺劇、昆曲的演出;連續兩年參加愛丁堡、格拉斯哥等多地的春節聯歡晚會,並應邀於愛丁堡市政廳及格拉斯哥市政廳等場合演出。

“多次參與大型的賽事,讓我不斷拓展視野,也鍛煉了與人溝通的方式與能力。”徐玉雋說,她去年去航海時遇到了一個法國朋友,兩人語言交流有些困難,但都愛繪畫和記日記,於是兩個人通過畫畫及肢體語言交流,互相學習對方的語言,融洽相處。在漫長的航海途中,面對很多外國同伴,徐玉雋會把他們的名字寫成中文。她告訴紫牛新聞記者,這些外國朋友覺得漢字非常有趣,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還主動詢問自己名字在中文裡的意思。

“有一次出海,船上一名外國男士從未來過中國,他學會了唱《北京歡迎你》,每次他見到我都會唱:‘北京歡迎你’。”徐玉雋說,可見中國文化的魅力是如何之大。在徐玉雋的記憶裡,她和一個同伴在船上第一次為大家做了三大鍋揚州炒飯,還有糖醋排骨和番茄雞蛋湯,得到了50余名船員的一致讚揚——那是作為一個展示自己家鄉特色的項目推出的,中國美食如同中華文化一樣,迷倒了這些外國同伴。

【外國同伴津津有味地吃著徐玉雋做的揚州炒飯】

會十八般“武藝”的才女, 是如何練成的?

玩起帆船來豪邁,寫作書法來秀麗;秀出茶藝來端莊,表演戲曲來在行……那麼,能文能武的徐玉雋又是如何練成的呢?

“小時候,我爸爸媽媽覺得學習書法、畫畫可以培養女孩子的氣質,所以我就學了。覺得學習茶道能培訓女孩子的靈氣,我也學了。”徐玉雋說,自己的叔公在書法繪畫方面挺有造詣的,從小就耳濡目染,再又遇上了好老師耳提面命,提高了很多。她坦言,從小就學習這些,要花費很多精力和時間,也很辛苦,但貴在堅持,到南京上大學後也仍然是堅持,這才有了展示的機會。

2015年,徐玉雋在蘇格蘭碰到了一個昆曲老師,開始接觸到了昆曲,很快就被其優美的詞句及唱腔迷住了,開始學習這一被稱為“百戲之祖”的戲曲,進而學習專業的化妝技藝。幸運的是,在國外期間,她又得到了蘇州大學昆曲專業畢業的老師、上海戲劇學院的老師對她唱腔和身段的專業指導,以及國內專業研究昆曲的專家對她教授的化妝及綁頭飾的技巧,更是技藝精進。

興趣和熱忱是指導我學習和進步最好的老師。徐玉雋告訴紫牛新聞記者,“臺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其實很多事情就是這一道理,堅持下來後,略有小成,在展示的過程中得到回饋繼而得到進步成為前進的動力。“正是中國文化的精彩,讓我有了展示的優勢,也吸引了國外友人的目光,我也樂意當這個使者,讓更多的外國朋友瞭解中國,瞭解中國文化。”徐玉雋說。

展現自己,展示祖國的優秀文化,這也是徐玉雋在英國不遺餘力推介中華文化的動力和源泉。

紫牛新聞記者|梅建明

紫牛新聞實習生|艾陸琦

編輯|張冰晶 陳迪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