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明朝三大才子:才高八斗,命如紙薄!

明朝三大才子, 是明朝解縉、楊慎及徐渭三人通稱。 縱觀整個明代, 以博學多才而論, 三人最強, 而後世學者大都認為, 其中以楊慎學問最為淵博, 足以排名第一。

明朝三大才子 評選標準是博覽群書、博學多才。 《永樂大典》總編纂管解縉被公推為博學第一。 超級才子楊慎被貶雲南地區, 整天看書, 被評為博覽第一, 人稱"無書不讀"。 徐渭(就是青藤先生徐文長)則是最多才的一位--詩、書、字、畫、兵法樣樣精通。

1

楊慎——博覽第一

楊慎(1488—1559年), 字用修, 號升庵, 楊廷和之子, 公認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 明代文學家, 新都人。 少年時聰穎, 11歲能詩, 12歲擬作《古戰場文》, 人皆驚歎不已。 入京作《黃葉》詩, 為李東陽所讚賞。 正德六年, 殿試第一, 授翰林院修撰。 豫修"武宗實錄", 稟性剛直, 每事必直書。 武宗微行出居庸關, 上疏抗諫。 世宗繼位, 任經筵講官。 嘉靖三年, 眾臣因“大議禮”, 違背世宗意願受廷杖,

楊慎謫戍雲南永昌衛, 居雲南30餘年, 死於戍地。

楊慎存詩約2300首, 所寫的內容極為廣泛。 楊慎在前七子宣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復古風氣較為流行的時候, 能別張壘壁。 他廣泛吸收六朝、初唐詩歌的一些長處, 形成他"濃麗婉至"的詩歌風格。 楊慎對文、詞、賦、散曲、雜劇、彈詞, 都有涉獵。 他的詞和散曲, 寫得清新綺麗。 楊慎考論經史、詩文、書畫, 以及研究訓詁、文學、音韻、名物的雜著, 數量很多, 涉及面極廣。 楊慎的著作很多。 據《明史》記載, 明代記誦之博, 著作之富, 推慎為第一。 除詩文外, 雜著多至 100餘種。 四川省圖書館所編《楊升庵著述目錄》達 298種。

朱厚熜因大禮議之故, 對楊廷和、楊慎父子極其憤恨, 常問及楊慎近況, 大臣則回答楊慎“老病”, 朱厚熜才稍覺寬慰。

楊慎聽聞此事, 更加放浪形骸。 常縱酒自娛, 遊歷名勝。 《樂府紀聞》稱他“暇時紅粉傅面, 作雙丫髻插花, 令諸妓扶觴遊行, 了不為愧。 ”終朱厚熜一世, 六次大赦, 楊慎終不得還, 按明律年滿六十歲可以贖身返家, 但無人敢受理。 楊慎年近七旬時, 曾返回瀘州短住, 不久又被巡撫派四名指揮將其押解回永昌。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六日(8月8日), 楊慎在戍所逝世, 時年七十二歲。 臨終時, 他還以“臨利不敢先人, 見義不敢後身”勉勵後人。 楊慎去世後, 當時巡撫雲南的右副都禦史游居敬命人為其殯殮入棺, 還葬故鄉新都。

2

徐渭——多才第一

徐渭(1521—1593年), 是明代傑出書畫家、文學家, 山陰人。 徐渭自幼聰慧, 文思敏捷。 且胸有大志。 參加過嘉靖年間東南沿海的抗倭鬥爭, 一生遭遇十分坎坷, 可謂“落魄人間”。 最後入獄七、八年。 獲釋後, 為遼東總兵李成梁之子輔導, 離開後, 貧病交加, 以賣詩、文、畫糊口, 潦倒一生。

中年學畫, 繼承梁楷減筆和林良、沈周等寫意花卉的畫法, 故擅長畫水墨花卉, 用筆放縱, 畫殘菊敗荷,

水墨淋漓, 古拙淡雅, 別有風致。 兼繪山水, 縱橫不拘繩墨, 畫人物亦生動, 其筆法更趨奔放、簡練, 幹筆、濕筆、破筆兼用, 風格清新, 恣情汪洋, 自成一家, 形成“青藤畫派”。 他自己尤以書法自重。 自稱“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 一個徐渭, 讓鄭板橋、齊白石甘願成為青藤門下走狗。 袁宏道等稱讚他的書法“筆意奔放”, “蒼勁中姿媚躍出”, “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 他畫的《黃甲圖》, 峭拔勁挺, 生動地表現了螃蟹爬行、秋荷凋零的深秋氣氛。 作品流傳至今的較多。

徐渭一生不治產業, 錢財隨手散盡, 此時只得靠賣字畫度日。 但手頭稍為寬裕, 便不肯再作。 他的一班門生和晚輩的朋友, 或騙或搶, 從徐渭手中得到了不少他的作品。 徐渭晚年貧病交加, 所蓄書籍數千卷變賣殆盡, 常至斷炊。但他狷傲愈甚,不肯見富家貴室,低首乞食。有時豪飲酒肆,有時自持斧毀面破頭,精神病也日益嚴重。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徐渭在窮困潦倒中去世,終年七十三歲,葬于紹興城南木柵山。死前,徐渭寫有《畸譜》,記述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當他去世時,身邊唯有一狗與之相伴,床上連一鋪席子都沒有。

3

解縉——博學第一

解縉(1369一1415年)字大紳,又字縉紳,明朝第一位內閣首輔。生於書香門第之家。洪武三十一年進士,官至翰林學士。解縉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傳說他自幼穎敏絕倫,其母畫地為字,於褪概中教之,一見不忘5歲時,父教之書,應口成誦;7歲能屬文,賦詩有老成語;10歲,日湧數千言,終身不忘;12歲,盡讀《四書》、《五經》,貫穿其義理。洪武二十年參加江西鄉試,名列榜首;次年,會試第七,廷試與兄綸、妹夫黃金華同登進士第。選為庶起士,讀中秘書。明成祖時,入直文淵閣,進翰林學士,參與機務,後又兼右春坊大學士,一時詔令製作,皆出其手。

永樂八年(1410年),解縉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歸,故只好覲謁太子朱高熾而返。於是朱高煦又乘機進誨言說:“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朱棣為此震怒,以“無人臣禮”罪下詔獄。當時解縉已同檢討王到廣東去了,一路上,他倆看到贛江兩岸旱情嚴重,便上疏請鑿贛江通南北,引水灌田。奏書剛至,朱棣更加憤怒,詔令錦衣衛逮捕解縉入獄。大理寺寺丞湯宗、宗人府經歷高得抃、中允李貫、贊善王汝玉、翰林院編修朱紘、檢討蔣驥、潘畿、蕭引高並及禦史李至剛等人均連坐入獄。其中高得抃、王汝玉、李貫、朱紘、蕭引高病死於獄中。永樂十三年(1415年)正月十三日,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上囚籍,朱棣見到解縉姓名問:“縉猶在耶?”紀綱用酒將解縉灌醉,而後拖到積雪中埋起來,解縉立刻死了,此時解縉年僅四十七歲。解縉去世後,家中財產被抄沒,妻子、兒女、宗族都流放到遼東。

常至斷炊。但他狷傲愈甚,不肯見富家貴室,低首乞食。有時豪飲酒肆,有時自持斧毀面破頭,精神病也日益嚴重。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徐渭在窮困潦倒中去世,終年七十三歲,葬于紹興城南木柵山。死前,徐渭寫有《畸譜》,記述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當他去世時,身邊唯有一狗與之相伴,床上連一鋪席子都沒有。

3

解縉——博學第一

解縉(1369一1415年)字大紳,又字縉紳,明朝第一位內閣首輔。生於書香門第之家。洪武三十一年進士,官至翰林學士。解縉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傳說他自幼穎敏絕倫,其母畫地為字,於褪概中教之,一見不忘5歲時,父教之書,應口成誦;7歲能屬文,賦詩有老成語;10歲,日湧數千言,終身不忘;12歲,盡讀《四書》、《五經》,貫穿其義理。洪武二十年參加江西鄉試,名列榜首;次年,會試第七,廷試與兄綸、妹夫黃金華同登進士第。選為庶起士,讀中秘書。明成祖時,入直文淵閣,進翰林學士,參與機務,後又兼右春坊大學士,一時詔令製作,皆出其手。

永樂八年(1410年),解縉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歸,故只好覲謁太子朱高熾而返。於是朱高煦又乘機進誨言說:“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朱棣為此震怒,以“無人臣禮”罪下詔獄。當時解縉已同檢討王到廣東去了,一路上,他倆看到贛江兩岸旱情嚴重,便上疏請鑿贛江通南北,引水灌田。奏書剛至,朱棣更加憤怒,詔令錦衣衛逮捕解縉入獄。大理寺寺丞湯宗、宗人府經歷高得抃、中允李貫、贊善王汝玉、翰林院編修朱紘、檢討蔣驥、潘畿、蕭引高並及禦史李至剛等人均連坐入獄。其中高得抃、王汝玉、李貫、朱紘、蕭引高病死於獄中。永樂十三年(1415年)正月十三日,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上囚籍,朱棣見到解縉姓名問:“縉猶在耶?”紀綱用酒將解縉灌醉,而後拖到積雪中埋起來,解縉立刻死了,此時解縉年僅四十七歲。解縉去世後,家中財產被抄沒,妻子、兒女、宗族都流放到遼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